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蛐蛐人工饲养繁殖方法

2024-01-0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759 次
蛐蛐人工饲养繁殖方法

  这一篇汇总会给农友们剖析“蛐蛐人工饲养繁殖方法”的内容进行详尽讲授,希望对广大农资人有几许帮助,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养殖设备:人工养殖蟋蟀选用陶罐,养殖室内安装通风屏风。选育:配对的雌雄蟋蟀最好选择同色种,**时间在秋分前后。

  孵化饲养:将卵埋入有土的容器中。养殖管理:养殖期间温度控制在25-30摄氏度。

  人工养殖蟋蟀时,可选择陶罐或玻璃罐。饲养室内应安装通风网,保证蟋蟀不会窒息。

  饲养蟋蟀前,要选择头大、脸长、身体丰满、身体干净的雄性蟋蟀进行繁殖。

  最好选择颜色相同的公母蟋蟀进行**。最佳**时间是在秋分前后。

  蟋蟀孵化前,先将卵按要求挑出,放入容器中。

  在容器底部铺一层土。种完蛋后,盖上细土,3-5天**一次,打开纱窗通风。

  水质以干净的雨水或河水为宜。

  蟋蟀的卵在25-30摄氏度的温度下开始发育。

  从孵化到若虫大约需要20-25天。长大后要及时喂大豆、花生、玉米等食物。


好文探索:蟋蟀怎么繁殖?蟋蟀的人工繁殖技术


  蟋蟀,又名促织、蛐蛐、夜鸣虫等,不仅有着重要的药用价值,还是我国传统娱乐活动斗蟋蟀必不可少的昆虫。而在蟋蟀的养殖过程中,繁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要想成功繁殖蟋蟀,选中配对、产卵保存、孵化饲养等都是不可少的环节。那么,蟋蟀怎么繁殖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蟋蟀的人工繁殖技术,一起来看看吧。

  人工繁殖蟋蟀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体大、善斗的上品蟋蟀,所以挑选留种的雌、雄蟋蟀很重要。挑选雄虫的要求应该都是将军虫,一般避免用斗败的蟋蟀留种。

  选择雌性三尾应体大,产的卵也大,以后孵出的幼体个头也大。三尾在早秋季节就要收养,此时三尾刚刚羽化,在野外**次数不多,有些还是原雌。

  如果在中晚秋捕捉,三尾在野外已**多次,大腹便便,腹内的种气已经混杂,不能达到培育良种的要求。早秋捕得型大的三尾,也要精选出头大、脸长、斗丝贯顶、项宽、体型丰厚、翅长、六爪白净、肉身细洁、色不浑的,以供育种之用。

  留好了理想的雌雄良种,配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配对的雌雄蟋蟀最好选用同色虫。如头色、斗丝的颜色及虫体颜色等要相同或相似,这样孵化出来的后代颜色比较纯,便于精选定色。

  ②配种的雄蟋蟀一定要养到可以出斗前后,最好在秋分节后进行正式配种,此时的蟋蟀是健壮时期。配种后所产的卵得到的后代也最强壮,种也纯。

  ③雌雄蟋蟀配种(结铃)最好3-5次,这样可以确保产出的卵完全受精。

  结铃后的三尾,一定要找个地方产卵。

  因此结铃前必须先准备好产卵的工具。取一只30厘米左右的瓦盆,洗净后在日光下曝晒消毒。取黄砂适量洗净,在炉上炒干消毒。取园土适量,搅碎晒干。砂、土按1:5加水适量拌和,以下见干土为宜,不能过湿。

  铺入瓦盆约7-8厘米厚。将要产卵的三尾养人,它便会在土中产卵。

  也可用吸水性好的卫生纸或餐巾纸卷成直径似二硬币一样粗的纸条,围成盆的四周滴水使纸湿透。这样三尾也会在纸卷内产卵。

  一头雌蟋雌一生中产卵约200粒,孵出的若虫中雄性的约占三分之一,其余都是雌性。而若虫要养到四龄以上才能辨出雌雄,这给人工孵化饲养蟋蟀加大了工作量。

  把三尾产出的卵轻轻取出,用放大镜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卵的形状略有不同。一种卵的形状两头比较尖,而且数量不多。另一种卵两头比较圆,比前一种卵略短略粗,数量远比两头略尖的卵为多。

  实践证明两头尖的卵多数是雄虫,而两头略尖的短、略粗的卵是雌虫。在孵育前将卵从土中挑出,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不管是选雌性卵还是雄性卵,一定要选卵粒饱满,色泽匀均,卵粒大,长约在2毫米以上,在自然环境中,一般在5月中下旬或6月初,若虫便破壳而出。但是人工收集的虫卵放置在室内,比室外温度要高,所以卵的孵化时间要比室外略有提前。

  如果不想使卵过早孵化,可以将盛卵的容器搬到室外,放置在阴凉潮湿的地方,使卵和自然环境温度保持一致,若虫出土的时间就不会提前了。但是要注意,有卵的土质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不能让土太干,否则卵易死亡。

  当然土也不能过湿,以湿而不渗水为佳。

  孵化前,将卵按要求挑选出,放置在容器内。

  容器底部应有泥土。虫卵放入后,再用一层薄土覆盖(土必须碾碎晒干,然后洒少许水)。

  隔3-5日,应该用水稍稍浇洒一次,使泥土保持一定湿度,可保证虫卵的顺利孵化。浇洒的水应该用清洁的河水或雨水。

  如果用自来水,必须放置多日再用。

  孵化温度:蟋蟀的卵在温度25℃-30℃时开始发育孵化。越冬卵到四五月份,温度便达到25℃-30℃。

  从卵孵化为若虫,一般约需20-25天。在保持一定湿度的前提下,只要给予适合孵化的相应温度,若虫便破卵而出。

  所以在人工繁殖时,只要创造虫卵孵化的条件,虫卵几乎在任何季节孵化。

  养殖场地:若虫孵出后,应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这对若虫的生长发育很重要。所以在若虫孵化出壳前数日,就要选择一个理想的人工养殖场,并着手做准备工作。

  养殖场的土质一定要好,其一是土质疏松肥沃。其二是没有被有害物质污染过。养殖场地要高爽,排水性好,不易积水,养殖场的四周环境要好,没有化工厂,特别是没有排放废气和含有害物质污水的工厂。

  选择好场地后,最好翻地一二次,达到松土除害虫的目的。然后添一些有机肥料和青饲料,使土质肥沃且富含腐植质。

  然后种上一些不含异味的瓜、豆、麻类的植物,使阳光不能直接射在养殖场的地面上(这里要注意养殖场决不能选择太阳晒不到的蔽荫处)。在这样生长发育的理想场所。

  如果在场地再放进一些房顶用的陈旧小瓦片、砖块,这样若虫有了更多的藏身栖息之地。一方面更进一步提供了蟋蟀生活的良好环境,同时也可以提高放养的密度。

  3、若虫饲养:若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定时投放人工配制的饲料。

  人工饲料的加工是用当年的新籼米,不淘洗,磨碎,加入适量熟黄豆粉(约是米粉的五分之一),再掺入一些富含钙磷的骨粉、血粉、肝粉、鱼粉等,充分拌匀,放入容器保存,以后拌水煮熟投喂。也可捕捉蝗虫、蚱蜢之类的小昆虫杀死烘干,磨碎以后拌入蔬菜瓜果之类含维生素、纤维素丰富的食物。

  豆类植物不可生食,其他植物应该生喂,以保证植物的原有营养成份不受损失。喂养应该采用定点的方法,便于每天清扫,但是要多放几个点,喂食可以一天二次,早上和晚上各一次,其中以晚上一次最为重要。

  蟋蟀畏光,属夜行昆虫,一般白天大多躲藏在洞穴中,到了夜晚再出来活动觅食。在养殖时,发现若虫很喜欢吃米虫、豆虫之类的小生物,可以经常投喂一些。

  蟋蟀若虫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营养过于丰富虽然会使虫体发胖,但头项部位也会随蜕皮而放大。所以若虫阶段可以不考虑控制食量。

  但是不控制食量并不是认为就可以大量投喂脂肪蛋白质含量都比较高的食物了。蟋蟀在若虫时期,体内会分泌出保幼激素。

  保幼激素分泌的多少,直接决定若虫期的长短。虽然蟋蟀的食性很杂,但是在野生环境里主要还是以素食为主,过多地投喂荤食,有可能会打乱蟋蟀若虫体内保幼激素的分泌,从而使蟋蟀的若虫期缩短,提早蜕化成虫。


精选问答:


  1、蛐蛐怎么繁殖?

  蛐蛐是一种昆虫,它们的繁殖方式是通过产卵来完成的。雌性蛐蛐会选择适合的环境,如植物茎、土壤或树皮等,然后将卵产在这些地方。卵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孵化出幼虫。幼虫会经历几个蜕皮阶段,逐渐长大成为成虫。蛐蛐的繁殖受到温度、湿度和食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蛐蛐的繁殖能力很强,数量会迅速增加。

  2、人工繁殖蛐蛐过程?

  饲养房

  (1)选择通风透气性良好的阴暗房间,面积控制在10-20平方米,四周墙壁光滑,正中央搭建人行道,宽30cm左右。

  (2)在饲养房内放置废旧瓦片、青草、土块、砖块等供蟋蟀栖息。

  2、孵化土

  将腐殖土暴晒处理后,按照腐殖土:黄沙:无毒锯末:草木灰=2:1:1:1的比例混合,然后加入稀释200倍的有益菌液,直至用手抓成团,松开落地能散开为宜,湿度控制在20-30%左右。

  3、孵化管理

  (1)产卵盘的规格为45×30×10cm,底部铺上7-8cm厚的孵化土。

  (2)产卵结束后,在接卵盘上覆盖纱布(网孔略大于米粒),然后在纱布上喷洒水源,保持孵化土的湿度。

  (3)饲养房的温度保持在25-30℃左右,30-40天后即可孵化而出。

  4、若虫管理

  (1)在饲养盘中投放少量饲料,菜叶、瓜果皮青绿饲料以及黑麦草多投喂,精饲料不宜过多投喂。

  (2)每个饲养房中放置2个饲养盘和饮水盘,其中饮水盘上应当覆盖纱布,并在纱布上喷洒水源,保持湿润。

  (3)大约20-25天,若虫发育为成虫。

  5、成虫管理

  (1)成虫**产卵前,适当增加精饲料以及青绿饲料。

  (2)注意通风透气,并及时将剩余的饲料以及粪便清理干净。

  (3)在饮水盘上喷洒适当的有益菌液,改善蟋蟀肠道的微生物。

  6、饲料

  (1)精饲料:玉米面60%,麦麸15%,豆粕15%,鱼粉8%,碳酸氢钙1.5%,维生素0.3%,食盐0.2%。

  (2)青绿饲料:各种青菜叶,瓜果皮,鲜嫩多汁牧草。

  7、其他管理

  (1)冬季当温度低于25℃时,进行全面全面加温,同时保持湿润。气温回升时,打开门窗通风透气。

  (2)每天的早晨以及傍晚时分,分别投喂一次饲料。

  以上就是关于蛐蛐人工饲养繁殖方法的介绍了,蛐蛐对水分要求很高,可以在木板层中喷洒一些水分,饲养者只需要提供充足的饲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