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梨锈病的中间寄主
梨锈病的中间寄主
梨锈病是梨树上常见的病害之一,由于其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给梨树种植带来了很大的威胁。梨锈病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中间寄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什么是梨锈病的中间寄主?
梨锈病的中间寄主指的是一些非梨树的植物,它们可以在梨树上寄生,成为梨锈病菌的宿主,是梨锈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梨锈病的中间寄主包括了许多草本植物和乔木植物,如野草、杂草、柿子树、枣树等。
梨锈病的中间寄主对梨树有哪些危害?
梨锈病的中间寄主可以成为梨锈病菌的宿主,它们上的病菌可以通过风、雨等途径传播到梨树上,从而导致梨树发生病害。梨锈病的中间寄主也可能对梨树的生长造成影响,如竞争养分、遮光等,进而影响梨树的产量和品质。
如何防治梨锈病的中间寄主?
防治梨锈病的中间寄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梨树的管理,及时清除梨树周围的野草、杂草等中间寄主;
2.加强梨树的肥水管理,提高梨树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3.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但需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梨锈病的中间寄主与生态环境有何关系?
梨锈病的中间寄主在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可以为梨树提供生态服务,如土壤保持、水土保持等,还能为生态系统的平衡发挥重要作用。但当它们成为梨锈病的中间寄主时,就会对梨树的生长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梨锈病的中间寄主如何影响梨树的品质?
梨锈病的中间寄主可以影响梨树的生长和发育,进而影响梨树的品质。一方面,中间寄主会竞争养分和水分,导致梨树生长缓慢,果实品质较差;另一方面,中间寄主上的病菌也会通过气流、雨水等途径传播到梨树上,导致梨树发生病害,从而影响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如何识别梨锈病的中间寄主?
梨锈病的中间寄主种类繁多,识别起来较为困难。一般来说,可以根据梨锈病的发生情况和梨树周围的植物群落来初步判断。同时,也可以采用专业的检测方法,如病原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进行检测。
梨锈病的中间寄主对梨树的病害防治有何启示?
梨锈病的中间寄主是梨树病害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因此防治中间寄主对梨树的病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梨树的管理,提高梨树的免疫力,以减少梨锈病的发生和传播。
总结
梨锈病的中间寄主是梨树病害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对梨树的生长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加强中间寄主的防治,提高梨树的免疫力,对梨树的病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问题:
梨锈病的中间寄主有哪些?
梨锈病的中间寄主如何影响梨树的生长和品质?
如何防治梨锈病的中间寄主?
梨锈病的中间寄主与生态环境有何关系?
梨锈病的中间寄主如何影响梨树的病害防治?
问答拓展:杜松具有什么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柏科刺柏属常绿乔木,树冠圆柱形,老则圆头状。大枝直立,小枝***。叶全为条状刺形。球果球形,熟陪神时淡褐黑或蓝黑色。花期5月,果次年10月成熟。变种及品种有:
日本杜松:为匍匐性变种。
线枝杜松:具长线状***小枝。
分布:
分布在我国北方各省(区)。黑龙江,吉林、辽宁海拔500米以下之低山区及内蒙古乌拉尔山海拔1400米地带,河北小五台山、华山,山西北部以及西北地区海拔1400~2200米的高山。陕西榆林地区的神木、府谷有天然次生林。
生长习性:
为强阳性树种,上方需充足光照,有一定的耐荫性。性喜冷凉气候,比圆柏的耐寒性强。主根长而侧根发达,对土壤要求不严,能生于酸性土以至海边在干燥的岩缝间或沙砾地均可生长,但以向阳湿润的沙质壤土最佳。
观赏价值及园林用途:
枝条斜展,小枝***,树冠圆柱形,姿态幽美。在北方园林中可搭配应用。对海潮风有相当强的抗性,是良好的海岸庭园树种之一。
繁育技术:
播种、扦插、嫁接方法均可繁殖。
播种繁殖:杜松结实量小,两年成熟。第一年球果青绿色无发芽力,第二年种子成熟后转为褐黑色,采种要严加区分。球果采集后堆沤,使种子与果肉分离,冲洗去杂。杜松种粒坚硬,发芽困难,应沙藏催芽处理。春季早播,过迟幼苗出土后遇干旱高温季节,易发生日灼,而使育苗失败。
嫁接繁殖:是榆林地区繁殖杜松的主要方法之一。用沙地柏作砧木,接穗选择生长健壮的杜松侧枝顶梢为好。嫁接时间在3月下旬至纤销4月上中旬,采用髓心形成层贴接法,接时砧木主干不去掉,过长者可摘去部分顶梢,接后伤口不能进水,否则影响成活。第二年从伤口处剪掉砧木上部枝条即可,一般嫁接成活率可达70%~90%。
扦插繁殖:杜松生根困难,为促进插穗生根,陕北采用高温催根法,即选15~25厘米的当年生毁乱游侧枝顶梢,去掉下部1/2叶片,在温室苗床内,铺好增温电热丝,然后按株行距6厘米×10厘米插入插穗,为保证温湿度稳定,上面再搭设小拱棚,保持20~25℃,生根后再移入圃地培育,一般成活率可达70%~80%,为培育大苗可再进行移植。
该树是梨锈病的中间宿主,应避免在果园附近种植。
杜松
问答拓展:梨树梨锈病的病原是什么?
病原菌有性阶段为子囊菌门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dothidea(Moug.)Ces.etDeNot.(异名:B.berengerianaf.sp.piricola),有弊核性阶段不常出现。梨轮纹病菌的无性阶段虽然目前普遍认为属于轮纹大茎点霉属[Macrophomkawatsukai]。分生孢子器扁圆形或椭圆形,有***芦老状孔口,直径383~425微米;器壁黑褐色,炭质,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丝状,单胞,大小为18~25微米1~4微米,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梭形或窄梭形,单细胞,无色,大小为24~30微米1~8微米。有性阶段形成子囊壳,子囊壳着生在寄主栓皮下,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有孔口,大小为230~310微米10~310微米,内有子囊及侧丝;子囊棍棒状,无色透明,顶端膨大,壁厚,基部较窄,大小为110~130微米17.5~22微米;子囊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或淡黄绿色,大小为24.5~26.5微米1.5~10.5微米;侧丝无色,由多个细胞组成。
病菌发育温度7~36℃,最适温度为27℃。病菌无光照不产生分生孢子,黑光灯照射促进分生孢子的产生。PDA培养基上菌株间菌落形态存在差异,大部分菌株菌丝生长较快,气生菌丝较多,呈绒毛状;在PDA培养基上初为白色,逐渐转为灰色或青灰色,最后至黑色;菌株菌落初期有较为明显的灰黑色轮纹或发散状条纹。
最新研究证实引起我国梨租哗掘轮纹病与梨干腐病的病原相同,但菌株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菌株间的遗传距离与菌株的地域和品种来源无明显的相关性。病菌除危害梨树外,还能危害苹果、花红、桃、李、杏等多种果树。
问答拓展:梨树叶面,背面出现如图***斑点是什么病?
梨树叶面,背面出现如图***斑点,是梨锈病。
可使用粉锈灵可湿性粉剂治理。
梨树病虫防治:
梨锈病
必须转主寄生才能完成其生活史,有无桧柏等中间寄主是锈病发生的先决条件。新建梨园周围不要有桧柏。3至4月份发现叶片上出现有橙***病斑时开始喷药,25%粉锈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对锈病的防治效果很好。15天后,若有新病斑,再喷一次药。梨锈病只要喷1至2次药则可完全治愈。
梨树黑星病
应在梨树品种选择上开始着手,尽量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如西洋梨、香水梨、玻梨等。同时,在梨树栽培管理上,于早春应除去梨树病梢,于秋末时应将落叶与落果彻底除并集中烧毁,于梨树生长期应随时摘除梨树的病叶、病梢、病花、病果等病害部位,以彻底清除病菌源;还应适当追加肥料,保证树势生长良好,提高果树抗病能力。另外,对梨树黑星病主要使用代森锰锌、百菌清、苯醚甲环唑、甲基托布津、己唑醇等农业进行喷施防治。
食心虫
人工防治。早春刮树皮,消灭翘皮下和裂缝内越冬的幼虫;秋季幼虫越冬前,在树干上绑草把,诱集越冬幼虫,入冬后或翌年早春解下烧掉,消灭其中越冬的幼虫;春季发现桃梢或苹果梢受害时,及时剪除被害梢,深埋或烧掉,消灭其中的幼虫。
物理防治。利用频振式灭虫灯诱除,灭虫灯在4月上旬开始安装使用,能防除春季早期羽化的成虫,有效地降低虫口密度。田间布局可以采用棋盘式布局,也可采用环形布局,间距以120至160m为宜,每日开灯时间为19时,闭灯时间搜并为次日凌晨4时。
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的适期是各代成虫产卵盛期和幼虫孵化期,为防止果实受害,重点防治第2、3代幼虫。用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诱捕器监测成虫发生期,指导准确的喷药时间。一般情况下,在成虫出现高峰后即可喷药。在发生重的年份,可在成虫发生盛期前、后各喷1次药,控制其危害。在没有梨小食心虫性诱剂的情况下,可在田间调查卵果率,当卵果率达到1%时就可喷药。常用药剂有50%除螟松乳油1000倍液、8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20%速灭除丁乳油3000倍液、2.5%功夫菊酯乳油3000倍液。④生物防治。在虫口密度较低的果园,可用松毛虫赤眼蜂治虫。成虫产卵初期和盛期分别释放松毛虫赤眼蜂1次,每百平方米果园放蜂4500头左右,能明显减轻危害。
蚜虫类
该害虫群集在芽、叶面上吸食汁液,使叶片纵卷成筒状,继而消弱树势,影响梨树产量。防治方法。一是加强果园管理,及时将被害卷叶摘除,进行深埋或烧毁处理;二是待梨树处于花芽膨大至花蕾分离期时,及时进行药剂防治,也可在害虫越冬卵孵化后至叶片未卷叶前喷洒马拉硫磷1500倍液等进行虫害防治。
梨黄粉虫
黄粉虫是套袋梨园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害虫,主要为害果实。梨果受到黄粉虫的侵害时先是出现***稍凸病斑,随着为害的加重逐渐变黑并向四周宽漏带扩大,最终形成龟裂的大黑疤,或者导致果实脱落,对果实品质及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防治方法。一是及时将梨树的翘皮及老树皮刮除以达到消灭越冬成虫的目的;二是在梨树发芽前、落叶后喷3次波美度石硫合剂;三是6月及梨树套袋前采慎芦用啶虫脒乳油或吡虫乳油2000倍液进行害虫防治。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