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精甲恶霉灵的作用与用途 甲霜恶霉灵最佳搭配

2023-10-0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76 次
精甲恶霉灵的作用与用途 甲霜恶霉灵最佳搭配

  1

水稻育苗

发生青枯病和立枯病的原因

  我们所说的寒地,就是在冬至这天,露地自然冻层超过1米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是冬季冻层较厚,春季化冻较慢,水稻生产,多数都是采用大棚提早扣棚育秧的办法,来抢积温促早熟的。育苗时上有化土,下有冻层,只是靠大棚增温,冻土和化土争热量。往往是棚温超高,土温偏低,昼夜温差大,冷凝水汽大,湿度大。致使根系发育不良,茎叶徒长。很容易得青枯病和立枯病。特别是遇低温寒潮、或连续低温阴雨,会造成土温过低,致使根系坏死,秧苗萎蔫,稻苗无抗性,病菌也会趁虚而入;温度低,杀菌剂的药效发挥不好;再加上酸碱度调不到位,不适合水稻秧苗生长。往往是低温后晴天,青枯病和立枯病易发生。我觉得,寒地水稻育苗,青枯病和立枯病易发生,和以下几方面关系很大。

  1

  温度不合适

  (1)种子催芽温度超高。催芽时种子温度超过了40℃,使种子酶失去活性,种子内的营养物质不能及时分解释放,不能及时**稻苗营养,秧苗和根系生长纤细,稻苗无抗性,病菌易侵入,容易发生病害。

  (2)苗期土温过低,根系发育受阻或受冷害,水份和养分向上运输困难。尤其是寒地水稻育苗,下面有冻土层,热量消耗过大。床土升温困难。晴天白天棚温又很高,昼夜温差大,冷凝水汽大,湿度加大。也就是土温低,棚温高,湿度大。很容易造成秧苗茎叶徒长,根系发育不良。根少叶多,蒸腾量过大,根系吸收和养份**满足不了叶片蒸腾的需要,易导致青枯病和立枯病发生。

  2

  湿度不合适

  (1)土壤水份大,湿度大,不透气,不透氧,温度低,根系发育不良。因为水稻苗在3叶前还没有形成通气组织,根系所需氧气不能完全靠茎叶传导**。只能靠根系自主呼吸**氧气。如果土壤湿度大,透气性差,土壤含氧量低,会导致稻苗根系缺氧,根毛不能生长,根系发育不良。秧苗素质差,不抗病。而且土壤湿度大,土传病害严重,极容易发生绵腐型立枯病和烂籽烂秧现象。

  (2)大棚内空气湿度大,病菌易滋生,秧苗也徒长,叶片组织细嫩,抗病力差。很容易发生叶斑和烂秧现象。

  3

  光照不足

  秧苗白天光照不足,光合产物积累不足,秧苗饥饿,无抗性。加上光照不足,霉菌容易滋生,很易得绵腐型立枯病。

  4

  杀菌剂效果不好

  有很多壮秧剂的杀菌剂都是“福甲”,也就是福美双和甲霜灵的合剂,病菌对他们有抗性。杀菌效果不好。或者是有效杀菌剂成分用量不足,杀菌效果也不好。再就是浇水过多使杀菌剂流失,杀菌效果也不好。

  5

  盖土过厚

  水稻育苗播种后,上面的盖土超过了1公分,造成出苗慢和顶盖现象,出苗时间过长,芽鞘拉长,种子内的营养消耗过大,使秧苗提早离乳,导致秧苗无抗性,造成青枯病和立枯病。

  6

  酸碱度调不到位,调酸剂用量不够

  酸碱度调不到位,调酸剂用量不够,PH值调不到4.5-5.5,不适合水稻苗生长,很多微量元素都是在酸性条件下,易溶于水或者说在酸性条件下溶解度大,它们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稻苗吸收利用。比如铁、锰、铜、锌、硼和镁等中微量元素,它们都是在酸性条件下溶解度最大,而这些微量元素,在水稻苗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的是叶绿素、生长素和酶的重要组成物质。有适量的微量元素参与,稻苗才能生长良好。如果调酸不到位,微量元素吸收不好,很容易造成秧苗生长停滞或衰弱,很容易得病。

  7

  秧盘浇水过多

  湿长叶旱长根,秧盘浇水过多,造成土壤缺氧,根系呼吸作用减弱,活力下降发育不好;酸淋溶、杀菌剂淋溶、可溶性营养素淋溶,也是导致水稻苗期青枯病和立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8

  播种量过大

  播种量过大,盘土营养**不足,光照条件不好,以致弱苗弱根而不抗病,造成病害发生。

  2

  水稻青枯病和立枯病的

  防治方法

  寒地水稻育苗常受土温低和夜间低温的影响,使棚内冷凝水汽加大。而白天温度又超高,稻苗长势叶强根弱,导致水稻秧苗极易得青枯病和立枯病,也容易发生绵腐病,导致烂芽、烂籽、烂苗现象。只有防止水稻苗期发生病害,才能育出壮秧。所以,在水稻育苗时必须早扣棚,提高地温,置床旋翻搂平之后,必须填压床面,防止床面特塇,摆盘播种作业时踩出脚窝,造成苗盘悬空而死苗。置床做到上实下塇,透气、透氧、透水、保温保湿。水稻苗期管理禁止在阴雨天浇水,保证床土不过于湿涝,防止病菌滋生。如遇连续低温寡照,晴天后就会造成青枯病和立枯病发生,要及时用进行防控。

  1

  绵腐病

  绵腐病属真菌病害,这是立枯病的一种。主要是由腐霉菌和棉霉菌类病菌浸染引起的。在水稻棚室育苗时,如遇低温多湿和光照不足时,很容易在苗床上出现,一簇一簇的白色菌丝,俗称“长白毛”,形成马蹄坑样病害症状。还有的床土上出现多种颜色霉层或菌丝,是由于病菌侵染,造成烂籽、烂芽、烂秧现象。

  药物防治

  水稻秧苗发病时,每栋360㎡大棚可用32%的精甲恶霉灵400毫升,兑水30斤,喷后及时洗苗。同时也可以防治立枯病。防治绵腐烂秧也可用硫酸铜1斤,加水3斤融化后,拌到60斤细干沙子里,拌匀后扬到360㎡的水稻苗床上。扬后浇水洗苗,防治绵腐病效果很好。

  2

  立枯病

  立枯病多发生在2.5叶期以后,病苗矮缩、生长停滞,叶尖不吐水,萎蔫发黄,茎基腐烂,根毛少,可连根拔起。形成一簇一簇的矮缩黄苗。

  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立枯病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水稻苗床营养土拌施生物菌剂,能够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并可以提高秧苗素质,提高秧苗抵抗立枯病、青枯病的能力。例如可采用富尔“益苗菌”或“千菌亿发”等生物菌,混拌到苗床覆盖土中,达到壮苗防病的目的。管理重点是降低白天温度,提高夜间温度,旱管为主,适当少浇水,促根控叶。白天温度管理:出苗前后以28~32℃左右为好,1.5叶前后是25-28℃,2.5叶期22-24℃,3.5叶期棚温尽量接近棚外温度。整个水稻育苗期间,都要求晚上最低温度不能低于10℃为好。放风管理:出苗80%要及时放风,早晨要早放风,排出潮气。晚上早关棚,保存热量,提高夜间温度,减轻病害的发生。放风先放背风面,温度过高时再放迎风面,放风口由小逐渐变大,调整棚内的温度和湿度。浇水管理:要求出苗前有足够的出苗保证水,以湿润状态,又不积水为好,保证盘土透气透氧保湿。苗期如果盘土干裂,中午稻苗打绺,晚上不能恢复,早晨看水稻苗尖如果没有露珠或露水珠很小等现象,都需要浇水。浇水要坚持宁旱勿涝的原则。因为旱长根涝长叶,要想育出水稻壮秧,就应该促根控叶,控水促根。防止生病。

  水稻苗期青枯病、立枯病防重于治,水稻育苗除了要做好温度、湿度和水分管理外,还要进行两次调酸和两次使用杀菌剂。调酸就是把水稻苗床和苗盘土调成酸性,使PH值调到4.5~5.5,创造适合水稻秧苗生长的良好环境,才能育出壮苗。使用杀菌就是为了杀灭有害病菌,防止稻苗得病。配制苗床土时,先按着壮秧剂的用量拌好苗盘土,如果PH值降不到4.5-5.5,还要补充一定量的调酸剂,使PH值调到4.5-5.5,才有利于稻苗生长,才有利于秧苗抗病。在盘土浇透底水播种前,还要喷一次杀菌剂,彻底灭菌。每360㎡大棚用32%的精甲恶霉灵或30%精甲霜灵.恶霉灵水剂400毫升,加水30斤,喷后播种。

  在1.5叶—2叶期还要进行二次调酸和二次杀菌,二次调酸可用PH值4—4.5的酸水,浇苗床,浇后洗苗;二次杀菌也是在1.5—2叶期,每栋360㎡大棚,用400毫升精甲恶霉灵,兑水30斤,在早晨有露水时喷到苗床上,随喷随洗苗。还可以采用强化免疫的方法,通过提高秧苗自身免疫能力,抵抗病菌侵染。在幼苗1.5叶到2叶期,采用齐齐哈尔市富尔农艺有限公司生产的秧苗免疫生物**素“CMIR抗原”稀释喷施,每240平方米-360平方米大棚,使用免疫抗原100ml水剂+100克粉剂1组,可以有效提高幼苗对立枯病和青枯病的抵抗能力。水稻育苗如果做到两次调酸和两次杀菌,并加强苗床放风排湿和控温控水管理,水稻苗就不会得青枯病和立枯病(包括绵腐病)。或者每个360㎡大棚用1袋壮秧剂,同100斤过筛细土拌匀,在水稻苗1.5叶~2叶期,秧苗无露水时,扬到苗床上,扬后马上洗苗,也有调酸杀菌壮秧作用。

  3

  青枯病

  青枯病是生理**害,主要是盘播种量过大,苗期水分大,秧苗徒长,加上晚上低温,造成稻苗根系失去活力或根系坏死。如果遇到连续低温阴雨过后,天气骤晴,根系活力降低或坏死,吸收肥水能力弱,根系吸收水分的量不能满足叶片的蒸腾量,造成稻苗萎蔫打绺。叶色青绿枯死,成为青枯病。

  青枯病的防治方法

  在2.5叶以后,如遇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在晴天之前就喷一次碧护加叶面肥,每360㎡用2袋碧护加适量的叶面肥。还可以加有效的生物菌剂,预防青枯病。一旦得了青枯病,保持土壤和秧苗湿润,防止晴天稻苗迅速干枯。管理上,要降低白天温度,在大棚内的稻苗上加盖两层透气膜遮光,并适当浇水,要注意提高晚上的棚温。必要时,可以再浇一次恶甲水剂。防止病菌乘虚而入,如果没有做预防的,可在浇完恶甲水剂之后,喷一次碧护加叶面肥促进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