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药的用量 乌药的用量不能超过多少克
相关拓展:
乌药(樟科山胡椒属植物)释义:
乌药,拉丁文名:Linderaaggregata(Sims)Kosterm,别名:旁其、天台乌药、鰟魮、矮樟、矮樟根、铜钱柴、土木香、鲫鱼姜、鸡骨香、白叶柴。为樟科山胡椒属下的一个变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5米,胸径4厘米。树皮灰褐色,根有纺锤状或结节状膨胀,一般长3.5-8厘米,直径0.7-2.5厘米,外面棕**至棕黑色,表面有细皱纹,有香味,微苦,有**性清凉感。幼枝青绿色,具纵向细条纹,密被金**绢毛,后渐脱落,老时**,干时褐色。顶芽长椭圆形。叶互生,卵形,椭圆形至近圆形,用于行气止痛,温肾散寒,药用价值高。生于海拔200-1000米向阳坡地、山谷或疏林灌丛中,中国多地有栽培。
问:乌药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与作用】顺气、开郁、散寒、止痛。属理气药。【临床应用】用量3~9克;磨汁和笑或人丸、散。用治气逆胸腹胀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寒疝、脚气、小便频数等。
【主要成分】主要含挥发油成分唤谨含。含多种倍半萜类成分,有一些属于桉烷的生物碱,有一些属于乌药烷的衍生物;还含有生物碱。有增强胃肠活动、止痛、止血、保肝、抗菌、平喘、抗癌等药理作用,其兴奋中枢、改善血流等作用值得研究。
【使用禁忌】气晌隐虚及内热证患者禁服,**及体虚者慎服。
问:乌药有哪些特性?
【性味归经】辛,温。入肺、脾、肾、膀胱经。肆茄
【功效主治】
1.行气止痛用于寒郁气滞,胸闷腹痛,常配伍沉香、生姜等,方如乌沉汤;用于寒疝腹痛,常配伍小茴香、川楝子、青皮等,方如天台乌药散;用于肝郁气滞,经行腹痛,常配伍香附、木香、当归等,方如乌药汤。碰雹饥
2.温肾散寒用于膀胱虚冷之小便频数及小儿遗**,可与益智仁、山药同用,方如缩泉丸。
【用量用法】3~10克笑返,水煎服。
【按语】乌药性味辛温,走肺脾而理胸腹之气滞,散寒凝而除疝气经行之疼痛,且能温肾,除膀胱之冷气,用治遗**频之证。
【类药鉴别】乌药、木香皆能行气止痛,为治胸腹胀痛之要药,常相须为用,然木香行气力佳,且煨用有止泻之功;乌药则又善治寒疝**,并能温肾散寒。
问:制首乌的用量是多少?
10-30克,每日二次水煎服。问:天台乌药散的用量
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微炒)、青皮(汤浸,去白,焙)、高良姜(炒)各15g、槟榔(锉)9g,川楝子、巴豆各12g。
问:乌药叶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中医大辞典》·乌药叶3.1乌药叶的别名3.2来源及产地3.3功能主治4《*辞典》·乌药叶4.1出处4.2拼音名4.3乌药叶的别名4.4来源4.5原形态4.6功能主治4.7乌药叶的用法用量4.8附方5新资源食品5.1中文名称5.2拉丁名称5.3来源5.4食用部位5.5食用量5.6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6参考资料附:1用到中药乌药叶的方剂2用到中药乌药叶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乌药叶1拼音wūyàoyè
2英文参考bin**spicebushleaf[湘雅医学专业词薯宴档典]
3《中医大辞典》·乌药叶乌药叶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1]。
3.1乌药叶的别名蒡箕茶[1]。
3.2来源及产地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aggregata(Sims)Kosterm.的叶[1]。分布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等地[1]。
3.3功能主治温中燥脾,理气,止痛[1]。
1.治腹中寒痛,食积,小便滑数[1]。煎服:4.5~9g[1]。
2.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1]。鲜叶捣烂酒炒敷[1]。
4《*辞典》·乌药叶4.1出处《本草拾遗》
4.2拼音名WūYàoYè
4.3乌药叶的别名蒡箕茶(《医林纂要》)。
4.4来源樟科植物乌药的叶。
4.5原形态植物形态详"乌药"条。
4.6功能主治温中,理气,止痛。治腹中寒痛,小便滑数,食积,风湿关节痛。
①《本草拾遗》:"炙研煎饮代茗,补中益气,止小便滑数。"
②《本草蒙筌》:"下气。"
③《医林纂要》数乱:"温中燥脾,消食杀蛔。治腹中寒痛。"
4.7乌药叶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外用:捣敷。
4.8附方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乌药鲜叶捣烂酒炒敷患处。(《广西中药志》)
5新资源食品2024年11月12日卫生部公告2024年第19号批准乌药叶为新资源食品。
5.1中文名称乌药叶
5.2拉丁名称Linderaeaggregateleaf
5.3来源樟科祥森植物乌药(Linderaeaggregate)
5.4食用部位嫩叶
5.5食用量≤5克/天
5.6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1.婴幼儿、儿童、孕期及哺乳期妇女不宜食用,标签、说明书中应当标注不适宜人群。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