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花果灰霉病的症状 无花果灰霉病的症状有哪些
无花果灰霉病的症状及其防治
无花果是一种常见的果树,其果实味美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无花果也容易受到灰霉病的侵害,导致果实腐烂、发霉,影响果实品质。无花果灰霉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一、症状
无花果灰霉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果实表面出现灰白色霉斑,逐渐扩大并呈现出黑色。同时,果实会软化、变形、腐烂,严重时会导致果实脱落。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病害发展更加迅速。
二、防治方法
1.剪除病叶、病枝,及时清理果园杂草,保持通风透光;
2.使用优质有机肥料,增强植株的免疫力;
3.在果实成熟前进行喷药,可选用25%的百菌清或50%的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喷洒;
4.在果实收获后进行清洗、晾晒,防止果实受到潮湿环境的影响。
三、如何预防无花果灰霉病
1.选择健康的种苗进行栽培;
2.定期对果园进行消毒,减少病菌的滋生;
3.合理施肥,保持土壤的健康;
4.在果实成熟前加强管理,及时发现病害并进行治疗。
四、无花果灰霉病的危害
无花果灰霉病会导致果实的腐烂、变形、脱落,严重影响果实品质,从而降低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病菌还会通过空气、水、土壤等途径传播,威胁到果园的整体健康。
五、常见问题解答
1.无花果灰霉病如何治疗?
无花果灰霉病可以使用杀菌剂进行治疗,如25%的百菌清或50%的多菌灵等。
2.无花果灰霉病如何预防?
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预防,如选择健康的种苗、定期消毒、合理施肥、加强管理等。
3.无花果灰霉病会对果园产生什么影响?
无花果灰霉病会导致果实品质下降,降低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还会通过传播威胁到果园的整体健康。
4.无花果灰霉病的病菌传播途径有哪些?
病菌可以通过空气、水、土壤等途径进行传播。
5.无花果灰霉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可以进行剪除病叶、病枝、清理果园杂草、使用优质有机肥料、喷洒杀菌剂等措施进行防治。
问答拓展:无花果干发霉是什么样的
因为新鲜的无花果里含有大量的水分,还含有果糖等,当它被晒成干时,水分逐渐蒸发,果肉昌哪里所含的果糖随着渗透到表皮上来,果糖味道很甜,容易吸收水分,在它渗透到的表面时,就抓住空气中的水分,黏附在表皮上。发白的部分不是发霉,而是内部晒干后失水,果糖在表耐闹码皮析晶的表现。发霉的话会长绿毛或者绿点。无花果干每100克热量达到361大弯肆卡,由于无花果干含水率低,导致单位热量很高,减肥期间不宜多吃。更多关于无花果干发霉是什么样的,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问答拓展:无花果疫病是什么?
Phytophthoracitrophthora(R.etE.Smith)Leonian
症状(图1-59)
图1-59无花果疫病
1.病枝、病叶2.病果3.游动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囊梗
疫病主要为害果实。发病初期果皮出现油渍状小斑点。1—2日后凹陷,在果实表面长出白色霉层,最后整个果实表面布满白色菌丝。病果大多腐烂脱落,未落的病果,形成僵果,久留于枝梢上。本病的主要特征是果实软腐,果实腐烂后多有乳酸臭味,有别于昆虫、裂果、机械伤等腐烂后的味道。为害叶片,病斑初期为水渍状的小点,很快扩散蔓延,局部软化而腐烂。
病原
菌丝直径3—10μm;游动孢子囊梗常与气生菌丝混生在一起,较难区别,单生或数十根丛生在一起,分枝或不分枝,大小为36—480×3.5—4μm,无色,不分隔。游动孢子囊无色,单胞,洋梨形或长椭圆形,26—112×16—45μm,顶端有4—8μm大的***状突起,在世岩有水滴时萌发形成游动孢子或生出芽管。游动孢子无色,卵圆形,直径10—16μm,前后各有鞭毛1根。厚垣孢子淡***,球形,大小15—49μm,外膜厚2μm。游动孢子借鞭毛在水中游动,可直接侵入寄主组织,又能再度形成游动孢子。本病菌发育的适温为26—30℃,超过35℃时繁殖受抑制。在适温下,孢子在水滴中几分钟后便可发芽长出芽管或形成游动孢子。两天内就能形成第二次孢子。菌丝的伸长及孢子的形成,均在短期内完成。
发生规律
疫菌病可能以原垣孢子在病果或土壤中越冬。于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再行传染。本病于7—8月间发生,至9月雨季盛发蔓延。在东南沿海雨水多的地区发病重。疫病主要借游动孢子在水滴中萌发,借雨水传播。
平坝地、土壤粘重、积水和排水不良的果园,以及树势旺盛,枝繁叶茂,树冠下湿度高,阴雨连绵或台风带来的大雨等因素,都有利于疫病发生。
不同品种和果实不同的生育期感病性有差异。日内瓦白、加利福尼亚黑等品种比较感病。幼果期较抗病,果实的成熟度愈高病斑扩大愈快。温度较脊返正低的12月间发病较少或不发病。疫病在适温下潜育期很短,侵入果实后,两日内便可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的栽培管理
适当高干整形,适当剪去树冠下部的枝叶,使果园通风透光良好。加强果园的开沟排水,在雨季尽量使果园内不要积水,保持土壤适当的持水量,以减少病菌的传播。
2.及时摘毁病果
在发病季节经常巡视果园,发现病樱悔果和病叶,及时摘除集中烧毁或深埋土中。
3.喷药防治
在7月间果实和叶片发病初期选用:(1)1%波尔多液;(2)石灰硫磺合剂波美0.3—0.5度,(3)45%噻菌灵(特克多)乳剂900倍液;(4)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喷2—3次,每隔20天1次。
问答拓展:灰霉病为害表现什么症状?怎样防治?
灰霉病属真菌病害,是草莓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分布广泛,危害尘码严重,病害发生年份可使草莓产量损失50%左右。灰霉病发病早期可感染叶柄、叶片、花蕾、花朵和果梗。在浆果成熟期,颂知为害症状非常明显。受侵染的浆果开始形成单个褐斑,呈油浸状,后扩大到整个果实,果肉组织变软,失去香味和色泽,使整个果实腐烂。果实表面形成一层灰色绒状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风和水带到其他植株上再侵染。该病在气温20℃左右的阴雨连绵天气条件下发病野兄消最重。在地势低洼,植株过密,杂草丛生,通风不良,潮湿的地段上发生严重;在空气干燥,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发病较轻。
病菌以菌丝形式在叶柄、枯叶、病果和落果中越冬,也可以菌核的形式越冬。该病的适应性很强,在2~30℃下均能生长发育,但以17~26℃最为适宜。空气湿度大有利于发育,在空气干燥的条件下,也能保持一定的生活力。
防治方法①及时清除枯叶、烂果和落果,以减少病源;②要合理密植,经常去除老叶,枯叶,为通风透光创造条件;③蕾前用50%速克灵8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5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④从花序出现开始喷布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每隔7~10天喷一次,共喷2~3次即可防治灰霉病。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