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天竺葵锈病各部分名称 天竺葵铁锈病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6055 次
天竺葵锈病各部分名称 天竺葵铁锈病

天竺葵是一种广泛种植的花卉植物,但它也容易受到天竺葵锈病的影响。天竺葵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会对天竺葵的生长和外观造成负面影响。了解天竺葵锈病的各个部分名称及其特点,对于防治这种病害至关重要。

一、菌丝

菌丝是天竺葵锈病真菌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像细小的毛发一样生长在天竺葵的叶子和茎上。菌丝的存在会破坏叶片组织,并在天气潮湿的情况下,形成橙色的锈斑。

二、子囊盘

子囊盘是天竺葵锈病真菌的繁殖器官,它们生长在叶片上的锈斑中。子囊盘一般是黑色的,大小约为一粒沙子。在潮湿的天气条件下,子囊盘会释放出孢子,进一步传播病害。

三、孢子

孢子是天竺葵锈病真菌的繁殖体,它们从子囊盘中释放出来,并在空气中传播。孢子可以通过空气、水或其他介质传播,所以在防治天竺葵锈病时,需要及时清除感染的植物部分,以防止病害传播。

四、病斑

病斑是指天竺葵叶片上出现的锈斑,这些锈斑是由天竺葵锈病真菌引起的。病斑的颜色一般为橙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变成棕色或黑色。病斑会对天竺葵的生长和美观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及时清除感染的植物部分是非常必要的。

五、寄主

寄主是指天竺葵锈病真菌所感染的植物,天竺葵是其主要寄主。一旦天竺葵锈病感染了天竺葵,它就会在植物体内繁殖,破坏叶片组织,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美观。

六、防治措施

天竺葵锈病的防治措施有很多种,可以通过加强植物的养护管理、定期除草、及时清除感染的植物部分等方式来预防病害的发生。如果病害已经发生,可以使用化学药剂或天然杀菌剂进行治疗。

七、如何预防天竺葵锈病

预防天竺葵锈病的发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植物健康:加强天竺葵的养护管理,保持植物的健康生长状态。
  • 定期除草:清除周围的杂草,以减少病害传播的机会。
  • 定期清除感染的植物部分:及时清除感染的植物部分,以防止病害传播。
  • 使用天然杀菌剂:可以使用一些天然杀菌剂,如茶叶水、苏打水等,对天竺葵进行治疗。
八、天竺葵锈病的症状

问题:天竺葵锈病的症状有哪些?

答案:天竺葵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橙色的锈斑,随着时间的推移,锈斑会变成棕色或黑色。叶片的表面也会出现明显的凹陷,影响植物的美观。

九、天竺葵锈病的传播方式

问题:天竺葵锈病的传播方式有哪些?

答案:天竺葵锈病的传播方式可以通过空气、水或其他介质进行传播。孢子会在空气中传播,而水则可以将孢子带到其他植物上,进一步传播病害。

十、天竺葵锈病的治疗方法

问题:天竺葵锈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答案:天竺葵锈病的治疗方法可以使用化学药剂或天然杀菌剂进行治疗。化学药剂可以快速有效地杀死病菌,但会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天然杀菌剂则相对安全,但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见效。

十一、如何防止天竺葵锈病的复发

问题:如何防止天竺葵锈病的复发?

答案:防止天竺葵锈病的复发,需要定期清除感染的植物部分,保持植物的健康生长状态。同时,可以使用一些天然杀菌剂进行预防,如茶叶水、苏打水等。定期除草也是减少病害传播的重要措施。

十二、如何识别天竺葵锈病

问题:如何识别天竺葵锈病?

答案:天竺葵锈病的主要症状是叶片上出现橙色的锈斑,随着时间的推移,锈斑会变成棕色或黑色。叶片的表面也会出现明显的凹陷,影响植物的美观。孢子在空气中传播时,会呈现出棕色或黑色的粉末状,也是识别天竺葵锈病的重要标志。

问答拓展:天竺葵有哪些病虫害?

天竺葵病虫害主分两大类:即病害和虫害,在日常养护中,这些问缓陆题基本都会出现,视情况大小和影响程度采取不同处理方案。下面请看具体的情况分析。
生长状态良好的天竺葵
天竺葵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因为现在的天竺葵大多为居家园艺种植,所以品种较为混杂。而病虫害出现的概率基本都是交替感染。例如常见的月季和天竺正庆葵混种举哪握,地方有限,不可能做到专属区域单独种植。
月季常见的虫害则会传染给天竺葵,例如蚜虫和红蜘蛛。这两个是常见虫害,蚜虫很好管理,红蜘蛛对大多数人来说几乎就是顽疾。所以,针对这些日常易出现的病虫害,应做到提早预防,少量出现对症下药及时处理。
病害:
一、天竺葵铁锈病
被锈病侵害的天竺葵,叶片、叶柄和茎上均出现红褐色疱斑,病重时叶片褪绿、脱落。
发病原因:病原为一种柄锈菌。病菌以夏孢子附着在病部上,可存活6个月,条件适宜时侵染发病。
防治方法:发病时要及时摘除病叶,甚至拔除病株,彻底烧毁。发病初期及时喷洒15{bf}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bf}敌唑酮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或80{bf}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30{bf}特富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或20{bf}萎锈灵乳油500倍液,或25{bf}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或40{bf}福星乳油9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喷3~4次。
二、天竺葵真菌性叶斑病
由真菌引起的天竺葵真菌性叶斑病主要有黑斑病和褐斑病两种。黑斑病主要发生在植株下部老叶上,初生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坏死斑。病斑具同心轮纹,上生有少量黑色霉状物。严重时病斑汇合,叶片皱缩、变黑枯死。褐斑病的受害叶片,初发生时产生针尖***小斑,逐渐发展成褐色圆斑,叶片正面病斑边缘稍隆起,叶背相应处稍凹陷。重病叶片变黄,易脱落,两面均产生淡黑色霉状物。
发病原因:黑斑病由链格孢菌引起,褐斑病由天竺葵尾孢菌引起。两种病原均属半知菌亚门。在温暖阴湿的条件下,发病较严重。
防治方法:严格控制浇水次数和浇水量,适时通风排湿,注意改善光照条件。及时摘除病叶,清除病残体并集中烧毁。及早喷施50{bf}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bf}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bf}甲基托布基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80{bf}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1∶100倍的波尔多液。

问答拓展:花卉病害有哪些?

floralcropsdiseases

张能唐

中国约有3000种花卉病害,其中牡丹、月季、杜鹃、梅花、樱花、兰花、茉莉、山茶、水仙、菊花、香石竹、秋海棠等病害见有关条目。

病害种类

唐菖蒲、郁金香、天竹葵、君子兰、桂花、白兰花、荷花、仙客来、一串红、美人蕉等发生病害约150种。

唐菖蒲病害

19种。为害叶、茎、球茎、花的有灰霉病。信悄为害叶或主要为害叶的有赤斑病,叶斑病(Pestalotiopsisversicolor),炭疽病(Glomerellacingulata)等。为害球茎的有青霉病(Penicilliumgla-dioli),细菌腐烂病(Pseudomonasmarginalispv.marginalis)。为害根的有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arenaria)等。为害维管束使植株萎凋枯死、球茎腐的有枯萎病。病毒病有条斑病(ByMV)、花叶病(CMV)。重要的是灰霉病、赤斑病和枯萎病。灰霉病又称花腐病。花期潮湿多雨,造成花腐并引发叶斑和球茎腐烂。病原物为富克尔核盘菌及德氏核盘菌,属子囊菌,柔膜菌目。常见的是其无性态灰葡萄孢及唐菖蒲葡萄孢,属半知菌,丝孢目。赤斑病在叶上形成红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汇合,叶片大量枯死,病部有黑霉(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原物为三叶草弯孢唐菖蒲专化型,属半知菌,丝孢目。枯萎病使唐菖蒲球茎干腐,种植后不能发芽或出土后幼苗发黄死亡,成株叶片萎凋,维管束变褐色,严重的田间使球茎腐烂。病原物为尖孢镰孢唐菖蒲专化型,属半知菌,瘤座孢目。病毒病是种球退化原因之一。

郁金香病害

约有10种。为害叶、茎、球茎、花的有火疫病,灰霉病。为害球茎或主要为害球茎的有青霉病,曲霉病,白绢病(Atheliarolfsii),立枯病(Thanatephoruscucumeris)等。为害维管束使植株凋萎、球茎腐烂的有枯萎病(Fusariumoxysporumf.sp.tulipae);病毒病有碎锦病(TBV)。病害中最重要是火疫病和贮运中的球茎腐烂。火疫病在叶、茎、球茎及花上产生红褐色病斑,扩大后没坦察可及整枯茄个叶片及茎,导致枯萎、花腐,天气潮湿时,病部覆有灰霉(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原物是郁金香葡萄孢,属半知菌、丝孢目。有时与灰霉病并发烂花。中国大陆种植的郁金香,种球不少从他国进口,贮运过程中常出现各种腐烂,常见的病原物有青霉状曲霉,顶青霉,尖孢镰孢郁金香专化型。受伤的种球上大毛霉亦可促使腐烂。

君子兰病害

20多种。为害茎、叶的有软腐病。为害叶的有大褐斑病(Stagonosporacurtisii),炭疽病(Glomerellacingulata),叶斑病(Macrophomasp.)等。为害茎基或根的有白绢病。病毒病中有花叶病(Cucumbermosaicvirus,CMV)。最重要的是白绢病和软腐病。软腐病在上海、南京、杭州、天津、广州均有发生,1983年南京中山陵园温室103盆君子兰发病率36.9%,死亡率近20%。使茎与叶腐烂成糊状,具臭味,根与地上部脱离,植株死亡。病原物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亚种及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植物细菌。高温多湿、通风不良有利发病,夏秋季较多。白绢病曾是上海栽培中的严重问题,使根腐烂,叶倒伏,植株死亡,病部有白色菌丝体,后期出现棕褐色近球形或菜籽状菌核。病原物是罗耳阿太菌。属担子菌,非褶菌目。无性态为齐整小核菌,见茉莉白绢病。

桂花病害

30多种。为害叶或主要为害叶的有炭疽病,褐斑病(PseudocercorporaosmanthicolaP.osmanthi-ascatici),赤斑点(phyllostictaosmanthiP.osmanthicola),锈病(Aecidiumosmanthi),煤病(Aithalodermaclavatisporum,Meliolaosrnanthi)等。为害根的有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incogni-ta)、根腐线虫病(Tylenchulussemipenetrans,Xiphinemaamericana)。

荷花病害

近10种。为害叶的有黑斑病、褐斑病(Pseudocercosporanymphaecea)、斑枯病等。为害维管束使植株死亡的有枯萎病(Fusariumoxysporumf.sp.nelumlicola)。为害根的有根腐病(Pythiumspp.)。其中以斑枯病、黑斑病、枯萎病较重要。斑枯病曾在武汉严重发生,叶斑初为褪绿斑点,后呈淡褐至棕褐色的不规则斑,具轮纹,部分或大部分叶缘组织枯死,坏死部分有许多小黑点(病菌分生孢子器)。病原物为亲水叶点霉,属半知菌,球壳孢目。黑斑病发生普遍。叶斑褐色,不规则形,具同心轮纹,周围有黄绿色晕圈,病部生黑霉(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叶片满布病斑,汇合后叶枯黄死亡。病原物为莲链格孢,属半知菌,丝孢目。枯萎病在城市发生不多,主要发生于产藕区。病株初叶缘出现青枯斑块,后连片向内扩大,最终叶变褐萎凋致死,花梗沿气孔线变褐凹陷,藕中心木质部呈褐色。病原物为尖孢镰孢莲专化型(见水生蔬菜病害)。

天竺葵病害

20多种。为害插枝、叶、茎、花的有灰霉病,细菌叶斑病。为害叶的有黑斑病(Alternariapelargonii),褐斑病(Cercosporabrunkii),细菌斑点病(Xanthomonasgerania)等。为害茎与茎基的有立枯病、菌核病、黑脚病(Pythiumspp.)。为害根的有冠瘿病(Agrobacteriumtumefaciens)。病毒病中有花叶病(CMV)等。较重要的是灰霉病、菌核病和细菌叶斑病。灰霉病除插枝、叶、茎外,还为害花,潮湿时造成叶腐茎腐花腐,病部都生灰霉(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原物为天竺葵核盘菌及富克尔核盘菌,属子囊菌,柔膜菌目。无性态分别为天竺葵葡萄孢及灰葡萄孢,属半知菌,丝孢目。菌核病在广州发生较多,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病株茎基部有水渍状淡褐色凹陷斑,扩大并向上蔓延,病部组织腐朽,茎中空,内生黑色鼠粪状菌核,最终植株死亡。病原物是核盘菌,属子囊菌、柔膜菌目。细菌叶斑病主要分布于上海、杭州、南京。叶上产生圆形或大型不规则角斑,稍具轮纹,周围有褪色晕圈,严重时叶上布满病斑,但很少合并。病茎和枝条黑腐,维管束亦呈褐色至黑色,严重时整株皱缩腐烂,插枝受害后不能生根,并逐渐向上腐烂。病原物为野油菜黄单胞菌天竺葵致病变种植物细菌。

仙客来病害

一串红病害

10多种。叶、茎、花均为害的有疫病(Phytophthoranicotianae),灰霉病(Sclerotiniafukeliana)。为害叶的有褐斑病(Cercosporasaluico-la.Pseudocercorporasaluia)。为害茎或茎基的有猝倒病(pychiumsplendens),立枯病(Thanatephoruscucumeris),菌核病等。病毒病中有花叶病,发生普遍,叶上表现花叶、皱缩、斑驳、蕨叶,花上呈褐色环斑,枝上出现丛枝,病株矮化,花减少。病原物主要是黄瓜花叶病毒(CMV)。

美人蕉病害

近10种。为害叶的有锈病、灰斑病(Cercosporacannae)、瘟病、褐斑病(Ascothytacan-nae)、炭疽病(Glomerellacingulata)、黑斑病(Altemaiaspp.)等。为害芽的有芽腐病(Xanthomonascanna)。为害茎基的有白绢病(Atheliarolfsii)。病毒病中有花叶病(CMV),类菌原体病中有黄化病。较重要的是锈病和瘟病。锈病华南地区发生普遍,有时为害严重。受害叶片产生许多橙***小疱,破裂后散出橙***粉末(病菌夏孢子),重时疱斑密布,叶片枯死。秋冬出现黑色疱斑,内含大量冬孢子。病原物为再力花柄锈菌,属担子菌,锈菌目。瘟病发生于广东、台湾。叶片上病斑梭形,灰色,边缘褐色,背面生灰霉(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生多时病斑汇合叶片迅速枯死。病原物为美人蕉生梨孢。属半知菌,丝孢目。

大理菊病害

10余种。叶、茎、花均为害的有灰霉病为害叶的有白粉病(Erysiphepolygoni,Sphaerothecafuliginea),炭疽病(Glomerellacing-ulata),灰斑病(Ceseorporagrandissima),黑斑病(Alternarisalternata)等。为害茎与茎基的有菌核病、白绢病。为害根的有冠瘿病(Agrobacteriumtumefaciens)。为害维管束使植株萎凋致死的有青枯病(Pseudomonassolanacearum),黄萎病(Verticilliumdahliae)。病毒病中有花叶病(DMV、CMV)。其中以灰霉病、花叶病较重要。灰霉病发生普遍。叶上为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的大褐斑,常始于叶尖或叶缘,有时具轮纹,水渍状;茎上病斑不规则,严重时茎软化折倒;花被害后花蕾不能开放,花瓣变褐,逐渐腐败。病部均生灰霉(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原物为富克尔核盘菌。其无性态为灰葡萄孢。花叶病发生普遍,症状多样,被害病株矮化,轻者叶片呈浓淡相嵌的花叶,重者节间缩短,叶片小,枝丛生,花蕾少,花朵小或不开花,甚至株高不及1尺,叶片近线形。病原物为大丽菊花叶病毒(Dahliamosaicvirus,DM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mosaicvirus,CMV)。

此外草本花卉中的金盏菊、百日草、鸡冠花、凤仙花、金鱼草、雁来红、矮牵牛等共同性的病害有猝倒病(Pychiumspp.Phytophthoraspp.,Fusariumspp.),立枯病,白粉病(Erysiphespp.,Sphaerothecaspp.),灰霉病,锈病(Pucciniaspp.),枯萎病(Fusariumoxysporumf.spp.,Pseudomonassola-nacearum),白绢病,镰刀菌根腐病(Fusariumspp),各种叶斑病(Cercospora、Pseudocercospora、Phyl-losticta、Ascochyta、Septoria、Alternasia等属真菌),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spp.)及各种病毒病(virus)。木本花卉中的白玉兰、白兰、米兰、一品红、夹竹桃、丁香、冬珊瑚、扶桑等共同性的病害有立枯病,炭疽病,白粉病(Microsphaeraspp.),煤病(主要是Aithaloderma、Phaeosaccardnula、Meliola等属真菌),灰霉病,各种叶斑病(主要是Cercospora、Pseudocercospora、Alternaria、Phyllosticta、Mac-rophoma、Ascochyta、Pestalotiopsis等属真菌),白绢病及根结线虫病。

病害控制

防重于治,立足于田园清洁和改善栽培措施,必要时施用农药。

控制环境

包括温湿度、灌溉排水、光照、通风的控制。温室夜间相对湿度在85%以下,天竹葵、瓜叶菊、郁金香、君子兰等花卉的灰霉病可大为减轻。贮藏期温度控制在5℃左右可减轻唐菖蒲、郁金香种球的青霉病、灰霉病,枯萎病造成的球茎腐败亦将减慢发展,选用洁净土壤、排水良好,不使土壤湿度饱和,猝倒病、白绢病、根腐病、冠腐病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都会降低。光照过弱、植株柔嫩多汁容易感病,过强会引起日灼,使一些弱寄生菌成为第二次侵染的病原物。

加强栽培管理

适时和晴天收获,在适温下贮藏,采收后将球茎、鳞茎摊成薄层,种前剔除有病种球。修剪、间苗、中耕除草等操作时尽量避免花卉产生伤口。冬季清园,及时剪除病虫枝叶,拔去病株,实行轮作。适当间苗,盆花勿放置过密,浇水时勿当头淋浇,喷嘴不接触地面。利用抗病品种,施肥以硝态氮代替铵态氮,施硝酸钙,以石灰提高土壤酸碱度,对唐菖蒲和香石竹的枯萎病有抑制作用。

采用组织培养技术

花卉茎尖脱毒培养对控制花卉病毒病有效,中国在香石竹、唐菖蒲,仙客来上均有成功实例。

药剂防治

特别对气传和水滴飞溅传播的地上部病害是不可少,通常用三唑酮防治花卉白粉病或锈病。百菌清、多菌灵防治许多子囊菌、半知菌病害,瑞毒霉、甲霜灵、乙磷铝防治疫病、霜霉病、敌克松防治猝倒病。大富丹防治链格孢菌病害,速克灵防治核盘菌病害。波尔多液至今仍是防治真菌和细菌病害的理想药剂。石硫合剂、福尔马林、棉隆等可作土壤消毒;防治一些土传病害,如白绢病、基腐病、枯萎病等。

生物防治

用K84防治桃花根癌病、盆土加入哈茨木霉(Trichodermahazianum)防治茉莉白绢病和香石竹基腐病等效果较好。

花生病毒病

peanutvirusdiseases

胡宝珏

花生病毒病种类较多,世界上已知有丛簇病毒(Peanutrosettevirus,PRV)、矮化病毒(Peanutstuntvirus,PSV)、斑驳病毒(Peanutmottlevirus,PMoV)、条纹病毒(Peanutstripvirus,PStV)、环斑病毒(Peanutringspotvirus,PRSV)、曲叶病毒(Peanutleafcurlvirus,PLCV)、退绿花叶病毒(Peanutchlorosismosaicvirus,PCMV)、束顶病毒(Peanutbunchytopvirus,PBTV)、镶脉病毒(Peanutveinbandingvirus,PVV)、番茄斑萎病毒(Tomatospotwiltvirus,TSW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mosaicvirus,CMV)等十多种。各种病毒还存在不同株系和复合侵染现象,且同一种病毒在不同花生品种上表现的症状有很大差异。

分布和为害

世界各国花生产区均有病毒病发生为害,南非、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坦桑尼亚发生比较普遍,中国在1934年就有报道,到20世纪70年代成为花生上的主要病害,造成流行与损失。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北、辽宁、江苏、北京等省市,其中花生矮化病毒病与花生条纹病毒病曾一度造成大流行,病株率在20%~30%,严重者达80%~100%,减产30%以上。中国发生的花生病毒病主要有三种类型。①花生条纹病毒病(Peanutstripevirus)。病株开始在顶端嫩叶上出现褪绿斑块,随后发展成浅绿与绿色相间的轻斑驳或斑驳,沿叶脉呈现断续条纹,病株一直呈现系统性的斑驳症状。②黄瓜花叶病毒病(Cucumbermosaicvirus)。病株顶端嫩叶出现褪绿黄斑,叶片卷曲,随后发展为黄绿相间的黄花叶,网状明脉与绿色条纹等各种症状,病株中度矮化。③花生矮化病毒病(Peanutstuntvirus)。病株开始在顶端嫩叶脉出现淡或褪绿斑,随后发展成浅绿或绿色相间普遍花叶症状,沿叶脉出现辐射状绿色条纹与斑点,叶片变窄,叶缘波状扭曲,病株中度或高度矮化,结果小如豆粒,严重者不结果。

病因

病原物主要为三种病毒。花生条纹病毒(PStV)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粒子线状,长750毫微米,宽12毫微米,病毒在病组织细胞质内产生卷筒型风轮状内含体,PStV的寄主范围较窄,能通过种子传毒,种传率一般在1%~10%,能被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毒。黄瓜花叶病毒(CMV-CA)属于黄瓜花叶病毒组。病毒粒子球状,直径为28.7毫微米,在血清学性质上属于CMV-DTL血清型,和PSV-E、PSV-Mi及T***有一定亲缘关系。种传病苗是CMV的主要侵染源,其种传率一般在1.7%~4.2%,蚜虫为该病毒主要传毒媒介,传毒率达70%以上。花生矮化病毒(PSV-Mi)属于黄瓜花叶病毒组,病毒粒子直径为30毫微米左右,血清学性质和CMV-CA有亲缘关系。PSV-Mi被豆蚜和桃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并通过花生种传,种传率较低。

病害流行

花生条纹病毒病田间流行,具有发生早、田间扩散快,形成高峰早等特点,通常出苗后10天开始发生;带毒种子是主要侵染源,栽培条件与气候因素是决定种传率高低的决定因素,种传率为2.7%~26.8%。花生条纹病毒能被豆蚜、桃蚜、禾谷缢管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具有毒源与种植感病品种,蚜虫发生的早晚、数量、活动程度与病害流行密切相关。黄瓜花叶病毒病种传病苗为主要初次侵染源,种传率0.4%~4.2%,豆蚜、槐蚜、桃蚜、棉蚜传毒率达70%以上。花生矮化病毒病,种传病苗是田间流行的初侵染源,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花生矮化病毒病的种子带毒率平均为0.3%~1.1%,大粒种带毒率为0,中等大小的种子带毒率0.4%,小粒种子带毒率为1.7%,其总的种子带毒率低于前两种病毒病。

病害控制

根据以上三种病毒病的流行特点,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控制。①用无毒种子或低毒种子,精选大粒一级花生仁作种用。②推广地膜覆盖,结合防蚜能减轻病毒病的发生与为害。③种植抗病品种鲁花9号、花37、豫花1号等,淘汰白沙1016高感品种。

问答拓展:天竺葵常见病虫害(图)

天竺葵病虫害主分两大类,顾名思义,病虫害即病害和虫害,日常养护中,基本都会出现这类情况,视情况大小和影响程度采取不同处理方案。大多为居家园艺种植,所以品种混杂。病虫害出现的概率基本都是交替感染!例如常见的月季和天竺葵混种,地方有限,不可能做到专属区域单独种植。

月季常见的虫害则会传染给天竺葵,例如蚜虫和红蜘蛛。这两个是常见虫害,蚜虫很好管理,红蜘蛛对大多数人来说几乎就是顽疾。所以,针对这些日常易出现的病虫害,应做到提早预防,少量出现对症下药及时处理。

1.天竺葵真菌性叶斑病

由真菌引起的天竺葵真菌性叶斑病主要有黑斑病和褐斑病两种。黑斑病主要发生在植株下部老叶上,初生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坏死斑。病斑具同心轮纹,上生有少量黑色霉状物。严重时病斑汇合,叶片皱缩、变黑枯死。褐斑病的受害叶片,初发生时产生针尖***小斑,逐渐发展成褐色圆斑,叶片正面病斑边缘稍隆起,叶背相应处稍凹陷。重病叶片变黄,易脱落,两面均产生淡黑色霉状物。

1.1发病规律:黑斑病由链格孢菌引起,褐斑病由天竺葵尾孢菌引起。两种病原均属半知菌亚门。在温暖阴溼的条件下,发病较严重。

1.2防治方法:严格控制浇水次数和浇水量,适时通风排溼,注意改善光照条件。及时摘除病叶,清除病残体并集中烧毁。及早喷施50%多菌灵可溼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溼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基可溼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溼性粉剂500倍汪薯神液,或1∶1∶100倍的波尔多液。

2.天竺葵灰霉病

主要引起花枯、叶斑和插枝腐烂。花部受害时,中部小花最先受侵染,花提前凋萎脱落。天气潮溼时,病部长出灰霉层,腐烂的小花粘结在一起。叶片出现不规则水渍状褐色斑,软腐并长出灰霉层,后期变干皱缩。茎和叶柄受害后,形成水渍状边缘不清晰的褐斑,并发生腐烂。

2.1发病规律:由灰葡萄孢菌引起。在冷凉潮溼的环境内发生较多。困亏此病最重要的诱因是低温下频繁浇水。

2.2防治方法:种植过染病花卉的盆土,必须更换或经过消毒之后才可使用。及时清除病花、病叶,拔除重病株,集中销毁,以免扩大传染。定植时要施足底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的用量。要避免在阴天和夜间浇水,最好在晴天的上午浇水,浇水后应通风排溼。一次浇水不宜太多,尽量不要将水浇于叶面上。发病初期,药剂可选用50%速克灵可溼性粉剂20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溼性粉剂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溼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溼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溼性粉剂1500倍液,或65%甲霜灵可溼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每两周喷1次,连续喷3~4次。有条件的可用10%绿帝乳油300~500倍液或15%绿帝可溼性粉剂500~700倍液。

3.天竺葵铁锈病

被锈病侵害的天竺葵,叶片、叶柄和茎上均出现红褐色疱斑,病重时叶片褪绿、脱落。

3.1发病规律:病原为一种柄锈菌。病菌以夏孢子附着在病部上,可存活6个月,条件适宜时侵染发病。

3.2防治方法:发病时要及时摘除病叶,甚至拔除病株,彻底烧毁。发病初期及时喷洒15%粉锈宁可溼性粉剂1000倍液,或40%敌唑酮可溼性粉剂4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溼性粉剂500~700倍液,或30%特富灵可溼性粉剂2000倍,或20%萎锈灵乳油5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9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喷3~4次。

4.天竺葵菌核病

此病害主要发生在天竺葵的茎基部。发病初时病斑为淡褐色,水渍状,稍凹陷,后向上扩展,病部组织腐烂。潮溼时,病部产生白色霉状物。在后期,茎内白色霉状物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

4.1发病规律:天竺葵菌核病的病原为核盘菌。20℃左右的温度和85%以上的相对溼度,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病菌以菌核在病组织和土壤中越冬。在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子囊孢子靠风雨传播,也可靠菌丝的生长传播蔓延。土壤粘重潮溼、偏施氮肥、植株过密、气温偏低,溼度过大等,均可手春加重病害的发生。

4.2防治方法:花盆摆放不能过密,以改善株间的通风透光,加强肥水管理,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勿偏施氮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在发病前及初期,施用草木灰和消石灰,将二者按4∶1混匀,撒施于植株中、下部和茎基部的土面。发病初期,及早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40%多-硫悬浮剂600~7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溼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溼性粉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溼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溼性粉剂1000~1500倍液。

5.天竺葵细菌性叶斑病(区别于第一个真菌性叶斑病)

又称天竺葵细菌性疫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侵染茎杆和枝条。叶片感病后,初期为水渍状褐色小斑点,后扩展为暗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严重时病斑成片,叶片坏死干枯。茎和分枝受害后,维管束变为褐色或黑色,茎枝变黑收缩,呈干腐状,茎上的叶片枯死脱落,枯死斑呈多角形。

5.1发病规律

此病是由一种黄单胞杆菌引起。细菌可借插条的接触、水滴的飞溅以及昆虫的飞迁传播蔓延。植株栽培过密,徒长时容易发病。高温潮溼、施肥不当也有利于发病。植株下部的老叶发病严重。不同品种对此病的抗性差异很大。大花天竺葵高度抗病,盾叶天竺葵高度感病。

5.2防治方法

可用10%漂白粉液浸泡花盆10~30分钟,浸泡液要现配现用,或用40%福尔马林加水配成2%的药液,浸泡花盆10分钟。摘除所有病叶和病枝,植株不能过密。要控制好温溼度。浇水方式和时间要合理,不要直接对植株喷浇,以避免飞溅的水滴传病。发病初期,及时用50%二元酸铜(DT)可溼性粉剂500倍液喷施,此药不能与其他药品合用。或60%DTM可溼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溼性粉齐4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溼性粉齐500~600倍液,或72%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每隔7~10天用药1次,连续喷施3~4次。

6.天竺葵根癌病

又叫冠瘿病,主要发生在天竺葵的根茎处,有的也发生于茎部、分枝处。染病初期可见小瘤状物,而后逐渐扩大变硬,表面龟裂粗糙,灰白色至肉色,大小不一,***表面往往长出许多毛状物。受害病株矮化,长出的叶片小且常褪绿,开花少,花期短,严重时造成落叶和枝条干枯,甚至全株死亡。该病由根癌土壤杆菌引起,病菌存活于癌瘤表层和土壤中,借助雨水、灌溉水传播,从伤口处侵入,植株土表根茎处易受侵染。连作和根茎处有伤口时发病严重。

6.1防治方法:

苗木带菌率高或发现病株时,对苗木茎基部用1%的硫酸铜浸泡5分钟,在移入2%石灰水中浸泡1分钟。发病初期用刀切除病瘤,再用石灰硫黄合剂或1:1:100倍式波尔多液,25%噻枯唑400~500倍液,90%土链霉素2000~3000倍液涂抹伤口。注射青霉素和链霉素也很有效。

7.天竺葵水肿病

水肿属于生理性病害,多发于垂吊系列品种。当植株吸收大量水分后,不能及时通过叶片表面进行蒸发,就会表现此种症状。起初,症状表现在叶片下方,呈水泡状。当植株受到水、光照以及PH等环境条件的胁迫时,水泡就会破裂。症状与遭受蜘蛛螨破坏的症状相类似。生长过程中通过以下操作可以比较有效地控制这种病害的发生,确保植株不会缺水干燥,尤其是当环境温度比较高时,在1,2月份时,不要给植株过度灌水,尽量不要使用花盆托盘,保证充分的空去流通,保持相对溼度低于75%,溼度较高时进行加温和通风;进行遮荫处理,以避免突然的强光照射;保持PH值在5.6~5.7之间,基质不缺铁;灌水时间选择在清晨,定期补充硝酸钙肥料。

虫害

1.黑点银纹夜蛾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32mm。头部褐色,两颊具黑斑;胴部黄绿色,背面具8条淡色纵纹,气门线淡***;胸足3对,黑色;腹足2对;尾足1对,黄绿色。

成虫:约17mm,翅展34mm,黑褐色,后胸及第1、3腹节背面有褐色毛块。前翅中央具显着的银色斑点及U形银纹;后翅淡褐色,外缘黑褐色。卵半球形,黄绿色,表面具纵横网格。

防治方法

1.1在成虫发生期利用黑光灯等诱捕成虫。

1.2喷洒90%万灵水剂4500倍液或75%拉维因4000倍液、10%吡虫啉可溼性粉剂2500倍液、5%抑太保乳油3000倍液、5.7%百树菊脂乳油3000倍液。

2.白粉蝨

具有刺吸式口器,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由于其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羣数量庞大,羣聚为害,并分泌大量***,严重污染叶片和植株。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0.9-1.4毫米,淡黄白色或白色,雌雄均有翅,全身披有白色蜡粉,雌虫个体大于雄虫,其产卵器为针状。卵长椭圆形,长约0.2-0.25毫米,初产淡***,后变为黑褐色,有卵柄,产于叶背。幼虫(或称若虫)椭圆形、扁平。淡黄或深绿色,体表有长短不齐的蜡质丝状突起。蛹椭圆形,长约0.7-0.8毫米,中间略隆起,黄褐色,体背有5-8对长短不齐的蜡丝。

防治措施

2.1可喷药防治,用药有600-800倍蓟蝨净、蓟甲蝨1+1、啶虫脒、0.30%(苦参碱)、噻虫嗪、烯啶虫胺、菊马乳油、氯氰锌乳油、灭扫利、功夫菊酯或天王星等。

3.蚜虫

受蚜虫侵害的植物具有多种不同的症状,如生长率降低、叶斑、泛黄、发育不良、卷叶、产量降低、枯萎以及死亡。蚜虫对于汁液的摄取导致植物缺乏活力,而蚜虫的唾液对于植物也有毒害作用。

防治措施

选用吡虫啉系列产品根据说明书使用即可,较易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