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春季纹枯病防治(小麦纹枯病防治的最佳时期)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8148 次
春季纹枯病防治(小麦纹枯病防治的最佳时期)

纹枯病的病原菌为禾谷丝核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该菌侵染小麦、大麦、黑麦、燕麦、水稻、玉米等作物和一些禾本科杂草。纹枯病是世界性大病害,分布广泛。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病区域明显扩大,危害明显加重。80年代后在长江流域麦区大发生,成为当地小麦、大麦的重要病害和主要防治对象之一。后又渐次蔓延到淮河、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各麦区,造成程度不同的危害。

【危害与诊断】

麦类作物各生育时期都可受害,病原菌主要侵害麦株根部和茎基部,造成烂芽、死苗、花秆烂茎、植株倒伏、枯孕穗(穗不能正常抽出)和白穗等一系列症状。小麦重病田枯白穗率30%以上,病株穗粒数显著减少,穗粒重和千粒重严重降低,大幅减产。麦种发芽后芽鞘变褐色,麦芽腐烂。幼苗根部变褐腐烂,造成死苗。3~4叶期幼苗的叶鞘上生成灰褐色斑点,可蔓延到整个叶鞘,叶片暗绿色、水浸状,以后失水枯黄,严重时病苗死亡。拔节后,麦株基部叶鞘出现椭圆形、暗绿色、水浸状病斑,以后发展成为中部灰褐色、边缘黑褐色的病斑,椭圆形或略呈云纹状。

病斑扩大后相互连接,使罹病叶鞘上呈现淡浓相间、纹理交错的斑纹,通称为“花秆”,这也是纹枯病的典型症状,易于识别。

在高湿条件下,叶鞘内侧和茎秆上生有白色、黄白色菌丝体和微小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变为程度不同的褐色;形状不规则,长0.2~3.1毫米,宽0.2~2.0毫米。菌核图1-7小麦茎基部间可有菌丝连接。菌核易脱落。在茎秆表面也出现淡褐色斑,后扩大成为梭形病斑,其边缘为褐色,中部色泽较浅病斑常纵向开裂。严重发病时,由于花秆烂茎,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抽穗,但结实数锐减,籽粒秕瘦,形成白穗。发病较轻的植株,虽然可以正常抽穗,但因茎秆受害,容易倒伏,也造成减产。

【防治方法】防治纹枯病应以栽培措施为基础,以药剂防治为重点,选用抗、耐病品种,实行综合防治。

(1)加强栽培管理病区避免麦类连作,实行合理轮作,减少田间菌源。适当迟播,减少冬前侵染。适当降低播种量,避免麦株密度过大,·及时防除麦田杂草,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度。要施足基肥,平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不采取大水漫灌,防止田间积水。

(2)使用轻病、耐病品种使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纹枯病最理想的办法,但选育抗病品种的难度较大。当前,在缺乏抗病品种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发病较轻的高产良种或耐病品种。

(3)搞好药剂防治小麦纹枯病的药剂防治以种子处理为重点,对早春重病田继续喷药防治。种子处理可用种子重量0.03%的三唑酮(有效成分)或三唑醇(有效成分)干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01%的烯唑醇(有效成分)拌种。纹霉净是包含三唑酮、多菌灵、利克菌和井冈霉素等药剂的复配剂。用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拌种时,用药量为麦种重量的0.2%.三唑类杀菌剂拌种后延迟出苗1~1.5天。在土壤含水量较低的田块,或拌药不匀,用药量偏高,拌种质量较差时,还可能降低出苗率,影响幼苗生长,植株较矮,茎根比值减小。可采用以下3种办法克服三唑类杀菌剂的不良作用。

第一,三唑类杀菌剂添加适量赤霉素拌种。赤霉素可以促进或恢复麦苗地上部生长,抵消三唑类对苗长的抑制作用。在低湿条件下,赤霉素的作用更明显。用三唑酮拌种时,每千克种子可添加1~5毫克85%赤霉素晶粉。

第二,减量三唑酮与其他药剂混用。将三唑酮的拌种药量(有效成分)由种子重量的0.03%减低为0.02%,并与井冈霉素、多菌灵或利克菌混用。减量三唑酮与多菌灵混用效果最好。

第三,采用纹霉净、麦病宁等复配杀菌剂拌种。在药剂拌种的基础上,春季进行地上部喷药,可进一步压低病情,有效减少枯白穗率,提高保产效果。

春季喷药的有效药剂有井冈霉素、三唑酮等。井冈霉素价格较低,防效显著。5%井冈霉素水剂每公顷麦田用药1500~2250毫升,隹升,常规喷雾时一般对水1500~2250升,低量喷雾时对水225~375升。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药300~375克。也可喷施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或50%利克菌可湿性粉剂。

喷药时期应根据当地发病动态、药剂种类、防治效果、保产效果等通过试验确定。病株率达10%~20%时,重病田应在第一次喷药后10天左右喷第二次。春季多雨,常因雨延误了喷药适期。用三唑类药剂处理种子后,压低了冬前和春季病茎数,从而拓宽了春季喷药的适期。已经采用药剂拌种的麦田,可在3月初至4月初接力喷药,以3月中旬喷药效果为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