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调查
山东临沂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之一,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给当地小麦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保障小麦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产量:小麦条锈病会导致小麦叶片减少,影响光合作用,从而降低产量。
2.影响品质:小麦条锈病会使小麦籽粒变小、变形,降低品质。
3.对人体健康有害:小麦条锈菌会产生毒素,对人体健康有害。
综合防治措施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条锈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综合防治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能有效减少病害发生。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能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杂草等,减少病害源的产生。
4.喷洒农药:在小麦生长期适时喷洒农药,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相关问题
答: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对小麦生产造成较大的危害。
答:小麦条锈病的主要危害包括降低产量、影响品质和对人体健康有害。
答:预防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可以采取种植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和喷洒农药等综合防治措施。
答:小麦条锈菌会产生毒素,对人体健康有害。
答: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能有效减少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提高小麦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问答拓展:小麦条锈病怎么治疗?
防治小麦条锈病,要坚持“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防治策略。小麦条锈病一旦发生,蔓延很快,如果防治不及时,就会快速扩散,影响防治效果。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烯肟·戊唑醇等。可亩用有效成分烯唑醇8克,或三唑酮10克,或丙环唑10克,或腈菌唑4克、或醚菌酯9克,或氟环唑7.5克喷雾防治。重病田块在首次喷药7-10天再防一次。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面积最广,对小麦生产最具毁灭燃吵性的气传叶部病害之一,引起植株叶片早衰,灌浆不良,籽粒秕瘦,严绝灶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这种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条锈病在我国新疆、并段扮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云南等小麦产区均有发生,主要在西北、西南、黄淮等地的冬麦区流行危害,以及西北春麦区发生严重,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时可造成小麦绝收,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工作,要贯彻落实“减少菌源为主,适期用药防治”的植保方针,尽量采取农业措施控制病害发生,对非施药不可的,应根据生产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小麦田使用农药的规定要求,选择对口农药进行防治。
问答拓展:抗冻性好的小麦品种有哪些
小麦品种十大知名品牌分别是通麦6号、登海206、马兰1号、合麦29、临麦9号、烟农1212、烟农999、源丰369、谷神麦19和众鑫麦998.1、通脉6号平均亩产704.6公斤,创下陕西省百亩高产攻关最高纪录。通麦6号是高产和抗条锈病的良好结合,具有高产、节水、抗逆的优点。2、去海边20610亩高产研究田平均亩产800.36公斤,创下全国10亩以上实收面积新纪录。登海206具有抽穗早、抗倒伏、抗病性好、熟性好、高产稳产等优点。3、马兰1号平均亩产811.9公斤。创下河北省小麦高产新纪录。并使河北省小麦高产纪录首次突破800公斤大关。马兰1号具有哪灶谨生长均匀、茎短、穗大、黄化好、抗倒伏、节水等优点。4、Hormai29平均亩产812.14公斤。创下山东省菏泽市小麦产量纪录。合麦29具有分蘖率高、穗大粒多、千粒重高、抗赤霉病中等、活秆成熟、抗干热风能力强等优点。5、临麦9号平均亩产821.5公斤,创山东省临沂市小麦单产新纪录,2024年山东省第一。临麦9号具有高产稳产、抗倒伏、抗冻、耐寒耐辩腊旱、免疫条锈病白粉病、高抗小麦黄花叶病等特点。6、烟农1212安徽省平均亩产847.1公斤,打破全国高产纪录。山西省平均亩产830.84公斤,创李基下山西省小麦单产新纪录。山东省平均亩产818.16公斤,打破鲁西小麦单产纪录。烟农1212具有产量三因素的协调性,高产潜力大;综合抗性好,尤其在抗倒伏、抗病、抗寒、抗早衰方面;适应性好。7、烟农999平均亩产851.05公斤。创下安徽省小麦高产新纪录。烟农999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抗倒伏、抗病等优点。8、元丰369平均亩产853.8公斤。创造了河南省小麦百亩产量的新高。元丰369具有品质好、产量高、抗倒伏和抗病性强的优点。9、谷神麦19平均亩产860.6公斤。刷新安徽省小麦产量新纪录谷神麦19春季生长发育稳定,冬季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强。10、中信麦998平均亩产898.26公斤。创造了中国小麦产量的最高纪录。中新麦998具有株高高、抗倒伏能力强、生长势强、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强、适应性广、产量高等优点。每个小麦品种都有自己的特点。种植者只有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种植管理条件,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种,获得满意的产量。问答拓展:小麦条锈病的病害循环是怎样的?
条锈病菌为活体营养生物,病菌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而是依靠夏孢子完成病害循环,但夏孢子又不能脱离寄主而长期存活,病菌在病害循环的各个阶段均离不开其寄主,必须依赖其寄主的存在才能完成病害循环(图7-6)。
图7-6条锈病病害循环
1.病菌的侵染过程
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生活力良好的夏孢子在2~3h内即可萌发,从气孔侵入,庆衡碰在气孔下空腔处菌丝膨大成气孔下泡囊。泡囊上产生数根侵染菌丝,蔓延于叶内细胞间隙,产生球形或卵形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夺取寄主的营养。在侵染菌丝形成吸器的过程中,仅使寄主细胞质膜在吸器侵入部位产生凹陷,并未刺破寄主的细胞质膜,吸器与细胞质膜始终保持一定距离。
侵入后,菌丝体在细胞间隙中分支蔓延,开始很慢,4~5d后便迅速形成一个圆形或长圆誉谈形的菌落,待营养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即产生夏孢子堆。在适温条件下,从夏孢子萌发侵入到下一代夏孢子产生需10~20d。条锈病菌的菌丝体可在寄主组织中不断扩展蔓延,当原侵入点(即菌落中心)产生孢子堆后,菌落外缘的菌丝继续向外蔓延,陆续形成新的孢子堆。在幼苗叶片上,孢子堆排列成同心圆状,而在成株期叶片中,由于受到维管束组织的阻碍,菌落只能在叶脉间向两端扩展,故孢子堆排列成虚线条状。条件适宜时,一个侵入点(即一个菌落)即可向上蔓延到叶尖,向下经叶片基部扩展到叶鞘,陆续产生20个以上的夏孢子堆。在幼苗叶片上,可见每日出现一圈新的孢子堆;在成株叶片上则每日可见病斑两端各出现一节新的孢子堆,长度各为2.5~3.5mm。可根据病斑的长度和节数,大致推测条锈病的始发期。
2.周年循环
条锈病的周年循环包括越夏、秋苗感染、越冬和春季流行等4个环节。
(1)越夏越夏是条锈病周年循环的关键。条锈菌喜凉不耐热,其越夏的温度界限为20~22℃。在有感病麦株存在的前提下,凡夏季最热月(7~8月间)旬平均温度在20℃以下的地区,条锈病菌就能顺利越夏;旬平均温度在20~22℃的地区,病菌越夏困难,超过23℃的地区,病菌不能侵染寄主,已被侵染的叶片也不能正常发病,病菌不能越夏。所以,在我国平原麦区,由于夏季高温、高湿,病菌不能越夏,但夏孢子拦伍可经气流远程传播到高寒麦区,并在高寒麦区逐代繁殖、传染,度过炎热夏季。我国条锈病菌的主要越夏地区包括甘肃的陇南、陇东,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等地。这些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并有处于不同生育期的自生麦苗、晚熟冬麦和春麦(成熟期最迟可至9月以后)可供病菌寄生,因而成为病菌理想的越夏场所。
(2)秋苗感染秋季,随着越夏区小麦收割,越夏菌源随气流远程传播至平原冬麦区,导致秋苗感染。越夏地区和邻近越夏地区的早播冬麦麦苗发病最早、最重,而距越夏地区越远、播期越迟的冬麦区,秋苗发病越迟、越轻。如陇东、陇南等越夏地区及邻近的陕西关中西部地区的早播麦田9月底10月初即可发现病叶,平原麦区黄河以北一般到10月或11月才始见病叶,而淮北、豫南等地一般要到11月以后才有零星发病。秋苗发病后,如当地秋雨较多或经常结露,病菌尚可繁殖2~3代,病菌群体增大,病情有所发展,可由零星发病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发病中心,甚至成为病情较重、较多的发病基地。
(3)越冬旬平均气温低至2℃时,侵入的菌丝体仍能缓慢扩展,当旬平均温度下降到2℃以下时,病菌进入越冬阶段。病菌主要以潜育菌丝在麦叶组织内越冬。大部分冬麦区,冬季条锈病菌停止扩展,但只要受侵叶片未被冻死,病菌即可度过严寒的冬季。条锈菌越冬的临界低温为最冷月均温-6℃至-7℃,但若长期有较厚积雪覆盖,即使低于-10℃病菌仍能安全越冬。以常年气候而言,我国条锈菌越冬的地理界限从山东德州起,经石家庄、山西介休至陕西黄陵为界。该线以北病菌越冬率很低,以南则每年均有很高的越冬率。
小麦条锈菌越冬期在麦叶上可能出现多种症状。有人将冬季麦叶症状变化归为正常孢子堆型、变色孢子堆型、疱状孢子堆型、花斑型和无斑型。其中无斑型病叶为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其余各型病叶大多在越冬期间被冻死。
在条锈菌越冬区北部如华北、关中等地,秋苗发病程度与其病菌越冬率有显著的相关性。病菌在单片病叶中不能越冬,只有在秋苗期形成的发病中心病叶中才能顺利越冬。华北平原南部及其以南各地,冬季温暖、湿润,小麦仍缓慢生长,条锈菌在冬季能正常侵染,不存在休止越冬问题。如江淮、江汉和四川盆地等麦区,条锈菌可在冬季持续侵染蔓延,形成大量的菌源,成为来年北方麦田的菌源基地,这些该地区被称为条锈病菌的“冬繁区”。
(4)春季流行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因各越冬区的生态条件和菌源的来源不同而表现不同的特点。在华北、西北等气温较低的麦区,小麦条锈菌越冬之后,早春旬均温上升到2~3℃和旬均最高气温上升到2~9℃,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开始形成孢子堆,若遇春雨和结露,所产孢子侵染新生叶片,病情不断向上部和周围叶片发展,进入春季流行期。春季病害流行程度取决于当地的雨水条件。华北地区常年春季干旱、少雨,造成越冬病叶大量死亡,少数残存病叶要重新形成发病中心才能蔓延扩展,此过程称“越春阶段”。一般自3月下旬越冬病叶中病菌开始产孢,整个春季可繁殖4代。小麦条锈病在田间的发生过程与菌源的来源有密切关系。在以当地越冬菌源为主的地区,春季流行要经过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到全田普发等3个阶段。但在冬季温暖、潮湿、越冬菌量大、病害冬季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可直接造成全田发病。
条锈菌不能越冬或越冬率极低的地区,以外来菌源为主。这些地区田间发病的特点是大面积突然同时发病,病情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当地当时气候条件所允许量的最大值,田间病叶分布均匀,发病部位多在旗叶和旗下一叶,找不到或很难找到基部病叶向上部和四周叶片蔓延的发病中心。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