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石斑鱼种类

2024-01-03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20 次
石斑鱼种类

  这篇知识汇总会给农资从业者们介绍“石斑鱼种类”的内容进行周密说明,期待对广大农友有所收获,欢迎大家收藏本站!

  常见的石斑鱼种类有虎斑、东星斑、斑点石斑、红点斑、红瓜子斑、斜带斑、苏鼠斑等,其中虎斑是比较常见的石斑鱼种,颜色鲜艳东方星斑适合在鱼群凶猛的水族箱中养殖,而斑点鱼则是温水鱼。

  虎斑鱼体表呈**至淡褐色,上面有不规则的深褐色垂直条纹,虎斑鱼皮厚、肉质细嫩、味美,营养价值丰富,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鱼类,而虎斑的体色会随着环境而变化,体长可达30厘米。

  东星斑颜色鲜艳,气质凶猛。它会吞下任何比它小的鱼,并与其他星斑鱼战斗。

  适合与凶猛的鱼混养。鱼、贝、虾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使东方星斑的体色更加鲜艳。

  斑点石斑鱼常栖息于大陆及岛屿沿岸。属于温水性鱼类,而斑点鱼体呈椭圆形,上面有不规则的深色横纹,斑点点鱼适合在光线较暗的地方生活。

  养殖时,水温要控制在20-29度之间,这样斑点石斑鱼才能快速产卵。

  石斑鱼的背部呈凸形,头部比体长长,石斑鱼是夜行动物。

  它白天躲在岩洞里,晚上利用嗅觉寻找食物。石斑鱼是肉食性动物,喜欢吃小鱼、小虾和小螃蟹,饥饿时会捕食同类。


好文探索:市面常见石斑鱼种类及价格大科普


  石斑鱼(Epinephelussp)为鲈形目鮨科石斑鱼属、九棘鲈属,鳃棘鲈属等属所有鱼类总称,种数甚多,具相当复杂的生态层性,且具领域性及拟态行为,一般栖息在多岩礁洞穴和珊瑚地带,主要以鱼类、虾、蟹、端足类等为食。石斑鱼大部分为雌雄同体,具有性转换特征,首次性成熟时全系雌性,几年后再转换成雄性。

  石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又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是中国四大名鱼之一。

  下面一起来认识一下常见的石斑鱼以及大致了解一下石斑鱼的价格:。

  驼背鲈Cromileptesaltivelis。

  别名:老鼠斑、尖嘴鲙仔、观音鲙。

  分布: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台湾、南中国海、菲律宾、印尼、澳洲、关岛等地区。

  台湾主要产于澎湖及南部海域,数量已甚少。

  特征:体呈淡色至绿褐色,头部、体侧及各鳍上具许多隔开的大小不一的圆形黑斑。体侧的一些斑点和奇鳍基部被一个较大的暗斑覆盖。

  幼鱼上的黑色斑点比成鱼少,其大小与眼睛相同甚至更大。最大体型71cm。

  价值:名贵的经济鱼类,需求大,市场少见。虽然也有养殖,但价格还是居高不下,野生合规格的老鼠斑可达1000元/500g。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akaara。

  别名:红斑、过鱼(闽南、潮汕、台湾)。

  分布: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南中国海、台湾、东海、南韩及**。台湾北部、东部及南部产量甚丰。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灰褐色。头部、体侧和奇鳍上散佈小型橙**、红色或橘色斑点。体侧另具6条不显之暗横带。

  背鳍基底具一黑斑。最大体形50cm。

  价值:名贵的经济鱼类,产量甚多,在各地价格都相当高。养殖的也比较多。

  野生合规格的赤点石斑鱼可达800元/500g。

  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

  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至非洲东岸、红海,东至西太平洋,北至**南部,南至澳洲。

  台湾西部及南部海域最多。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

  头部及体背侧黄褐色,腹侧淡白。头部、体侧及奇鳍散布许多橘褐色或红褐色小点(与玛拉巴石斑鱼非常相像,此处可用于区别)。体侧另具5条不显著、不规则、斜的及腹侧分叉的暗横带,第一条在背鳍硬棘前缘,最后一条在尾柄上。最大可长到100cm,150kg以上。

  价值:体形较大,捕获产量较多,养殖产量也多,价格便宜,一般为80元/500g。

  玛拉巴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

  分布: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之暖水域,西起非洲东岸、红海,东至东加,北至**,南至澳洲。

  台湾主要分布于北部、东部及南部海域。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

  体浅褐色,有五条微斜之暗色褐带,有时不显着,腹侧之带有分叉之情形。头部、体侧、**、下颌腹面、口缘均具黑褐色斑点(点带石斑鱼为橘褐色或红褐色小点)。头部及体侧另具白色斑点及斑块之散佈。

  最大可长到234cm,200kg以上。

  价值:玛拉巴石斑鱼和点带石斑鱼都叫做青斑,体形较大,捕获产量较多,养殖产量也多,价格便宜,一般为80元/500g。

  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radiatus。

  网上的云纹石斑鱼照片都不对,我只有自己拍的这张了。

  别名:鲈麻(广东南澳)、鲈滑(闽南、台湾)、油斑(香港)。

  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红海,北至**,南至巴布新几内亚。

  特征:云纹石斑鱼的油脂含量相比其它种类石斑鱼略高,所以得名油斑。

  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呈浅褐色,体侧具5条暗色斜横带,横带于腹部分叉,横带内具淡色斑。体侧另具黑色小点。头部于眼下方具3条暗色细纹。

  最大可达70.0cm。

  价值:野生产量不多,养殖产量也不高。

  这鱼有点违反常理,就是养殖比野生贵点。原因是养殖耐撕,便于活鱼运输,野生运输比较容易死。价格大概在200-300元/500g。

  褐带石斑鱼Epinephelu**runeus。

  别名:泥班、假油斑(香港)、土沟龙。

  分布: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韩国、**、中国、香港及台湾等沿岸。台湾主要产于西南沿海及南部海域。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成鱼头部及体侧灰褐色,体侧横带及斑块常不显(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都是整条黑色的),仅有淡灰色小点呈线状或斑驳状散布,臀鳍下缘和尾鳍下角具白缘。幼鱼淡黄褐色,体侧6条不规则的暗色横带,带中另散布淡色斑块,背鳍硬棘鳍膜尖端具橘**之三角形斑块。

  因油脂含量跟云纹石斑鱼差不多,所以也叫假油斑。

  价值:野生产量不多,海南广西养殖产量颇高。

  价格较低,大概在150元/500g左右。

  玳瑁石斑鱼Epinephelusquoyanus。

  蜂巢石斑鱼Epinephelu**erra。

  吻斑石斑鱼Epinephelusspilotoceps。

  别名:花狗(广东南澳)、蝴蝶斑。

  这三种鱼长得比较难区别,另外还有几种也是长得极像。

  因为这三种产于中国,比较常见,其他几种不多见,市场上也没有区分这三类及价格,所以这里以这三种为一组一起介绍。

  分布: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由南非至法属波里尼亚。

  西太平洋区,由**至澳洲,台湾各地均有产。

  形体区别:蜂巢石斑鱼大约五条比较深色的斜条纹,每个二到五个六角形宽的,在侧边上重叠了而且从眼放射。在侧边上的六角形可能合并成短的列。

  价值:台湾澎湖产量颇高,大陆沿海产量不高。价格在200元/500g左右。

  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lanceolatus。

  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岸、红海,北至**南部,南至澳洲西北部。台湾东北部海域有产。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稚鱼体呈**,具三块不规则之黑色斑,随着成长,黑色斑内散佈不规则之白或**斑点,以及各鳍具黑色斑点。大型成鱼体呈暗褐色,各鳍色更暗些。

  石斑鱼中的巨无霸,最大可长到270cm,400kg。

  价值:经常用于水族馆展示,体型巨大,网上经常有新闻夸张的价格,更多的是一种噱头。

  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fuscoguttatus)。

  分布: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

  西起非洲东岸,东至萨摩亚及费尼克斯群岛,北自**南部,南迄澳洲等。台湾南部、西部、东北部及澎湖有产。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呈淡黄褐色。头部及体侧散佈许多大型不规则之褐色斑。尾柄具一黑色鞍状斑。头部、体侧及各鳍另散佈许多小暗褐色斑点。

  价值:具经济性之食用鱼,或用于水族馆展示,得益于霸气的名字,价格300-400元/500g左右。

  珍珠龙胆石斑鱼又称龙虎斑或珍珠斑,是由上面介绍的两种石斑鱼培育出来的杂交新种石斑鱼。

  其肉质细嫩、成长快速、抗病力强,有虎斑头、龙胆尾的外型,显现杂交优势,由于珍珠龙胆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迅速占据海南石斑鱼养殖量的70%,成为石斑鱼养殖的第一品种。

  目前养殖产品颇高,价格相对较低,市场价格在40-50元/500g。

  布氏石斑鱼Epinephelu**leekeri。

  别名:芝麻斑、橙色石斑鱼、红点鲙。

  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波斯湾,东至臺湾、印尼及澳洲北部等。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截形或略凹。

  头部及体侧褐色、红褐色或紫灰色,其上散佈许多橘红色、金**或**斑点。背鳍及尾鳍上方1/3部位亦具上述之班点,尾鳍下方2/3部位则为暗色。幼鱼则有7条不显之暗带,前2条在颈部,最后1条在尾柄上。

  价值:产量不高,知名度也不高,价格便宜,价格150元/500g左右。

  横条石斑鱼Epinephelusfasciatus。

  别名:黑边石斑鱼、纵纹石斑鱼、红鹭鸶、关公鲙。

  分布: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

  西起非洲东岸,东至中太平洋各岛屿,北自**、韩国,南迄澳洲、罗得豪岛等。台湾各地均产。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呈浅橘红色,具有六条深红色横带。背鳍硬棘间膜之先端具黑色之三角形斑。棘之顶端处,有时具淡黄或白色斑。背鳍软条部、臀鳍、尾鳍有时具淡黄之后缘。

  价值:沿岸常见之鱼种,亦是常被食用之鱼种,或用于水族馆展示。价格150元/500g左右。

  青石斑鱼Epinephelusawoara。

  别名:土鲙(东山、诏安、平潭)、土过(广东南澳)、腊鲙(厦门)注意:此鱼学名为青石斑,而上面介绍的点带石斑鱼和玛拉巴石斑鱼俗名也叫青石斑(青斑)。市场上把点带石斑鱼和玛拉巴石斑鱼叫青石斑,而把这种鱼叫土石斑,土过。凌乱了~~~。

  分布: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韩国、**、南中国、**及台湾。台湾主要产于西南沿海及南部海域。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头部及体侧之上半部呈灰褐色,腹部则呈金**或淡。体侧具4条暗色横斑,尾柄处亦具1条横斑,另在头颈部具一不明显之横斑。

  头部及体侧散布着小黄点。体侧及奇鳍常具灰白色小点。背、臀鳍软条部及尾鳍具黄缘。

  价值:沿岸常见之鱼种,亦是珍馐美味。鱼排经常**野生的小鱼苗进行网箱养殖,产量颇高,价格200元/500g左右。

  蓝身大石斑鱼Epinephelustukula。

  分布: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岸、红海,北至南**,南至澳洲。台湾北部及澎湖海域有产。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色由淡灰色至淡褐色,分布着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头部则有黑色的小点斑及不规则的窄纹。

  各鳍亦具有黑褐色的斑纹,偶鳍上的斑纹较奇鳍上者为小。幼鱼之特徵与成鱼相似,唯体色较淡。

  最大可长到200cm,120kg。

  不怕人,经常跟潜水员友好互动,亲密拍照。由于不会怕人,所以经常为潜水渔夫捕捉,南非及澳洲大堡礁北部的国家公园已将其列入保护。

  对人类这么友好别吃吧。

  清水石斑鱼Epinepheluspolyphekadion。

  别名:小牙石斑鱼鲙仔(澎湖)、杉斑(香港)。

  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之暖水域,西起非洲东岸,东至法属玻里尼亚,北至**南部,南至澳洲及罗得豪岛。台湾主要分布于南部及兰屿海域。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头部、体侧及各鳍淡褐色,密佈小暗褐色斑点。头部及体侧分具不规则之暗斑块。尾柄具黑色鞍状斑。各鳍另具许多小白点以及一些散佈于头部及体侧。

  比较害怕孤单,通常形成小的鱼群或两条一起。

  价值:经济性食用鱼,已有人工养殖。

  不常见,价格不详,欢迎懂行人介绍。

  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leopardus。

  别名:红条(澎湖)、红鮋(广东南澳)、东星斑。

  分布: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北自**南部,南迄澳洲,东至斐济。

  特征:颜色活着时橄榄色的到红褐色的,腹侧灰白的有很多的细小圆,在头部与身体(除了低的**与腹部以外)与胸鳍基底上的黑色边的蓝色斑点。眼的周围具有一个接近完整蓝色的环。

  尾鳍有在后面的一个不明显的深色条纹通常边缘有一条白色的线看得见的沿着鳍的后缘的中央。圆形的前鳃盖骨,腹地下缘有3-4根向前及向上的棘。

  没有鳞片在眼之间也不在吻上。在纵向的系列中的112-127个鳞片。

  背鳍与臀鳍软鳍条不延长到一个前面的叶内了。臀鳍有凸状外缘。

  最大长达120cm,最大体重:23.6kg。

  价值:东星斑颇受食客喜爱,也是价格较为昂贵的海鲜之一,价格在400元/500g。

  蓝点鳃棘鲈Plectropomusareolatus。

  分布:印度-太平洋:红海到凤凰岛与美属萨摩亚,北至琉球群岛,南至澳洲。

  特征:有截形的尾部有一个狭窄的白色后缘,与相当大的拥挤黑色边的圆形蓝色的斑点。

  价值:价格在150元/500g,价格只是东星斑的3分1左右,一般人分不清,所以很多鱼贩子用西星冒充东星,其实他们的样子,口感,肉质的滑嫩程度都一样,只是颜色不同,但是因为是红色的东星无论是颜色还是名字的意头都比西星好,还有比西星少的缘故,所以东星比西星贵,最近这几年我在海产市场很多把西星直接说是东星,价格也是东星的价格。

  黑鞍鳃棘鲈Plectropomuslaevis。

  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西起非洲东部,东至土木土群岛,北至**南部,南至澳洲。

  台湾南部、东北部及绿岛海域均有。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鳍条17-18。尾鳍内凹形。

  两种色相,体具五条黑色横带。或有甚多小蓝点散在,横带有或无。

  索氏九棘鲈Cephalopholissonnerati。

  别名:红九棘鲈、网纹鲙、红舵、宋氏九刺鮨。

  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之热带及**带海域。

  西起非洲东岸,东至莱恩群岛,北自**南部,南迄澳洲。台湾北部、东部及南部沿岸均有产。

  特征:鳃盖棘非常小的。通常被达到或延伸超过**的腹鳍。

  成鱼在印度洋的颜色:身体橘红色的到红褐色的,时常有分散的小微白色的斑块。头部带紫色的到红褐色的有很多的靠拢在一起橘红色的斑点。在低的2根鳃盖棘之间的薄膜通常比其余的头部颜色更深。鳍通常比身体,esp颜色更深。尾鳍与背鳍与臀鳍的较后面的部分。腹鳍时常黑色的末梢部地。

  成鱼在太平洋的颜色:淡的淡红对土**在头部,身体与鳍上有很多的小红褐色的斑点。尾鳍圆的。

  价值:经济性食用鱼,不常见,价格不详,欢迎懂行人介绍。

  青星九棘鲈Cephalopholi**iniata。

  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之热带海域。

  西起红海、非洲东岸,东至莱恩群岛,北自**南部,南迄澳洲。台湾各地均有分布,主要产于南部海域。

  特征:腹鳍腹位,末端不及**开口。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及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呈橘红色至红褐色。

  头部、体侧及奇鳍散佈着带暗色缘之淡蓝灰色小斑点。胸鳍橘**。背鳍软条部、臀鳍及尾鳍具内黑外蓝之边缘。腹鳍具蓝灰缘。

  价值:经济性食用鱼,不常见,价格不详,欢迎懂行人介绍。

  尾纹九棘鲈Cephalopholisurodeta。

  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之热带海域。西起红海、非洲东岸,东至莱恩群岛,北自**南部,南迄澳洲。

  台湾各地均有分布,主要产于南部海域。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约略等长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

  体呈深红色至红褐色,后方较暗。头部具许多细小橘红色点及不规则之红褐色斑驭。体侧有时具细小淡斑及6条不显着之不规则横带。背鳍及臀鳍软条部具许多细小橘红色点及鳍膜具橘色缘。腹鳍橘红色且具蓝色缘。尾鳍具2条淡色斜带,斜带间具许多淡色斑点,斜带外为红色而具白色缘。

  价值:价格相对较低,有新闻爆出某些商贩用此鱼假冒东星斑。

  六斑九棘鲈Cephalopholis**maculata。

  分布:分布于印度-太平洋之热带及**带海域。

  西起红海、非洲东岸,东至中太平洋各群岛,北自**南部,南迄澳洲。台湾主要分布于南部海域。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约略等长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呈橘红色。体侧、头部及奇鳍散佈蓝色小斑点,而以头部及奇鳍上之蓝色斑较密集。另头部上之蓝色斑点延长成线状。

  体侧具4条暗色横带,但常不显着,而横带于背鳍基部呈黑色,形成4个黑色大斑块。尾柄背侧另有2个较小之黑色斑块。

  斑点九棘鲈Cephalopholisargus。

  分布: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

  西起红海、非洲东岸,东至法属玻里尼西亚及皮特康岛,南自澳洲及罗得豪岛,北迄**及小笠原群岛。台湾除西部沿海外,各地皆有产,主要产于南部海域及兰屿、绿岛等。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呈一致之暗褐色,头部、体侧及各鳍上皆散佈具黑缘之蓝点。通常体侧后半部具5-6条淡色宽横带。**具一**淡**块。背鳍硬棘部鳍膜末端具三角形橘**斑。背、臀鳍软条部及尾鳍具白缘。

  蓝线九棘鲈Cephalopholisformosa。

  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之热带、**带海域,由印度西部,东至菲律宾,北至**南部,南至澳洲北部。台湾南部沿岸较常见。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色呈暗褐色至黄褐色。头部、体侧及各鳍皆具有许多稍微不规则之暗蓝色纵带。吻部、唇部、头部的腹面及颊部具许多小暗蓝斑点。上鳃盖棘及中鳃盖棘间无黑斑。


精选问答:


  1、西星斑产地?

  西星斑产于西沙。

  西星斑,学名蓝点鳃棘鲈,是石斑鱼的一种。其显著特点是身上斑点为蓝色,体型相对较小,身细长,外形与东星斑相似但颜色为淡绿色。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还想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询相关网站。

  2、西星斑和东星斑的区别?

  西星斑和东星斑(也称为狮头石斑鱼)是两种常见的珊瑚礁石斑鱼,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以下是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

  1. 分布:东星斑分布在西太平洋,特别是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珊瑚礁海域。而西星斑主要分布在东太平洋,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到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亚半岛。

  2. 外观:东星斑的体形较细长,身体为鲜红色,腹部为金**,头部较大,呈圆形,因此得名狮头石斑鱼。西星斑的身体较短,体型较大,颜色通常为暗棕色或黑色,具有许多明显的斑纹。

  3. 体型:东星斑的成鱼体长可达50厘米,体重可达10千克。而西星斑的成鱼体长通常在50-70厘米之间,体重可达15-20千克。

  4. 口感:东星斑的肉质细腻,口感鲜美,特别是清蒸或红烧时,味道极佳。西星斑的肉质相对较硬,口感略逊于东星斑,但味道也相当不错。

  5. 市场价格:由于东星斑的外观和口感较好,市场价格通常高于西星斑。 这并不意味着西星斑不值得品尝,实际上它们的味道和营养价值都很高。

  6. 养殖:东星斑在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地已经实现了大规模养殖,而西星斑的养殖相对较少。

   西星斑和东星斑在外观、分布、体型、口感和市场价格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 它们都是非常美味的石斑鱼,值得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