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需肥特点 如何施肥 施肥注意事项,或许84%的人不懂
冬小麦需肥特点
从起床到拔节是氮追肥的关键时期。冬小麦返青后至抽穗前,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营养吸收快速增加,是决定小麦有效穗数和穗数的关键时期。除了将所有有机肥、磷、钾肥和部分氮肥作为基肥外,大多数氮肥主要从起床到拔节进行追施。
植物个体与群体矛盾突出。冬小麦是单株分蘖的越冬作物,每亩有效穗数与每亩产量密切相关。但分刍期对氮肥有反应,过量施用容易导致无效分蘖增多,植物倒伏。小麦的生长和分刍也与品种特点、播种量和播种质量、土壤肥力和土壤水分、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春季追肥应根据苗木情况因地制宜进行综合管理。
轮作施肥要兼顾冬小麦多和夏玉米的轮作。施肥时要考虑轮作施肥的特点,把两茬作物当成一体。科研实践证明,两茬高产作物的氮施用量大致相同,但磷肥应以冬小麦为主,钾肥应以夏玉米为主。播种前适当深化小麦不仅可以满足冬小麦的需要,还可以为后茬夏玉米的根系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冬小麦施肥技术
具体来说,首先要明确施肥田块所在的种植区域,近3年连续高产的平均产量再增加10%-15%作为目标产量,然后找到相应的施肥量。关于肥料分配,有机肥、磷、钾肥全部作为基肥;氮肥强调适当后移施肥,除西部雨养旱作麦区全部作为基肥一次性施用外,华北雨养冬麦区55%除基肥外,其他大部分麦区基肥施氮量不超过总量的一半,其余主要用于追肥,从起床到拔节期施用。
因地制宜。冬小麦苗情是土壤肥力、施肥水平和生产管理的综合表现,应根据具体苗情采取不同的水肥管理措施。
冬小麦施肥注意事项
总结冬冬小麦施肥现状,可以发现7个共性问题,农民应注意避免。
第一,有机肥施用量不足。随着农村条件的改善,农民积累农家肥的积极性下降,水产养殖业逐渐从农民分散饲养转向大规模饲养,农民畜禽粪便数量减少,而大规模饲养畜禽粪便的资源利用率不高,导致有机肥施用不足。
二是化肥施用结构不合理。很多农民在确定化肥施肥量时,不考虑土壤养分含量和小麦产量水平,盲目施肥现象严重。特别是随着小麦总产量的增加,化肥用量不断增加,其中氮磷肥用量普遍过多,导致无效分刍增加,茎细弱,抗倒、抗寒、抗病能力下降,经常遭受冬季冻害和春季寒冷,中后期病虫害加重,容易倒伏,从而影响产量。
第三,秸秆还田不增加氮肥。秸秆还田是解决有机肥不足的有效措施,但很多农民对这项技术掌握不到位,秸秆还田后不增加氮肥。秸秆在腐烂过程中,需要吸收和消耗一定量的氮。如果施用氮肥不足,秸秆就会腐烂,与麦苗生长争夺氮素,导致黄弱苗。
第四,施肥方法不合理。冬小麦产区部分低产田或土壤贫瘠地区存在一炮轰施肥方式,即整个播种期,所有化肥一次性施入土壤,生育期不再追肥。一方面,由于灌溉条件的限制,肥水不协调,一炮轰影响肥效;另一方面,冬小麦返青前需要的氮量不到30%,但不少地区返青期一次性施氮肥40%~50%甚至高达70%。
第五,追肥期不当。大多数冬麦区春季追肥都是在返青期进行的。早春是小麦春季分刍和基部节间延长的关键时期。过早追肥往往会导致无效分刍过多、麦田群体过大、茎弱、基部节间过长;还会导致小麦生长中后期田间封闭、通风透光不良、白粉病等病害加重,导致后期易倒伏,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
第六,忽视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也是冬小麦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冬小麦缺乏某些微量元素,会导致生长不良,减产。近年来,随着小麦产量的增加,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消耗增加,许多地块缺乏微量元素,尤其是不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的地块。
第七,盲目施用新型肥料。目前市场上各种新型肥料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科技含量低,炒作过度,导致农民认识不清,在投肥方向不清、施用方法不清的情况下盲目施用,造成减产和经济损失。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