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特效农药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一种特效农药。
特效农药的研制过程
科学家们通过对小麦白粉病病原菌的深入研究,发现其主要成分是一种称为“白粉菌”的真菌。于是,科学家们开始针对这种真菌研制特效农药。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科学家们最终研制出了一种高效、低毒、环保的特效农药。该农药可以迅速杀灭白粉菌,同时不会对小麦造成任何伤害。
特效农药的使用方法
特效农药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只需要将农药喷洒在小麦叶片上即可。在使用农药之前,需要先将农药稀释至适宜的浓度,以免对小麦造成伤害。
通常情况下,特效农药的使用量不需要太多。一般来说,每亩地只需要使用几百克的特效农药即可。使用农药的频率也需要根据小麦生长的具体情况而定。
特效农药的效果
经过实验验证,特效农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杀灭白粉菌,从而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同时,特效农药的使用对小麦的生长和发育没有任何影响,不会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任何损害。
特效农药的研制和使用,为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今后的生产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相关拓展:
问:青稞白粉病用什么农药?
青稞白粉病可以采用百分之十五的三唑酮、百分之二十五的丙环唑乳油和百分之十二点五的烯唑醇等喷洒。烯唑醇,又名速保利;为三唑类除菌剂,是具有保护、治疗、铲除作用的广谱性除菌剂;在真菌的麦角甾醇生物合成中抑制14α-脱甲基化作用,对真菌细胞膜起作用,从而起到除菌作用。
烯唑醇特点及使用
作用特点:属三唑类除菌剂,在真菌的麦角甾醇生物合成中抑制14α-脱甲基化作用,引起麦角甾醇缺乏,导致真菌细胞膜不正常,最终真菌死掉,持效期长久。对人畜、有益昆虫、环境安全。是具有保护、治疗、铲除作用的广谱性除菌剂;对于囊菌、担子菌引起的多种植物病害如锈病、黑粉病、黑星病等有特效。
另外,还对尾孢霉、球腔菌、核盘菌、菌核菌、丝核菌引起的病害有良效。
剂型
12.5%超微可湿性粉剂。
使用方法
防治花卉、草坪草锈病,白绢病等用12.5%可湿性粉剂3000至4000倍液;防治梨黑腥病3500至4000倍液。防治小麦白粉病、稻田纹枯病用量32至64克/亩。
注意事项
施药过程避免药剂沾染皮肤;药剂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施药后,对少数植物有抑制生长现象。
丙环唑,是一种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的内吸性三唑类除菌剂,可被根、茎、叶部吸收,并能很快地在植物株体内向上传导,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特别是对小麦全蚀病、白粉病、锈病、根腐病、水稻恶菌病、纹枯病、香蕉叶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有效地防治大多数高等真菌引起的病害,但对卵菌类病害无效。丙环唑残效期在1个月左右。
丙环唑具有除菌谱广泛、活性高、除菌速度快、持效期长、内吸传导性强等特点,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吨位的三唑类新兴广谱性除菌剂代表品种,是经济作物类专用除菌剂。
丙环唑属于低毒除菌剂。其制剂敌力脱25%乳油由有效成分、乳化剂和溶剂组成。乳化性能良好,能与多数常用农药相混。贮存稳定期为3年。
问: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
药剂防治是春季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措施,该措施可收到明显的控制病害蔓延的效果,施药的次数及时间可根据发病早晚、病情轻重和药剂种类而定。该病流行性强,在小麦孕穗抽穗期,病株率达10%时应及时用药,以后病情还有发展,隔7~10天再用第二次药。三唑酮是目前生产上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常用药,每公顷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900克。但长期、大量、单一地用药可能会使白粉病病菌对三唑酮产生抗药性。烯唑醇及其与三唑酮的复配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较好,可与三唑酮轮换使用,以缓解病菌抗性逐年上升的趋势,提高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近几年,白粉病早发、重发趋势比较明显,小麦“两防一喷”时对白粉病尽管进行了防治,但目前所用的复配剂农药中,防治白粉病的药剂量低,难以达到防治效果,导致近两年后期白粉病发展快,即使后期专题防治也难以控制。今后白粉病的防治应引起重视,特别是“两防一喷”时,防治白粉病的药剂一定要用足药量。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