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晚播对小麦条锈病试验 如何对小麦条锈病进行普查和定点调查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1873 次
晚播对小麦条锈病试验 如何对小麦条锈病进行普查和定点调查

晚播对小麦条锈病试验的重要性

晚播的优势

晚播是指在正常播种期之后进行的一种播种方式。晚播相较于早播,可以避免小麦生长期与高温、高湿的天气相重叠,从而减少小麦受到病害的影响。同时,晚播可以让小麦生长期更加适宜,增加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和茎秆。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会导致小麦叶片出现黄斑和褐斑,叶面变得干燥,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凋萎。同时,小麦条锈病还会导致小麦茎秆变软变弱,严重时会导致小麦倒伏,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晚播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

晚播可以将小麦的生长期与高温、高湿的天气错开,从而减少小麦受到病害的影响。同时,晚播可以让小麦生长期更加适宜,增加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实验表明,晚播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明显,可以有效减少小麦受到病害的影响,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拓展问题

问题一: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是什么?

答案: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是小麦条锈菌。

问题二: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小麦品种、病原菌等因素有关。

问题三:除了晚播,还有哪些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措施?

答案:除了晚播,还可以采用轮作、清田间杂草、合理施肥等措施防治小麦条锈病。

问题四:小麦条锈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案:小麦条锈病的预防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保持土壤湿度、及时清除病株等。

问题五:小麦条锈病的化学防治有哪些?

答案:小麦条锈病的化学防治可以采用杀菌剂等药剂进行防治。

问答拓展:小麦条锈病发病条件,小麦条锈病防治措施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范围广。
随着近日随着气温回升,小麦也进入了快速生长阶段,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条锈病是需要多注意的。
那么,小麦条锈病发病条件是什么呢?小麦条锈病防治措施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培拆清。
小麦条锈病发病条件1、条锈病喜凉怕热,在我国,有一些地区非常适宜条锈病病菌的越冬,所以往年经常发生条锈病的地区,土壤中存有一定数量的病原菌,来年容易引起条锈病的发生。
2、选种的品种,属于不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
3、3到5月份,下雨比较多,适宜锈菌孢子的生长和蔓延。
小麦锈病中,除了条锈病,还有叶锈病和杆病。
小麦条锈病防治措施1、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
适期播种,适当晚播,不要过早,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生。
2、小麦施足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
合理灌溉,雨后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
3、小麦种子播种先用种子重量0.2%的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12.5%烯唑醇乳油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1%~0.15%的2%烯唑醇湿拌种御巧剂拌种。
4、在小麦条锈病发病初期喷施药剂防治。
药剂可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12.5%烯唑醇乳油15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配前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问答拓展:小麦苗期锈病怎样防治

(1)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适期播种,适当晚播,不要过早,可减轻秋苗期条陪轮锈病发生。施足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合理灌溉,雨后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族念损失。清除自生麦。

(2)种子处理。

用种子质量0.2%的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12.5%烯唑芦穗信醇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种子质量0.1%~0.15%的2%戊唑醇湿拌种剂拌种。

(3)田间喷药。

发病初期选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问答拓展:刘汉文的学术贡献

防治小麦条锈病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后,刘汉文又回到西北农学院。这一年,全国小麦锈病大发生,减产60亿千克。为此,农业部成立了小麦锈病研究委员会,由西北农学院康迪组织领导,刘汉文与李振岐承担研究。当时,国内对小麦条锈病菌越夏的研究尚属空白。
刘汉文等做的第一项工作是在小麦收获前到太白山按不同海拔高度播种小麦,出苗后用病叶抖落法接种,以观察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发展。为了解决防治这一历史性难题,刘汉文等又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多年考察与分析,陕西关中及北方冬麦区最大的越夏菌源来源区有两个:一个是青海晚熟春麦区,有200余万亩,分布在1800米的川地到2800米的深山中。在病菌越夏的关键时期有最大的菌源量,但冬麦区的小麦尚未播种,且距离较远,传来的菌源是无效的;另一个是甘肃陇东自生麦苗越夏区,直接越夏面积200万亩,扩大到间接越夏面积600万亩,分布的海拔高度较低,并且就在冬麦区内,在病菌越夏的关键时期菌源量并不大,但经过在自生麦苗上繁殖蔓延后,到冬小麦播种时已累积了大量的菌源。严重年份,黄粉遍地,实际上秋季已开始流行。对北方广大麦区来说,甘肃陇东是菌源来源的关键地区。
关键地区找到后,刘汉文等继续深入陇东地区调查,提出了防治策略与技术措施。通过调查,明确了过早播种有害无益;生产上用的多是农家品种,农家品种早熟、易落粒、不抗锈;自生麦完全可以通过深耕、中耕或收细收活的措施解决。于是,他提出“控制陇东越夏菌源,保护广大麦区”的防治策略,并在农业部的支持下于1959年成立了陕、甘、宁三省(区)小麦条锈病联防区。联防区内采用了选用抗病品种,更换不抗病的农家种;调整播期,适时晚播;深耕、中耕除去自生麦等系列措施,经过5-6年的努力,终于在1965年以后改写了自1942年起每3年小麦条锈病流行一次的历史。与此同时,刘汉文根据陇东地区菌源形成的规律,提出了预测关中地区来数迟年条锈病是否流行的测报方法。这一方法的提出,使测报时间达到9个月,而且经过20余年的验证未发生过差错。
防病治虫成效显著
50-60年代,刘汉文的工作都是俞启葆院长直接安排,而且都是生产中的重大问题。1969年,农科院实行百队蹲点,刘汉中被派到汉中勉县。勉县是1953年水稻白叶枯病最早传入的地方。后来由此传播到7个县的14万亩稻田。群众虽想了许多办法,但终未有效防治。刘汉中在没有研究条件的情况下,与地区农科所的陈嘉孚开始了对此病的研究与防治。他们走乡串户,逐田察看,发现病情轻重,都与秧苗有盯毕旅关,以深水育秧、田最重。他们认真总结了生产中使用的好的防治方法,提出杜绝菌源、湿润育秧、早施肥、早晒田等农业综合防治措施,并在明星大队示范,搞成样板,再向***区、全县、汉中地区推广。到1977年,这种病害得到有效防治,基本被消灭,以后再没有大面积发生。
1980年起,刘汉文主持陕西关中灌区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雪霉叶枯病和小麦吸浆虫的综合防治与推广。这是一个三农结合项目,即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相结合。刘汉文与西北农大植保系、陕西省植保总站的科技人员一起,将单纯的一病一虫的防治研究改为三病一虫的综合防治研究,在各专凯凳项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在综合防治上采用了选用抗病(虫)品种、施足底肥、增施磷肥、冬灌后耙耱保墒、不春灌和不春施过多氮肥、除吸浆虫严重地区蛹期单用一次毒土防治外均于小麦扬花期将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一次解决全部病虫等多项措施。取边试验边推广,三年内使防治面积累计达800多万亩,取得了巨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