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防病治病方法
症状识别:西葫芦褐腐病俗称烂蛋,已成为西葫芦保护地栽培中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花和幼瓜。病菌先侵染萎蔫的花,致花变褐软腐。病菌从瓜蒂侵入后逐渐蔓延到幼果,被害的果实从顶部向下腐烂,在烂果上长出黑色大头针状病菌孢子,使果实迅速腐烂。成熟果实染病,局部变褐软腐。
发病规律:西葫芦褐腐病是由瓜笄霉引起的真菌病害。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或产生接合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在冬暖大棚栽培的西葫芦植株上可周年危害。病菌先侵染西葫芦的花和幼果,条件适宜病部长出大量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低温高湿、日照不足、植株郁闭条件下该病易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1)栽培防病。采用高畦栽培,合理浇水,严防大水漫灌合理密植。最好吊蔓栽培,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坐果后应及时摘除残花病果,进行深埋或烧毁。
药剂防治:开花至幼果期开始喷洒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以上药剂可交替施用。还可与45%百菌清烟雾剂轮用,每公顷用3.75千克烟剂,可提高防效。
西红柿常见25种病害的诊断与农药防治,附图谱和防治方法西葫芦病毒病症状识别:幼苗至成株均可发病,主要表现在叶片和果实上。病株上部叶片出现黄绿斑点或有高低不平的斑驳,有的叶片有深绿色疱斑,随之整个叶片成花叶,有的新叶先呈明脉,继而出现褪绿斑,后期叶片变小变灰呈鸡爪状。病株矮化,不能结瓜或结瓜小且表面布满大小不等的瘤状突起。
发病规律:西葫芦病毒病是由黄瓜花叶病毒(CMV)和甜瓜花叶病毒(MMV)引起的病毒病。这两种病毒的寄主范围很广,田间越冬杂草成为病毒的宿主,有的也是蚜虫越冬场所,因此翌年蚜虫发生危害时可将病毒传到西葫芦上。主要通过汁液摩擦和蚜虫传毒。西葫芦的种胚里可带甜瓜花叶病毒,因此种子也是该病的传染源。高温干旱、日照强发病重,管理粗放、杂草多、排水不良、土壤板结、根系生长不良、植株长势衰弱都可加重危害。
防治方法:(1)培育壮苗。适时早定植。施足底肥,增施钾肥,适时追肥,做到配方施肥,可提高植株抗逆性。(2)及早消灭蚜虫。积极防蚜、治蚜。从苗床开始喷洒90%万灵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用10%吡虫啉(蚜虱净)乳油3000倍液与10%歼灭乳油3000倍液混用可提高防效。育苗畦可用30目尼龙纱覆盖育苗,防止蚜虫传毒。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7.5%克毒灵水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抗毒剂1号250~3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连喷3~4次。
西葫芦炭疽病症状识别:主要在幼苗期染病,种子出土后子叶尚未展开,在子叶边缘出现浅褐色半圆形至不规则形凹陷斑,湿度大时长出粉红色黏稠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西葫芦炭疽病是由葫芦科刺盘孢菌引起的真菌病害。以菌丝体或拟菌核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病菌分生孢子通过水流传播,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2~27℃,病菌生长适温为24℃。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如山西黑皮西葫芦等。(2)栽培防病。培育壮苗,适期早栽,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10%世高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一次药,连续防治2~3次。也可用45%百菌清烟剂,每公顷用3.75千克熏烟。
请关注作者:台风搞农业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植乐趣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