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台湾1加1花生三遍药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721 次
台湾1加1花生三遍药

台湾名嘴黄世聪最近在大陆和台湾岛内都火了。重庆的涪陵榨菜公司,给他寄来两箱榨菜,地址是位于台北的东森电视台。他收到后开心地上传了拆快递、拿出一包包榨菜的视频。

黄世聪不久前在岛内《关键时刻》节目里脱口而出,因为经济下行,部分大陆人连榨菜都吃不起,他还将涪(音福)陵错念成PEI陵。这是2024年“茶叶蛋事件”的重演,当时台湾学者在电视上说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

“榨菜之乱”引发两岸“群嘲”

《关键时刻》是东森电视台的当红节目,也是台湾最早的“情境式新闻”谈话节目,节目内容从神仙鬼怪、外星人、娱乐八卦,到经济民生、时事政治包罗万象。为了节目效果,主持人和来宾讲话时无不激昂亢奋、信口而言,大部分岛内民众只当其是无厘头的娱乐节目,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信以为真。因该节目经常语出惊人,因此多年前就有大陆网友时常将节目中劲爆对话,剪辑成短视频上传到大陆各视频平台,并引发网友的讨论或嘲笑。

为此,《凤凰周刊》独家采访了这位热度暂时排名第一的台湾名嘴。

“榨菜哥”丧事办成喜事,态度很谦虚

里的黄世聪,语调跟电视上的快速激昂完全相反,很谦和,没有名嘴气息。

“心情很OK啊。这是一个我认为还不错的处理结果。”黄世聪告诉《凤凰周刊》,“因为体检前禁食,不吃太咸的,我想过一阵时间吃。”某种程度上,他觉得因祸得福。“所有对我的指教,相当于给我上了一堂宝贵的课,希望网友们多多指教、交流。”身在台湾当名嘴,经受网友尖酸刻薄的批评打击算是必修课,黄世聪已经过了这一关,习惯了。他觉得大陆网友和舆论对他的批评,火力强度跟台湾网友一贯表现差不多,只是大陆13亿人“声量特别大”。岛内也有强烈批评的声音,但也有人觉得无所谓,政论节目本来就是讲究轻松开玩笑,收视率第一。

黄世聪的这番应对之言,也算高明,赚得大名的同时,慢慢平息争议。

两岸交往非常密切,又是资讯发达时代,黄世聪真的以为大陆人吃不起榨菜?其实不是。他说的是部分大陆人,那些生存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体,不过这个群体能否吃得起榨菜另当别论。

榨菜事件稍晚,在2024年8月岛内的另一档节目里,包括黄世聪在内的几位嘉宾谈起大陆经济和酒类消费,新闻由头是五粮液股价大涨。

大陆的高端酒卖得这么好,榨菜却销量降低,这是为什么?一个嘉宾随便给出一个解释:酒类跟经济景气是颠倒的,经济越不景气,酒卖得越好,心情不好要喝点酒。听上去,这个解释不是很靠谱。

没有蒋介石就没有台湾榨菜,岛内吃面常要配榨菜

台湾本地人没有吃榨菜的习惯,直到百万军民跟着国民党在1949年仓皇撤到台湾,将榨菜带来。可以说没有蒋介石,就没有台湾榨菜产业。

日据时代的台湾饮食很贫乏,最常见的搭配是米饭加腌菜,腌菜主要是腌萝卜。有位来台接收的官员,回忆台北饭馆的平民饮食,就是白饭加黄色腌萝卜。

闽南人不擅长腌菜,配菜主要是日本风味的黄色腌萝卜。客家人则以酱菜著名,酱萝卜称为“菜脯”,切成小丁就是本地人的主要配菜。此外是雪里蕻等酱咸菜,客家人连菠萝都能做酱菜,但完全没有榨菜。

榨菜的原料是芥菜。芥菜分两大类:吃叶子的叶菜,即雪里蕻和梅干菜,台湾原本吃叶用芥菜;榨菜则是吃茎的茎用芥菜,台湾原本不种不吃。

来台部队中四川人不少,自然带来榨菜。政府也带来面食,但早年台湾不产小麦,连花生、玉米、大豆都没有。喝酒没有花生米,早餐没有豆浆,更没有面食。来台军民就自己做面食,加上美援大量面粉,台湾才有面食:面条、馒头、包子、点心、水饺……有面吃,自然要配榨菜。台湾大多数面店,都有榨菜肉丝面这道四川人带来的基本菜。所以在台湾谈榨菜,中年以上者都知道是四川来的。大约20年前,有一个泡面广告非常火热,一个四川人操着浓浓四川国语,称赞泡面里的榨菜肉丝面:“榨菜脆,肉丝香。”这句话成了最热广告用语,在全台湾琅琅上口。

政府开始推广榨菜。台湾农地可以一年三作,但起初缺肥料,只能二作。1956年,农委会推广在冬季农闲时种榨菜,教农民怎么用陶罐腌。自此,榨菜成为台湾的大众食品。

“榨菜哥”1996年首次来大陆被北大学生饭量震惊,近几年了解大陆主要靠媒体报道

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榨菜哥”的本行曾是大陆研究者。

打开记忆匣子,黄世聪向《凤凰周刊》愉快谈起第一次来大陆的见闻。他当时是以学术交流名义来大陆,只能集体行动,待了十几天。他们一行人首先抵达北京,在北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北京大学校园里度过,并没有好好逛一下北京城。

他对北大有两个最深的印象:大陆学生学习比台湾学生认真多了;男女学生胃口惊人,在食堂里吃的米饭饭量震惊了台湾客人。其实,这是学生蛋白质摄入量低、肚子里油水少的结果。今天的大陆中产,已经开始注重多吃肉类和蔬菜水果,少摄入主食米饭。完成大陆行的学术交流任务后,包括黄世聪在内的台湾人又去了三峡采风。三峡大坝在1994年底开始动工,1997年11月截流,所以这批台湾游客还赶上了所剩不多的时间,游览了即将消失的三峡美景。到了重庆,他第一次见识了山城魅力,房子建在山边,看上去都很高。

首趟大陆之行很美好,虽然值台海危机刚结束,黄世聪感受到大陆对台胞还是很友善的,且非常鼓励两岸学术交流。之后,他来大陆多次,有因公出差,也有自费旅游,只是最近几年来得很少了。如今,他了解大陆主要通过台湾、大陆、海外媒体的报道。

当年的大陆研究者,如今犯了这么一个人人都可以踩踏一脚的低级错误,前后对比,显得有些黑色幽默。但不管怎样,黄世聪在13亿人的市场里出名了,人人都记得有这么一位有点意思的台湾名嘴。许多急于成名的人,可是花上一千万人民币都难以达到这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