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容易得什么病
此篇文章会给网友们分析一下“草莓容易得什么病”的内容进行剖析,但愿对农友们有一点帮助,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草莓易患:叶斑病、白粉病、灰霉病、黄萎病等。叶斑病又称蛇眼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果梗、嫩茎和种子,在叶片上形成深紫色小斑点。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卷成勺子。灰霉病是开花后的主要**,可发生在花、花瓣、果实、叶子上。黄萎病是一种土壤**,主要症状是幼叶畸形,叶片表面非常粗糙。
好文探索:11种草莓常见病害!详细了解发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尖镰孢菌草莓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多在苗期或开花至收获期发病。
发病初期心叶变黄绿或**,有的卷缩或产生畸形叶,引起病株叶片失去光泽,植株生长衰弱,在3片小叶中往往有1~2片畸形或小叶化,且多发生在一侧。老叶呈紫红色萎蔫,后叶片枯黄至全株枯死。
剖开根冠,可见叶柄、果梗维管束变成褐色至黑褐色。根部变褐后纵剖镜检可见很长的菌丝。
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如宝交早生、早红光等品种抗病性强,丰香中等,丽红、女峰、春香、章姬、红颊等品种易感病。从无病田分苗,栽植无病苗。栽培草莓田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最好能与水稻等水生作物轮作,效果更好。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烧毁或深埋,病穴施用生石灰消毒。
发病初期喷药,常用药剂有2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14%络氨铜200-300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淋茎基部。每隔15天左右防治1次,共防5~6次。
草莓疫霉PhytophthorafragariaeHickman,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主要危害根部,常见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急性型多在春夏两季发生,雨后叶尖突然萎凋,不久呈青枯状,引起全株迅速枯死。慢性型定植后至冬初均可发生,从下部叶开始,叶缘变成红褐色,逐渐向上凋萎,以至枯死。
根的中心柱呈红色。定植后在新生的不定根上症状最明显,发病初期不定根的中间部位表皮坏死,形成1~5毫米长红褐色至黑褐色梭形长斑,病部不凹陷,病健交界明显,严重时病根木质部及髓坏死褐变,整条根干枯,地上部叶片变黄或萎蔫,最后全株枯死。
选择早熟避病或抗(耐)病品种,如宝交早生、丰香、因都卡、新明星等。草莓田一般要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在草莓采收后,将地里的草莓植株全部挖除,施入大量有机肥,深翻土壤,灌足水,在光照最充分,气温较高的夏季7~8月份,地面用透明塑料薄膜覆盖15天以上,利用太阳能使地温上升到50~60℃,可消毒土壤。
同时也可促使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提高土壤肥力。草莓施肥的原则是适氮、重磷重钾,施肥应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施足基肥,以保证满足草莓整个生长期的要求。灌水要及时适当,掌握“头水晚,二水赶”的原则。
开花后至果实成熟期间,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严禁大水漫灌,避免灌后积水,有条件可进行滴灌或渗灌。
防治关键要从苗期抓起。在草莓匍匐茎分株繁苗期及时拔除弱苗、病苗。
并用药预防2~3次。定植后要重点对发病中心株及周围植株进行防治。发病时采用灌根或喷洒根茎的方法防治。常用药剂有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锰锌·霜脲(克露、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2%霜霉威(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
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扣棚后,草莓对药剂非常敏感,各种药剂要按低限浓度使用。
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fragariaeBrooks,属半知菌亚门毛盘孢属。
叶片、叶柄、匍匐茎、花瓣、萼片和浆果都可受害,株叶受害大体可分为局部病斑和全株萎蔫两类症状。
局部病斑在匍匐茎上最易发生,叶、叶柄和浆果上也常见。茎叶上病斑长3~7毫米,初为红褐色,后变黑色,溃疡状稍凹陷,病斑包围匍匐茎或叶柄整圈时,病斑以上部位枯死。
萎蔫型病株起初病叶边缘发生棕红色病斑,后变褐色或黑色,发病较轻时,叶片白天萎蔫,傍晚时能恢复,发病严重时几天后即枯死。掰断茎部的症状是由外向内逐渐变成褐色或黑色,拔起植株,细根新鲜,主根基部与茎交界处部分发黑。
与茎腐病、红心根腐病、草腐病的区别在于这些立枯病死亡病株根腐霉烂易拔起,而炭疽病根系新鲜难拔起。与黄萎病的区别在于黄萎病新抽幼叶表现畸形,3片小叶中有1~2片变狭小,呈舟形,叶色变黄,表面粗糙无光泽,然后叶绿变褐向内凋萎枯死,根系变黑褐色,而炭疽病幼叶正常,不变黄,无畸变。
与青枯病的区别在于青枯病的病株横切根茎可见维管束环状褐变,并有白色混浊粘液溢出,而炭疽病根茎横切面可见自外而内的棕红色或黑褐色病斑。
选择无病田作为苗床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另外对育苗地进行土壤熏蒸消毒,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治手段,但是消毒的费用比较昂贵。加强草莓苗床健康母株的选择。因此应避免大水泼浇、漫灌,防止泥水在草莓苗间飞溅、流淌。采用加盖遮阴棚、滴灌、沟灌等方法,既可以适当给草莓植株补充水分,又可以降低地温,从而促进草莓生长,减轻病害。
关键时期在草莓匍匐茎开始伸长,田间摘老叶及降雨的前后进行重点防治。在育苗期和定植后每隔7~10天叶面交替喷施600~800倍的代森锌、百菌清、炭特灵、托布津等,对减轻炭疽病有一定效果。
炭净胶悬剂(上海市农科院植保所研制)1500倍液,对防治炭疽病有非常优异的防治效果。
杜拉柱隔孢RamulariatulasneiSacc。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草莓蛇眼小球壳菌Mycosphaerellafragariae(Tul。
)Lindau。,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主要危害叶片、叶柄、果梗、嫩茎和种子。在叶片上形成暗紫色小班点,扩大后形成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边缘紫红褐色,中央灰白色,略有细轮,使整个病斑呈蛇眼状,病斑上不形成小黑粒。
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被害叶集中烧毁。定植时淘汰发病苗。
发病初期喷淋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
暗拟茎点霉Dendrophomaobscurans(Ell。
etEv。)Anderson,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主要危害叶片。初生褐紫色小圆斑,后扩展为大小不等的圆形至椭圆形或不定形斑,病斑中部褪为黄褐色至灰白色,边缘紫褐色,斑面轮纹明显或不明显,其上密生小黑点。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良种。种植前摘除种苗病叶。
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苗15~20分钟,待药液晾干后栽植。
发芽至开花前用等量式波尔多液200倍喷洒叶面,每15~20天喷1次,有良好的防效。发病初期开始喷药,常用药剂有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福·甲硫可湿性粉1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27%高脂膜乳剂2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Pers。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世代为富克尔核盘菌Sclerotinia**eliana(deBary)**el,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主要危害花器和果实。花器发病时,初期在花萼上出现水浸状小点,后扩大成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病害扩展到子房和幼果上,最后幼果腐烂。
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褐色霉状物。青果容易发病,柱头呈水浸状,发展后形成淡褐色斑,并向果内扩展,引起果实湿腐软化,潮湿时病部也产生灰褐色霉状物,果实易脱落。
空气干燥时病果呈干腐状。
选用优良抗病品种,国外引进的优良品种有红福、爱梅、明宝、全明星、印度卡、戈雷拉、美国草莓3号等。国内优良品种有硕丰、星都1、星都2、中国草莓1号、红衣、明磊、硕蜜等。水旱轮作是消灭菌源最有效的措施,旱作轮作的植物以十字花科蔬菜、豆类为好,茄科作物与草莓有共同的病害不宜作为轮种作物。草莓收获后应彻底清理,焚烧病残体。生长期应及时摘除病叶、病果、老叶,带出棚外深埋,减少病原菌基数。连作大棚可利用夏季高温消毒土壤,方法是每亩用稻草500~1000千克,切成3~5厘米长,与50~100生石灰一起撒于土表,然后深翻作成高畦,灌水至饱和,盖上地膜密封。
在强光照下土温可升到50~60℃,维持15~20天,可杀死土壤中各种病原菌和害虫。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栽培,控制栽种密度,避免过多施用氨肥,防止植株生长过度茂盛。
调控棚室温湿度是控病的重量要手段。
首先要采用双行起垄移栽与全膜覆盖技术,有利提高地温,缩小与气温的温差,减少结露,增强光照。其次是实施滴灌或膜下浇水的新技术,若无膜下浇水设施,应科学用水,切勿漫灌,以“宁干勿湿”为原则。
应加强通风降低棚内相对湿度,棚内理想的相对湿度,开花座果期为60%左右,果实膨大期为70%左右。
在草莓匍匐茎分株繁苗期及时拔除弱苗、病苗,并用药剂预防2~3次。定植后要重点对发病中心株及周围植株进行防治。
新型药剂有25%啶菌噁唑(菌思奇)乳油每亩50~60毫升,对水喷雾,**量依草莓的群体大小增减,一般不少于60升药液。常用药剂还有50%扑海因8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注意轮换交替用药。草莓花期用药往往会因影响授粉受精而产生较多的畸形果,同时果实用药易造成果实污染,因此这个阶段要尽量不使用药剂。
如此时灰霉病发生,可采用速克灵或多菌灵烟熏剂处理大棚,每隔7~10天用1次药。大棚草莓对药剂非常敏感,各种药剂要按低限浓度喷施,同时不得随意与其他药剂,微肥混用,以避免产生药害。
羽衣草单囊壳Sphaerothecaaphanis(Wallr。)Braun,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主要危害叶、果实,而在果梗、叶柄和葡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面长出薄薄白色菌丝,后期菌丝密集成粉状层,病原菌逐渐漫延扩展,严重时叶片正面也滋生菌丝。
随病情加重,叶缘逐渐向上卷起呈汤匙状,叶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开始萎缩,最终整个叶片焦枯死亡。花和花蕾受侵害后,花萼萎蔫,授粉不良,幼果被菌丝包裹,不能正常膨大而干枯。
果实后期受害时,果面裹有一层白粉,着色缓慢,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严重时整个果实如同一个白粉球,完全不能食用。
选用抗病品种,草莓品种间对白粉病的抗性有很大差异,杜克拉、图得拉、卡尔特1号、宝交早生、哈尼等品种抗性较好。清理棚内或田间的上茬草莓植株和各种杂草后再定植。不要过量施氮肥,栽植密度不要过大,果农之间尽量不要互相“串棚”,避免人为传播。
发现病枝,病果要尽早在晨露未消时轻轻摘下装进方便袋烧掉或深埋。
采用硫磺熏蒸技术,在温室内每100平方米安装1台熏蒸器,熏蒸器内盛20克含量99%的硫磺粉,在傍晚盖苫后开始加热熏蒸,隔日1次,每次4小时。
其间注意观察,硫磺粉不足时再补充。熏蒸器垂吊于大棚中间距地面1.5米处。
为防止硫磺气体硬化棚膜,可在熏蒸器上方1米处设置1个伞状废膜用于保护大棚膜。此种方法对蜜蜂无害,但熏蒸器温度不可超过280℃,以免亚硫酸对草莓产生药害。
温室内夜间温度超过20℃时要酌减药量。一旦发病,新型药剂有4%四氟醚唑(朵麦可)水乳剂每亩50—70毫升,或50%醚菌酯(翠贝)干悬浮剂每亩10—15克,对草莓安全,防效好,翠贝对灰霉病还有很好的抑制与预防作用。
常用的药剂还有世高、仙圣、粉锈宁、腈菌唑、福星、农丰灵、乐必耕、武夷菌素等药剂防治:,但药量不要过大,以免产生药害。由于白粉病用药次数多,最好选用作用机制不同的药剂交替使用,以免白粉病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恶疫霉Phytophthoracactorum(Leb。etCohn)Schrtr。
、柑桔褐腐疫霉P。citrophthora(R。
etE。Smith)Leonian和柑桔生疫霉P。
citricolaSaw。,均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主要危害果实。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病。
幼果发病时病部变为黑褐色,后干枯,硬化,如皮革,故又称为革腐。成熟果发病,病部白腐软化,似开水烫伤。
清沟沥水,合理施肥,不偏施氮肥。草莓园内可用谷壳铺设于畦沟内,避免雨水直接落到土壤上。
从花期开始喷药,常用药剂有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50~2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琥·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抗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霜灵·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颗粒剂1000倍液。
每隔10天左右防治1次,连续防治3~4次。
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Smith,属细菌。
主要发生在定植初期。初发病时下位叶1~2片凋萎,叶柄**似烫伤状,烈日下更为严重。
夜间可恢复,发病数天后整株枯死。根系表面无明显症状,但将根冠纵切,可见根冠中央有明显褐化现象。
生育期间发病甚少,一直到草莓采收末期,青枯现象才再度出现。
严禁用罹病田做育苗圃。栽植健康苗,连续种植2年,病原菌感染率下降。
加强栽培管理。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调节土壤pH。
用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
定植时用青枯病拮抗菌MA-7、NOE-104浸根。
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或灌根,常用药剂有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细菌黄单胞杆菌属草莓黄单胞菌XanthomonasfragariaeKenn**yetKing,属细菌。
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下表面出现水浸状红褐色不规则形病斑,逐渐扩大后融合成一片,渐变淡红褐色而干枯。湿度大时叶背可见溢有菌脓,干燥条件下成一薄膜,病斑常在叶尖或叶缘处,因此叶片常干缩破碎。
严重的生长点变黑枯死,叶柄、匍匐茎、花也可枯死。
适时定植。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加强管理,苗期小水勤浇,降低土温。
定植前每亩穴施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40%拌种灵粉剂750克,加水10升,拌入100千克细土后撒入穴中。发病初期开始喷药,常用药剂有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3~4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多种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已检出草莓斑驳病毒(**OV)、草莓轻型黄边病毒(**YEV)、草莓皱缩病毒(SCrV)、草莓镶脉病毒(SVBV)。
草莓全株均可发生病毒病,多表现为花叶、黄边、皱叶和斑驳。
病株矮化,生长不良,结果减少,品质变劣,甚至不结果。复合感染时,由于毒源不同而表现症状各异。
草莓斑驳病毒引起植株明显矮化,叶片缩小,畸形,叶面皱缩,叶色褪绿,或现出直径2毫米左右**不规则小斑。轻型黄边病毒则表现为幼叶**斑驳,边缘褪绿,后逐渐变为红色,最终枯死。
选用抗病品种发展草莓茎尖脱毒技术,建立无毒苗培育供应体系,栽植无毒种苗。引种时严格剔除病种苗,不从重病区或重病田引种,加强田间检查,一经发现立即拔除病株并烧掉。
发病初期,开始喷药,常用药剂有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20%毒克星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10~15天防治1次,共防治2~3次。
另外,从苗期就要开始治防蚜虫,大棚内防蚜虫时最好选用植物性杀虫剂,以免对棚内传媒蜜蜂的伤害。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