锈病影像玉米棒的大小吗 锈病玉米秆有毒吗
锈病影像玉米棒的大小吗
作为农业方面的专家,我了解到锈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而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使用影像技术来检测玉米的生长情况,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是:锈病的大小是否会影响影像检测的准确性?
锈病大小对影像检测的影响
从理论上来说,锈病的大小确实会对影像检测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因为锈病越大,其对玉米叶片的影响也就越明显,从而更容易被检测出来。而锈病越小,则在影像中的表现也越微弱,检测难度也就越大。
不过,实际上,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克服锈病大小对检测准确性的影响。现在的影像检测技术已经可以通过特定的算法和模型来识别和分析锈病的影响,从而实现更准确的检测结果。
锈病影像检测的优势
相比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影像技术在锈病检测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高效性:影像技术可以快速地对大面积的玉米田进行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生产效率。
2.精度高:影像技术可以通过特定的算法和模型来识别和分析锈病,避免了人为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从而实现更准确的检测。
3.可视化:影像技术可以将检测结果以图像的形式呈现,方便农民直观地了解玉米的生长情况,从而更好地实施管理和决策。
锈病影像检测存在的问题
虽然锈病影像检测技术具有很多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
1.设备成本高:影像检测设备的成本较高,对于一些小农户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
2.技术要求高:影像检测技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需要农民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3.大数据处理难度大:影像检测技术可以快速地对大面积的玉米田进行检测,但是也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需要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分析。
4.环境影响:影像检测技术对环境的要求较高,需要在光线充足、气候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检测。
锈病影像检测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锈病影像检测技术也会不断地得到改进和完善。未来,我们可以期待:
1.智能化: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实现更精准、更快速的锈病检测。
2.云计算:通过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大量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分析,提高检测效率。
3.移动化:通过移动设备等技术的应用,实现随时随地对玉米田的检测和管理。
4.环保型:通过环保型的影像检测设备,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相关问题:
1.锈病影像检测技术对于其他作物的适用性如何?
锈病影像检测技术不仅适用于玉米,还可以应用于其他作物的检测,如水稻、小麦等。不同作物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总体来说,影像检测技术都可以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2.影像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出所有的锈病吗?
影像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出大部分的锈病,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漏检和误检情况。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其他的检测方法和手段,综合分析和判断。
3.影像检测技术对于小农户是否有实际意义?
虽然影像检测技术的设备成本较高,但是其对于小农户也具有实际意义。通过影像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决策水平,进而提高收益和竞争力。
4.影像检测技术是否会取代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
影像检测技术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两种方法的优势,综合分析和判断,实现更准确、更高效的检测。
5.影像检测技术是否会对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
影像检测技术本身并不会对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隐私和信息安全等问题,以避免出现不利影响。
相关拓展:
问:大面积的种植玉米,怎样才能有效预防玉米锈病?
其实,从病理的角度研究发现,玉米锈病对玉米生产的产量及质量的影响,并不能小视。严重感染玉米锈病的地块,往往出现叶片早衰致而干枯。而患感玉米锈病轻的地块,只要不脱肥,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玉米锈菌有多个生理小种,在利用小种专化性抗病性时,抗病品种的选育和使用都是针对特定小种的,因而必须监测小种变化,防止因小种改变致使抗病品种失效。米锈病发生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一是,内因。一些玉米品种在对抗锈病方面能力比较差,容易感差郑染锈病,对于这样的玉米品种可以考虑放弃;二是,外因。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特别容易诱发玉米锈病。
玉米出虚或现锈病为害,不仅于品种对锈病抗性不强,连阴雨天气多,湿度大,温度高,但光照不足或种植密度过大,氮肥偏多旺长,或杂草发生多,植株长势差有关,更重要是秸秆禁烧影响引起。引发锈病的原因有很多,虚誉颂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就是品种问题,一些品种的抗病性较弱,容易感染病害,针对这样的品种,该放弃放弃,不要在选择了;而外因来说,就比较多了,常见的有高温多湿的天气合理密植。窝距1尺(34㎝),行距2.5尺(84㎝)。注意浇水防涝。在玉米锈病发病初期喷洒农药。用三唑酮、多菌灵兑水进行喷雾。一周一次二次即可选好优质抗病玉米种如华农138玉米种、圣瑞999玉米种等,是不得病的基础常说好苗需好种,丰收的前提在于种子。
玉米锈病主要以防为主,一旦发现有这种情况,必须及时防治,这种病菌传播非常快,如果大面积的发生了,那就很难控制了,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所以只要看到玉米叶片上,出现黄褐色的斑点。
问:玉米的畸形棒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方法可以防治?还有锈病,有什么方法可以治?
受粉不好,导致的玉米畸形棒,基本每块玉米地都会出现的,只是多与少的问题。防治玉米锈缓慎病的话,可用三唑类药,如戊唑醇,腈菌唑,氟硅唑,三乱毁唑酮,丙环唑,己唑醇等药喷雾防治,防治高效而且价格经济。各个地区抗性不同,建议喷两次,间隔扰陪敬7天左右一次,连续防治两次。
问:下雨能缓解玉米锈病吗?
现在,全国麦收已经开始,小麦收获后紧接而来的就是玉米播种,如玉米播种后,连续的大雨天气或大水漫灌,会造成玉米粉籽、烂种,影响玉米出苗情况。连续干旱后突降暴雨,田间湿度大,病菌浸染率高,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病迅速,由发病到倒折仅需2天。
下面我们先来看下玉米粉籽、烂种有什么症状
▲玉米烂种的症状
玉米粉籽、烂种一般就是我们常见的出苗不齐或者是缺苗的情况,在缺苗的位置,我们扒开土,可以看到玉米种子因为吸收了过量的水分,导致膨胀、腐烂而变形,有些呈“C”、“S”、“J”字畸形,一般腐烂成褐色或者黑色,掰开烂种的种子后,可发现有浓浆状液体。
为什么大雨过后会造成玉米粉籽、烂种?
1、降雨导致土壤湿度大
湿度过大就是和连续的大雨有关,当土壤中的湿度过大时,会使氧气供应不足,种子呼吸不到氧气,就会烂种。一般情况下,低洼地有积水的地方,情况比较严重,地势高的或者是平整的地块,相对较轻。
2、降雨导致温度过低
连续的降雨天气,导致气温也比前几天降低,一般情况下,玉米出苗时,在20℃时发芽较为适宜,25-35℃时发芽最快,超过40℃则不利于发芽。如果播种时温度适宜,降雨后温度过低,就会导致粉籽、烂种。
3、降雨导致土壤板结
降雨后,土壤容易板结,在板结的情况下,种子是很容易发生粉籽、烂种的情况。
4、雨水过多
玉米底肥没有深施的、种肥隔离不够的,化肥融化,会造成粉籽、烂种。另外除草剂也会被雨水淋溶渗透到发芽的种苗上,造成烂苗。
问:玉米的种植与管理方法
玉米的种植与管理方法一、栽培季节
以春玉米(1月25日—2月10日)产量最高;其次是秋种(8月25日—9月10日);再次是冬种(10月20日 —1月10日);最次是夏种(4月25日—5月10日)。玉米最佳播期的选择,要根据玉米的用途和土地使用情况,茬口的安排来确定。饲用玉米适宜于春种和秋种。
二、选地、整地与施足基肥
1、选地
玉米是喜肥水、好温热、需氧多、怕涝渍的作物,过酸、过粘和瘠薄的土壤都会使玉米生长不良。选地最好以排灌方便、便于管理、PH6.5—7之间、肥力中等以上的壤土或沙壤土为宜。
2、整地和施基肥
整好地是保全苗的前提条件。选地后进行深耕耙平,一般要做到两犁两耙,耕作层深30厘米以上,以达到“地平、土细、墒足、肥高”的整地质量要求。整地后按双行植行距120—140厘米放线开沟,并按每亩腐熟农家肥1000公斤、豆饼50公斤和过磷酸钙50公斤做基肥条施于沟内;为了排灌方便,结合整地还应开沟作畦,修好四面排水沟。要求做到畦平沟直,沟沟相通,排灌畅通。
三、种子处理与播种
1、选用良种
适合本地的良种应是高产稳产,品质良好,抗病抗倒,又能适合市场需求,销路好。目前饲用玉米选用“掖单4号”、“掖单13号”、“中单 321” 等品种。鲜食玉米选用“甜糯1号”、“苏玉1号”等专用品种。一般直播田每亩用种量1500—2000克 。
2、种子处理
播前晒种3—4小时,一般用50—55℃的温水浸种10—15分分钟,冷却后再浸6—8小时,然后用清水冲洗1—2次即可播种。
3、播种规格
玉米的产量来源于对光能和地力的利用,在一定范围内,叶面积系数越大,光能利用率越高,产量也越高,合理密植才能高产。种植密度须从品种、播期、土壤肥力、栽培条件等多种因素考虑。玉米株型有两种:平展型和紧凑型。平展型品种宜稀植,一般亩植3000—3500株。紧凑型品种宜密植,一般亩植4500—5500株。玉米播种方式主要有等行距和宽窄行两种。等行距种植规格是行距75厘米,紧凑型品种株距在17—20厘米,平展型品种株距在25—30厘米。宽窄行种植规格是宽行140厘米,窄行40厘米,紧凑型品种株距15厘米左右,平展型品种株距20厘米左右。目前我省推广种植的鲜食玉米株型为紧凑型,适宜密植,一般亩植3500—4000株。种植方式主要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70厘米,窄行40—50厘米,株距30厘米。
4、播种
我省种植玉米由于温度较高,一般采取直播栽培,而较少采用育苗移栽。具体方法是起畦种植,畦宽120—140厘米(包沟),畦高约20厘米左右,在畦面上开两行间隔50—60厘米的浅沟,将已处理好的种子每点双粒播于沟中(按株距),边播边盖土,盖土1寸并踏实。
四、需肥规律
玉米对氮、磷、钾需求量最多,全生育期对三要素的吸收量以氮最多,钾次之,磷较少。因此玉米的施肥以增施氮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一般来说苗期(1—6叶)生长慢、植株小,吸收的养分也少,此时的施肥量应占肥量的10%左右。拔节至开花期(7—16叶)生长很快,此时正是雌雄穗形成发育时期,吸收养分速度快、数量多,是植株需要养分的临界期,在此时***充足的营养物质,能够促进穗多、穗大。此时的施肥量应占总肥量的60%左右,后期(17叶以后)吸收速度逐渐减慢,吸收量也减少。施肥量应占总肥量的20%左右。氮、磷、钾施用比例一般在3:1:2.8左右。磷、钾肥应在前期施用。如果肥量不足,应主要用在拔节和开花期。
五、田间管理
1、苗期的管理
玉米苗期是生根发叶和茎、节、叶分化形成的营养生长时期,根系的大部分在此时形成。苗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是: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做到苗全、苗齐、苗壮,为穗粒期的生育打好基础。
(1)定苗、间苗:掌握“去弱留强,间密存稀,定向、留匀、留壮苗”的原则,定苗一般在5片真叶时进行,每穴留一株壮苗,同时进行查苗补苗,带土移苗,并浇足定根水,保证幼苗成活。如缺苗过多,可用补播种子的办法解决。
(2)中耕除草:玉米苗期中耕可进行1—2次,并结合施肥,适当培土。中耕的深度要求做到苗旁浅、行中深,定苗前浅,定苗后深,同时注意对病虫害的防治。
(3)水肥管理:在5—6片叶时,第一次追施苗肥,每亩施尿素7.5—10公斤,于畦中间开沟条施,然后盖土。苗期如缺水,应及时进行灌水,宜沟灌。在雨天、土壤潮湿、积水的情况下,要注意开深沟排积水,改善土壤通气条件。
2、穗期的管理
穗期田管目标是:攻秆、攻穗、严防缺水脱肥,使植株整齐、茎节粗短、叶片宽厚,根粗量多,雌雄穗发育好。
(1)水肥管理:在8—9片叶时,进行第二次追肥,即施攻秆肥,这次肥量占总施肥量的25%左右,每亩施复合肥10公斤加氯化钾7.5公斤,施肥方式为条施。在14—15片叶时(大喇叭口期),进行第三次施肥,即施攻穗肥,这次肥量占总施肥量的35%左右,每亩施复合肥20公斤加氯化钾10公斤,结合大培土施用。在9片叶和15片叶时分别进行一次根外追肥,亩用 50克 稀土或800—1000倍磷酸二氢钾喷施。玉米从拔节到抽穗植株开始进入旺盛生长,需水分多,尤其抽雄前后是玉米需水的临界期,这时缺水,发育不良,雌雄花期不协调,影响授粉,造成***、缺粒或空秆,所以这时期应保持土壤持水量在70—80%。雨水多的地区,要注意开沟排水。喇叭口至抽穗期是玉米螟为害的危害期,都要喷施500—800倍敌百虫或杀虫双+Bt粉混合喷施,防治玉米螟。
(2)中耕培土:为防止土壤板结,消灭杂草,提高根系的生长机能,促进根系的多发和深扎,穗期要根据土壤和杂草情况进行中耕、培土。一般拔节到抽雄前进行1—2次中耕,在行间进行2—4寸的深中耕,切断部分毛根,刺激多发新根,增强抗旱抗倒能力。在抽雄前的“大喇叭口”期,再浅中耕1次,并培高土垄。
3、抽穗结实期的管理
此期是决定有效果穗数,每穗结实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此时,主要抓适量补肥(尿素10公斤)、抗旱与排涝、人工辅助授粉等工作。抽穗开花和灌浆时应及时灌水,保持土壤湿润,满足植株对水分的要求,但灌水切忌漫灌,以灌跑马水为好。雨天注意排水,以免积水缺氧伤根。玉米开花期,如遇不良天气,应进行人工授粉2—3次,一般在晴天上午9—11时进行,可减少缺粒和***。
六、病虫害防治
原则上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在管理上要早发现早防治。玉米病害主要有大小叶斑病、锈病、纹枯病等。虫害主要有玉米螟、粘虫、玉米蚜、棉铃虫、小地老虎等。药剂防治上,大小叶斑病、锈病可用50%多菌灵500倍、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500倍液喷施。玉米螟、粘虫可用10%氯氰菊酯2000倍加Bt粉800倍、玉米蚜可用20%康福多3000倍、棉铃虫可用Bt粉800倍加天力粉剂800倍喷杀。
七、收获
根据不同的栽培目的,玉米的收获期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全生育期春、秋植80—85天,夏植70—80天,冬植90—100天。一般在授粉后16—22天收获,夏种16天,冬种22天,采果后要及时供应上市。
玉米种植要点一:整地。玉米是一种既需水又怕渍的喜光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的需求不同,要求土壤肥沃,能灌能排,在整地上要开好三沟,即主沟、围沟和厢沟,并做到沟沟相通,沟不积水,能灌能排。玉米整地最好是隔年翻耕冻坯或种一季冬季蔬菜,到第二年播种玉米时,土壤疏松干燥,团粒结构好,对玉米生长有利。如果没有隔年翻耕的,开春后要选择晴天及时整地,并保持土壤干爽,防止结块成坯,影响根系生长,同时要做好杂草的清除工作。
二:水肥管理。玉米是高产作物,需肥量较大,必须合理施肥才能满足玉米在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据试验,生产100公斤玉米籽实,需氮2.5公斤,需磷1公斤,需钾2.1公斤。若亩产500公斤玉米,亩需尿素33公斤左右,或硝铵50公斤,过磷酸钙31公斤,硫酸钾13公斤。玉米生长的三个阶段,需肥数量比例不同,苗期占需肥总量的2%,穗期占85%,粒期占13%。玉米从拔节到大嗽叭口期,是需肥的高峰期,施肥时做到合理施肥,即底肥、种肥、追肥结合;氮肥、磷肥、钾肥结合;农肥、化肥、生物菌肥结合。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