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孢子结构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338 次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它主要由真菌引起。这种真菌会在小麦叶片上形成白色的粉状物,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为了更好地了解小麦白粉病的病理学特征,科学家们对小麦白粉病菌的孢子结构进行了研究。
小麦白粉病菌的孢子呈椭圆形,大小约为2-5微米。它们通常是单个或成对出现,有时也会形成簇状。孢子表面光滑,有时会有细微的纵纹,这些纹路可能与孢子的萌发有关。
在孢子内部,有一个细胞核和一些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和内质网。这些细胞器在孢子萌发时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孢子生长成为新的真菌体。
除了这些基本结构之外,小麦白粉病孢子还有一些特殊的结构。例如,它们的表面有一层薄膜,称为外壳。这层外壳可以保护孢子免受环境压力和化学物质的影响。
小麦白粉病孢子还有一些附着物,例如菌丝和胶质物。这些附着物可以帮助孢子粘附在小麦叶片表面,从而更容易地感染植物。
小麦白粉病孢子的结构非常复杂,由多个组成部分组成。了解这些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小麦白粉病的病理学特征,并为研究和控制这种病害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关拓展:
问:食醋对小麦白粉病有效果吗?
,不建议用食醋防治小麦白粉病,因为,目前为止,没有试验结果证明白醋能够防治小麦白粉病,从实际当胡中中也没看到有什么防治效果,所以,还是按照正规的科学方法来防治小麦白粉病才是。白粉病主要以危害作物的叶片、叶柄、嫩芽、新梢为主,同时对作物的茎秆、花果、枝蔓、幼芽等都有较大危害性。作物在发生白粉病后,受害叶片会先出现退绿色的黄斑或近圆形的白色粉斑,然后出现畸形、卷曲、皱缩、新叶幼芽难展开等情况,随着病情的发生,病叶上会逐步的出现白色菌粉层,到病害后期时病叶的白粉斑上还经常会出现针头大小的黑色小颗粒点,病情严重时受害部位上会覆盖有一层白色的菌霉层。一般来说,作物在被白粉病害侵害后,经常会出现叶片失绿变黄、叶片萎焉黄枯、叶片早落、叶柄变脆、新枝新稍生长迟缓、花果穗畸形或早落、果实口感风味变酸。
白粉病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选抗病品种。品种之间对白粉病的忍耐能力是有差别的,所以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②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通风透光较差、空气湿度大的环境容易诱发白粉病,所以就要尽量避开这样的栽培模式。在作物定植前就要考虑如何尽可能提高光照水平和通风透光条件。③平衡施肥,补充钙、硅肥。薄嫩的表皮更容易遭受白粉病病菌的侵染,在作物的早期和快速生长阶段,尤其是枝叶密度较大的农田中,除了注意土壤平衡施肥以外,叶面补充钙和硅,对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有明显的效果。
2、化学防治
①尽早防治。白粉病菌落在叶片上即可发芽侵入,1天叶片表面就可长出菌丝体,5天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丛的病斑,7天病斑老熟并产生分生抱子飞散传播慧做橘。此时病菌繁殖数量快,病害流行也快。所以,在病害发生初期进防治是十分重要的。病害的发生往往也是伴随作物生长的菌原数量的积累过程。在每一个生长季节的初始就采取措施,把病菌数量始终压制在较低水平,即便是在白粉病前团易发时期,防治起来也不会太难。等到白粉病已经爆发再找所谓的药,是愚蠢的应对策略。同时加大***量。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本身含水量高,在湿度较高时,极易吸水破裂死亡。所以,低浓度、大水量喷药,将叶面全都喷湿,会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棚室里相对湿度较高,再加大***量,可能会引发其它的病害。
当田间病叶率达10%时应及时用药。防治方法:选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克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4%噻呋酰胺悬浮剂20毫升或30%醚菌酯悬浮剂20克/亩或25%戊唑醇20克/亩对水30公斤喷雾。施药时加入有机硅助剂可提高粘着性、渗透性。
问:小麦白粉病发病时先产生白色粉状物是分孢子,后期产生黑色小点粒是?
.小麦赤霉病菌是以(子囊壳、菌丝、分生孢子)来越夏。2.属活体营养的病原物有(小麦锈病菌、小麦白粉病菌)。
3.我国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年份为(0)。
4.小麦黄矮病毒病的传播介体为(蚜虫)
5.小麦条锈病在病害循环中真正起作用的孢子为(夏孢子)。
6.根据引起植物病害的病原是否为生物,可将植物病害分为(传染***害和非传染***害)。
7.目前防治小麦锈病应用最多药剂为(粉锈宁)。
8.小麦条锈病越夏基地的构成条件为(夏季最热一旬的平均气温低于20℃、海拔很高、有小麦种植)。
9.小麦赤霉病的自然传播途径是通过(气流)
10.小麦叶锈病菌完成世代侵染的侵染循环是以(夏孢子)
11.小麦白粉病表现出白色粉状物是病菌的(分生孢子)
12.小麦全蚀病主要危害小麦植株的部位(根茎部)
13.小麦条锈和叶锈、秆锈夏孢子堆区别在于(排列成行)。
14.小麦锈病是典型的(气流)传播病害。
15.小麦赤霉病的病部前期长有(淡红色霉状物)。
16.目前大量应运防治白粉病效果最好的药剂是(粉锈宁)。
17.小麦条锈菌越冬地最冷月份温度不低于(-6~-7℃)。
18.气候条件中,对小麦赤霉病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雨日、雨量、相对湿度)。
19.小麦赤霉病主要在小麦的(抽穗扬花期)进行侵染的。
上一篇:噻呋丙环唑治什么病 噻呋氟环唑防治什么病 下一篇:杨梅虫子是怎么产生的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