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行业市场营销方法以及推广
这几年在郑州种子交易会的时候,来参加会议的基层农资经销商,普遍反映农资生意不好做,同质化的产品越来越多,争取客户和留住客户的成本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真让人感觉非常疲惫。
赊销已经成了农资行业的习惯,总能听到“赊销找死,不赊销等死”的传言,每年都在说,每年都在赊,而且大有一赊到底的节奏,对于赊销真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能快速上量,恨,是因为增加了经营的风险,爱恨如风雨交加。
作为经销商,对上对下都很煎熬,对上游厂家,要拿真金白银提货,对下游零售商,只能先货后款,就好像那首《心太软》,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零售商是产品的出口,但根源还在农户身上,不是农民没钱买,而是已经成了约定成俗的轨迹,不好破坏。
我们总能听到农民这样表达,能赊就赊,赊账比较保把。别人在赊,所以他也赊;怕出问题,赊账多少还算是个保障;能不给钱,就先不给,钱还有别的用途,放在银行也是好的。基层经销商即使赊账,在群众的威信也并不是很高,农民认为你赚他们的钱太多。
只要赊账就会有呆账,死账,一年到头赚的钱都在本子上。农民根本不是没钱才赊销的。赊销已经成了农资行业的大病,反复发作,很多时候,我们的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事实上让基层农资经销商最痛心的是,农民赊你的账,要账时推三阻四,少给钱的事情常有。而外地讲课老师,喇嘛一响,四五十分钟的讲解,农民却拿现钱去买外地讲课老师的种子,农药和肥料。人家不赊账能卖掉,你赊账也卖不掉。我们的肺都要气炸了。
对于外地讲课老师,基层经销商总是嗤之以比鼻,十分瞧不起,认为人家都是忽悠老百姓。但反过来想,为啥人家的东西讲课就能能卖掉,自己的东西赊账也没有人要。这说明外地讲课老师说到了农民的心坎上。
有人说外地的和尚会念经。为什么老百姓宁愿相信外地的讲课老师,也不相信本地的经销商。事实上,本地的经销商也应反思,俗话说,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在本地卖农资,有一年卖的不好的,农民记你几年。多年不买你的农资产品。
当然作为基层经销商我们不能走外地讲课老师的路子,但他山之石,可以借鉴。如果你下沉服务。冬季下乡讲课,讲作物的田间管理,小麦枯死原因及对策,教农民如何识别假药,你讲的好农民自然就会信你,你再介绍玉米种,农民自然就会要你的。
当然下乡讲课有一定的技巧,先发些小礼品或试用的产品,因为你是本地人,农民认为比外地讲课老师的保险,自然优先要你的。淡季也就变成的旺季。关于这方面的技巧,有成功经销商已下乡讲课十年,有丰富的经验,也愿意传授,值得大家可以学习。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