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鲮鱼的养殖技术
这一篇知识文章会给网友们分析“麦鲮鱼的养殖技术”的内容进行细致详细,期待对农友们有一些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池塘条件:小麦鲮鱼适合在水温较高的水域养殖,水温控制在24度左右。放养鱼苗:6月上旬至7月下旬,选择大小相近的夏季花池。
水质管理:下塘后一周以清水为主。喂食方法:第一周喂豆浆和菜饼,20天后喂红虫。
鲮鱼适宜在水温高的水体养殖。池塘水温需控制在20-28度之间,可进行高密度放养。
但放养鱼苗前需将池水排干,用漂白水消毒并暴晒1-2天,注入新水,水深1.2-1.5米之间,池底应有20厘米厚厚的淤泥。
鲮鱼苗选择大小相近的夏季花池。
最佳放养时间为6月上旬至7月下旬,亩产5000-7000尾。养殖15-20天后,根据情况选择是否分塘出塘,同时可在塘内每亩混养10条10-20条鲢鱼一起养殖。
鲮鱼苗入塘一周内,以清水为主,水位控制在80厘米左右。一周后可以在池塘中施肥。
通常用鸡粪颗粒控制水色和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大约每隔10天左右加水一次,水位控制在1.2-1.5米之间。
育苗第一周,鲮鱼育苗主要喂豆浆和菜饼,每天早晚各喂一次,一周后喂黄豆。待20天后,根据鱼苗的肥瘦培育红虫作为开料,然后用菜饼喂养。
小麦鲮鱼需饲喂1.5公斤菜饼。
好文探索:真省心!麦鲮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看这里!
文/图清远宇顺农牧渔业公司徐伟辉。
鲮鱼前几年价格基本维持在3元/斤以下,养殖方式较为粗放,效率较低。现如今行情好转,精细化高效养殖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通过麦鲮养殖来达到效益最大化,我们首先要设计出一个高效的生产模式。
麦鲮,学名麦瑞加拉鲮,原产于印度,其体色上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背鳍以外的其他各鳍末端均为赤红色。
麦鲮食性较杂,早期阶段以浮游植物为主,后逐渐转为以浮游动物为主,兼食浮游植物、有机碎屑。
广东地区麦鲮主要采取立体养殖模式,岸上养猪,猪粪养麦鲮,麦鲮又主要作为鳜鱼等肉食性鱼类的饵料鱼而被消耗。
随着近年来鳜鱼等名贵品种相对走俏,麦鲮仔作为它们的饵料鱼,需求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了“热门”养殖品种,一般麦鲮鱼总成本在2.5元/斤左右,去年到现在平均售价在4元/斤以上,今年,截至目前,麦鲮5元/斤,土鲮5.5元/斤,投资回报率在60%左右。同时,养殖技术难度小、省心、易管理,平均一人可管理100亩鱼塘,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养殖好品种(当然每年行情不固定,理性判断行情后再投资)。
鲮鱼作为一个较小规模的低档养殖品种,前几年价格基本维持在3元/斤以下,养殖方式较为粗放,效率较低,亩产是1000-1500斤,亩盈利多数在1000元以下。现如今行情好转,精细化高效养殖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通过麦鲮养殖来达到效益最大化,我们首先要设计出一个高效的生产模式。
根据对当地养殖品种的行情和气候特点,选定合适的养殖品种。
如高温期5-8月养殖麦鲮鱼,8-10月养殖泰鲮鱼,11月-次年4月养殖白鲢仔。实践上,也有个别地区如清远和四会地区在后期9月-4月份选择养殖巴西鲷,再根据池塘条件确定合理的养殖方案,如目标产量、是否开鱼花、放养密度及规格、拉鱼时间及规格等。
目前,广东地区麦鲮养殖池塘租金平均在2000元/亩,对于养殖鲮鱼来说,塘租成本平摊下来约1元/斤,同时养殖对象的生长时间有限,因此提高对池塘养殖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率尤为关键。如何提高如可以考虑缩短单批次鱼种的养殖周期,鱼种密度控制合理化,保持合适的存塘量,同时要尽可能的促使麦鲮鱼开口,加快其单位时间和空间的增重量,就算多花点电费、调水用药费也物有所值。
建议麦鲮养殖户每年都要进行干塘、晒塘。干塘、晒塘是提高麦鲮产量的必要工作,在此期间注意消灭塘底野杂鱼和螺,如果池塘中残留往年养殖的大鱼,则会在很大程度影响当年的鲮鱼产量,因为大鱼比小鱼争抢食物的能力大得多,导致小鱼吃食少、长速慢。
广东地区如四会、鼎湖很多养殖鲮鱼池塘的河涌水被严重污染,导致进排水不方便(养殖户怕排水出去之后没有好的水源加进来),从而常年不干塘、晒塘,这是导致麦鲮产量不高(多数在1000斤/亩左右)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在此处特别提出来。
第一阶段为开鱼花,一般从4-5月开始,从鱼花养到4000-5000尾/斤规格。
第二阶段为商品鱼养殖。
即从4000-5000尾/斤养到50-100尾/斤规格就上市。放苗2-3次,拉鱼5-6次,每次拉鱼亩产200斤左右,到10月基本结束然后养殖白鲢仔。
第2阶段时间较长,如果放养密度太大,如超过10万尾/亩,麦鲮达到200尾/斤左右就会顶塘,就必须分塘或者卖掉,但这种规格的鱼粒不太好卖的,此时则陷入尴尬。如果放养密度太小,如低于5万尾/亩,前期对池塘空间利用率较低,产量相对低点,另外对于定期排放猪粪的池塘,池塘前期因为鱼存塘量少,猪粪利用不完,则容易导致水质恶化,从而引起鱼摄食差,进入恶性循环。
8-10月份麦鲮的产量上不去,因为那个时候多数会遭遇孢子虫感染,此时如果转养泰鲮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提高该时段的饵料鱼产量,从而增加整体的养殖效益。
①开鱼花,从鱼花养到4000-5000尾/斤规格,密度在300万尾/亩左右。
将4000-5000尾/斤的小鱼粒标粗到500-1000尾/斤的大规格鱼粒,密度在20万尾/亩左右。
③商品鱼养殖阶段。将500-1000尾/斤的大规格鱼粒养至50-100尾/斤时上市售卖,密度在5万尾/亩左右,也可以把①②阶段放在一起,开鱼花后到了4000-5000尾╱斤左右卖掉一部分,然后继续养到800-1000尾╱斤左右再放入大塘进行商品鱼养殖,同时,加强轮捕轮放,这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手段。
养殖的池塘高峰期(6-8月)平均10天左右出一次鱼。或者,一次性放足鱼花或者小鱼粒,多次捕捞,此方式比较方便,难点在于不能够及时拉鱼,因为200-1000尾/斤左右的麦鲮鱼粒比较难**(100尾/斤左右和3000-5000尾/斤左右规格的较易买卖)。
对于自己养桂花鱼能够及时分塘或者卖鱼的朋友可以尝试此方式。
另外对于饵料鱼品种安排建议如下比较合理,5-7月份麦鲮鱼-8-9月份泰鲮鱼-10-4月份白鲢鱼+巴西鲷╱赤眼鳟。
鲮鱼养殖池塘的水质到中后期很可能出现pH值高、水浓、泡沫多等现象,导致鱼缺氧、摄食差,生长速度慢。
因为鲮鱼池塘有机质如猪粪、鸡粪较多,塘底易缺氧,氧化性改底剂比较适用。同时,因为浓绿水处理难度较大,建议以预防为主,多用菌制剂可有效防止这种恶劣水质的出现,水质处理好了,对鲮鱼产量的提高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不可忽视。
我们知道溶氧限制产量,但很多人在增氧这块容易忽略,因为很多人认为麦鲮耐低氧,浮头一般不会死鱼,所以就想省点电费,少开甚至不开增氧机,殊不知“浮头一日,三天不长”,高产也就无从谈起。
鲮鱼最常见的病害为寄生虫病,其中以感染车轮虫和孢子虫为主,建议多防虫、少杀虫。
我们想想寄生虫哪里来的如何感染可从以下2点考虑:第一,塘底有机质多,给寄生虫的生存提供了良好条件。第二,鱼不摄食,导致体质差,鱼体抗虫能力差。
感染孢子虫的鲮鱼苗瘦小,右图示孢子虫。
做好调水改底工作、保持鱼开口摄食可从根本上减少寄生虫的发生及其危害。同时放鱼粒前要做好验虫、杀虫工作,不要放携带寄生虫的鱼粒,另外清塘时杀螺到位也可以减少孢子虫的发生概率。
麦鲮鱼属典型的杂食性,对颗粒性有机碎屑利用率高,广东地区多数以每天定期排放猪粪来直接投喂,很少投喂饲料,麦鲮行情好时,才会加大饲料投喂力度。该模式优势在于养殖成本低,不计塘租的话大约总成本在1元/斤,但产量相对较低,多在1000-1500斤,行情低迷时不易亏本,比如几年前麦鲮价格长期在3元/斤以下,但行情好时赚钱也有限。
如果用配合饲料来投喂麦鲮,养殖成本相对稍高,斤鱼饲料成本一般在2元左右,但是亩产也会相对较高,如广东地区可达3000斤/亩甚至更高,其他省份可达2000-2500斤/亩,甚至更高。饲料投喂模式在麦鲮行情好的时候有一定的优势。
另外,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投喂饲料的麦鲮比单纯投喂猪粪所养出来的麦鲮质量好,出肉率更高、病虫害较少,相应地,桂花鱼的耗鱼量也会减少5%-10%,很多有经验的桂花鱼养殖户对这一点比较看重,相信在麦鲮养殖中,饲料投喂模式将是一种趋势。
中国水产业领先的行业公众号“水产前沿”诚征原创稿件,欢迎任何涉及水产的原创独家好稿(请勿一稿多投,请勿抄袭),也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联系邮箱:wxfishfirst。
精选问答:
1、广西麦鲮产地?
产地 广西河池宜州区。
麦鲮鱼:麦鲮鱼是常见的一种鲮鱼,学名麦瑞加拉野鲮,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鲮属淡水鱼类。
2、麦鲮鱼怎么煮?
食材:鳊鱼一条,约500g,姜丝,葱段,干红辣椒少许,橙皮少许,生抽酱油
做法:
1、准备好材料,洗干净鳊鱼,沥水待用。切好姜丝,葱段,干红辣椒和橙皮;
2、洗干净锅底,不能有水,大火干烧一会,放油,油温稍高时放鱼;
3、大火把鱼的两面都煎一下,然后小火慢慢把鱼煎香,一般一面煎8-10分钟就好了,不要经常翻动鱼,不然鱼肉容易碎;
4、煎好鱼后装盘;
5、再往锅里放些油,油温高后把姜丝,葱段,干红辣椒和橙皮丝放下去,再放点酱油,烧开后把汁铺在鱼上就可以了。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