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霉病知识介绍知识
霜霉病防治措施
霜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为了控制这种病害,农民需要采取一些防治措施。
防治措施一: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是预防霜霉病的重要措施。如果土壤中的养分过多,植物就会变得很嫩,容易受到霜霉病的侵害。农民在施肥时要注意掌握好肥料的种类和用量,避免施肥过量。
防治措施二:及时清除病残体
及时清除病残体是预防霜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一旦发现植物叶面出现霜霉病,就要及时清除叶片和病残体,避免病菌扩散。
防治措施三:适时喷药
适时喷药也是预防霜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农民可以选择一些防霜霉病的农药进行喷洒,但是要注意药剂的浓度和喷洒的时间,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用户关心问题一:霜霉病是什么?
霜霉病是一种由霜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常见于蔬菜、水果和花卉等植物上,会造成植物叶片出现白色粉状物质,严重时会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用户关心问题二:霜霉病的危害有哪些?
霜霉病会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造成影响,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霜霉病还会降低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危害。
用户关心问题三:如何预防霜霉病?
预防霜霉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病残体和适时喷药等,这些措施可以减少霜霉病的发生。
参考来源:
1.《现代农业技术大全》
2.《植物病害防治手册》
农药百科知识
农药是一种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化学物质,它可以杀死或抑制害虫、病菌等有害生物,保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问答拓展:什么是霜疫病?霜霉病与霜疫病的区别是什么?
霜疫病是生霉层的病,果肉腐烂
成果受害时,病斑不规则,无明显的边缘,潮湿宽茄时长出白色霉层,病斑扩展迅速,幼果受害后很快脱落,病部长白霉。
1、病原不同
霜疫病病原:荔枝霜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霜霉病病原:霜霉菌是专性寄生菌,由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2、症状不同
霜疫病是成果受害时,病斑不规则,无明显的边缘,潮湿时长出白色霉层,病斑扩展迅速,幼果受害后很快脱落,病部长白霉。
霜霉病是病初期在叶面形成浅**近圆形至多角形病斑,空气潮湿时叶背产生霜状霉层,有时可蔓延到叶面。后期病斑枯死连片,呈黄褐色,严重时全部外叶枯黄死亡。
3、传播途径不同
霜疫病主要通过水源、昆虫传播。
霜霉病主要通过气流、浇水、农事及昆虫传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霜霉病芹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番嫌巧氏木瓜霜疫霉病
问答拓展:葡萄霜霉病有何特点?如何防治?
(1)霜霉病及其特点
霜霉病的病原菌为Pla**oparaviticola。侵染部位包括叶片、新梢、卷须、穗轴、叶柄、幼果。侵害叶子常造成早期落叶,使树体营养积累减少,第二年发芽弱小不整齐,花穗少而小,严重影响产量。
葡萄霜霉病是世界性的病害,在我国分布很广,是葡萄产区主要病害之一。卵孢子越冬,游动孢子靠风雨传播,高湿度和雨露时,5~24℃时孢子萌发,潜育期7~12天。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叶片受侵染后,初期呈现半透明、边缘不清晰的油渍状小斑点,继而常互相联合成大块病斑,多呈**至褐色多角形。在潮湿的条件下,病斑背面会出现白色霜霉层。新梢、卷须、穗轴、叶柄发病时,开始为半透明的油渍状斑点,后发展为**至褐色微凹陷的不定形病斑,潮湿时也产生白色霜霉层。果实半大时染病,病果呈褐色软腐状,不久即干缩早落,果实着色后,病菌不再侵染。
霜霉病病菌越冬与初期侵染主要以卵孢子在落叶中越冬。慧饥在冬季温暖的地区或年份,可以菌丝在芽或没有落的叶片上越冬。卵孢子越冬的存活量与土表面的湿度有直接关系,而温度对存活影响不大。冬季雨雪多、大雪覆盖的地区和年份,霜霉病越冬基数高。卵孢子在自由水(水滴、水膜、水中)中,温度达到11℃时萌发,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通过雨水飞溅传播到葡萄植株上,成为春天的最初传染源。孢子由气孔侵入寄主组织,经潜育期发病,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孢囊梗、孢子囊的形成,需要至少4小时的黑暗条件、95%~100%的湿度,并且只能从气孔中长出来。孢子形成的最佳温度为18~22℃。孢子囊自孢囊梗上分离需要高湿度。孢子囊借助风飞落到叶片,并在自由水中萌发(最适温度为22~25℃)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游动到气孔,脱去鞭毛,成为静止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寄主。在合适条件下,游动孢子从萌发到侵入一般不会超过90分钟。孢子囊一般在晚上形成,在阳光下几小时内就失去活性,所以霜霉病的侵染一般发生在早晨。由于叶片的老化程度不同、品种不同、温度和湿度不同,自侵染到发病(出现症状)前的潜育期长短会有区别,一般为4~13天,甚至超过20天。霜霉病的发生及发生程度是由湿度和水分决定的。任何使水分和湿度增加的因素都会导致霜霉病发生。若冬天、春天至夏天一直雨水较多,空气潮湿,则霜霉病发生早、严重。因为在潮湿的冬天,卵孢子越冬基数(成活率)高;潮湿的春天导致发生早,进一步发展,在果园洞旦内的传播;夏季的雨水不但提供了暴发的条件,而且会**新梢、幼叶的生长和组织含水量的增加,使植株更加感病(抗病性降低),从而导致病害流行和大暴发。温度对霜霉病的影响不是决定因子,霜霉病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22~25℃,一般在10~30℃,高于30℃或低于10℃都会抑制霜霉病的发生。霜霉病的发生时期以春秋少风、多雾、多露、多雨时易发病。设施栽培由于环境密闭,通风往往欠佳,极易引发霜霉病。
(2)霜霉病防治方法
①综合防治。任何降低湿度和水分、减少病原的纳碧扰措施,都能减少或降低霜霉病的发生程度或发生概率。包括完善的排涝系统,清园措施和田间卫生(处理落叶和病残组织),及时烧毁病枝形体,加强田间管理(如保持合理叶幕,及时摘心、绑蔓和中耕除草,使通风透光性良好;夏季控制副梢量等)。
②药物防治。虽然农业措施非常重要和必要,但不能保证控制霜霉病,所以,不可避免地要施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霜霉病。发病前用代森锰锌600~700倍液防治,初生病时用40%霉疫净250~300倍液防治,波尔多液、雷多米尔锰锌(甲霜灵10%、代森锰锌48%)可湿性粉剂是防治霜霉病的特效药。有效药剂还有瑞毒霉、霜霉疫净、杜邦抑快净、百泰、金雷、康正矾、杜邦克露、杀毒矾、疫霜灵粉剂、达科宁、甲霜铜、科博等。日常使用保护性杀菌剂,如福美双、80%必备600~800倍液、42%喷富露600~800倍液、78%科博600~800倍液、1∶(0.5~1)∶(200~240)波尔多液。发病后使用内吸性杀菌剂治疗,如50%金科克(烯酰吗啉)具有优异的内吸传导性,是葡萄霜霉病的特效治疗剂,但连续施用较易产生抗性,建议连续施用不超过2次;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
问答拓展:霜霉病和灰霉病有何区别,用药是否一致?
区别如下:
1、灰霉病
发生在果实主要引起果实顶部变软、腐烂,后期腐烂、出现灰色霉层;在叶部主要是有掉落的花瓣、卷须等腐烂引起发病,后期灰色霉层;
2、霜霉病
主要在中下部叶片发生,在叶片背部出现水渍状小点,后期呈现不规则状病斑(受叶脉影响,即病斑不能跨越叶脉),后期如水浸泡般,出现黑色霉层。
3、防治用药不一致。
扩展资料
霜霉病
此病从幼苗到收获各阶段均可发生,以成株受害较重。主要危害叶片,由基闭并部向上部叶发展。发病初期在叶面纤租形成浅**近圆形毁态兆至多角形病斑,容易并发角斑病,空气潮湿时叶背产生霜状霉层,有时可蔓延到叶面。后期病斑枯死连片,呈黄褐色,严重时全部外叶枯黄死亡,类似黄萎病。
灰霉病
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后向果实扩展,致使果皮呈灰白色,并生有厚厚的灰色霉层,呈水腐状,叶片发病从叶尖开始,沿叶脉间成“V”形向内扩展,灰褐色,边有深浅相间的纹状线,病键交界分明。该病害是一种典型的气传病害,可随空气、水流以及农事作业传播。在实际病害防治过程中,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彻底切断传染源;在病原菌侵入的情况下,也难以彻底消灭病原菌,如药剂喷施,难以解决空气及露水中的病原菌;而单独熏棚,不能重点解决病叶、病果等病残体上或内部的病原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霜霉病
百度百科-灰霉病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