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技术与方法

这篇知识会给大家谈谈“养猪技术与方法”的内容进行讲授,期望对网友们有所收获,还等什么,快收藏吧!
养猪需要选择生命力强的好猪,在远离公共场所、地下水不少于3米、阳光充足的地方,科学合理地使用饲料,25公斤以下的仔猪营养全面,适口性好,25公斤以上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制备各种原料全价饲料,繁殖一般1-1、最好每天打扫猪舍,定期消毒2平方米养一头猪。
好文探索:养猪基础知识及养猪技术大全
所谓良种,一般指生长快、品质好、抗逆性强、性状稳定和适应一定地区自然条件,并适用于规模化养殖的品种。但具体到养殖户,则应根据本身饲养的目的来确定。
如果其生产目的是以生产肉质优良的产品为主,则我国许多地方猪种,如蓝塘猪、太湖猪、宁乡猪等就是良种。但其生产是以盈利为目的,则杜洛克、长白、大白,以及瘦肉型猪配套系就是良种。
我国地方猪种主要有哪些种质特性如何。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气候、饲料资源、膳食习惯等千差万别,人们选种的要求不一样,经过长期的自然与人工选择,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地方猪种。根据其起源、生产性能、外貌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将其分为六大类型,分别是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
(1)华北型。分布于淮河、秦岭以北。
此类型体质健壮,骨骼发达,四肢粗壮,背腰狭长,腹不太**,肌肉发达。头较平直,嘴筒长,耳大**,毛粗密,多为黑色。
母猪性成熟早,繁殖性能强,窝产10头~12头,**8对左右。耐寒、耐粗饲,但增重较慢,板油多,屠宰率较低,一般60%~70%。
代表品种有东北**,西北的八眉猪,黄淮海黑猪、汉江黑猪和沂蒙黑猪等。
分布于南岭和珠江以南地区。表现为“矮、短、宽、圆、肥”的外部特征,腹大**。
头相对较短宽,嘴短、耳小,毛多为黑白花。母猪性成熟早,但繁殖性能稍差,窝产8头~9头。
耐热,早熟易肥,皮薄肉嫩,属脂肪型猪种,屠宰率75%。代表品种有蓝塘猪、陆川猪、香猪、五指山猪、粤东黑猪、槐猪和滇南小耳猪等。
(3)华中型。分布于长江和珠江之间的广大地区。
体型与华南型相似,但体型较大,生产性能介于华南型与华北型之间。母猪产仔数10头~12头,**6对~7对。
生长较快,经济成熟较早,肉质细嫩,屠宰率70%左右。本类型猪较多,代表品种有浙江金华猪、大花白猪、宁乡猪、皖浙花猪、武夷黑猪、莆田猪和大围子猪等。
(4)江海型。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和沿海地区,地处华北型和华中型中间狭长的过渡地带。
主要由华北型与华中型杂交选育而成,外形和生产性能因类别不同而差异较大。共同特点为毛黑色或有少量白斑,头中等大,耳大**。
性成熟早,繁殖率高。母猪平均窝产13头以上,**8对以上,经济成熟早,增重快,屠宰率在70%左右。
代表品种有太湖流域的太湖猪、姜曲猪,安徽的圩猪、虹桥猪等。
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头大,腿粗短,毛以全黑或“六白”为主,也有黑白花和红毛猪。
繁殖率中等,窝产仔数8头~10头,**5对~6对。肥育能力强,屠宰率65%~79%,多属肉脂兼用型。
代表品种有荣昌猪、内**、成华猪、乌金猪和雅南猪等。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区。体型小,似野猪,头狭长呈锥形,腹小而紧收,臀倾斜。
毛为全黑或黑白花。繁殖率低,**5对居多,窝产仔5头~6头,哺育率不高。
成年体重小,属晚熟品种。肉味醇香,但屠宰率较低,仅65%左右。
代表品种有青藏高原的藏猪和合作猪。
我国饲养的瘦肉型猪种有哪些典型特征和生产性能如何。
我国饲养的瘦肉型猪种主要有长白猪、大白猪和杜洛克猪等。
原产于丹麦,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着名瘦肉型品种,1964年引入我国。毛白色,头狭长,颜面直,耳大前倾,背腰长,腹线平直而不松弛,前躯窄、后躯宽,呈流线型,肋骨16对~17对,大腿丰满,蹄质稍纤细。
性成熟较晚,母猪初产10头左右,经产10头~12头,**6对~8对。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后备猪6月龄达90千克~100千克,屠宰率在72%左右,**瘦肉率66%。
(2)大白猪。原产于英国北部的约克郡及其临近地区,属大型瘦肉型品种。
毛白色,体格大,体型匀称,耳直立,背腰多微弓,四肢较高,后躯丰满。性成熟较晚,繁殖率强,初产10头,经产12头,**7对~8对。
后备猪6月龄达100千克,屠宰率达74%左右,瘦肉率63.5%。
原产于美国东北部的新泽西州。体质健壮,抗逆性强,饲养条件比其他瘦肉型品种低。
毛棕红色,深浅不一。头小清秀,嘴筒短。耳中等大,略向前倾,耳尖**。背腰平直或稍弓,体躯宽厚,全身肌肉丰满,后躯发达。四肢粗壮、结实,蹄呈黑色,多直立。繁殖性能稍低,初产8头~9头,经产10头左右。
**5对~6对。前期生长慢,后期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肉质好,**瘦肉率达68%。
4、猪生长发育分哪几个主要阶段。
仔猪出生后,根据其生理特点和营养需要,通常将其划分为哺乳期、保育期、生长肥育期等几个阶段,各阶段采用不同的饲养管理措施。
(1)哺乳阶段。仔猪出生至断乳阶段,一般为3周~5周。
哺乳期仔猪处于生命早期,容易受外环境的影响而生病,饲养管理不善,会导致仔猪死亡。 加强哺乳期仔猪的饲养管理,是提高仔猪成活率和养猪效益的关键环节。
(2)保育阶段。仔猪断**至保育结束这一阶段,通常为5周。
仔猪断**后失去与母猪共同生活的环境,加上饲料类型和环境发生改变,对其生长发育造成很大应激,这一阶段猪只容易掉膘,体质虚弱,发病率增加,饲养管理不当容易形成僵猪,甚至死亡。 搞好断乳后仔猪的饲养管理十分关键。
(3)生长肥育阶段。仔猪保育结束进入生长舍饲养,直至出栏这一阶段,一般为饲养7周左右(约70日龄~180日龄)。
此阶段是猪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养猪经营者获得经济效益高低的重要时期。饲养管理中应加强营养**,提供充足洁净的饮水,搞好舍内外的环境卫生和疫病防治工作,以保证猪只充分的生长发育。
母猪生产周期,包括空怀、怀孕和哺乳等几个时期,相对应的是配种、接产和断**等几个主要的技术环节。生产中应根据不同时期母猪的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饲养管理,以提高母猪的年产胎次,增加生产效益。
母猪生产周期中各阶段的饲养时间如下:断**至配种阶段(饲养1周~2周)-配种怀孕阶段(饲养16周)-分娩哺乳阶段(饲养3周~5周)。
理想后备公猪的体型外貌是什么。
理想后备公猪体质要结实紧凑,肩胸结合良好,背腰宽平,腹大小适中,肢蹄稳健。具有品种的典型特征,如毛色、耳型、头型和体型等。
公猪**发育良好,大小相同,整齐对称,摸起来感到结实但不坚硬,无隐睾或单睾,无疝气和**积**而膨大等**。
理想后备母猪的体型外貌是什么。
理想的后备母猪腹线有7对以上突出、排列整齐的**。**大,且不向上或一边翘起。趾大小均匀,间距合理。前后肢系部、膝、跗关节支撑理想。尾根高起,生长在臀部合理的位置。体长、背腰平直。后腿长且肌肉丰满,但并不呈“球状”前后肢之间宽度合理。肋骨形状良好,呈桶状。面颊清秀。体躯相对较瘦,肌肉较丰满。
如何进行选配,达到最大的生产效率。
选配指的是猪的**原则,用来确定哪头公猪和哪头母猪**。选配和选种一样,是改良猪性状的手段。
为提高猪的生产效率,应合理异质选配和同质选配。具体以瘦肉率为例来说明,如果某母猪的瘦肉率较低,就一定要选瘦肉率较高的公猪与其**,这就是异质选配。但如果某母猪其瘦肉率中等,因为瘦肉率太高对猪其他的生产性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最好选瘦肉率也中等的公猪与其**,这就是同质选配。以次类推,可以考虑多个性状的选配。
一般纯种选育时,多采用随机选配。商品猪生产中,进行杂交的品系间生产性能差异较大,即一般为异质选配。
目前危害我国养猪生产的主要疫病有哪些。
我国猪病呈现种类多而复杂的特点,大体可分为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以及营养代谢病等。危害我国养猪生产的病毒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猪瘟、猪口蹄疫、猪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猪流感、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等。细菌病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支原体肺炎(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附红细胞体病和大肠杆菌病等。寄生虫病主要有猪弓形体病。
猪场消毒的主要措施与方法是什么。
猪场消毒,是杜绝传染源并确保猪群健康的重要措施,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预防性消毒即为定期消毒,对畜舍、养殖场环境、用具和饮水等进行常规消毒,目的是为了预防疫病的发生。疫源性消毒是指猪场发生传染病时及发生传染病后,为控制病原的扩散,对已造成污染的环境、畜舍、饲料、饮水、用具、场地及其他物品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
预防性消毒的主要措施与方法有:。
(1)在猪场大门入口处设消毒池,消毒药物用2%的烧碱溶液,消毒对象主要是车辆的轮胎。并设喷雾消毒装置,消毒的对象是车身和车底盘。
(2)工作人员在进入生产区之前,必须经过在消毒间喷雾消毒或用紫外灯消毒15分钟,或更换工作衣帽,有条件的猪场最好淋浴**。
参观人员的消毒与工作人员相同,并按指定的线路参观,但应尽量减少参观人员进入。
(3)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的猪场,在引进猪群前,空猪舍应彻底消毒。消除杂物、粪**及垫草。用高压水彻底冲洗顶棚、墙壁、地面及栏架,直到洗净为止。水洗干燥后,关闭门窗,用**(每立方米30毫升)熏蒸消毒12小时~24小时,再用2%烧碱或3%来苏儿对地面进行消毒1次,24小时后用净水冲去残药。猪体用0.1%新洁尔灭、2%~3%来苏儿或0.5%过氧乙酸等进行消毒。产房地面和设备用水冲洗干净,干燥后用**(每立方米30毫升)熏蒸2小时,再用0.1%新洁尔灭、3%来苏儿等消毒,用净水冲去残药,再用10%石灰水刷洗地面和墙壁。
(4)母猪进产房前全身洗刷干净,用0.1%新洁尔灭消毒全身后进入产房。母猪分娩前用0.1%高锰酸钾消毒**和**,分娩完毕,再用消毒液抹拭**、**和后躯,及时清理胎衣和产房。
疫源性消毒的主要措施与方法有:。
在彻底清理被污染的病畜舍之前,需用0.5%的过氧乙酸或喷雾灵等消毒剂对其进行喷雾消毒。彻底将病畜舍内的粪便、垫料和剩料等各种污物清理干净,对清理出来的污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将可移动的设备和用具搬出猪舍,集中堆放到指定的地点进行清洗和消毒。病猪舍经清扫后,用火焰**器对猪舍的墙裙、地面、用具等非易燃物品进行火焰消毒。病猪舍经火焰消毒后,对其墙壁、地面、用具,特别是屋顶木梁、柁架等,用高压水枪进行冲刷,清洗干净,对冲洗后的污水要收集到一起进行消毒,并做无害化处理。待病舍地面水干后,用消毒液对地面和墙壁等进行均匀、足量地喷雾或喷洒消毒。
为使消毒更加彻底,首次消毒冲洗后间隔一定时间,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消毒。熏蒸消毒,病猪舍经喷洒消毒后,关闭门窗和风机,用**密闭熏蒸消毒24小时以上。
精选问答:
1、构树叶喂猪新技术?
1.
将收割的构树树枝粉碎到0.5cm左右的小段
2.
切碎的小段按照3:1的比例同玉米粉进行混合,并向混合物中加入粗饲料发酵菌剂,搅拌均匀后加水至混合物用手挤压手指间不会出水为宜,添加玉米粉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吸收构树叶中的水分,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微生物提供营养。
3.
将混合好的物料装入发酵袋或者密封的发酵坑中,装填物料时应尽量将空气挤出,营造缺氧环境。
4.
物料发酵3-7天即可完成,打开后物料pH值在4.4以下,且有浓郁的酸香味就说明发酵成功,发酵好的饲料可以替代豆粕和部分玉米粉使用。
2、水库养鱼技术和技巧?
一、综合养殖水库综合养殖主要建立一个以鱼为主,畜禽为辅的水陆有机结合的生态体系。实行库边建舍养猪、鸭、鸡或鹅,水中养鱼的立体综合利用。猪、鸭、鹅粪入库肥水,可增加水中有机物含量,促进浮游生物的繁衍生长,为鱼提供丰富的饵料,使物质能量得以多重利用和形成良性循环。一般每亩养鱼500尾-600尾,养猪7头至10头,养鸭20只或养鹅10只。 二、投放鱼种投放大规格、多品种、足量的优质鱼苗(种)是水库养鱼获得高产的关键。 1、投放大规格鱼种。其规格为:鲢、鳙鱼50-75克/尾,草鱼70-100克/尾,鲤鳊鱼50克/尾,鲫鱼30克/尾。 2、多品种混养。根据鱼类彼此间食性和生活水层的不同进行选择和搭配。其搭配比例为:鲢、鳙鱼50%,草、鳊鱼26%,鲤、鲫鱼24%。 3、鱼种放养量。要根据水库条件而定,但不要超过水体的承受能力。实行合理密养。一般每亩500尾左右。 三、投饵和施肥小型水库养鱼要获得高产、高效,单靠水库中的天然饵料是不够的,必须增投人工饵料。施肥时,猪、鸭粪不得直接施放,要先经发酵杀菌。 四、拦鱼设施设施要建好,否则会造成水库鱼类大量逃逸,影响成鱼回捕率。水库拦鱼设施可用尼龙网、竹梢、铁丝网、钢筋栅等建造。其网目或间距视放养鱼种的规格而定。 五、鱼病防治一是坚持用生石灰清毒。二是鱼种下库之前用5%食盐溶液清洗鱼体。约5分钟,草鱼种需注射疫苗进行免疫预防。三是定期泼洒药物。四是投喂药饵和食场挂篓。 六、轮捕轮放小型水库实行轮捕轮放,一般采取一次多放,分次捕捞,捕大留小,边捕边放。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