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怎么养殖池塘河蟹的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河蟹怎么养殖池塘河蟹的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河蟹是一种非常美味的水产品,也是市场需求量非常大的一种养殖品种。如何进行生态高效养殖河蟹,是每个养殖户都需要掌握的技术。以下就是河蟹怎么养殖池塘河蟹的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1.池塘环境的营造
为了保证河蟹的生长,需要营造适宜的池塘环境。池塘的水质要求清澈,水温要适宜,PH值要在6.5-8.5之间。同时,池塘内需要有足够的水草,可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保证水体的氧气含量。
2.种苗的选购
在养殖河蟹时,种苗的选购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可以选择体长在3-5厘米、体重在2-4克的河蟹种苗,这种种苗生长速度较快,适应性强,可以快速达到市场需求的大小。
3.饲料的投喂
饲料的投喂直接影响河蟹的生长速度和品质。一般来说,可以选择优质的蛋白质饲料,比如鱼粉、虾粉等。同时,注意饲料的投喂量,不要过多,以免造成水体污染。
4.病害的防治
在养殖河蟹时,病害的防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可以使用环境友好型的农药进行病害的防治。比如,可以使用氧化钙进行螯虫病、霉菌病的防治。同时,也可以注意饲料的卫生,避免病原菌的传播。
5.定期清理池塘
定期清理池塘也是保证河蟹健康生长的关键。一般来说,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将池塘内的污泥和残骸清理出去,保证水体的清洁。
拓展问题:
问题一:河蟹养殖的市场前景如何?
回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美食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河蟹作为一种非常美味的水产品,其市场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据统计,目前全国河蟹养殖面积已经超过了100万亩,而且还在不断增长。河蟹养殖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问题二:河蟹养殖的成本如何控制?
回答:河蟹养殖的成本主要包括种苗、饲料、劳动力、农药等方面。为了控制成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选择优质且价格合理的种苗;合理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使用环境友好型的农药等。
问题三:河蟹养殖的**渠道有哪些?
回答:河蟹的**渠道比较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直接**给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通过**市场进行**等。
百科知识:
农药:农药是一种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和杂草的化学制剂。农药的种类较多,主要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使用农药可以有效地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参考来源:
问答拓展:河蟹怎样养殖怎么养殖河蟹
水产养殖行业比较流行的几个养殖品种有,小龙虾、南美白对虾、澳洲龙虾、河蟹等,那么你们知道河蟹养殖有哪些关键措施吗?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专家分析的河蟹养殖关键措施。一、科学投放蟹苗
1.蟹苗选择
宜选择本地优质蟹苗,因为在当地就近培育的蟹种,已适应本地气候、水质等环境,成活率较高。而经长途运输的蟹种应激反应大,运输成本高,易损伤。
2.苗种消毒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蟹苗在下塘前用2%~4%浓度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或用高锰酸钾等消毒剂对苗种消毒后再放入池塘,以免将寄生虫和细菌等病害带入池塘,增加后期的治疗成本和难度。
3.放苗天气
选择在天气晴朗、气候稳定、温度变化不大的天气放苗,以防放苗当天出现大量上岸外逃现象,影响成活率。
4.放苗水位
3~5月投苗时期,昼夜温差大,蟹苗容易受到**。所以,放苗时蟹塘水位应保持在80厘米左右,以减少温差对知渣河蟹的**。
5.放苗水质
放苗时的水质以“老水”为好。因为老水的藻相、菌相稳定,变化较小,产氧丰富,有利于蟹苗下塘后尽快适应环境,提高成活率。
6.放养方法
蟹苗下塘时,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放养方法,俗称“消毒吐水”法,即先把蟹苗放入有一定高锰酸钾或者食盐浓度和抗应激反搭配悄应药物的水溶液容器1~2分钟后取出,3~5分钟后再次放入,依此方法连续3次,每次间隔时间增加2分钟。
二、做好种草降温
1.品种选择
水草不仅可以净化水质,为河蟹提供栖息、蜕壳场所;同时能吸附水体中的多余有机质及悬浮物,降低底层水体温度,增加水体的透明度和溶氧量;同时,能降低水中氨氮、亚硝基态氮等有害物质,还能吸收水体中的氮、磷,避免水体富营养化,还可作为河蟹的饲料。水草种植面积以占池塘面积的40%~60%为好,可选用苦草、伊乐藻、篙草、水花生和浮萍等水生植物。
2.种植方法
在中间平滩上每隔1.5米间隔栽种苦草、伊乐藻等水草,因为不同的水草对水温有不同的要求。苦草在高温季节生长旺盛,伊乐藻在低温时生长快速;四周环沟处可在蓄水放苗后移栽水花生、浮萍,并用竹竿固定在水面;池边可间隔栽种篙草等挺水植物。高温季节池塘平均水深一般保持在1.1~1.3米即可。
三、合理投放螺蛳
螺蛳不仅可作为河蟹生长过程中的活饵料,而且对水质有较明显的净化作用。实践证明,鲜活螺蛳投放量应该在450千克/亩左右,考虑到密度,分为2次投放,一般3月投放70%、9月投放30%。
四、控制好青泥苔
蟹池在水草种植和蟹苗放养前干塘暴晒30天以上,以降低青苔的发生概率。在清塘时用1.5千克/亩硫酸铜溶于水后遍浇池底及池坡,3~5天后再用100~150千克/亩的生石灰化水后全池泼洒,以中和硫酸铜。水草种植后施用**素3~5克/立方米(10厘米水深时,施用**素0.2~0.4千克/亩卖慧),一是促进水草生长,二是适度肥水,防止青苔的发生。施用发酵的有机肥有利于提高肥效和防止青苔的发生,用量30~60千克/亩(水剂)。若青苔已经大量发生,除人工捞除外,在青苔集中区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泼洒在青泥苔上杀灭,3~5天后再用5千克/亩的生石灰泼洒1次。
问答拓展:河蟹养殖技术要点是什么河蟹养殖技术要点
河蟹养殖是一项连续的管理工作,做好不同阶段的养殖管理是赢得河蟹高产高效的关键之在,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河旅衡蟹养殖的日常管理工作有哪些。一、投喂管理
投喂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人工投喂的饵料种类有配合饲料、冰鲜鱼、螺类、蚬类、豆粕、小麦和玉米等。饵料投喂应坚持“荤素搭配、两头精、中间粗”的原则。
养殖初期(3~5月),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辅喂部分鲜鱼、螺类和蚬类等;养殖中期(6~8月),以投喂水草、豆粕、小麦、玉米等植物性饵料为主,应减少动物性饵料的投喂量,以防河蟹性早熟和发生消化道**;养殖后期(9~11月),以投喂配合饲料、鲜鱼、螺类和蚬类等动物性饵料为主,适量投喂部分水草、豆粕、小麦、玉米等,以满足河蟹后期生长和育肥的营养需求。
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占日投饵量的70%。河蟹的活动范围小,饵料投喂要求呈条带状,均匀投在浅水区,投饵点面积应占蟹池面积30%以上。投喂量应根据河蟹摄食强度、季节和温度变化灵活掌控,一般以投饵后2小时内吃完为宜。
二、日常巡塘
河蟹养殖技术要点与日常管理的主要内容
主要是坚持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主要任务有:
一是检查防逃设施的完好情况,发现破损应及时修补。
二是检查河蟹的活动和吃食情况,发现有残饵时应减少投饵量。
三是检查水质变化和河蟹的蜕壳、生长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四是认真填写塘口记录,详细记录放养、投喂、水质、病害、产量和**等情况,并整理归档保存,为下一年的养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三、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
整个养殖过程中,对水质的总体要求是“清、新、嫩、爽”。一般保持ph值为7.5~8.5,透明度为30~40厘米,溶解氧为5毫克/升以上,水温为25~28℃。
每月使用em菌、枯草芽孢杆菌、底净宝等生物制剂1次,分解池中的有机物,降低氨氮、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可起到改良水质和预防**的作用。经常使用微孔增氧设备增氧,以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为河蟹创造优良的生长环境。
四、水草管理
水草管理是重要的技术环节。当池塘水草覆盖率低于40%时,应及时补充喜旱莲子草(水花生)和浮萍。喜旱莲子草净化水质效果明显。浮萍是河蟹喜食的植物性饵料,但浮萍繁殖拆罩做能力强,当覆盖面积超过15%时,必须人工捞出,避免影响水体光合作用,降低产氧量。
对于水草上附着的污泥等异物,可采取泼洒护草活水素等方法进行处理,以提高其吸收分解有害物质的能力,增强净水效果。
五、病害防控
应遵循“以生态预防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无病先预防,有病早治疗”的原则,通过实行严格的清塘消毒、放养优质苗种、营造良好环境、科学投喂饵料和定期投喂药饵等健康养殖手段,积极防控病害;通过生物制剂改良水质,闷拦降低有害细菌含量,再用生石灰、二氧化氯和聚维酮碘等消毒水体,以控制细菌性**的发生。
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诊断,正确用药,控制病害的蔓延。渔药要高效、低毒、副作用小,不能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渔药。
问答拓展:如何选择河蟹生态高效养殖模式
河蟹生态高效养殖条件与方法1.池塘要求要求池塘规范整洁,进排水系**立完善。面积控制在10~15亩,平均水深1~1.5米,埂面宽度3~3.5米,池埂坡比1∶3,池底平坦少淤泥。池塘中央开“回”字形沟,沟宽5~10米,沟深0.5米,中央平台面积约占池塘总面积的3/5。
2.放养前准备
(1)池塘消毒:11-12月,抽干池水,清除水草及池底过多淤泥,平整塘底,翻塘曝晒20~30天。蟹种放养前一个月(2月中旬),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使用100~150千克/亩生石灰或13千克/亩漂白粉或0.25千克/亩二氧化氯,溶解后全池泼洒。进嫌旁裂水时水位线高于池底20厘米。
(2)种植水草:水草一方面为河蟹提供鲜青饲料,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溶氧,另一方面在蜕壳时期营造理想的栖息环境,避敌蜕壳。多品种复合型水草能岔开生长期,保持池塘水质清新,为河蟹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池塘消毒后7~10天种植水草,以伊乐藻为主、黄草为辅。采用穴播的方法,满塘种植,株间距1米、行间距1.5米,种植时用绳呈直线拉好、间隔均匀。伊乐藻最佳种植时间为1月下旬至2月初,黄草种植时间在4月中旬至5月初,覆盖池底面积60%左右,水位超过水草10厘米为佳。水草生长旺盛期应多次刈割,避免因繁茂而缺氧,高温季节伊乐藻易死亡、腐烂,应及时捞出,避免败坏水质。
(3)生态净化池及暂养区设置:采用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外河水引入净化池,在净化池中种植水草、投放螺蛳、鲢鱼等构成一套小生态系统,将净化过的水注入养殖池塘,同时为高温季节的换水及加水提供清新水源。暂养区的设置为通过暂养箱对河蟹分级集中暂养。
3.放养蟹苗
试验材料选择“诺亚1号”优质蟹种。蟹种要求规格整齐、个体色泽鲜艳、肢体健全、反应敏捷、行动迅速、体表无附着生物和寄生虫、无病斑、无小规格及早熟个体。
2月底3月初,应避开冰冻严寒期,水温在3~10℃,天气晴朗放种。蟹种放养前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或生理盐水进行消毒。放养密度为蟹种800只/亩左右,蟹种规格为55只/千克左右,养成每亩600只大规格商品蟹。
4.螺蛳投喂为避免螺蛳冬季冻伤或夏天缺氧死亡,选择在清明前投放螺蛳,300千克/亩,全池均匀投放,以改善水体综合环境。
5.养殖管理
(1)饲料投喂:“863”养殖模式采用的是稀放精养的精准投喂方式,动植物饲料合理搭配,依据“前期精、中间青、后期荤”的科学投饵原则和“四定、四看”的投喂方法进行科学投喂管理。成蟹养殖过程中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类需求为30%~36%、脂肪类需求为4%~6%、糖类需求为25%~30%,除此之外,一些矿物质、维生素类物质也是河蟹生长所必须,饲料中需依据不同生长时期均衡营养。
(2)饲料种类:植物性饲料主要是玉米、豆饼、各种水草等。动物性饲料以鲜活小杂鱼、冰鲜鱼、螺蛳等。配合饲料为颗粒饲料,添加了维生素、微量元素、蜕皮素、芹闭大蒜素等免疫增强剂,不仅促进河蟹蜕壳生长,并且营养全面,利用率高,对水质影响小,防止病害的发生。
(3)投喂方法:每日早晚投料各一次,早上7-8点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1/3、晚上为2/3,第二天早晨检查摄食情况。投料量比例依据季节、水温、河蟹摄食情况调整,天晴多投、阴雨天少投。
3-4月,水温升至15℃以上后开始投食,开口饲料为颗粒性饲料,逐渐添加动物性饵料,投饵量为蟹重的2%~4%。5-6月动物性饲料比例逐渐上升至50%。6-9月河蟹活动量增大,饲料量占据总饲料投喂量的70%左右,应加大动物性饵料的投入,避免打斗造成的蜕壳不遂或软壳蟹。7-8月高温季节适当投喂粗饲料,防止河蟹性早熟,投饵量为蟹重的5%。9月育肥期动物性饵料占饲料投入的70%~90%,加10%~30%颗粒饲料。9-10月以后改投玉米和大豆,每周辅以1~2次动物性饲料,以提高河蟹肥满度和口感。
(4)水质调控
①水体管理:养殖过程始终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透明度30~40厘米。放养初期,水深0.5米,4-6月水深0.6~0.8米,7-8月水深1.2米,随水温上升逐步加水,每次加5厘米。高温季节深水与覆盖水草可保证池底水温低,避免河蟹因高温性早熟。
水位控制原则:春浅、夏满,秋适中。夏季,每周换水一次,每次5厘米,边排边灌。秋季,每两周换水一次,每次更新全池水的1/5。
②底部增氧:采用微孔增氧设备在池塘底部进行增氧,在阴启或雨天前的晴朗天气开启增氧设备,依据实施情况傍晚至次日凌晨增氧8~12小时/天。
③水质检测:采用水质快速检测盒和测氧仪,每周检测氨氮、亚硝酸盐、pH、溶氧量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采取加水、换水、调水等措施,同时每天做好异常值监测。保证pH控制在6.5~9.0,氨氮含量小于0.2毫克/升,亚硝酸盐小于0.1毫克/升,溶氧达到5毫克/升以上。
④肥水:水质前期要偏肥,后期要偏瘦。定期肥水,施15千克/亩磷肥,促进水草生长和调肥水质。
⑤水质调节:采用微生物制剂进行调节,泼洒益生菌。每次消毒后2周使用,7-8月缩短使用时间为5天。定期调节,按投喂饲料量0.5%~1%加入饲料。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