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水稻纹枯病越冬方式(水稻纹枯病的传播方式)

2024-04-16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116 次
水稻纹枯病越冬方式(水稻纹枯病的传播方式)

水稻的病情预测已发布,在2024年的水稻病情预测中,水稻纹枯病排行第一。水稻纹枯病主要分布于亚洲稻区,发病后一般造成减产10%~30%,严重时会使水稻产量减半,尤其在南方稻区发生重,是水稻的第一大病害。

一、症状

水稻纹枯病在分蘖盛期到穗期危害重,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会侵入茎秆。

叶鞘发病时,会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边缘不清晰的小病斑,以后逐渐扩大成云纹状病斑,病害从植株下部向上蔓延,又称“花秆”、“烂脚病”。如果叶鞘发病重,上部叶片会枯死,分蘖时期叶鞘发病会感染新叶。阴雨、多湿时,病部长出白色或灰白色的蛛丝状菌丝体。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相似,但形状不规则。

二、病原菌

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的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产生菌丝和菌核。菌丝能在植株内部组织中生长,也可蔓延于植株的病部表面或攀援于邻近植株之间,病组织表面的气生菌丝体可结成菌核,开始是白色绒球状菌丝团,最后变成褐色坚硬菌核,菌核以少数菌丝缠结在病组织上,易脱落。单个菌核似萝卜籽状,多个连接在一起呈不规则形。

三、病害循环

1.越冬越夏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过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和杂草上越冬。水稻收割时菌核落入田间。

2.侵入与再侵染

灌水后,越冬菌核漂浮于水面,栽秧后随水漂流附着稻株基部叶鞘上。在适温、高湿条件下,萌发长出菌丝,在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缝隙处进入叶鞘内侧,先形成附着胞,通过气孔直接穿破表皮侵入。病菌侵入后,在稻株组织中不断扩展,并向外长出气生菌丝,蔓延至附近叶鞘、叶片或邻近稻株再侵染。除气生菌丝外,病部形成的菌核脱落后,可随水漂浮附在稻株基部,萌发产生菌丝,也能引起再侵染。

四、发病条件

菌核基数

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的多少与稻田初期发病轻重有密切关系。打捞菌核彻底的田块和新垦田发病轻。

气候条件

纹枯病属于高温高湿型病害,始病期和田间病情消长与当地天气密切相关。决定水稻纹枯病流行的关键气候因素是降雨和湿度。当田间郁闭时株间湿度常比大气湿度高,有利于发病。在适宜侵染发病的温度范围内,湿度越大发病越重。

水肥管理

长期深水灌溉,稻丛间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发展。中晚期偏施氮肥稻株贪青,节间伸长、茎秆变细,容易引起倒伏,有利于病菌侵入。

密度

密度高,湿度大适合菌丝生长蔓延,透光差,光合效率低,不利于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抗病力差,发病重。

品种抗病性

现有的水稻品种没有高抗或免疫的,只有少数中抗品种。一般水稻生长符合以下特点的发病重:矮秆阔叶发病重,分蘖能力强发病重,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低发病重,细胞表面蜡质层薄发病重。

五、防治

清除菌源

在秧田或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大多数菌核浮在水面上,混杂在“浪渣”内,被风吹集到田角田边,打捞浪渣并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不直接用病稻草和未腐熟的病草还田,铲除田边杂草,可以减少菌源,减轻前期发病。

加强肥水管理

根据水稻的生育时期、天气、稻田水位等情况,合理排灌,以水控病,彻底改变长期深灌高湿的环境,做到浅水发根、薄水养胎、湿润长穗。尤其在分蘖末期至拔节前适时晒田,对控制纹枯病效果显著。管水还可以控制无效分蘖,增加田间通透性,降低湿度,提高光合作用,增强抗病力。

农家肥与化肥、长效肥与速效肥相结合,不同的稻田施肥要点不同,对于连作早稻田施肥宜前期重施,中期巧施,后期结合田间情况有针对性地补施;连作晚稻田宜基肥足、追肥要早,防止稻株贪青晚熟;单季晚稻田的施肥则应该两头重、中间轻。

种植抗病品种

虽然目前还没有高抗水稻纹枯病的品种,在品种的选择上还是可以有所侧重的。在选择品种的时候应选择高杆窄叶,细胞表明蜡质层较厚、硅化程度高,茎秆纤维素含量高的品种。

药剂防治

防治指标:在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5%,或拔节至孕穗期丛发病率为10%~15%的田块,需要进行药剂防治。

在水稻分蘖末期施药,抑制气生菌丝生长,控制病害的水平发展;在孕穗至抽穗期施药,抑制菌核的形成和控制病害的垂直扩展,保护稻株顶部功能叶不受侵染。

一般在水稻封行后至抽穗期间,或病情盛发初期,喷施2~3次,间隔7~10天。常用的杀菌剂有井冈霉素、甲基硫菌灵、纹枯净、氟环唑、丙环唑等,还有嘧菌酯、醚菌酯、满穗等新型高效内吸性杀菌剂以及生物农药芽孢杆菌生防菌株B908、B916及NJ-18等。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