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小的食肉植物
世界上最小的食肉植物
食肉植物是一类神奇的植物,它们为了获取营养,不仅可以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还可以通过其特殊的器官,吞噬昆虫等小动物。而在这类植物中,世界上最小的食肉植物是短柄茅膏菜。
短柄茅膏菜的学名为Utriculariagibba,它的体长只有1-2毫米,是目前已知最小的食肉植物。它生长在淡水湖泊或水塘中,通常呈现为浮游植物的状态,看起来像是一些小小的水泡,但其实是植物的半透明的囊袋。这些囊袋可以通过真空吸力的方式,将水中的昆虫吸入其中,并通过消化器官进行消化。
短柄茅膏菜的特殊构造
短柄茅膏菜之所以能够如此巧妙地捕捉昆虫,是因为它拥有特殊的构造。每个短柄茅膏菜的体内都有许多的小囊袋,这些小囊袋上面长有很多的触须。当昆虫靠近这些触须时,它会触发囊袋内的真空吸力,将昆虫吸入其中。而且,这个过程只需要几毫秒的时间,非常迅速。
短柄茅膏菜的食肉方式
短柄茅膏菜的食肉方式也非常独特。当昆虫被吸入囊袋后,它就会被分泌出来的消化酶所分解。这些消化酶可以将昆虫的身体消化成为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而当囊袋内的营养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囊袋就会将其中的液体排出,以达到“排泄”的目的。
拓展百科知识
猪笼草
猪笼草是食肉植物中的一种,它的形状像个小笼子,因此得名“猪笼草”。猪笼草的捕虫方式非常奇特,它的叶片上会分泌一种甜美的液体,吸引昆虫前来。当昆虫爬入猪笼草内部时,它就会滑入猪笼草的下部,然后被消化器官消化。猪笼草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
齿瓣狸藻
齿瓣狸藻是另一种食肉植物,它的构造非常特别,每个齿瓣狸藻的叶片都会形成一个漏斗状的器官,内部长有许多细小的毛发。当昆虫尝试爬入这个漏斗时,它会被这些毛发缠住,然后被拉入漏斗底部的消化器官进行消化。齿瓣狸藻主要分布在北美地区。
捕虫草
捕虫草是一种常见的食肉植物,它的叶片上会长出很多的触须,这些触须上会分泌一种甜味物质,吸引昆虫前来。当昆虫爬到叶片上时,触须就会将昆虫缠住,然后将它拉入消化器官进行消化。捕虫草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地区。
参考来源:
《植物学》(第七版),朱熹、陈焕镛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年。
相关问答拓展:
最小的食肉鸟叫什么名字?
伯劳鸟,一种小型食肉猛禽,在老北京又名“虎不拉”。伯劳鸟体型较小,体长仅约20厘米,大小如斑鸠,但凶猛异常,被誉为:鸟界最小的猛禽。
伯劳鸟,种群多分布于北美、非洲、亚洲等地。常栖息于山谷、树林茂密以及荆棘丛林中。嗜吃小型动物,以各种昆虫为食,也捕食青蛙,蜥蜴、田鼠、以及同等大小的鸟类。
伯劳鸟,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们的体型特征:它们的嘴,坚硬锋利,并且前端弯曲如钩;两腿强健,趾爪尖长锋利;性情凶猛,形似老鹰。所以伯劳鸟又有“鸟界最小老鹰”的称号。
为什么伯劳鸟被全世界所知晓呢?就是因为它的残忍、凶猛,被称为鸟中“屠夫”而闻名世界。倘若不幸被它选中,成为它们的猎物,那么,被捕食者将会承受来自十八层地狱般的痛苦。伯劳鸟不会轻易且痛快的杀死猎物,对于它捕获的猎物,往往是先折磨,后肢解,活生生的肢解,一口一口的撕碎猎物。它们似乎很享受这种残忍的进食方式。
它们还有更加变态的嗜好——“风干腊肉”,这可是伯劳鸟的拿手好菜。田鼠,青蛙、蜥蜴、蚱蜢等,都是它菜单里的原材料。伯劳鸟会把猎物挂在树枝尖刺上,刺穿风干,伯劳鸟又被戏称为“撸串狂魔”。被伯劳鸟制作好的“腊肉”,有两种用途,第一种,被吃掉;第二种是,用来炫耀,吸引雌性配偶。伯劳鸟的这种进食方式,真的十分有个性,有特点。
伯劳鸟虽嗜杀,凶残,但也是一种益鸟,帮人类捕食害虫,抓田鼠,并且多栖息于山区,不会伤害、威胁到人类,但由于人类的地域扩张和污染,现在伯劳鸟已经十分少见了。
哪种鱼是观赏和食肉中最小?想要又便宜又凶的,就养地图鱼,弄二三十条的话最好都买一边儿大的,不然大的会咬死小的。
地图鱼很好养,但是对水中氧气的含量要求比较高。贵一些的有罗汉、龙鱼等,但不太适合一个缸里养一群。
白垩纪时期都有什么恐龙?白垩纪时期才是恐龙的巅峰时期,白垩纪时期恐龙的品种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多呢!像大名鼎鼎的霸王龙、暴龙可都是白垩纪恐龙呢!
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约1亿4550万年(误差值为400万年)前至6550万年前(误差值为30万年)。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宜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大规模灭绝事宜之一,包含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物种灭亡。
白垩纪是中生代最后一个纪,是恐龙由鼎盛走向完全灭绝的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欧洲海底沉积物中有大量的白垩而称为白垩系,白垩纪是以得名。
霸王龙:长14米/高6米/最重15吨
霸王龙即雷克斯暴龙,属暴龙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长约11.5-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约4米。最高臀高可达到5.2米左右,头高最高近6米。平均体重约9吨,(生态平均约7.6吨),最重14.85吨,头部长度最大约1.55米。咬合力一般9万牛顿——12万牛顿,嘴巴末端最大可达20万牛顿左右,同时也是体型最为粗壮的食肉恐龙。
有些科学家认为亚洲的勇士特暴龙是暴龙超科的第一个有效种。霸王龙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距今约6850万年到650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的恐龙种类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是最晚灭绝的白垩纪恐龙之一。
三角龙:长12米/高4米/最重20吨
三角龙为角龙科的植食性恐龙一属,一种巨型四足植食恐龙,在完全成年后全长大约8-12.5米,臀部拉直高度3.8米左右,一般体重9-18吨,最重超过20吨。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纪晚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约6500万年前。
三角龙是最晚出现的植食恐之一,同时也是最强悍的植食恐龙,所以被作为晚白垩纪恐龙的代表。目前已有2有效种:恐怖三角龙、T.prorsus,但是还有其他属被命名。三角龙也是在大众文化中属于比较有名气的恐龙。
小盗龙:长0.6米/高0.4米
小盗龙意为小型盗贼,是一种在中国辽宁省九佛堂组发现的小型驰龙科恐龙,生存於白垩纪早期巴列姆阶,即约1亿3000万至1亿2550万年前,目前已发现近10个完整化石。
盗龙是世界上最小的肉食性恐龙之一,生活在距今1.2亿前的早白垩世。小盗龙也是第一群被发现拥有羽毛与翅膀的恐龙之一。常见体长约60厘米,但身体只有鸽子那么大,并有着锋利的爪子和覆盖羽毛的四肢。
禽龙:长10米/高5米
禽龙,意为鬣蜥的牙齿,属于蜥形纲鸟臀目鸟脚下目的禽龙类。禽龙是种大型鸟脚类恐龙,身长约9到10米,高4到5米,前手拇指有一尖爪,可能用来抵抗掠食者。
它们主要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凡蓝今阶到巴列姆阶,约1亿4000万年前到1亿2000万年前;生存时代大约位于行动敏捷的棱齿龙类首次出现,演化至鸟脚下目中最繁盛的鸭嘴龙类,这段过程的中间位置。禽龙是继斑龙之后,世界上第二种正式命名的恐龙。
似鳄龙:长12米/高3.4米/最重7吨
似鳄龙(属名:Suchomimus)意为鳄鱼模仿者,是种大型棘龙科白垩纪恐龙,拥有类似鳄鱼的嘴部,生存于中白垩纪的非洲,约为1亿2000年万年前到1亿1000万年前。该恐龙体长11米,高近4.5米,体重达7吨惊人重量,属于肉食,活跃非洲的尼日尔。
似鳄龙的脊椎有高大的延伸物,最高处位于臀部,它们可能撑者由皮肤构成的帆状物或背脊,类似棘龙,但没有棘龙那样高大。详细研究显示似鳄龙的标本接近成年,身长约12米。它们的前肢强壮,手部有三指,拇指上有大型镰刀状指爪。
风神翼龙:长11米/高5米/最重0.25吨
风神翼龙是一种翼手龙,也叫披羽蛇翼龙,生存于晚白垩纪(坎潘阶到马斯特里赫特阶),约84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风神翼龙翼展超过11米长,它是人类已知最大的飞行动物。神龙翼龙科是先进而缺乏牙齿的翼龙类。名称来源是阿兹特克文明里的披羽蛇神奎玆特克。
阿马加龙:长19米/最重20吨
阿马加龙是一种很奇怪的蜥脚类恐龙,他背上有两排鬃毛状的长棘,有人推测它的用途是为了迷惑食肉恐龙,使他们认为阿马加龙很大,不适合捕杀。从中生代侏罗纪到白垩纪,在南半球曾有一块超大陆冈瓦纳。
在代表冈瓦纳的恐龙中,有一种在脖子后方有两列长棘刺的蜥脚类。这就是阿马加龙。阿马加龙是叉龙科下的一个属,生活与下白垩纪的南美洲。它是小型的蜥脚下目恐龙,约有10米长。它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龙,有着长及扁的头颅骨及长颈,与其亲属叉龙相似。在它的颈背有一对平行的棘,比其他蜥脚下目恐龙为高,这可能是用作支撑皮质帆状物。
海王龙:长17米/最重10吨
海王龙(Tylosaurus)又名瘤龙、节龙,意为有瘤的蜥蜴,属于沧龙科海王龙亚科,是沧龙类的一类,是一种巨大的肉食性动物,生长于白垩纪晚期的海洋中。海王龙虽然不是恐龙,它们与恐龙在同一时期生活,并在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中灭绝。海王龙属于沧龙类,是一种巨大的肉食性动物。
它们是游泳健将,四肢变成桨状的鳍脚,头较大,具有长而尖的嘴,嘴里长满尖利的牙齿,颈部极短,身体细长,体长约15-17米,体重在10吨左右。尤为突出的是,是它们有一条约占身体长度二分之一的长形桨状大尾,是快速游泳的强力推进器。它们与现代巨蜥有接近亲缘关系。
多智龙:长8米/高0.8米/最重4吨
多智龙是今朝最年轻的亚洲甲龙科恐龙,多智龙同时也是已知最大型的亚洲甲龙类,身长估计为8到8.5米,头颅骨长度为40厘米,宽度为45厘米,重量可能为4500公斤。年代可能为坎潘阶到马斯特里赫特阶,接近1亿1000万年前。
薄片龙:长15米/最重7吨
薄片龙是一种生活在距今8500万至6500万年白垩纪晚期的海洋爬行动物,泅水像海龟一样。通俗的薄片龙身体全长可达15米,但脖子的长度就可达6米。
它的四个鳍状肢看起来就像船桨一样,可是泅水时却像海龟一样慢。之所以说它十分奇特,是因为它的脑袋异常的小,加上一个非同一般的脖子,样子很古怪,活像长着超长脖子的侏儒一般。虽然薄片龙身体巨大,但它的脑袋其实太小,是以弗成能对大猎物提议进击。
食肉的鹰有哪些?No.1食猿雕,翼展2.5米
食猿雕也称作菲律宾雕,食猿雕是现存的最大的鹰类体长在1米左右,而翼展能够达到2.5米,成年人站在它的面前都会心生恐惧。食猿雕极为稀少,目前世界上存在的食猿雕不到300只,由于稀有又是菲律宾的特有物种,所以被菲律宾当作国鸟来保护。它最鲜明的特点就是长了一个狮子脑袋,在它发怒或者兴奋的时候,头部的柳叶状羽毛会竖起,因此被称为空中的雄狮、猛禽之王。
No.2澳大利亚楔尾鹰,展翼2.3米
楔尾雕体长可达1.2米,雌性比雄性略大,是澳大利亚仅有的三种猛禽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喙和爪均强健,腿部羽毛一直覆盖接近至脚爪全身黑褐色,肩颈部羽色偏浅,爪、喙淡***,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它楔形的尾羽。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草原、林地、沼泽地区,单独或成对生活。以各种啮齿类、蛙类、蜥蜴类、鸟类、鱼类以及小型有袋类动物为食。
No.3金雕,展翼2.3米
金雕体长可达1米左右,雌雄同色栖息于高山草原、荒漠、河谷和森林地带,冬季亦常到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活动,最高海拔高度可到4000米以上。分布于北半球温带、亚寒带和寒带地区。金雕有着霸气的外表和敏锐的洞察力和敏捷有力的飞行,它只吃活的动物,主要是野兔、山羊、野鹿等体型较大的动物,其它大中型鸟类也是它们的攻击目标之一。
No.4哈比鹰,展翼2米
哈比鹰也叫哈佩雕、角雕。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荒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的食肉性大型猛禽,分布于美洲。哈比鹰体长1米左右,展翼达2米左右。它有着长达12厘米的利爪,喜欢吃哺乳动物,尤其喜欢吃蟒蛇,凭借着锋利的爪子,一对成年角雕可以轻松占据方圆20平方公里的森林!
No.5白头海雕,展翼2米
白头海雕又名白头鹰,成年海雕体长可达1米,翼展可达2米,眼、嘴和脚为淡***,头、颈和尾部的羽毛为白色,身体其他部位的羽毛为暗褐色,十分雄壮美丽。主要栖息在海岸、湖沼和河流附近,以大马哈鱼、鳟鱼等大型鱼类和野鸭、海鸥等水鸟以及生活在水边的小型哺乳动物等为食,飞行能力很强。分布于北美,是美国的国鸟。
No.6鹰雕,展翼1.8米
鹰雕体长80厘米左右,展翼可达1.8米。成年鹰雕的上半身呈棕色,***有白色纹。翅膀很宽,在飞行时呈V型,未成熟的鹰雕通常拥有白色的头。一般生活于山中的常绿森林,叫声十分喧闹。主要以山羌、猕猴、野兔、野鸡、蛇类、蜥蜴,鼬科动物和鼠类等为食,也捕食小鸟和大的昆虫,偶尔还捕食鱼类。分布于印度、***、中国及东南亚。
熊熊品种介绍?1、大棕熊,包括阿拉斯加棕熊、欧洲和亚洲棕熊、北美西部的灰熊。棕熊遍布亚、欧、北美三大洲,棕熊体重(1000/100kg)站立时有9英尺,体长2.5m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食肉目动物。棕熊的胃口可以说是好极了,荤的、素的都爱吃。植物、昆虫、蜂蜜、鱼类,甚至鹿、羊、牛、都能一概吃下。
2、美洲黑熊,是北美洲体型型最小,也是非常普遍的熊。居住在北美森林带和墨西哥。它是爬树高手,常常四处海浪,有时会偷袭家畜。除非受到挑衅,通常不会攻击人类。美洲黑熊分布在加拿大及美国中部和东部的森林,它的身体颜色有很多种,黑色、棕色、灰色、白色都有。
3、眼镜熊,眼镜熊又叫南美熊、安第斯熊,产于南美北部,是惟一到达南半球的熊种,也是最爱吃植物性食物的一种熊,吃各种果、叶、根、茎,很少吃昆虫,它因眼睛四周有一圈白毛,若起来像戴眼镜而得名。
4、亚洲黑熊,亚洲黑熊又叫狗熊、月熊,还有个俗称叫黑瞎子。分布在东亚和南亚的丛林地区;比美洲黑熊小。它的***有道浅色的月弯形标记,颈部的毛通常很长。亚洲黑熊其有攻击性,常会为害牛羊。
5、北极熊,又叫白熊、冰山巨无霸,很会游泳。头小颈长,毛呈乳白色。它的身躯虽大,行动却很敏捷,通常捕食鱼、海豹、海象等动物。北极熊分布在北极一带,是爱斯基摩人很喜欢的猎物。由於各地猎人大量捕猎,留下的已经不多了。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