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锈病防治方法介绍 大豆锈病防治方法介绍大全
大豆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大豆生产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病虫害问题,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大豆锈病。大豆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会导致大豆叶片遭受严重的损害,进而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大豆锈病,对于保障我国大豆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豆锈病的病因分析
大豆锈病主要是由锈菌引起的,锈菌通过风、雨等途径传播,感染大豆植株后,会在植株叶片上形成***小斑点,逐渐扩大形成***斑块,最终形成锈病。大豆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病原体、宿主植物、人为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大豆锈病的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锈病品种是防治大豆锈病的首要措施。在大豆品种选育中,选育出具有抗锈病性的品种,对于减少大豆锈病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加强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也是防治大豆锈病的重要措施。在大豆生长过程中,及时清除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气,合理施肥、灌溉,可以有效减少大豆锈病的发生。
3.使用化学农药
在大豆锈病发生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不过,在使用化学农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以避免对环境和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三、大豆锈病防治图解
以下是大豆锈病的防治图解:
四、大豆锈病相关问题拓展
1.大豆锈病的危害程度如何?
大豆锈病的危害程度较高,病害发生后可以导致大豆产量下降,品质下降,甚至无法收获。同时,大豆锈病还会导致大豆植株生长不良,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
2.大豆锈病的防治效果如何?
大豆锈病的防治效果取决于防治措施的严谨程度。如果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大豆锈病的发生,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3.如何判断大豆是否感染了锈病?
大豆感染锈病后,叶片上会出现***小斑点,逐渐扩大形成***斑块,最终形成锈病。如果发现大豆植株叶片上出现这种病斑,就可以判定大豆感染了锈病。
4.大豆锈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大豆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病原体、宿主植物、人为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气候和土壤是影响大豆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如果气候潮湿、土壤过于肥沃,就容易导致大豆锈病的发生。
5.大豆锈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大豆锈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使用化学农药等措施。其中,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锈病的首要措施。
问答拓展:如何防治大豆锈病?
大豆锈病俗称豆锈病,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秋大豆产区,且有族裤行从南向北蔓延的趋势。大豆锈病属气传、专性寄生病害,发病后一般损失10%~30%,严重的可达50%,早期发病甚至造成绝收。
大豆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叶柄、茎秆等部位,其中以叶片危害最重。大豆整个生育期均能被感染。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呈黄褐色,红褐色,紫褐色或黑褐色小斑,病部渐隆起,形成夏孢子堆,单个病斑约1毫米左右,病斑密集时,形成被叶脉限制的坏死斑,病斑表皮破裂,散出很多锈色夏孢子。发病后期,气温下降,可产生黑色冬孢子堆。植株一般先从下部叶片感病,向上蔓延,叶片迅速兆哗发黄,并提早脱落。
大豆锈病病原菌在8~25℃均可萌发,在适合的温度条件下,雨量是决定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病害发生的程度。田间湿度及土壤含水量对发病也有一定的影响,低洼易涝,湿度大的田块发病严重,排水良好的田块发病轻。同时,因田间湿度大,植株生长差,抗病力减弱,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繁殖,导致病害严重发生。大豆品种对锈病的感病程度有很大差异。
大豆锈病防治方法包括(1)选用抗病品种:不同的大豆品种对大豆锈病的抗病性不同,各地可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良种,这是防治大豆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根据各地特点可选择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常见的抗病品种包括中豆19、油84-87、早春1号等。(2)农业防治:适当调整播种期,一般过早播种病害严重,各地应根据当地实际,在保证成熟的情况下,适当迟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时期,从而减轻大豆锈病危害。合理密植,增加通风透光;采用高畦或纯梁垄作,开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同时加强田间管理,适当增施磷、钾肥,以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3)化学防治:在大豆锈病发生初期可施用药剂进行防治。常用的有15%粉锈灵1500倍液;75%百菌清750倍液;70%代森锰锌500倍液。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喷2~3次即可。
问答拓展:小豆锈病是什么?
小豆锈病在我国分布于天津、河北、北京、吉林、山西、陕西和广西等地。病菌侵染幼嫩叶片及幼茎。由于充满大量锈粉的病斑破坏叶片正常组织,影响植株光合作用与生长。严重发病地块,产量损失较大。
症状
病斑可发生在小豆叶片、茎秆甚至豆荚上。在叶片上,初期产生苍白色褪绿斑点,渐变为红褐色,小型斑点(夏孢子堆)逐渐扩展,常突破叶片表皮,从中散出大量黄褐色或锈褐色的粉状夏孢子。孢子堆周围有时有褪绿晕圈。在后期,夏孢子堆由黄褐色转为深褐色(彩版八,45),从中产生黑褐色的粉状冬孢子。若叶片为大量夏孢子堆所覆盖,易造成叶片早落。
病原
Uromycesappendiculatus(Pers.)Ung.疣顶单胞锈菌,属担子菌亚门单胞锈菌属真菌。夏孢子浅褐色,单胞,具刺状物,球状至椭圆状,24~30微米×20~27微米;冬孢子具无色尾丝,孢子黑褐色,单胞,具刺状物,壁厚,近球状或宽椭圆状,30微米×24微米。寄主有小豆、绿豆、黑吉豆、小豇豆、长叶豇豆、饭豆、大豆、菜豆、多花菜豆、利马豆、乌头叶菜豆、两型豆和紫花大翼豆。
发病特点
病害可以早发于幼苗期,主要发生在开花、结荚期。病菌以冬孢子方式在病组织中越冬。幼苗期形成初侵染,条件适宜时很快产生夏孢子,形成田间发病中心。夏孢早碰子随风在田间传播而使病害流行。夏季多雨、土壤湿度大时,病害发生严逗厅重。
防治方法
(1)抗病品种。已知抗锈病品种有天津红小豆82-02、82-14、82-15、85-6及免疫品种红小豆(B0766,吉林)陆指谈、红小豆(B0767,吉林)、红小豆(B0774,吉林)、红小豆(B1482,云南)、巴山豆(B1483,云南)、红小豆(B1502,云南)、红小豆(B3409,湖北)、红小豆(B3413,湖北)、大红小豆(B3417,湖北)、小豆(B3419,湖北)和红小豆(B3435,湖北)。
(2)栽培措施。与玉米间作或与禾本科作物实行4~5年轮作;秋季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性。
(3)药剂防治。病害发生初期,用20%粉锈宁乳油1000~1500倍液,或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叶面喷施,连施2~3次,间隔7~10天。
问答拓展:大豆锈病有什么发生规律和防治对策?
发病规律:
温度雨量和雨日数是造成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发病重。一般播种早,发病严重,晚播发病轻。
防治对策:
1、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2、适当调整播种期,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时期。
3、采用单独种植方式,合理密植,避免套种,以便增加通风透光,减轻为害。
4、采用御高老高畦或垄作,合理密植,开沟排则,降低田间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
扩展资料:
大豆锈病病原菌在南部沿海各省,海南岛和***越冬。在生长季节里,从南向北随气流做长距离转播。夏孢子随雨而降。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发病重。在南方秋大豆播种早时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鼓粒期受念册害重。
中国两广、福建、台湾等地流行猖獗。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两面均可发病,一般情况下,叶片背面病斑多余叶片正面,初生黄褐色斑,病斑扩展后叶背面稍隆起,即病菌夏孢子堆。
表皮破裂后散出棕褐色粉末镇升,即夏孢子,致叶片早枯。生育后期,在夏孢子堆四周形成黑褐色多角形稍隆起的冬孢子堆。叶柄和茎染病产生症状与叶片相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豆锈病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