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花科白锈病病原
十字花科白锈病是由白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它主要侵害十字花科蔬菜作物,如芜菁、油菜、芥菜等。该病害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研究白锈病的病原图是十分必要的。
白锈病的病原图
白锈病的病原菌属于真菌门,属于白锈菌科。它的菌丝呈灰白色,产生的分生孢子呈淡***,大小约为3-5微米。病原菌通过空气、水珠、种子等途径传播,感染植物后,会在叶片上形成白色的锈病斑点,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凋萎、死亡。病原图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白锈病的发病机理,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如何预防和控制白锈病?
1.合理轮作。避免同一地块连续种植十字花科作物,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2.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白锈病的品种进行种植,能够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4.使用化学药剂。在病害发生初期,可以使用药剂进行防治,但要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避免药害。
常见问题解答
Q1:白锈病的发病期是什么时候?
白锈病的发病期一般为春季至夏季,气温在15-25℃时病害易发生。
Q2:白锈病对人体有害吗?
白锈病不会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但如果食用感染病害的植物,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Q3:如何识别白锈病的病害斑点?
白锈病的病害斑点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晰,中央凹陷,白色粉末状。病变部位易裂开,形成缺口。
Q4:白锈病的病原菌有哪些特点?
白锈病的病原菌菌丝呈灰白色,产生的分生孢子呈淡***,大小约为3-5微米。
Q5:白锈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白锈病的防治措施包括合理轮作、种植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使用化学药剂等。
问答拓展:白锈病的病原
Albugocandida(Pers.)O.kuntze)称白锈菌,或(A.macrospora(Togashi)S.lto.)称大孢白锈菌,均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该菌菌丝无分隔,蔓延于寄主细胞间隙。孢脊搏碰子囊梗短棍棒状,其顶端着生链状孢子囊。孢子囊卵形至球形无色,萌发时产生5~18个具双鞭毛的银丛游动孢子。上述两种白锈菌大小不同。白锈菌的孢子囊和卵孢子稍小,长宽分别为15.42(14.48微米和33~48(33~51微米;大孢白锈菌孢子囊和卵孢子均较大,其长宽分别为20.03(18.18微米和45~61.25(50~67.5微米。两菌卵孢子均为褐色,近球形,外壁有瘤状突起。其孢子囊萌发最樱谈低和最适温度为10℃,最高25℃,除侵染白菜类蔬菜外,还侵染萝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侵入寄主最适温度为18℃。
问答拓展:菜叶长着类似铁锈的斑点能吃吗
可以是白锈病,十字花科蔬菜都会得这种病,应该是浇水多、湿度太大、阳光不足造成的,可用在发病初期用64%恶霜锰信差橘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庆颂喷雾防治1—2次,间隔7天。
莙荙菜叶斑病是由蚀子匐柄霉引起的病症滑团,主要为害莙荙菜,主要为害叶片,初生许多浅褐色圆形至多角形斑点,病斑扩大后,病部中间变为灰白色,病斑边缘褐色至暗褐色。分生孢子梗屈膝状,暗色,单生或束生,分枝或不分枝。顶端不膨大;分生孢子褐色略呈卵圆形,表面具粗瘤,着生在分生孢子梗顶端或分枝上,无喙状细胞,18~25×14~17微米。
在温暖地区病菌有性态不常见,靠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辗转蔓延。在北方,病菌以子囊座随病残体留在土中越冬,以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该菌属弱寄生菌,长势弱或发生冻害的田块易发病。
问答拓展:食葵白锈病怎么治?食葵叶子正面出现退绿黄斑,叶子背面有白色锈点。
白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面生稍隆起的白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疱斑,即孢子堆。其表面略有光泽,有的一张叶片上疱斑多达几十个,成熟的疱斑表皮破裂,散出白色粉末状物,即病菌孢子囊。症状
在叶正面则显现黄绿色边缘不明晰的不烂配规则斑,有时交链孢菌在其上腐生,致知洞病斑转呈黑色。种株的花梗和花器受害,致畸形弯曲肥大,其肉质茎也出现乳白色疱状斑,成为本病重要特征。此病除为害白菜、萝卜外,还侵染芥菜类、根菜类等十字花科蔬菜。
发病条件
在温暖饥猛指地区,寄主全年存在,病菌可以孢子囊借气流传播,完成其周年循环。白锈菌在0~25℃均可萌发,潜育期7~10天。故此病多在纬度或海拔高的地区和低温年份发病菌重,如内蒙古、吉林、云南此病有上升趋势,在广东一带如遇冬春寒雨天气,本病为害有时也很严重。在这些地区如低温多雨,昼夜温差大露水重,连作或偏施氮肥,植株过密,通风好及地势低排水不良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与非十字花入蔬菜进行隔年轮作。
2、蔬菜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以减少菌源。
3、发病初期喷洒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亩喷药液50~60升,隔10~15天1次,防治1至2次。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