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锈病的症状和防治
叶锈病的症状与防治
叶锈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引起植物叶片表面出现红褐色或黄褐色的小斑点,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干枯、死亡。叶锈病不仅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还会降低植物的产量和品质,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危害。
叶锈病的成因
叶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植物品种、病原菌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来说,高温多雨的环境容易造成叶锈病的发生,而植物品种的抗病性也是影响叶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叶锈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由风、水、昆虫等传播而来,因此加强农业生产管理,防止病原菌的传播也是预防叶锈病的重要措施。
叶锈病的防治
针对叶锈病的防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选用抗病品种
在进行农业生产时,我们应该选择抗病品种,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例如,在种植小麦时,我们可以选择抗叶锈病的小麦品种,减少叶锈病的发生。
二、加强农业生产管理
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做好植物的生长环境管理,保证植物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生长。我们还应该注意田间卫生,避免病原菌的传播。
三、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农药,可以有效地防治叶锈病。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含有拟除虫菌的生物农药,对叶锈病进行防治。
四、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在使用化学农药时,我们应该根据植物的生长阶段、病害的严重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农药的使用量、使用方法等,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五、加强监测和预警
加强对叶锈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处理叶锈病的病害,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害的扩散。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对叶锈病的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关问题:
1、叶锈病是什么?
叶锈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引起植物叶片表面出现红褐色或黄褐色的小斑点,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干枯、死亡。
2、叶锈病的成因有哪些?
叶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植物品种、病原菌等因素密切相关。
3、如何预防叶锈病的发生?
我们可以从选用抗病品种、加强农业生产管理、使用生物农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加强监测和预警等方面入手,预防叶锈病的发生。
4、如何治疗叶锈病?
在治疗叶锈病时,我们可以使用生物农药或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同时还要注意植物生长环境的管理和田间卫生。
5、对于叶锈病的预防和防治,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预防和防治叶锈病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农药的使用量、使用方法等,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加强对叶锈病的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拓展:
问:小麦叶锈病叶锈病有什么症状?
小麦叶锈病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发生在西南、华北、西北、东北麦区。对小麦造成的影响与条锈病基本相同,发生更为普遍。
(1)症状叶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但也能侵害叶鞘,很少发生
在茎秆或穗部。发病初期,受害叶片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一般在叶片正面不规则散生,极少能穿透叶片,待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状物。即夏孢子,后期在叶片背面和叶鞘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
小麦叶锈病于小麦收获后就转移到自生麦苗上越夏,冬麦播种出
土后叶锈菌又从自生麦苗上转移到冬小麦麦苗上。播种较早的由于气温较高,利于叶锈病的生长,因而埋扰受害小麦发病重。播种较晚,叶锈菌侵入之后由于气温较低不能形成夏孢子堆,就以菌丝潜伏在麦叶内越冬。
(2)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在锈病易发区,不宜过早播种;及时排、灌
水,降低麦田湿度,抑制病菌夏孢子萌发,清除落粒自生苗,消灭当地越夏菌源。
②药剂拌种:用96%天达恶霉灵2克加“天达2116”浸拌种型
25克(1袋),兑水2-3千克,均匀喷拌麦种50千克,晾干后播种,随拌随播,切勿闷种。可兼防白粉病、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和腥黑穗病等。
③喷药防治: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条锈病病叶率达到1%左右
时,开始喷药。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5-60克,加水20-30千克喷雾,可防治条锈病和叶锈病,防胡腊治秆锈病每亩用药量应增加到110克。在喷洒粉锈宁或三唑酮时每15千克加入25克“天裤液滑达2116”粮食专用型可明显提高防病效果,兼治白粉病、赤霉病,同时可增加小麦抗“倒春寒”、抗倒伏、抗干热风的能力。
问:应该怎样防治锈病?
锈病危害叶部,在多雨季节容易发病,开始时,在叶背产生橙***粉状的陪高悔夏孢子堆。后期发生冬孢子堆念巧,黑褐色,粉状,严重时叶片枯死,脱落。防治方法:在芦正发病初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湿度;用1∶1∶100波尔多液喷洒,每隔7~10天喷1次;及时清除病株,防止蔓延。
问:大麦叶锈病如何防治?
大麦叶锈病病原:病原为大麦柄锈菌PucciniahordeiOtth,属担子菌亚门。(1)形态。夏孢子堆大小(0.3~0.5)mm×(0.1~0.2)mm。夏孢子淡***,近球形,单胞,大小(20~30)μm×(17~22)μm,表面有小刺。冬孢子单胞,偶有双胞,形状不等,表面光滑,顶端稍厚,有柄。(2)特性。夏孢子萌发的***适温度为11~17℃;19℃条件下,萌发率大大减少;23℃条件下,极少萌发。大麦叶锈病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还可以为害叶鞘、茎及穗。被害部位散生红褐色疱状小圆点,即夏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红褐色粉末。大麦将成熟时在叶背和叶鞘产生黑灰色短线状的病斑,即冬孢子堆。冬孢子堆埋伏于表皮下,不破裂。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并注意防杂保纯,以保抗病能力为主要方法。大麦叶锈病发生规律:大麦叶锈病菌以夏孢子形态在大麦自生麦苗上越夏,播种出苗后侵染秋苗,并在麦苗上以菌丝或夏孢子堆形态越冬。春天气温回升,恢复发展,繁殖传播危害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利用栽培技术防止或减轻叶锈病为害:①适期早播,使大麦的成熟期提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锈病为害时间,减轻为害程度;②在潮湿地区,注意开沟排水,降低麦田土壤湿度;③适当增施磷、钾肥料,防止过多施用氮肥,以促进麦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减轻为害。药剂防治:①一般在抽穗前后,田间普通发病率达5%-10%时,用25%粉镑宁可湿性粉剂配制成0.1%药液喷雾,或喷洒敌锈钠200-250倍液(加0.1%洗衣粉),或20%萎锈灵200倍液。②在病害严重地区,可在病害发生初期喷洒有机硫、0.5°b6的石硫合剂,或200倍的敌锈钠等防锈药剂。
问:杨树叶片上的黄粉是什么?杨叶锈病如何防治?
【症状特点】杨树叶片上的黄粉是杨叶锈病的症状。
病害初起时,在叶片背面产生橘***点状斑,表皮破裂后露出橘***粉状物,此为夏孢子堆。入秋后,在叶片正面与夏孢子堆相应处产生棕褐色冬孢子堆,严重发病时,叶片背面布满黄粉,影响光合作用。又因叶片失水,常引起落叶。杨叶锈病的转主寄主为落叶松。杨叶锈病的冬孢子在病落叶上越冬。来年春季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风力传播到小叶杨上,由气孔侵入,产生夏孢子堆。夏孢子重复侵染杨树多次,以秋季发病为重。林内湿度大,幼林栽植密,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
【防治方法】
在杨树林附近不栽植落叶松,清除或处理越冬病叶。发病期可用药剂防治,喷洒0.3~0.5波美度石灰硫磺合剂,或用50%萎锈灵200倍液、敌锈钠200倍液、65%代森锌500倍液、20%粉锈宁2000~4000倍液。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