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危化品介绍氰化氢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8028 次
危化品介绍氰化氢

危化品介绍氰化氢:农业中的危险物质

氰化氢是一种无色、有毒的气体,它是农业中使用的危险物质之一。由于其毒性极强,需要谨慎使用和储存,否则可能会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氰化氢的危害

氰化氢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其与人体中的铁离子结合,阻止细胞呼吸作用,导致细胞窒息死亡。轻度中毒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眩晕、心悸等,严重中毒可能导致呼吸衰竭、心脏骤停甚至死亡。同时,氰化氢也会对环境产生危害,污染土壤和水源,影响生态平衡。

如何安全使用氰化氢

在农业中,氰化氢主要用于杀虫和杀菌。为了避免氰化氢的危害,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储存:氰化氢应该储存在密封的容器中,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储存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6个月。

2.正确使用:使用氰化氢时,应该佩戴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在使用过程中,应该避免吸入氰化氢气体,同时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

3.正确处理:使用完毕后,应该将残留的氰化氢及时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处理方法包括将氰化氢气体分解为无害物质或将其安全存储在特定的储存设施中。

用户关心的问题

1.氰化氢的替代品有哪些?

氰化氢的替代品主要包括硫酸铜、硫氰酸钠、乙醛等。这些替代品虽然也有毒性,但相对于氰化氢来说,更为安全。

2.氰化氢的应急处理方法是什么?

氰化氢泄漏后应立即撤离现场,避免接触氰化氢气体。同时,应该开启通风设备,将氰化氢气体排出房间。如有必要,可以使用特殊的氰化氢吸收剂进行处理。

3.氰化氢的污染如何处理?

氰化氢污染的处理方法包括使用活性炭吸附、化学中和、高温热解等。具体方法需要根据污染程度和污染物质的不同而定。

农药:敌敌畏

敌敌畏是一种有机磷农药,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吸收。长期接触敌敌畏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免疫系统抑制、肝脏和肾脏损伤等。敌敌畏在中国已经被禁用,但在一些地方仍有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志强.氰化氢危害及安全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24(11):62-63.

2.张萌.氰化氢的毒性及其处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24(2):93-94.

3.王媛媛.敌敌畏的毒性及其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24(4):145-148.

释义拓展:氰化氢(化学物质)

氰化氢,又称氢氰酸,化学式HCN。标准状态下为液体,剧毒且致命,无色而苦,并有淡淡的杏仁气味(苦杏仁有苦杏仁苷,溶于水会释放出氰化氢),能否嗅出视乎个人基因。

氰化氢易在空气中均匀弥散,在空气中可燃烧。氰化氢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5.6%~12.8%时,具有爆炸性。氢氰酸属于剧毒类。轻度中毒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心率加快、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重度中毒主要表现呈深昏迷状态,呼吸浅快,阵发性抽搐,甚至强直性痉挛。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常把氰化氢作为毒气室的**毒气使用。

问答拓展:想知道氰化氢对身体的具体影响

根据下面返誉的介绍可以说明缺氧的后遗症它都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如:智力障碍,语言不清,记忆力差,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不知,需长期请人照料.心脏的部分肌肉出现缺氧及缺血以致坏死的现象,形成心肌梗死,引尺世梁起严重的问题.等等。
氰化氢;Hydrogencyanide;氢氰酸;Hydrocyanicacid;Prussicacid;
发病机理:主要为氰离子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结合,阻断了氧化过程中三价铁的电子传递,使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形成内窒息。
临床表现
主要引陵运起机体组织内窒息。
急性中毒病情进展迅速,无明显潜伏期。一般病情危重。
吸入高浓度氰化氢或口服多量氢氰酸后立即昏迷、呼吸停止,于数分钟内死亡(猝死)。
重症而非猝死病例:早期症状,吸入者有眼和上呼吸道**症状,呼出气带杏仁气味;口服者有**、咽喉灼热感、流延、呕吐,呕出物有杏仁气味。并有头痛、头晕、胸闷、呼吸加深加快、血压升高、心悸、脉率加快、皮肤及粘膜呈鲜红色。后有**压迫感、呼吸困难、意识朦胧。继而抽搐、昏迷、呼吸减慢、血压下降、紫绀、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停止、脉搏弱而不规则、心跳停止、死亡。静脉血呈鲜红色。**硫氰酸盐量可增高。
轻症者可有头痛、头晕、乏力、胸闷、呼吸困难、心悸、恶心、呕吐等表现。
皮肤或眼接触氢氰酸可引起灼伤。亦可吸收致中毒。
诊断原则与鉴别诊断:主要根据接触史及临床表现,中毒早期呼出气或呕吐物中有杏仁气味,皮肤、粘膜及静脉血呈鲜红色为特征,有助诊断,但呼吸障碍时可出现紫绀。
血及**中硫氰酸盐量可作为接触指标,其受吸烟及饮食影响,应参考当地正常值。中毒时起病急,不能等化验结果才作诊断。
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毒、脑血管**、心肌梗塞等所致的猝死或昏迷相鉴别。

问答拓展:现代的危化品管理办法中危化品一共分为多少类

现行的危化品管理办法中危化品共分为八类,分别如下:悄姿滑

第1类,爆炸品;

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磨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不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

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指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并符合下述两种情况之一者:

1、临界温度低于50℃,或在50℃时,其蒸气压力大于294kpa的压缩或液化气体;

2、温度在21.2℃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257kpa,册并或在54.4℃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715kpa的压缩气体;或在37.8℃时,雷德蒸气压力大于275kpa的液化气体或加压溶解气体。

本类物品当受热、撞击或强烈震动时,容器内压力会急剧增大,致使容器破裂爆炸,或导致气瓶阀门松动漏气,酿成火灾或中毒事故。按其性质分为以下三项:易燃气体;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有毒气体。

第3类,易燃液体;

指闭杯闪点等于或低于61℃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险性已列入其它类别的液体。本类物质在常温下易挥发,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按闪点分为以下三项:1、低闪点液体闪点<-18℃;2、中闪点液体-17℃≤闪点<23℃;3、高闪点液体23℃≤闪点≤61℃。

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1、易燃固体:指燃点低,对热、撞击、磨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者有毒气体的固体;

2、自燃物品: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于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

3、遇湿易燃物品: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些不需明火,即能燃烧或爆炸。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本类物品具有强氧化性,易引起燃烧、爆炸,按其组成分为以下二项:

1、氧化剂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为敏感。按其危险性大小,分为一级氧化剂和二级氧化剂。

2、有机过氧化物指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键的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

第6类,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

指进入肌体后,累积达一定的量,能与**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险及生命的物品。

具体指标经口:LD50≤500mg/kg(固体)LD50≤2000mg/kg(液体)经皮(24h接触):LD50≤1000mg/kg(固体)吸入LC50≤10mg/L(粉尘、烟雾)。该类分为毒害品、感染性物品2项。其中毒害品按其毒性大小分为一级毒害品和二级毒害品。

第7类,放射性物品;

放射性物品的分项方法很多,比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物理形态分项可分为:固体放射性物品:如钴60、独居石等;粉末状放射性物品:如夜光粉、铈钠复盐等;液体放射性物品:如发光剂、医用同位素制剂磷酸二氢钠-P32等;晶粒状放射性物品:如硝酸钍等;气体放射性物品:如氪85氩41等。

2、按放出的射线类型分项可分为:放出α、β、γ射线的放射性物品:如镭226;放出α、β射线的放射性物品;如启腊天然铀;放出β、γ射线的放射性物品:如钴60;放出中子流(同时也放出α、β或γ射线中的一种或两种)的放射性物品:如镭-铍中子流,钋-铍中子流等。

3、按放射性大小分为一级放射性物品、二级放射性物品、**放射性物品。

第8类,腐蚀品。

腐蚀品是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或液体。与皮肤接触在4小时内出现可见坏死现象,或温度在55℃时,对20号钢的表现均匀年腐蚀率超过6.25mm/a的固体或液体。

该类按化学性质分为三项:酸性腐蚀品;碱性腐蚀品;其它腐蚀品。按其腐蚀性的强弱又细分为一级腐蚀品和二级腐蚀品。

问答拓展:【化学事故防护常识介绍】化学事故的防护方法

能力训练网权威发布化学事故防护常识介绍,更多化学事故防护常识介绍相关信息请访问少儿综合素质训练网。【导语】以下是大范文网整理的化学事故防护常识介绍,欢迎阅读!
  一、常见的危险化学品
  常见的危险化学品有:液化气、管道煤气、香蕉水等油漆稀释剂、汽油、苯、甲苯、甲醇、氯乙烯、液氯(氯气)、液氨(氨、氨水)、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氟化氢、过氧化物、氰化物、黄磷、三氯化磷、强酸、强碱、农药杀虫剂,等等。
  二、危险化学品引起的伤害
  1、**眼睛、流泪致盲。
  2、损伤呼吸道、胸闷窒息。
  3、灼伤皮肤、溃疡糜烂。
  4、麻痹神经、头晕昏迷。
  5、燃烧爆炸、物毁人亡。
  三、如何预防化学事故
  1.了解所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的特性,不盲目操作,不违章使用。
  2.妥善保管身边的危险化学品,做到标签完整,密封保存,避热避光,远离火种。
  3.居室内不要存放危险化学品。
  4.乘坐车、船、飞机不要携带虚指危险化学品。
  5.室内积聚易燃、易爆气体浓度过高时,应按应对燃气泄漏办法处置
  四、伍氏化学事故的防护
  1.呼吸防护:在确认发生毒气泄漏或袭击后,应马上用手帕、餐巾纸、衣物等随手可及的物品捂住口鼻。手头如有水或饮料,最好把手帕、衣物等浸湿。最好能及时戴上防毒面具、防毒口罩。
  2.皮肤防护:尽可能戴上手套,穿上雨衣、雨鞋等,或用床单、衣物遮住**的皮肤。如已备有防化服等防护装备,要及时穿戴。
  3.眼睛防护:尽可能戴上各种防毒眼镜、防护镜或游泳用的护目镜等。
  4.撤离:判断毒源与风向,沿上风或侧上风路线,朝着远离毒源的方向迅速撤离现场。
  5.洗消:到达安全地点后,要及时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流动的水冲洗身体,特别是曾经**的部分。
  6.救治:迅速拨打“120”,将中毒人员及早送**救治。中毒人员在等待救援时应保持平静,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肺负担致使病情恶化。
  7.食品检测:污染区及周边地区的食品和水源不可随便动用,须经检测无害后方可食用。
  面对突发爆炸事故,我们并非完全束手无策,有许多应急措施可以帮助我们减少伤害。这里我们编译整理了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FEMA)的应急指南。希望大家都平安。
  当不明爆炸发生、可能伴随化学泄漏时:
  如果可能,尽快判断爆炸和可能化学泄漏发生的地点。
  立刻远离爆炸/泄漏区!
  如果你身边有东西掉落,钻到结实的餐桌或书桌底下。停止掉落时,迅速离开,要当心明显不稳的地板和楼梯。从大楼撤出时,要格外小心掉落的杂物。
  不要站在窗户、玻璃门前或其它有潜在危害的区域。
  让出人行道或街道供急救人员或其它尚未撤离的人使用。
  如果爆炸/泄漏发生在你所在的建筑,你应该:
  尽快离开,但躲开沾染区。
  如果有烟雾,低下身来。不要停下来回去取个人物品或打。
  切勿使用电梯。
  如果无法离开建筑,或者无法穿过爆炸区域,那么寻找尽可能远离爆炸区的地方,然后就地采取防护措施(见文末)。
  如果爆炸发生时你在室外,你应该:
  计算一下怎样最快能找到新鲜空气。判断一下你应该尽快逃离还是进入最近的建筑就地防护。
  如果选择逃离,判断风向,立刻向爆炸点上风方向移动。
  如果你被困在废墟里,你应该:
  如果可能,用手电筒给救援人员打信号告知你所在位置。
  敲击管道或墙壁以便救援人员能找到你所在的位置。
  如果可能,吹口哨给救援人员打信号。
  不到万不得已不差橘配要大喊。喊叫时会让你吸入危险量的灰尘。
  避免不必要的挪动,这样你不会搅起尘土。
  用任何手边的东西捂住口鼻。(密织棉料用来过滤很不错。尽量通过这种材料呼吸。)
  如果你得到通知要留在家中,或者因其他原因决定就地防护:
  用好所有已知信息和你的常识,判断何时需要逃离,何时应当采取就地防护措施。
  如果家人和宠物在身边,确保他们一起进屋。
  锁门,关窗,关上通风口和壁炉。
  关闭风扇和空调。
  藏身在内侧的屋子里,窗户尽可能少。
  带上你的应急储备物资。
  用2-4毫米厚的塑料纸和胶条封死所有门、窗户和通风口。可以事先将塑料纸裁好以节约时间。
  用胶条时,先贴住角落,再封死边缘。
  当地**可能无法立即提供应急应对信息。但你依然应该关注电视、收音机和互联网,随时了解情况。(编辑:Ent)
  对于普通公众,了解化学常识,掌握遭遇化学品爆炸(泄漏)时基本的自救技能,也成为迫切之需。新京报记者连线北京市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副主任医师林英及一位正在北京待命准备前往现场的感染防护专家,告诉大家在“遭遇化学品爆炸(泄漏)
  事故时,我们该如何自救?”
  ■自救5招
  1面对冲击波怎么办?
  伏地寻找遮挡物躲避冲击波伤害
  通过现场亲历者拍下的视频,我们看到了爆炸的惨烈,同时也发现,这些拍摄者在拍摄过程中可能遭受到了冲击波的影响。
  有资料显示,对于人体而言,冲击波超压为0.5大气压时,人的耳膜破裂,内脏受伤;超压为1大气压时,作用在人体整个躯干的力可达4000-5000公斤,在这么大的冲击力挤压下,人体内脏器官严重损伤,尤其会造成肺、肝、脾破裂,甚至导致人员死亡。
  果壳网总编辑徐来通过视频提醒现场亲历者,一旦发生爆炸,有不明原因的闪光,请不要拍照,先躲避。应立即先背对着闪光,双肘撑住自己的身体趴在
  地上,同时张大嘴来保持内外耳的压力平衡,如果能躲在遮挡物后面就更好。即便外伤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仍然要到**接受详细的检查。
  发生爆炸后,肺爆震伤较之其他脏器损伤的机会多并且程度重。北京朝阳**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ICU副主任医师孙兵指出,目前认为,肺爆震伤是
  在冲击波导致的肺损伤“第一次打击”基础上,由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引发肺损伤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造成肺部的“二次打击”。
  肺爆震伤的临床表现迟,症状重,持续时间长。有研究显示,患者一般在伤后3-6天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部分患者进行性加
  重,需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且肺部感染发生率高,在伤后10天左右会出现肺部感染征象,特别是合并烧伤的患者,这部分患者均存在免疫力低下,是并发肺部感
  染的直接诱因。
  2爆炸后如何撤离?
  应顺着上风向往外撤离
  林英介绍,化学品爆炸对人体的危害,除了冲击伤、烧烫伤,各种化学品燃烧后产生的粉末,可能进入呼吸道或**;有毒有害气体,会被吸入呼吸道,
  造成急性中毒等损害;也有可以经皮肤吸收的浓度较高的毒气或粉末会通过皮肤进入人体。遭遇化学品爆炸后,周边人群应尽快撤离事故现场,绕开爆炸地中
  心点,跑到上风向,往外撤离。
  但撤离到哪里是安全距离?林英坦言,每种化学品爆炸后产生的气体量、毒性,以及事故发生的环境,当时当地的风向风力都不一样,须由专业部门(环
  境、卫生等部门)做好事故地及周边的空气监测,判断污染物种类、含量后,提**当地**组建的应急指挥中心,才能科学判定安全距离和撤离范围。
  夏天的风力较小,空气中污染物和有害气体飘散较慢。但林英建议,遭遇危化品爆炸事故后,周边居民应注意自己的手机、广播、电视等通讯设备,如果**发出撤离通告,应遵循**统一通告有组织地顺序撤离。
  3口罩可以防护吗?
  专业防护为主尽量穿长袖衣裤
  在京待命的感染防护专家告诉新京报记者,化学品爆炸后,在事故中心区(0米-500米)和事故波及区域(500米-1000米)应穿戴轻型防化
  服。如果救援现场存在氰化物,救援人员应当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戴橡胶耐油手套;呼吸道防护可使用空气呼吸器,若可能接触氰化物蒸气,应当佩戴自吸过滤式
  防毒面具(全面罩)。
  林英也强调,每个人在撤离时,最好能穿上长袖衣裤,戴上防护口罩。实际上,每种危化品爆炸后产生的危害不同,需要使用的防护口罩种类也不同。“普通人很难拥有专业防护口罩,如果家里有防尘口罩,也可以遮蔽一些粉尘的危害。”
  感染防护专家提醒,离开污染区后,应尽快脱下受污染的衣物,并放入双层塑料袋内,同时用大量清水冲洗皮肤和头发至少5分钟,冲洗过程中应注意保
  护眼睛。若皮肤或眼睛接触氰化物,应当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5分钟以上。若其戴有隐形眼镜且易取下,应当立即取下,困难时可向专业人员请求帮助。
  4何时是最佳就医时间?
  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
  林英介绍,不同化学品爆炸后,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有的有**性气味,有时却是无色无味。
  以此次天津瑞海物流危化品仓库大爆炸事故中备受关注的**为例。**在正常保存状态下,是一种无色晶体。氰化物可以通过呼吸道吸入、消化道
  吸收和皮肤接触吸收对人体产生危害。**遇水、遇酸后,会产生氰化氢。氰化氢是一种无色,有苦杏仁味儿的剧毒气体。“但大约有40%的人,闻不到苦杏味
  儿,如果(人体)没有专业防护,很容易吸入。”林英说,氰化氢的致死量,是0.5毫克/每升空气中。处置泄漏或爆炸后的氢化钠,需要专业人员穿戴A
  级防护装备,呼吸防护一定要采用隔绝式的,不能用过滤式呼吸防护器。
  “如果引发爆炸,一定是大剂量的化学品,人接触后也应引起急性的毒性反应。”林英介绍,**是剧毒物质,即使是吸入或吞入少量氰化物,也会导致人体出现急性中毒反应,多数在1小时内就会出现上呼吸道麻木、头昏头痛、胸闷、呼吸加深加快、脉搏加快等反应。虽然个人体质不同,吸入量不同,但
  短时间一定会出现不适反应。
  如果撤离事故现场后,感到**、上呼吸道刺痛或麻木、头昏头痛,一定要及时就医,林英强调,有些化学品中毒,包括剧毒的氰化物,都有特效解毒剂,所以一定要寻求专业的医疗救护。
  5如何饮水更安全?
  先用应急水源或瓶装水
  关于饮水安全,林英建议,在确认爆炸现场排放的污染物完全得到专业处置,不会混入生活水源之前,应该避免饮用管线供应的自来水、或地下水,尽量使用救援者提供的应急水源,或者瓶装水。
  不过,在这次天津大爆炸事故中,天津市环保局和驰援天津的**均公开表示,爆炸事故现场空气已达标,针对地下两个监测点出现氰化物超标的情
  况,事故现场已用水泥封堵所有的污水外排处,并设置应急废水收集区。现场产生的废水,将由罐车提取至专业污水处理点,所有措施均在专家指导下进行,不会对
  周边居民、群众造成次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