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袁隆平什么时候培育出水稻

2024-02-18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83 次
袁隆平什么时候培育出水稻

  此篇经验总结会给全国农友们分解一下“袁隆平什么时候培育出水稻”的内容进行精细详细,期待对农友们有些许帮助,赶紧收藏吧!

  1973年,袁隆平培育了世界上第一株籼稻杂交水稻。籼稻根系发达,分蘖性强,茎粗,穗大粒多,米质优良,适应性广,抗逆性强。

  杂交水稻可在山区、丘陵区、平原区、肥田等地种植。籼稻每亩产量可达650公斤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


好文探索: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的**


  &emsp。&emsp。&emsp。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他是用毕生努力发展杂交水稻的追梦人。他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他,就是袁隆平。

  &emsp。&emsp。&emsp。

  &emsp。&emsp。&emsp。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亲历过饥馑岁月的袁隆平选择农业报国。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袁隆平来到湖南省安江农校工作,一心扑在农学研究上。袁隆平认为,**优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可是在传统理论中,水稻恰恰没有杂交优势,它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

  一株水稻只要一开花,雄花自然就会给同株上同时开放的雌蕊柱头授粉。

  &emsp。&emsp。&emsp。

  &emsp。&emsp。&emsp。1961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周边的田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

  水稻播种后,高产的性状没有再现,反而出现严重的性状分离。他根据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推测,发现的这株水稻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

  有了这个分析以后,他就认为既然自然界能够长出天然杂交稻,在自然界应该也可以找到雄花是败育的、雌花是正常的天然雄性**株,那么人工也可以培育出杂交稻。

  &emsp。&emsp。&emsp。

  &emsp。&emsp。&emsp。为了寻找天然雄性**水稻,1964年到1965年,在安江农校附近的稻田里,袁隆平一垄垄、一行行地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

  他冒着高温,在田里晕倒了爬起来继续找,坚持不懈地找了两年,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稻株。他立刻利用它们反复试验、反复论证。

  &emsp。&emsp。&emsp。

  &emsp。&emsp。&emsp。此后,袁隆平与他的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组”,开始了水稻雄性**性的研究。1964年到1970年间,袁隆平师徒几人用栽培稻的雄性**株,先后与近1000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试验,以期在后代中获得稳定的雄性**水稻。

  但结果却不太令人满意,达不到始终保持**。这也意味着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

  &emsp。&emsp。&emsp。袁隆**复思索、比较,敏锐地意识到,他们所用的杂交材料,亲缘关系还是比较近,如果再把杂交材料的亲缘关系拉大,用一种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效果也许会更好。

  &emsp。&emsp。&emsp。

  &emsp。&emsp。&emsp。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南红农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当地一处沼泽中发现了后来被称为“野败”的雄性**野生稻。

  袁隆平以它为母本,培育出了200多粒“野败”的第二代**株稻种种子。从第一株天然杂交稻到“野败”,经历了将近十年时间,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emsp。&emsp。&emsp。

  &emsp。&emsp。&emsp。像袁隆平一样,我国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


精选问答:


  1、请问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1、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2、从**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3、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4、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株率和**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 性转换明显和同步。

  5、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优势利用。

  6、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

  2、中国第一棵水稻?

  1972年,中国第一棵水稻诞生,他是雄性**系,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南优1号。1974年,袁隆平科研小组培育的第一个强优势高产杂交稻破土而出。多年来,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据统计,从1976年到2023年,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约85亿亩,增产稻谷8.5亿吨。每年因种植杂交水稻而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约8000万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