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白边切夜蛾 夜蛾科

2024-04-14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8330 次
白边切夜蛾 夜蛾科

白边切夜蛾,又称夜蛾科,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利益,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控制白边切夜蛾的数量。

白边切夜蛾的危害

白边切夜蛾是一种多食性害虫,可以攻击多种农作物,包括玉米、水稻、小麦、棉花等。它们的幼虫会在农作物上啃食叶片和花朵,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受到限制,产量降低。除了对农作物的破坏,白边切夜蛾还可以传播一些病毒和细菌,使得农作物容易感染病害。

白边切夜蛾的防治方法

为了控制白边切夜蛾的数量,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制剂对白边切夜蛾进行防治。
  • 物理防治:使用灯光诱捕器、黏虫板等物理方法对白边切夜蛾进行防治。
  • 化学防治:使用农药对白边切夜蛾进行防治。但是需要注意农药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性。

如何有效防治白边切夜蛾?

为了有效防治白边切夜蛾,我们需要:

  • 及时发现:在农作物生长期间,定期巡查农田,发现白边切夜蛾的存在。
  • 综合防治:采用多种防治方法,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
  • 科学使用农药: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和使用方法,遵守农药使用的相关规定,保证使用安全。

如何避免农药残留?

为了避免农药残留,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减少农药对农作物和人体的危害。
  • 正确使用农药:在使用农药时,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避免过量使用和滥用农药。
  • 合理使用间隔期:在使用农药后,要遵守农药使用的间隔期,等待一定时间后再进行采摘或食用农作物。

如何选择合适的农药?

在选择农药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害虫种类:不同的害虫对不同的农药有不同的抗药性,需要选择对目标害虫有效的农药。
  • 农作物种类:不同的农作物对农药的耐受性不同,需要选择对目标农作物安全的农药。
  •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气候、土壤等也会影响农药的使用效果,需要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农药。

白边切夜蛾的生命周期

白边切夜蛾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成虫在晚上活动,白天躲藏在树叶下等遮蔽物中。幼虫是白色的,体表有黑色斑点,会在农作物上啃食叶片和花朵,对农作物造成危害。

参考资料

  • 《农业植保手册》
  • 《农业害虫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 《农业生态学基础》

问答拓展:白边地老虎是什么?

白边地老虎[Euxoaoberthuri(Leech)],又叫白边切夜蛾、白边切根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寄主有粟、高粱、玉米、甜菜、苦荬菜等,幼虫为害胡麻可造成缺苗断垄。

为害状

同小地老虎。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8毫米,翅展40~44毫米。头、**褐色,前翅灰色到褐色带黑紫色,前缘有1条明显的灰白色或灰褐色宽带,似1白边,中室后缘有白线神顷桥,环纹、肾纹灰白色;后翅褐色。卵馒头形,初产时乳白色,7天后变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43~46毫米,黄褐或灰褐色。头部黄褐色,有“八”字纹,两侧有黑褐色网状纹。蛹不详。

发生特点

在坝上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第二年4月上旬孵化后,为害杂草,甜菜出苗后,迁移甜菜苗上为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胡麻地为害,严重时可造成缺苗断垄。8~9月第一代蛾在越冬寄主植物上产卵越冬。

防治方法

(1)清洁田园。清除残枝落叶及田边杂草,以减少越冬游猛虫源。

(2)乎李诱杀。根据地老虎的趋化性,可用糖蜜酒醋或灯光诱杀成虫,或用90%敌百虫原药用水化开,以1∶50比例与各种饼类(炒熟)搅拌后制成毒饵,于傍晚顺垄撒在胡麻根边,每667平方米10千克,诱杀老熟幼虫,兼治其他地下害虫。

(3)喷药保护。在1~2龄幼虫盛发期,可喷90%晶体敌百虫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等1500~3000倍液。

问答拓展:夜蛾科幼虫怎么分辨?

夜蛾科老熟幼虫体长约60毫米。3龄前幼虫淡**,3龄后体色变化较大,一般可分为**和黑色两型胡搜。
①**型。体黄白色,头部及胸足**,前胸背板、腹部臀板和腹足橙**。气汀线和气门上线黑褐色,第四节以下气门四周桃红色,上下各有l黑点。每节背面有5~6条黑色横线(色淡者仅现黑点),并有白色条纹。
②黑色型。体黑色,头部、前胸背板及腹部臀板褐色(有少数为黑色),每节背面有6条**横纹手颂(色深者横线是椭圆形点)。气门上线、气门下线**。其他与**型同。
发生特点
①苎麻夜蛾在长江流域一年可发生3代。越冬场所、越冬虫态各地报道不一,有待进一步研究。
②成虫白天隐蔽在麻田或附近的丛林、灌木林中,夜间活动,有趋光性。成虫喜在麻株的上部叶背面集中产卵。初孵幼虫群集在产卵株的顶部叶背危害,取食叶肉成筛状小孔。幼虫活泼,稍受惊动即吐丝**而转移。3龄后分散危害,受惊动以尾足和腹足紧握叶背,头部左右摆动,口吐黄绿色汁液。气温高、湿度大、时晴时雨天气最适宜发生。
防治方法
①头麻收割后,及时铲除麻田杂草,清除枯枝落叶,中耕松土,可以消灭部分虫蛹;结合农事活动,摘除卵块和群集幼虫的叶片,集中烧掉或深埋。
②药剂防治。抓住幼虫群集危害时期,于清晨露水未干前裤薯历喷粉。可用2.5%敌百虫粉剂或1.5%对硫磷(1605)粉剂、1.5%乐果粉剂喷粉,每亩1.5至2公斤。

问答拓展:夜蛾科的形态特征

体中至大形,粗壮多毛,体色核亮灰暗。触角丝状,少数种类的雄性触角羽状。单眼2个。**粗大,背面常有竖起的鳞片丛。前翅颜色一般灰暗,多具色斑,中室后缘有脉4支,中室上外角常有R脉形成的副室。后翅多为白色或灰色,Sc十Rl与Rs在中室基部有一小段接触复又分开,造成一小形基室。
幼虫体粗壮,光滑,少毛,色较深。腹足通常5对(其中的1对臀足困此发达),但也有少数种类仅为4对或3对,即第3腹节或第3、4两个腹节的腹足退化。趾钩单序中带式,如呈缺环式,则缺口很大,为环的1/3以上。卵多数为圆球形或略扁,表面常有放射状的纵脊纹,散产或成堆汪氏迅产于寄主植物或土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