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 稻渔综合种养效益分析
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效益分析
产业的优势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是指在稻田里养鱼,通过养鱼来促进稻谷生长,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生态系统。这种产业有以下几个优势:
1.提高效益
通过稻渔综合种养,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养鱼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强农民的经济实力。
2.环保节能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环境友好。同时,通过养鱼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
3.提高稻谷品质
稻渔综合种养可以促进稻谷生长,提高稻谷的品质。同时,养鱼可以增加稻田中的有机物和肥料,促进稻谷的生长。
发展前景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优势逐渐显现。同时,**也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和投入,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未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将会更加智能化和科技化。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面监测和管理,提高产量和效益。同时,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还可以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结合,形成更加复合型的农业生产模式。
用户关心的问题
1.在稻田中建造鱼塘,塘中放养鱼苗;
2.在稻田中进行田间管理,保证稻田的生长;
3.在田间喂养鱼类,保证鱼类的生长;
4.在收割稻谷之前,将鱼类捕捞出来,进行**或者自用。
1.提高效益;
2.环保节能;
3.提高稻谷品质。
1.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鱼类的安全;
2.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证稻谷的安全;
3.加强生产管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百科知识
稻田养鱼:稻田养鱼是指在水稻田内养鱼,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发挥鱼类对水稻生长的促进作用,从而实现水稻与鱼类的互惠共生。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它是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
有机物: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是生命体的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肥料:肥料是指一种可以提供植物所需养分的物质,分为有机肥和无机肥两种类型。
农药:农药是指用于防治农业害虫、病害和杂草的化学物质,分为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多种类型。
化肥:化肥是指用于提供作物生长所需养分的化学物质,分为氮肥、磷肥和钾肥等多种类型。
参考来源:《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
释义拓展: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规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通知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规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通知》是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的文件,成文日期是2024年04月15日。
问答拓展:今年天津市稻渔混合种养面积50万亩每亩稻田河蟹平均产量达到15公斤
眼下已进入小站稻灌浆期,稻穗在微风中摇曳,稻田里的螃蟹在水中不停地觅食,再过一个多月,水稻将收割,河蟹将上岸,“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立体种养丰收景象就将呈现在眼前。今年天津市稻渔混合种养面积达到50万亩,每亩稻田河蟹平均产量可达到15公斤左右,将成为富有天津特色的产业振兴示范模式。据了解,稻渔混养是一种绿色生态生产方式,粗逗通过在稻田养殖螃蟹等水产苗种,肥沃稻田土壤,发展优质水稻;稻田中的幼虫等又为螃蟹等提供了绿色饲料,生产绿色水产品,一举两得,农业丰收,农民增兄穗收,丰富市民菜篮子,是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的重要方式。今年全市9个涉农区的小站稻田都开展了稻渔综合种养,受到了稻农们的欢迎。
为支持稻渔综合种养,发挥示羡凳卜范基地引领作用,市财政对全市稻渔混合种养示范基地项目给予补助,每亩最高补助200元,补贴内容包括稻渔工程、苗种和饵料等费用。2024-2024年,市财政局总共安排资金2000万元,支持建设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0万亩,其中,2024年建设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4万亩,辐射带动面积30万亩;2024年建设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6万亩,辐射带动面积50万亩。市财政持续支持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项目产生了显著效益,一般稻田亩效益增加了300-500元,部分稻田亩效益增加了700-800元。
问答拓展: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渔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分析该怎么写?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农村工作开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其中水产养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之一,有利于乡村产业的互补发展、改善乡村环境,对构建良好和谐的乡村有着重要意义。在进行水产养殖发展过程中应不断探索、创新科学的发展模式,在增强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当地渔业产业发展[1]。另外,还需要与当地乡村资源实际建设情况相结合,构建有针对性的渔业兆厅发展模式,加强对当地乡土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1作用及意义
1.1促进乡村产业互补
水产养殖产业为乡村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在发展过程中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将畜牧业、工业及水产养殖业等与种植业有效结合,由此对当地的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互补效果,促进产业发展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咐此。产业互补的发展方式实现了对乡村资源的有效利用,可将动物粪便等作为水产养殖中的饲料,构建完整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进而提高乡村各类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水产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清理池塘底部淤泥,确保池塘底部非常干净,同时也要防止在养殖过程中发生渗漏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从而提升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2]。水产养殖人员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养殖过程中有害气体的产生,保证水产品的健康生产,同时降低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淤泥是一种综合性能较佳的肥料,其具有改善土质与土壤环境、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为农作物提供天然的有机肥料等良好的效用。
1.2改善乡村环境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对乡村环境的治理与改善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与项目。水产养殖业具有绿色健康的发展优势,可将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废弃物制作成肥料用于其他产业的生产活动中,构建系统的循环发展模式[3]。例如,选择家畜粪便作为水产养殖饲料,可以减少家畜粪便随意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农作物秸秆可作为家畜生长的饲料,避族简隐免秸秆焚烧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水产养殖发展过程中构筑一个循环良好的综合发展模式,可实现畜牧业、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等不同产业之间的有效互补,突破原有乡村产业发展的局限性,改善当地农民的居住环境与条件。
1.3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4]。与传统农作物种植方式相比,水产养殖业运用了新的养殖技术,使得养殖产品能在市场中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有效践行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与当地农业发展之间的有效结合。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在水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可有效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促进新型养殖技术的创新利用与开发,不断构建多元化的产品营销模式与发展模式,有效增加当地养殖户的收入,更好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创新发展战略
为了能够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全面发展,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竞争优势,以服务为核心,依法履行职责,并加强相关单位的技术创新,整合各方资源,不断夯实基础。一般来说,在地方职能单位的发展中,必须要加强创新服务的发展,遵循现代养殖业绿色建设的基本原则,提升水产养殖效率,提高其发展质量,并遵循绿色养殖的发展原则,进一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全面发展。在依法履职方面,必须要彰显出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优势,结合相关法律要求,明确相关单位的新职能,由此来实现技术的全面升级、理念的不断变革。
2.1建立新的水产养殖模式
从乡村振兴的角度优化水产养殖,突破传统水产养殖中存在的局限性与不足。原有水产养殖存在发展模式单一、养殖方式粗放的问题,采用的管理方式也较为简单,未构建系统性的管理模式[5]。为此,应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构建新的水产养殖发展模式,与当地水产养殖特色相结合,构建绿色生态的水产养殖方式。1)充分利用多种先进的养殖技术,对养殖中产生的废物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将各项污染物变废为宝,践行环保发展理念。2)针对水产养殖构建示范发展基地,并在相关发展区域积极推广。3)将现代各项养殖技术传播至各级村镇中,促进水产养殖技术与加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构建相应的配套产业,同时在上下游产业发展之间构筑系统的产业链条。4)加强对各类农产品的有效开发利用,除直接**外积极生产即食易保存的食物。5)除养殖外构筑新的产品发展链条,实现养殖、加工、**于一体。6)严格践行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与发展思路,结合消费者的喜好及市场需求,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水产养殖品牌,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影响力。
2.2同步发展渔业文化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构成之一,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不断促进乡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在不断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同时,加强水产养殖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有效互动,从多个层面构筑系统性的发展体系,促进当地渔业文化发展与建设[6]。要求相关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对渔业文化的良好认知,从整体层面对渔业文化发展进行规划与规范,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渔业文化活动与渔业会展,为区域渔业资源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利用适宜的水产养殖方式促进当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丰富水产养殖类型。同时对当地渔民进行教育,提高当地渔民的科学素养,并对渔民普及相关的水产养殖知识,增强渔民养殖作业的规范性与系统性,引导渔民积极转变发展观念,改变原有的水产养殖方式,促进渔业发展的转型。
2.3建立系统化的资源养护服务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促进农民增收,应从整体经济发展角度对水产养殖业进行规划。在增加当地渔民实际收入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当地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效益。针对水产养殖业构建绿色、健康的发展体系,加强水产养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断促进当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增强乡村水产养殖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强对水域的治理,对当地水体发展情况构建现代化的监测、管理方式,并构建专业的技术监管团队。在广大渔民中加大水体污染防护与生态保护的宣传力度,将众多个体养殖户纳入水体监测系统中,从而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综合运用多种监测方法对水体污染情况进行监管与评估,从整体发展角度规划水体养殖情况,并为养殖活动提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支持,提高养殖规模的合理性。加强与各类研究机构、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探索新的水产养殖业发展模式与效益增加方式。
2.4加强对乡村资源的高效利用
不同地区在土质情况、气候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层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乡村水产养殖过程中应结合不同区域特性构建不同的发展方式,增强水产养殖模式的系统性与多样性。例如,在水草多的地区养殖草鱼;在家畜粪便较多的地区养殖鳙鱼、鲢鱼等,将乡村资源与养殖水产的需求相结合,联合运用多种养殖方式,提升水产养殖的针对性,增强水产养殖效益,充分发挥当地乡村资源的优势,构建多种水产养殖模式。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将乡村资源与不同鱼类的生长特性与需求结合在一起,建立不同的鱼类养殖方式。例如,鳙鱼、鲢鱼适宜生长在中上层水中,因此在水体的中上层位置重点进行鳙鱼、鲢鱼养殖;鲫鱼、鲤鱼适宜生长在中下层水中,因此在水体的中下层位置重点养殖鲫鱼、鲤鱼。将养殖活动与作物种植结合在一起,构建多种综合养殖方式,如积极发展水稻-虾、水稻-鱼、水稻-蟹等生态种养模式,实现对当地水体的多种开发与利用、实现种植效益与养殖效益的双提升、实现对当地乡村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符合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7]。
2.5加强乡村地区基层服务建设
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基础服务设施,对其发展创建必要的外在条件与支持。充分发挥基层服务组织在乡村水产养殖中的作用与价值,从整体层面对水产养殖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构建系统性的防疫防灾组织体系[8]。家畜、水生动物在生长过程中极易发生疫情,因此要应用科学的养殖方式,不断丰富并完善乡村地区的基层服务组织,对水产养殖户进行必要的培训,增强养殖户的疫情防范意识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动物疫病发生概率。构建系统的评估与预警机制,在养殖过程中开展必要的苗种检疫工作,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从而实现科学、安全养殖[9]。
3
水产养殖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在增强水产养殖效益的同时,要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升水产养殖的发展水平;构建系统性的养殖方式,从多个层面与角度不断创新水产养殖模式,加强对当地渔业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不断加强基层服务建设,增强当地的生态效益;不断优化水产养殖的基层服务工作,注重对当地渔民的技术培训,建立现代化的渔业种植管理模式;加强对水域的治理,对当地水体情况构建现代化的监测管理方式,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进行水体监测;探索水产养殖发展新模式,增强水产养殖发展模式的系统性与多样性,积极推广现代养殖技术,促进养殖产业的绿色发展,实现农民增收[10]。
问答拓展:23年全国稻渔种养面积
3966.12万亩。通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2024年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966.12万亩,同比增加122.09万亩,增长3.18%,稻谷产滑宽量近2000万吨,水产品产量355.69万吨。稻渔综合种养是国家、省咐让李、市各级**部门力推的衡迟生态健康种养模式,是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