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茯苓茯神的区别

2024-01-2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616 次
茯苓茯神的区别

  本篇农资文章会给全国农友们阐述“茯苓茯神的区别”的内容进行介绍,希望对广大农资人有几许帮助,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菌核,7月至9月挖掘。挖出后,去除沉淀物,堆放出汗,摊开晾干,直到表面干燥,然后出汗,重复几次,直到出现皱纹。

  大部分内部水分流失后,**干燥。茯苓是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中间的白色部分。

  干菌核的形状与茯苓相同,但中间有一根松根贯穿。

  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干菌核多于7-9月挖掘,挖掘后去除沉淀物,堆放“发汗”然后摊开晾干,直到表面干燥。“发汗”,在皱纹和大部分内部水分流失几次后,阴干被称为阴干“茯苓个”,或按不同部位切制鲜茯苓,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2、茯神是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中间有松根(即茯苓木)的白色部分。

  干燥的菌核形状与茯苓相同,但中间有一根松根贯穿。大多数商品都被切成方形薄片。

  它们是粉红色的,坚实的。松根是棕**的,表面有圆形纹理(年轮)。

  茯苓的形状分为茯苓、茯苓块和茯苓片三种。茯苓呈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同。

  皮肤呈棕色至深棕色,薄而粗糙,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地坚实、截面颗粒状,有的有裂缝、内白色、外浅棕色、少数浅红色,有的中间有松根。气微,味淡,咀嚼粘牙。茯苓块是去皮后切割的茯苓,呈立方形或方形厚片,白色、浅红色或浅棕色,大小不同。茯苓片是去皮后切割的茯苓,白色、浅红色或浅棕色,厚度不同。

  2、茯苓的干菌核形状与茯苓相同,但中间有一根松贯穿,产地与茯苓相同,分布在山东、河北、河南、福建、安徽、浙江、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山西等地。

  主要产于云南、安徽,湖北。


好文探索:茯神是什么?与茯苓的区别在哪里?


  药材基源:为菌类植物药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中间天然抱有松根(即茯神木)的白色部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riacocos(Schw。

  )Wolf。[PavhymacocosFr。

  采收和储藏:取茯苓切去白茯苓后,选茯苓中间抱有松根者,除去杂质,晒干。

  菌核球形、卵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长10-30cm或者更长,重量也不等,一般重500-5000g。

  外面吸厚而多皱褶的皮壳,深褐色,新鲜时软干后变硬。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粉粒状。子实体生于菌核表面,全平伏,厚3-8cm,白色,肉质,老后或干后变为浅褐色。

  菌管密长2-3mm管壁薄,管口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径0.5-1.5cm,口缘裂为齿状。孢子长方形至近圆柱形,平滑,有一歪尖,大小(7.5-9)μm×(3-3.5)μm。

  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性状鉴别本品为茯苓块中穿有坚实细松根者。

  商品多已切成方形的薄片,质坚实,具粉质,切断的松根呈棕**,横断面可见年纹理。气微,味淡。

  以肉厚实、松根细小者为佳。茯神木:为茯神中的木心。

  多为弯曲不直的松根,外部带有残留的茯苓,显白色或灰色,内部仍为木质,质松体轻,无皮,略似朽木。

  《药品化义》:“味甘淡,性微温。

  《药品化义》:“入心、脾二经。”。

  《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大阴脾经。

  《要药分剂》:“入心经,兼入肝经。”。

  1、【功能主治】宁心,安神,利水。

  治心虚惊悸,健忘,失眠,惊痫,小便不利。

  2、《别录》:“疗风眩,风虚,五劳,口干。

  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养精神。

  3、《药性论》:“主惊痫,安神定志,补劳乏。主心下急痛坚满,小肠不利。”。

  4、《本草再新》:“治心虚气短,健脾利温。

  ①治心神不定,恍惚不乐:茯神二两(去皮),沉香半两。并为细末,炼蜜丸,如小豆大。

  每服三十丸,食后人参汤下。(《百一选方》朱雀丸)。

  ②治心虚血少,神不守舍,多惊恍惚,睡卧不宁:人参(去芦头)、茯神(去木)、黄耆(蜜炙)、熟干地黄(洗,焙)、当归(洗,焙)、酸枣仁(去皮,炒)、朱砂(别研,一半入药,一半为衣)。

  上件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九,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人参汤下。

  (《杨氏家藏方》茯神丸)。

  ③治虚劳烦躁不得眠:茯神(去木)、人参各一两,酸枣仁(炒,去皮,别研)五两。上三味粗捣筛。

  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入生姜半分,拍碎,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温服,日二夜一、(《圣济总录》茯神汤)。

  1、《纲目》:《神农本草》止言茯苓,《名医别录》始添茯神,而主治皆同。

  后人治心病必用茯神,故洁古张氏谓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未尝不治心病也。

  《本草经疏》:茯神抱木心而生,以此别于茯苓。《别录》谓茯神平, 其气味与性应是茯苓一体,茯苓入脾肾之用多,茯神入心之用多。

  3、《药品化义》:茯神,其体沉重,重可去怯,其性温补。

  补可去弱。戴人曰,心本热,虚则寒。

  如心气虚怯,神不守舍,惊悸怔忡,魂魄恍惚,劳怯健忘,俱宜温养心神,非此不能也。

  实验动物用茯神10—20克/公斤灌胃后,进入安静欲睡状态,但无睡眠现象。对苯甲酸钠**兴奋之小鼠,以茯神煎剂5克/公斤作腹腔注射,能使其镇静,镇静率为90%,镇静指数3.11、若改用20克/公斤灌胃,则镇静率为为85.7%,镇静指数1.64、

  茯苓糖的结构为β(1一6)吡喃葡甙的支链,当支链切断变为单纯的β-(1—3)葡聚糖(即茯苓多糖),对肉瘤180抑制作用率达98.88%。

  茯神味甘淡,性平微温,入心经,养心安神。

  如《药品化义》曰:“戴人曰,心本热,虚则寒。如心气虚怯,神不守舍,惊悸怔忡,魂魄恍惚,劳怯健忘,俱宜温养心神,非此不能也。

  ”失眠、惊痫、健忘等证,常用本品治疗。

  人体水液代谢之调节,责于肺、脾、肾及三焦。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

  若其中之一(或更多)气化功能失常,则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水肿。治用茯神,其味甘淡性平,利水而不伤气,故主治之,又因其有健脾之功,故脾弱运迟。

  水湿停蓄者用之,有标本兼顾之效,故更宜选兹。

  本品味甘,性平微温,入心、脾两经。

  补益心脾,而治虚损。心脾两虚,多由病久失调,或劳倦思虑,或慢性出血所致。

  症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倦乏力,或皮下出血,舌质淡嫩,脉细弱。

  治宜益气健脾,养血安神。茯神具此功效,故可投用。

  通过上文的了解,我们详细的了解了关于茯神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了茯神针对虚血少,神不守舍,多惊恍惚等症状都有着显著的疗效,那选择和食用也可以更加放心,使得睡觉的时候,不会有其他问题出现,同时对身体各方面,它也是有着很好的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