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浚单20高抗锈病吗 浚单29

2024-07-10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036 次
浚单20高抗锈病吗 浚单29

浚单20高抗锈病吗?——解读浚单20的优势

作为一名农业专家,我深知农作物疾病对农民的影响之大,因此农业科技的进步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农作物疾病中,锈病是一种常见且危害巨大的病害,而浚单20的出现则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那么,浚单20究竟能否实现高抗锈病呢?

浚单20的优势

浚单20是一种新型的小麦品种,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抗锈病

锈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而浚单20则具有较高的抗锈病能力。经过实验表明,浚单20的抗锈病能力比其他品种高出30%以上,能有效地减轻小麦生产中锈病带来的损失。

2.优良的品质

浚单20的品质也是其优势之一。其具有较好的加工品质和适宜的面团发酵性,产品质量较高,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适应性强

浚单20适应性强,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能够在不同的生产环境中发挥出其优良的品质和高产性能。

浚单20能否实现高抗锈病?

从上述优势可以看出,浚单20在抗锈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高抗锈病的表现也得到了实验的验证,因此可以说浚单20能够实现高抗锈病。

拓展问题

1.浚单20的高产性能如何?

浚单20的高产性能也是其优势之一。其经过实验表明,其单产和亩产均高于其他品种。

2.浚单20的种植技术有何要点?

浚单20的种植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肥料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其中,品种选择是关键,应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

3.浚单20的加工技术有何特点?

浚单20的加工技术主要包括粉碎、筛分、混合等步骤。其特点是加工过程简单,产品质量较高。

4.浚单20与其他品种相比有何优势?

与其他品种相比,浚单20的优势主要在高抗锈病、优良品质和高产性能等方面。

5.如何保证小麦品种的质量?

保证小麦品种的质量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品种选择、育种技术、生产管理等方面。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可以保证小麦品种的质量。

问答拓展:浚单20玉米品种介绍

浚单20玉米的株型为紧凑型,株高为242厘米左右。穗位高为106厘米左右,成株叶片数为20片左右。

幼苗期叶鞘紫色,叶缘绿色。株型紧凑、清秀,株高242厘米,穗位高106厘米,成株叶片数20片。花药***,颖壳绿色。花丝紫红色,果穗筒形,穗长16.8厘米兄渣,穗行数16行,穗轴白色,籽粒***,半马齿形,销伏百亏尘携粒重32克。

出苗至成熟97天,比农大108早熟3天,需有效积温2450℃。感大斑病,抗小斑病,感黑粉病,中抗茎腐病,高抗矮花叶病,中抗弯孢菌叶斑病,抗玉米螟。籽粒容重758克每升,粗蛋白质含量10.2%,粗脂肪含量4.69%。粗淀粉含量70.33%,赖氨酸含量0.33%。

买玉米的注意事项

1、挑选玉米时,还要根据自己的口味决定要买哪种玉米。一般时候,白色的是糯玉米,***的是甜玉米,有的五彩的也是甜玉米,有的人喜欢吃甜玉米。有的人喜欢吃糯玉米,糯玉米和甜玉米的区别就是含糖量的不同。

2、我们在挑选玉米的时候首先要选嫩的,因为嫩玉米含的水分多。吃起来口感好,甜甜的,软软的。而老玉米吃起来口感不是很爽,并且吃的时候会感觉很累,很费力。

3、挑选玉米的时候,还要挑选颗粒紧密的。如果颗粒稀疏,玉米就相对较少。如果有挑选的余地,如果在同样的价格下,我们当然要挑选颗粒多的了。

问答拓展:当前生产上推广的玉米高产杂交种有哪些?

(1)中单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育成。春播生育期115天左右,株高约250厘米,植株茎秆坚硬,抗倒伏,抗丝黑穗病、青枯病和大小斑病,适应性强。全国大部分玉米区都可种植。(2)农大60中国农业大学育成。夏播生育期100~115天,株高250厘米左右,抗大小斑病、黑粉病和丝黑穗病。适于春播或麦田套种,高肥水地块、沙薄地和轻碱地均可种植。(3)农大108中国农业大学于1991年在北京育成,1997年分别通过北京市和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8年又分别通过天津市和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北京地区春播全生育期125天,株高260厘米左右,茎叶健壮,抗倒伏能力较强,抗旱、耐涝,并有极强的耐高、低温能力和较好的耐盐碱性,高抗大、小斑病和矮花叶病、软腐病及丝黑穗病、黑粉病。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辽宁、吉林、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均可春播种植,石家庄以南、云南、四川等地可套种或作夏播品种使用。(4)京玉7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选育,2024年北京市审定,2024年国家、河北省审定。在京、津、唐地区生育期94~98天,株高250~255厘米,穗位高103厘米,抗大斑病、小斑病、矮花叶病。适宜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种植。(5)奥玉3202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选育,2024年国家审定。在西南地区生育期112~113天,株型半紧凑,株高266~272厘米,穗位高101厘米。适宜在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和广西种植。(6)卡皮托尔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种子公司从德国KWS公司引进,2000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生育期105天,株高230~240厘米,穗位高80厘米左右,秆强,活秆成熟。适宜在黑龙江省第四积枝闷拦温带、吉林省东部山区、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河北省坝上地区、山西省冷凉地区种植。(7)绥玉7号黑龙江省绥化农科所选育。生育期108天左右,株高210厘米,穗位高90厘米,株型平展,植株根系发达,抗倒,耐旱能力强,抗大斑病,高抗丝黑穗病。适宜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西部干旱地区及东部低湿地区种植。(8)龙单16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育成。生育期110天左右,株高270厘米,穗位高100厘米,抗病性强,前期耐旱,活秆成熟。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9)通单24吉林省通化市农业科学院选育,2000年吉林和国家审定。吉林通化生育期122天,株高300厘米左右,穗位高127厘米左右,高抗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和第二积温带上限、吉林省中熟和中晚熟区、辽宁省中熟区及内蒙古中晚熟区种植。(10)吉单261吉林省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选育,2024年吉林省和国家审定。在东北地区生育期126天,株型紧凑,株高300厘米,穗位高120厘米,高抗丝黑穗病、黑粉病,抗大斑病和茎腐病。适宜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通辽和赤峰地区种植。(11)东单8号辽宁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选育,2000年经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辽宁生育期132天,罩游株猛胡型紧凑,茎秆粗壮,根系发达,株高290厘米左右,穗位高126厘米,高抗茎腐病。适宜辽宁省、吉林省南部晚熟玉米区以及华北、西北等省份的春玉米区种植。(12)东单60辽宁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选育,2024年辽宁省审定,2024年国家审定,2024年湖南省、安徽省审定,2024年山东省审定。在东北、华北地区生育期134天,株型紧凑,株高307厘米,穗位高125厘米,高抗大斑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适宜辽宁、吉林省四平南部、河北张家口和承德地区、山西、北京、天津及陕西省延安地区春播种植,湖南、安徽、山东适宜地区种植。(13)沈单7号辽宁省沈阳市农业科学院育成。夏播生育期110~115天,株高240厘米左右,高抗大、小斑病和丝黑穗病,抗倒伏,耐青枯病。适于春播和麦田套种。(14)沈单10辽宁省沈阳市农业科学院育成。在沈阳地区生育期135天,株高280厘米,穗位高110厘米,植株呈塔形,高抗大、小斑病,抗丝黑穗病、黑粉病、青枯病。可在辽宁、河北、山东、北京、天津、河南、陕西、宁夏、云南等地种植。(15)沈单16辽宁省沈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株高266厘米,穗位高118厘米,抗玉米大、小斑病和灰斑病、纹枯病等,耐高温,活秆成熟。适宜东北、华北、西北的春播区种植,也适宜黄淮海、京津唐夏播区以及西南春夏玉米区推广种植。(16)辽单33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2024年辽宁省审定,2024年国家审定。生育期117天左右,株型紧凑,株高260~280厘米,穗位高100厘米左右,高抗大斑病。适宜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赤峰、通辽地区种植。(17)辽单565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2024年国家审定。在东北地区生育期126天,株型紧凑,株高276厘米,穗位高110厘米,高抗黑粉病、茎腐病,抗弯孢菌叶斑病、大斑病。适宜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通辽地区种植。(18)丹玉13辽宁省丹东市农业科学院育成。春播生育期125天,夏播110天,株高270厘米,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抗玉米螟,抗倒伏。适宜春播和麦田套种。(19)本玉9号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农科所选育,1991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本溪地区生育期120天,株高270厘米,穗位高100厘米,茎秆坚韧,抗倒伏,抗玉米大、小斑病,高抗丝黑穗病,抗茎腐病,抗玉米螟,抗早衰,活秆成熟,耐旱、耐涝、耐瘠薄,适应性较广,不仅适宜辽宁省东部、北部地区推广种植,也适宜在吉林省大部分地区和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无霜期140天以下的地区推广种植。(20)农单5号由河北农业大学育成,1998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夏播播种到成熟105天,株高260厘米,穗位高约120厘米。适宜黄淮海地区夏直播或套播,以及东北、华北地区春晚播。(21)鲁单981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育成,是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中早熟、超高产玉米新品种。夏播生育期100天,株高280厘米,穗位高120厘米左右,高抗玉米叶斑病、茎腐病、锈病、粗缩病、黑粉病、青枯病,抗旱性强,抗倒伏,抗玉米螟,活秆成熟。适宜黄淮海平原夏播区种植。(22)登海1号山东省莱州市农业科学院选育,1998年经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夏播生育期98天左右,株高250厘米,穗位高100厘米,高抗倒伏,抗大、小斑病和青枯病,活秆成熟。适宜于夏播或套种。(23)登海3831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2024年国家审定。在西南地区生育期115~119天,株型半紧凑,株高278~287厘米,穗位高115~119厘米。适宜在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和广西种植。(24)鲁玉2号山东省莱州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育成。生育期春播110天,夏播100天。株高250厘米,株型较紧凑,适应性强,全国大部分玉米区都可种植。(25)掖单13由山东省莱州市农业科学院育成,1991—1994年先后通过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生育期在黄淮海玉米区麦田套种为110天左右,在北方春播区为135天,植株高230~250厘米,穗位高85厘米左右,活秆成熟,高抗倒伏,喜水、耐肥、耐阴,高抗大、小斑病。(26)鲁玉14山东农业大学育成。夏播生育期90天左右,株高230厘米,株型紧凑,根系发达,抗大、小斑病及褐斑病、青枯病,突出的特点是较抗旱、耐湿、抗倒,在干旱和过湿的条件下增产显著。(27)屯玉1号山西省屯留玉米种子专业公司玉米科学研究所选育,1996年1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春播生育期127~131天,夏套播或复播为105~115天,属中晚熟类型,是粮、饲兼用型品种,高抗青枯病、丝黑穗病和大、小斑病。(28)陕单911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陕西省种子公司育成,1995年陕西省审定。生育期夏播95~113天、春播120~129天,株高234厘米,穗位高96厘米,抗旱、抗倒、抗高温性好,抗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黑粉病、青枯病。适宜陕西省及周边中等肥水地块种植。(29)郑单958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1996年选育而成,2000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属中熟紧凑型玉米品种。植株高度在241厘米左右,穗位高104厘米左右,抗大、小斑病及黑粉病、粗缩病,高抗矮花叶病,抗倒伏。适宜种植区域广,北方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平原夏玉米区均可种植。(30)浚单20河南省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2024年国家、河南省、河北省审定。夏播生育期97天,株高242厘米,穗位高106厘米,高抗矮花叶病。适宜在河南、河北中南部、山东、陕西、江苏、安徽、山西运城夏玉米区种植。(31)雅玉12四川省雅安市玉米研究开发中心选育,2024年四川省审定,2024年国家审定。生育期春播103~133天、夏播100天左右,株型半紧凑,株高240~300厘米,穗位高90~140厘米,活秆成熟,抗倒性较好,高抗茎腐病,抗丝黑穗病、矮花叶病。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湖北、湖南春玉米区和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陕西、山西运城夏玉米区种植。(32)鄂玉10号湖北省十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1999年湖北省审定,2000年国家审定。在西南春播生育期121天左右,株型半紧凑,株高260厘米左右,穗位高100厘米左右,高抗茎腐病。适宜在西南玉米区春播单作或套作,也可地膜覆盖栽培或育苗移栽。(33)遵玉8号贵州省遵义市种子公司选育,2024年贵州省审定,2024年国家审定。在西南地区生育期115~119天,在武陵山区生育期125天,株型半紧凑,株高273厘米,穗位高117厘米。适宜在贵州、重庆、四川、湖南、湖北和云南种植。(34)渝单8号重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2024年重庆市审定,2024年国家审定。在西南地区成熟期116~122天,株型半紧凑,株高270厘米,穗位高117厘米,抗纹枯病。适宜在重庆、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和广西种植。(35)苏玉4号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夏播生育期95天左右,株高235厘米,抗大、小斑病,耐涝。适宜苏北和南方各省(自治区)种植。(36)皖玉11号安徽省淮河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与宿州市农科所选育,2024年安徽省审定,2024年山东省审定。生育期春播120天,夏播98天。株高250厘米左右,穗位高89~110厘米,活秆成熟,高抗大斑病、小斑病、矮花叶病、黑粉病、青枯病等。适宜安徽、山东春播、夏直播或套种。(37)会单4号云南省会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室合作于1988年选育出来的。生育期为126天,抗旱性较强,抗大、小斑病及锈病、矮花叶病和穗粒腐病、青枯病。在云南全省不同条件下均可种植。

问答拓展:利用品种抗性防治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研究进展?

摘要利用品种的抗病虫能力防治玉米病虫害是最经济有效的。介绍了不同病害的抗性,以为育成兼抗某一地区常发性主要病虫害的优良品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品种抗性;抗病虫;育种    玉米病虫害常年造成玉米减产20%~30%,利用品种的抗病虫能力防治病虫害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任何一个优良品种都不可能抗所有病虫害,但是,育成抗某一地区常发性主要病虫害的品种是可行的。玉米对病虫害的抗性遗传复杂,不同材料的抗病虫能力不同[1-3]。现对几种病虫害的抗性进行论述,以期对玉米抗性育种提供依据。  1抗玉米螟  玉米品种抗亚洲玉米螟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于永涛等[4]研究表明,抗亚洲玉米螟属数量性状遗传,受多基因控制,遗传机制复杂,分为叶片抗性和茎秆抗性,且两者无相关性,以加性效应和部分显性效应为主,个别表现为显性效应。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杂交种亲本中,就有不少亲本带有抗虫基因,如H21、Mo17、齐319等;一些对玉米螟敏感的亲本也存在抗性基因,如自330等。目前推广的玉米品种浚单20、鲁单981等叶片抗虫性较好,郑单958、沈玉21茎秆和雌穗抗虫性较好[5]。  根据抗虫基因的遗传特性,要组配抗虫效能好的杂交组合,应以双亲均中抗或高抗叶片侵害和茎秆侵害为好。  2抗大斑病  大斑病是由大斑突脐胞菌引起的,分为高粱转化型、玉米转化型和对玉米高粱都能侵染的非转化型。  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分为质量抗性和数量抗性[6,7]。质量抗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也有少数自交系的抗性是由隐性单基因控制。王玉萍等[8]研究表明,由于多个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出现,目前玉米品种中单一抗大斑病基因总体上已失去了作用,具有多个抗大斑病基因的品种才能控制大斑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应尽可能地把质量抗性基因和数量抗性基因集中到一个自交系中,至少集中4个抗性基因,形成多质系,充分利用质量抗性基因和多位点数量抗性基因组合,控制大斑病流行。  目前,已知抗病基因有Ht1、Ht2、Ht3、HtN及数量抗性基因和修饰基因,需要把它们进行聚合,利用带多个不同抗性基因的自交系配置杂交组合,育成抗病品种。  3抗小斑病  小斑病是由异旋孢腔菌引起的病害,喜温暖潮溼的环境,是夏玉米的主要病害。由于品种抗性单一和全球气候变暖,该病改御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玉米小斑病病菌存在小种分化现象,主要分为O小种、T小种和C小种。T小种和C小种分别对雄性***的T型细胞质和C型细胞质具有专化致病性,O小种无专化致病性。我国O小种出现的频率高,分布广,为优势小种。  玉米对O小种的抗性分2种类型:一种是多基因控制的抗性,基因作用是累加的,遗传率高;另一种是隐性单基因rhm控制的质量性状抗性。我国已鉴定出高抗小斑病材料2000多份,但还没有发现免疫材料[9]。自交选系时,注意在早代S2~S3便对小斑病抗性进行选择。配制杂交组合时两亲本都应为高抗,或一高抗一中抗。  应用细胞质雄性***性育种时,注意不要应用T型***细胞质,以防T小种成为优势种,造成损失。我国已选出抗C小种的***系用于豫玉22号等杂交种子生产;利用S型***系配制的杂交组合,已大面积用于生产。  4抗弯孢菌叶斑病  该病是由新月弯孢菌引起的,是近几年新发生的一种病害,发生在玉米成株期,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  玉米材料对该病害的抗性是由多个核基因控制,抗×抗、感×感F1代抗性普遍提高[10],有超亲遗传现象,是由显性效应和累加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配制杂交组合,抗×中抗,后代则一般表现高抗。对该病害的抗性也未发现免疫材料。高抗的自交系有齐319、684、郑58、昌7-2、等,中抗的有P138、178、丹340、LX9801等。  5抗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分南方型锈病和普通型锈病,分别由柄锈菌和壳锈菌引起。近几年南方玉米锈病北移,已对我核皮岩国玉米生产构成威胁。  据任转滩[11]研究,目前应用的玉米材料对南方型锈病的抗性以显性和不完全显性为主,也存在累加握陪、加性和其他效应。齐319对南方型锈病免疫,是由显性单基因控制。免疫或高抗×感病,F1一般表现高抗。  6抗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灰飞蝨传播的一种病害。玉米感染此病后,节间严重缩短,植株矮化;根系发育不良;严重时植株叶片近于对生,顶叶丛生,叶色暗绿;植株多处产生许多蜡泪状隆起;雄穗明显缩短或很难抽出,雌穗小或无。  玉米对粗缩病的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杂交1代的抗病性介于双亲之间,很少出现超亲现象,以加性效应为主。因此,要配出抗性好的杂交1代,其亲本之一必须高抗,另一亲本至少达中抗。目前应用的自交系达到抗或中抗的有P138、P178、沈137、齐319、齐318等,表现为从美国杂交种选育的自交系抗性突出。国内的塘四平头衍生系H21、吉853、515等表现有较强的抗病性。国内尚未发现免疫材料。  7抗矮花叶病  全世界有40多种病毒侵染玉米,其中玉米矮花叶病毒分布最广,危害最重。我国已确定有3种病毒侵染玉米引起花叶,其中B株系为主要危害病毒,近年来在我国危害越来越严重,已逐步成为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  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遗传研究结果,因受玉米材料的基因型、病毒株系、环境、鉴定指标等方面的影响而不尽一致。抗性基因的遗传基础较为复杂。研究认为由1~5个基因控制,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也起著较大作用,另外也存在基因互作。我国的塘四平头衍生系抗或高抗病;带热带血缘的齐318、齐319等高抗病,P178等抗病;瑞德、兰卡斯特、旅大红骨子血缘基本感病。抗×抗、抗×耐、抗×感组成的二环系均能选出抗病系。  8抗茎腐病  玉米茎腐病又称青枯病,是由几种真菌或细菌危害玉米茎基部引起相似症状的总称。主要有禾谷镰刀菌和腐霉菌,由根系侵入,造成茎基腐和根腐。  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是由微效多个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加性效应是重要组成部分。F1抗病性与亲本抗病性密切相关,且多偏向感病亲本。因此,配制杂交组合宜采用高抗系×高抗系。  9抗穗粒腐病  玉米穗粒腐病主要由串珠镰孢菌引起,病原菌主要通过花丝和籽粒的伤口气传侵染,也有通过疏导组织由根茎传到穗轴。硬粒型、苞叶紧而厚的材料不易感病。对该病的抗性既有加性效应,也有一些显性效应。杂交种F1的抗性一般表现优于双亲平均抗性。利用2个抗病亲本的二环系易选出高抗系,配制杂交种至少选用高抗系×中抗系。  10抗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是丝孢堆黑粉菌,土传病害,土壤和粪肥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种子也可带菌入土侵染。通过幼根和幼芽侵入,随着植株生长,最后于穗期侵染穗部而成黑穗。  许多研究表明,玉米对丝黑穗的抗性是受核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F1发病率介于双亲发病率之间。抗性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很小,环境与基因互作不显著。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要配制出抗病的杂交组合,尽量使双亲都高抗丝黑穗病,或一个亲本高抗,一个亲本中抗。我国玉米自交系至今尚未发现对该病免疫的材料,高抗和抗病的有P138、鲁原92、齐319、黄C、丹599、Mo17、综31等,中抗的有沈137、丹598、丹340、9406等。  11抗瘤黑粉病  该病是由瘤黑粉菌引起的区域***染病害。玉米地上部分都可被侵染形成瘤,同一植株包括雌雄穗在内可多处生瘤,造成的减产可达80%。  玉米对瘤黑粉病的抗性多数认为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共同起作用,个别表现有上位性效应。我国对该病的鉴定工作尚未全面系统地开展,缺乏对目前骨干自交系抗病性全面系统的鉴定,对材料的抗性评价标准也不统一。一般认为,马齿型的,早熟的,果穗苞叶长、厚、紧的材料较抗病;杂交后代较亲本抗病能力强。因此,杂交组合双亲均达到中抗,便可配出抗病杂交种。目前应用的自交系较抗病的有郑58、178、齐319、吉63、E28、黄早四等。  12审定推广品种的兼抗情况及发展方向  目前,山东省审定推广的主要品种均兼抗几种病害。如郑单958,兼抗大小斑病、粗缩病、青枯病。鲁单981免疫或高抗锈病,高抗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青枯病、大斑病,中抗黑粉病、矮花叶病,对玉米螟有一定抗性。浚单20抗小斑病,高抗矮花叶病,中抗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抗玉米螟。农大108高抗小斑病、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和穗腐病,抗大斑病和玉米螟。鲁单984高抗黑粉病、青枯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大小斑病。天泰10号高抗小斑病、黑粉病、矮花叶病,抗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青枯病。鲁单6006高抗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大斑病和玉米螟。另外,还有许多审定品种均兼抗几种病害。这些品种的审定推广应用,充分说明了育成兼抗多种病虫害的品种是可行的。  虽然目前推广的品种均兼抗几种病虫害,但兼抗的种类仍较少,兼抗性还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兼抗粗缩病和兼抗虫能力更需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广大育种工作者刻苦的努力,不断创新,为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13参考文献  [1]赵君,王国英,戴景瑞.玉米对弯孢菌叶斑病的遗传效应分析[J].作物杂志,2024***2***:22-25.  [2]石洁,王振营,何康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病虫害发生趋势与原因分析[J].植物保护,2024***5***:63-65.  [3]荆绍凌,赵树仁,叶青江,等.玉米抗病性遗传改良[J].玉米科学,2024***5***:37-41.  [4]于永涛,宋春燕,黎裕,等.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QTL分析[J].玉米科学,2024***5***:1-5,11.  [5]罗梅浩,刘艳艳,刘曙光,等.不同玉米品种抗虫性研究[J].玉米科学,2024***5***:34-37.  [6]刘文国,孙志超,荆绍凌,等.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探讨[J].玉米科学,2024***3***:121-122,125.  [7]王桂香,庄光章,李龙,等.玉米粗缩病和抗病育种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24***3***:123-125.  [8]王玉萍,王晓鸣,马青,等.我国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组成变异研究[J].玉米科学,2024***2***:123-126.  [9]田雪亮,赵洪勋,陈锡岭,等.玉米杂交种对4种病害的兼抗性初报[J].玉米科学,2024***3***:141-143.  [10]鄂文弟,***,张立国,等.玉米瘤黑粉病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24***1***:153-157.  [11]任转滩.玉米抗锈病种质资源的筛选及应用研究[J].玉米科学,2024***4***: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