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麦蜘蛛用啥药好

2024-01-24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376 次
麦蜘蛛用啥药好

  此篇知识文章会给网友谈谈“麦蜘蛛用啥药好”的内容进行说明,期望对各位有少许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小麦蜘蛛一般不需要农药,可以用一般化学试剂解决。农业防治:采用合理灌溉、轮作倒茬、小麦收获后浅耕灭茬等方法,可减少虫源。化学防治:每亩可喷洒50%马拉硫磷2000倍75公斤,也可用40%乐果乳油每亩75克混合20公斤细土制成毒土,均匀撒在田间。


好文探索:麦蜘蛛防治用什么药


  麦蜘蛛别名:红蜘蛛、火龙、红旱、麦虱子,麦圆蜘蛛多发生在北纬37度以南各省,如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河南、四川、陕西等地。麦长腿蜘蛛主要发生于黄河以北至长城以南地区,如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自治区等地。

  麦长腿蜘蛛喜温暖、干燥,多分布于平原、丘陵、山区、干旱麦田,一般春旱少雨年份易于猖獗成灾。对大气湿度较为敏感,遇小雨或露水大时即停止活动。

  麦长腿蜘蛛行孤雌生殖,有群集性和假死性。成虫喜爬行,也可借风力扩大蔓延为害。

  越冬越夏的滞育卵能耐夏季的高温多湿和冬季的干燥严寒,且有多年滞育的习性。麦长腿蜘蛛主要发生在黄河以北的旱作麦地。麦圆蜘蛛多发生在北纬370以南黄淮地区的水浇麦地或低洼麦地,长江流域各省也有发生。

  两种麦蜘蛛也可以在同一地区混合发生,为害。猖獗。

  麦圆蜘蛛喜阴湿,怕高温、干燥,多分布在水浇地或低洼潮湿阴晾的麦地。

  麦圆蜘蛛亦行孤雌生殖,有群集性和假死性,春季其卵多产于麦丛分蘖茎近地面或干叶基部,秋季卵多产于麦苗和杂草近根部的土块上,或产于干叶基部及杂草须根上。

  麦蜘蛛在连作麦田,靠近村庄、堤埝、坟地等杂草较多的地块发生为害严重。

  水旱轮作和收麦后深翻的地块发生轻。麦长腿蜘蛛的适温为15~20℃,天气转暖后,麦蜘蛛繁殖很快,3月中旬到4月中旬虫口密度迅速上升,是为害最严重的时期。

  麦圆蜘蛛的适温为8~15℃,适宜湿度为80%以上, 秋雨多,春季阴凉多雨,以及砂壤土麦田易严重发生。防治麦蜘蛛要在发生前期及时打药,避免后期严重发生难以控制,比较好的药剂有红夫丁等,可以快速控制麦蜘蛛危害。


精选问答:


  1、小麦成片发黄是什么病?

  一、播种:耕层浅

  一般来说,秸秆还田现象比较多,虽提高了土壤肥力, 因现在玉米秸秆还田量大,耕层一般都不足20厘米,小麦很难扎根土壤中,养分**不足,长此以往,出现黄化现象不足为奇。

  建议小麦种植户:

  以后种植时,秸秆切碎后一定要**保墒,防止出现中空。对于已经耕种的小麦要及时补施氮肥,最好年前补施氮肥。

  二、施肥:缺氮或缺磷

  小麦缺氮缺磷型发黄:是指由于播种过早、基肥施得不足或基肥中含氮量低,导致小麦叶片发黄。

  建议小麦种植户:

  应在返青期每亩追施**素5公斤左右,起身或拔节期每亩再追施**素12~15公斤。

  三、病虫害

  虫害:麦蚜和麦蜘蛛吸取叶片汁液而造成的叶片发黄,主要发生在越冬期前后。

  病害:小麦病害主要有叶枯病、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它们都是真菌病害,发生初期都能表现黄叶。

  四、冻害

  年前两个月骤然低温,部分区域出现降雪天气,小麦未能逐渐适应低温,抗逆能力相当弱,而是跨越式接受寒冷,造成部分地块冬小麦出现叶片黄化、根系弱少、发黑腐烂、冻害干枯等现象,当然受冻情况各地略有差异,给冬小麦生长发育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五、除草剂药害

  开春后,随着气温回升,小麦进入返青期,杂草也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如不及时防治,容易形成“草欺苗”现象,影响小麦生长,甚至形成草荒。一些朋友见状急忙除草,结果适得其反!殊不知,此时小麦刚开始返青,根苗脆弱,压根承受不住除草剂的杀伤力。药打到地里,昼夜温差又大,不出药害才怪呢!

  小麦发黄、死棵现象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若不能及时处理,将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安全越冬,造成严重减产。

  2、小麦苗期管理的方法?

  小麦返青拔节期是小麦由以营养生长为主向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进行的阶段转化,大量的分蘖能否成为有效分蘖,不仅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还要防治病虫危害,保持小麦能健壮生长,为小麦的丰产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返青拔节期主要病虫害

  小麦进入返青拔节期后,温度逐渐回升,处于越冬期的病虫也开始复苏,进入危害阶段,容易发生的病虫害有很多,主要害虫有以下几种:蚜虫、红蜘蛛、蛴螬、金针虫等,主要病害有以下几种: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等。

  (1)蚜虫和红蜘蛛等是小麦苗期发生最普遍的地上害虫,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刺吸叶片内的营养物质,造成小麦营养不良,叶片黄化,甚至干枯,大量分蘖因无法获得足够的营养而枯死,导致成穗率严重降低。

  (2)金针虫、蛴螬等是小麦发生最普遍的地下害虫,主要在土壤内危害小麦地下根茎,根茎被害后,幼苗地上部分因营养不良出现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当根茎被完全咬断后,还可造成幼苗枯死,田间零星出现死株现象,发生严重时,可造成缺苗断垄,导致减产。

  (3)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等是小麦苗期发生最普遍的病害,不同地区,不同地块病害种类和发生程度有所不同。江苏、浙江、湖北等省市,纹枯病发生比较严重,常造成严重危害,河北、天津、北京等华北地区全蚀病、根腐病发生比较严重。河南、山东、安徽、陕西等黄淮海地区,以全蚀病、茎基腐病发生严重,特别是近几年,茎基腐病发生尤其严重,部分地块严重时甚至造成绝收。这些病害主要危害小麦地下根茎部,造成小麦幼苗生长缓慢。叶片变黄,植株矮小,分蘖减少,甚至枯死。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菌传播速度很快,可造成大量植株染病,发病严重时,田间出现大面积的植株枯死,导致严重减产。

  防治措施

  (1)追肥防治:小麦返青拔节期是小麦的第二个需肥临界期,需要追施化肥,可结合追肥进行防治病虫害,具体操作方法是:每亩用2%吡虫啉颗粒剂1000~1500克+**素10~15公斤,掺拌均匀后,用施肥耧追施,可有效防治蛴螬、金针虫、蚜虫等多种害虫的危害,持效期长,效果好。

  (2)喷淋防治:在小麦拔节前是防治地下病害的最后一次机会,可用2%阿维·高氯微乳剂15~20毫升+40%苯甲·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30毫升+99%磷酸二氢钾80~100克,二次稀释搅拌均匀后均匀喷淋,对蚜虫、红蜘蛛、纹枯病、全蚀病、茎基腐病等病虫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