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柄锈病由什么菌引起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972 次
小麦柄锈病由什么菌引起

小麦柄锈病由何种菌引起

小麦柄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它是由柄锈菌引起的。柄锈菌是一种真菌,属于锈菌科。柄锈菌的病原体是一种不具有营养功能的菌丝体,它寄生在小麦的茎部,通过吸收小麦体内的养分生长繁殖。当柄锈菌数量逐渐增多时,它们会在小麦茎部形成病斑,导致小麦茎部变薄,易折断,从而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小麦柄锈病的危害

小麦柄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它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小麦柄锈病会导致小麦茎部变薄、易折断,从而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严重的时候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死亡。柄锈菌还会产生大量的孢子,对小麦的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给周围的农作物带来危害。

小麦柄锈病的防治措施

为了有效地防治小麦柄锈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科学种植

科学种植是预防小麦柄锈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种植小麦时,我们应该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同时注意适时适量施肥,保证小麦的养分供应,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病害监测

及时发现小麦柄锈病的发生,是有效防治小麦柄锈病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定期巡视、病害调查等方式,对小麦的病情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3.农药防治

农药防治是小麦柄锈病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可以选择适合的农药,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防治。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注意安全用药,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4.环境卫生

保持环境卫生是预防小麦柄锈病的重要措施。我们应该定期清理田间杂草、秸秆等杂物,保持田间清洁,避免柄锈菌在田间的滋生和繁殖。

小麦柄锈病相关问题

1.小麦柄锈病如何传播?

小麦柄锈病主要通过柄锈菌的孢子传播。柄锈菌的孢子可以通过风、雨水、昆虫等途径传播,从而在小麦田间迅速扩散。

2.小麦柄锈病的发生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麦柄锈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小麦品种、种植密度、施肥管理等。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小麦柄锈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3.如何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

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关键在于了解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我们可以通过查阅小麦品种选育的相关资料,了解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情况。我们还可以向品种选育专家咨询,获得更为详细的信息。

4.小麦柄锈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小麦柄锈病的防治措施包括科学种植、病害监测、农药防治、环境卫生等。其中,科学种植是预防小麦柄锈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5.如何进行小麦柄锈病的病害监测?

小麦柄锈病的病害监测可以通过定期巡视、病害调查等方式进行。定期巡视可以发现小麦柄锈病的早期症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病害调查可以了解小麦柄锈病的发生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6.小麦柄锈病的防治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小麦柄锈病的防治应该注意安全用药、环境保护等问题。在使用农药时,应该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在进行环境卫生时,应该注意不破坏生态平衡,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相关拓展:

问:小麦秆锈病的病原

病原PucciniagraminisPers.var.triticiEriksetHenn.称禾柄锈菌(小麦变种),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丝状,有分隔,寄生在小麦细胞间隙,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在小麦上。夏孢子单胞,椭圆形,暗橙***,大小17—47×14—22(μm),表面生有棘状突起,中腰部有发芽孔4个。冬孢子双胞,棍棒形至纺锤形,大小35—65×11—22(μm),顶端壁略厚,圆形或稍尖,柄长明孙。该菌可产生5种不同类型的键御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小孢子,小孢子为害转主寄主小蘖,且在小蘖叶片正面形成性孢子器及性孢子,在激亮链叶背面产生锈子和锈孢子。小麦秆锈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现象,目前我国已发现16个生理小种,其中21C#3小种是优势种。

问:小麦秆锈病的病原物是怎样的?

病原物为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graminisPers.f.sp.triticiErikss.et.Henn.),担子菌门柄锈菌属。

小麦秆锈菌是转主寄主的长生活史型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模启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侵染小檗和十大功劳等转主寄主,并在转主寄主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不同性别的性孢子可以杂交,产生变异。但在我国,转主寄主在小麦秆锈病流行过程中的作用不大。病菌仅以夏孢子世代不断危害小麦,并在小麦上越冬、越夏,完成病害循环。

小麦秆锈病菌夏孢子卵圆形或长椭圆形,红褐色,单胞,中腰部有4个芽孔,孢壁上有明显的刺状突起。冬孢子椭圆形或棍棒饥码型形,褐色,双胞,上宽下窄,横隔处稍缢缩,表面光滑,顶端圆或圆锥形,柄较长,上端黄褐色,下端近无色。

菌丝体发育和夏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20~25℃,夏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适宜温度18~22℃。自然条件下,侵入的最低温度为旬均温10℃。夏孢子不耐低温,在东北和内蒙古等冬季寒冷的地区不能越冬。病害潜育期的长短与温度有关。

小麦秆锈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用鉴别寄主可区分出不同的生理小种。迄今为止,我国已鉴定出16个生理小种,21小种群为优势小种群,其次为34小种群,21C3为优势小种。1993年首次烂猜发现致病力较强的21C3CTR致病类型,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湖北、河南、山西和甘肃等省。由于我国目前推广的小麦品种含有能抵抗21C3小种群的Sr5基因,故21C3CTR的出现暂未对生产构成威胁。值得注意的是,21C2和34C1、34C2发生的频率在上升,最近又发现新小种34C3和34C4。小种40的毒力较强,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对它都不能抵抗,但它出现的频率一直很低。

问:小麦锈病由菌类引起,该种菌与小麦的关系是

A小麦锈病由真菌引起,对小麦生长具有伤害作用。

问:小麦锈病用什么药效果最好

三唑酮类、丙环唑类、腈菌小麦锈病唑类、烯唑醇类、戊唑醇类农药是目前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最佳药剂。

如果小麦在扬花期出现锈病,也不能不管,不得不打药时,尽量在下午进行打药,避开小麦的授粉期,也要避开中午的高温时间,药剂尽量选择复配药剂,这样安全性和效果都会更好一些。

小麦锈病一定要综合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小麦锈病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防控策略从依赖化学防治向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转变,防控方式由传统的分散防治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转变。

农业防治

1、播种地块选择及整地:选择地势平坦、坡小、冬季积雪稳定、麦苗能安全越冬的地块,土壤肥力中上等,灌、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壤土或砂壤土,前作为水稻、油菜、豆类、绿肥等。

根据测土配方,在翻地前每亩施有机肥1500-2000千克,均匀撒到地里,立即耕翻,耕翻深度达到25厘米以上;适墒期内用轻型耕机或用畜力耙细保墒、整平地块,整地质量达到“齐、平、松、碎、净、墒”六字标准,做到土壤细碎,无漏耙现象,为播种创造良好的条件。

2、选用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性的小麦良种,如云麦2号、3号、39号、55号、56号;临麦6号、15号、16号;宜麦1号、2号等系列品种。推广小麦良种的同时,建立小麦种子田,防止抗病品种混杂和丧失抗性,并做好品种合理布局,防止品种单一化。

3、适期晚播:播种越早,病菌侵染的机会越多,越冬菌源量越大,发病就越早、越重。在适播期内,在保墒的前提下,要适当晚播。

4、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促进小麦植株生长健壮,抗病高产,避免偏施氮肥和过晚施肥,造成贪青晚熟。

5、消灭田间菌源:在冬小麦越冬返青时,随时检查病情,发现病叶和发病中心,彻底铲除,防止传播蔓延。

小麦自生苗是小麦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三种锈病的主要越夏寄主,结合田间管理铲除自生麦苗和麦收后及时深翻消灭麦田中自生麦苗,以减少小麦锈病大量的越夏菌源,降低秋苗发病率,减轻小麦锈病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