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鸭梨白粉病用什么药 白鸭梨是什么意思

2024-06-02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1123 次
鸭梨白粉病用什么药 白鸭梨是什么意思

鸭梨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果树病害,主要表现为果树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严重影响果树的生长和产量。那么,我们该用什么药物来治疗鸭梨白粉病呢?

药物治疗

鸭梨白粉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分为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剂两种。

化学药物

常用的化学药物有硫磺、氧化锌、氧化钙等。这些药物能有效地防治鸭梨白粉病,但是使用过多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容易导致药物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在使用化学药物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来使用,避免过量使用。

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是一种新型的治疗鸭梨白粉病的方法,主要是利用一些微生物来控制病害的发生。比如,利用拮抗菌来控制病原菌的生长,或者利用生物农药来杀死病原菌。这些方法具有环保、安全等优点,但是其防治效果相对化学药物较弱,需要长期使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预防措施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通过一些预防措施来防止鸭梨白粉病的发生。

加强管理

果树的管理是防止病害发生的重要手段。要加强果树的修剪、疏果、施肥等工作,保持果树的健康生长状态,从而提高其抗病能力。

及时发现

要及时发现果树上的白粉病症状,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定期巡视果园,检查果树的生长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果树的养分供应,增强其抗病能力。但是要注意施肥量不宜过多,避免造成果树的营养过剩,从而导致病害的发生。

总结

鸭梨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果树病害,药物治疗主要分为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剂两种。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通过加强果树的管理、及时发现病害、合理施肥等预防措施来防止鸭梨白粉病的发生。

相关拓展:

问:梨白粉病是什么?

Phyllactiniapyri(Cast.)Homma

症状

梨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发生在叶片背面,近圆形,一片叶上发生的病斑数目不等,大小不一,严重时布满全叶。病斑上产生灰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后期在病斑上产生小颗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闭囊壳初为***,以后逐渐变为褐色至黑色,容易脱落。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早期落叶。

病原菌(图1-28)

图1-28梨白粉病病菌

1.闭囊壳2.子囊及子囊孢子

梨白粉菌的外生菌丝多为永久性生存,很少消失,有隔膜,并形成瘤状附着器。内生菌丝通过叶的气孔侵入叶肉的细胞间隙,近先端生有数个疣状突起,每个突起生出吸器,穿入叶的海绵细胞,摄取寄主营养。无性阶段为Ovulariopsis型,分生孢子梗由外生菌丝垂直向上生出,稍弯曲,单条,无色,具0—3个隔膜,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或棍棒形,单生,无色,单胞,表面粗糙,中部稍缢缩,大小为63—104×20—32μm。闭囊壳扁圆球形,黑褐色,无孔口,具有针状附属丝。附属丝基部膨大呈球形。子囊多个,长椭圆形,内有子囊孢子2个。子囊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或淡***,大小为34—38×17—22μm。

发生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病叶上的或散落在枝干粗皮缝隙中的闭囊壳越冬。翌年子囊孢子成熟,借风雨传播,进行侵染。当年染病的叶片可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雨季易发病,入秋为害加重。在黄河故道和陕西关中地区,越冬的子囊孢子6—7月成熟,7月份开始发病,秋季为发病盛期。密植梨园和树冠郁闭、通风不良的树容易发病。排水不良和偏施氮肥的果园一般发病较重。茌梨、白梨、康德梨发病重,其他品种一般受害较轻。

防治方法

1.减少越冬菌源

秋季彻底清扫落叶,减少越冬菌源。

2.改善栽培管理

多施有机肥料,防止偏施氮肥。合理修剪使树冠通风透光。

3.喷药

发病后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喷布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3次。

问:青稞白粉病用什么农药?

青稞白粉病可以采用百分之十五的三唑酮、百分之二十五的丙环唑乳油和百分之十二点五的烯唑醇等喷洒。
烯唑醇,又名速保利;为三唑类除菌剂,是具有保护、治疗、铲除作用的广谱性除菌剂;在真菌的麦角甾醇生物合成中抑制14α-脱甲基化作用,对真菌细胞膜起作用,从而起到除菌作用。
烯唑醇特点及使用
作用特点:属三唑类除菌剂,在真菌的麦角甾醇生物合成中抑制14α-脱甲基化作用,引起麦角甾醇缺乏,导致真菌细胞膜不正常,最终真菌死掉,持效期长久。对人畜、有益昆虫、环境安全。是具有保护、治疗、铲除作用的广谱性除菌剂;对于囊菌、担子菌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如锈病、黑粉病、黑星病等有特效。
另外,还对尾孢霉、球腔菌、核盘菌、菌核菌、丝核菌引起的病害有良效。
剂型
12.5%超微可湿性粉剂。
使用方法
防治花卉、草坪草锈病,白绢病等用12.5%可湿性粉剂3000至4000倍液;防治梨黑腥病3500至4000倍液。防治小麦白粉病、稻田纹枯病用量32至64克/亩。
注意事项
施药过程避免药剂沾染皮肤;药剂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施药后,对少数植物有抑制生长现象。
丙环唑,是一种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的内吸性三唑类除菌剂,可被根、茎、叶部吸收,并能很快地在植物株体内向上传导,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特别是对小麦全蚀病、白粉病、锈病、根腐病、水稻恶菌病、纹枯病、香蕉叶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有效地防治大多数高等真菌引起的病害,但对卵菌类病害无效。丙环唑残效期在1个月左右。
丙环唑具有除菌谱广泛、活性高、除菌速度快、持效期长、内吸传导性强等特点,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吨位的三唑类新兴广谱性除菌剂代表品种,是经济作物类专用除菌剂。
丙环唑属于低毒除菌剂。其制剂敌力脱25%乳油由有效成分、乳化剂和溶剂组成。乳化性能良好,能与多数常用农药相混。贮存稳定期为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