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芝麻常见病害及防治

2024-07-01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4479 次
芝麻常见病害及防治

芝麻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但在生长过程中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以下是芝麻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1.炭疽病

炭疽病是芝麻上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表现为叶片和茎干上出现黑色斑点,严重时会导致芝麻死亡。防治方法包括:

  • 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杂草,保持田间通风干燥;
  • 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洒,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2.疫霉病

疫霉病是芝麻上另一种常见的病害,主要表现为茎干上出现黑色斑点,叶片出现黄化和脱落。防治方法包括:

  • 保持田间通风干燥,避免过度密植;
  • 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洒,如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3.立枯病

立枯病是芝麻上一种严重的病害,主要表现为芝麻植株突然枯萎死亡。防治方法包括:

  •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
  • 保持田间通风干燥,避免过度密植;
  • 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洒,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4.蚜虫危害

蚜虫是芝麻上常见的害虫之一,会吸取芝麻汁液导致芝麻生长缓慢,严重时会导致芝麻死亡。防治方法包括:

  • 定期检查芝麻田,及时发现虫害并进行防治;
  • 使用有效的杀虫剂进行喷洒,如40%敌敌畏乳油。

芝麻病虫害的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包括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保持田间通风干燥、清除病残体和杂草、使用有效的杀菌剂和杀虫剂等,以确保芝麻的正常生长和高产高质。

相关拓展:

问:芝麻病害防治很重要,芝麻病害有什么综合防治方法?

1、芝麻青枯病

芝麻青枯病对蒴果、叶以及茎秆危害较大,其发病时间多为高温高湿的7-8月份,当田地间的温度约为13℃时,就会侵染青枯病菌,当温度上升至25-45℃时,发病会更加严重。在发病时也会出现一半茎秆萎蔫,一半茎秆保持原状的情况。芝麻叶片感染病菌,其叶片将会有墨绿色条形斑状出现,大多数呈现为纵横交错的网状斑纹,叶背的脉纹有***的凸起,染病的叶片也会随之褶皱呈褐色枯死。

防治方法:在农药使用时可以在初期阶段喷洒新植霉素的1500倍液。2500倍液的农用链霉素。300倍液的14%络氨铜水剂。1500倍液的32%克菌溶液等,每隔8d可以喷洒1次,需要连续喷洒4次左右。

2,芝麻叶枯病

叶片染病初生暗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具不明显的轮纹,边缘褐色,上生黑色霉层,严重的叶干枯脱落。叶柄、茎染病产生梭形,后变为红褐色条。蒴果染病生红褐色稍凹陷圆形病。该病扩展迅速,芝麻生长后期遇连阴雨,仅20天左右即可漫延全田引致大量落叶,对产量影响很大。

防治方法:田间病株残体,深翻土地;避免低洼地种芝麻;选用无病地的种子;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增宽渗施有机肥及磷钾肥,请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在芝麻叶枯病的发病初期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6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药剂喷雾防治,好在花期和封顶前各喷洒1次。

芝麻病害防治,必须坚持综合防治,即派巧让以预防为主,农业防治为基础,认真搞好病虫预测预报,急需农药防治时,尽量采用生物源农药,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特别是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在芝麻的生长中后期更需要严格控制。由于芝麻产品无论是农户自用或者进入国内、国际市场都与人体健康有关,尤其是进入国际市场检验更严,尘局因此芝麻生产必须朝无公害方向发展。

问:芝麻病害如何防治用什么药?

1.茎点枯病
主要发生于芝麻开花结蒴期。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侵入和扩展。特别是在雨后骤晴发病重。发病症状:根部发病后,逐渐变褐枯萎。茎部病斑初呈黄褐色水渍状,与健全组织无明显界线,继而发展为绕茎大斑并蔓延,病斑呈黑褐色、中部银灰色、有光泽、密生针尖大的小黑点。病株叶片自下而上呈卷缩萎蔫状,黑褐色,不脱落,植株顶端弯曲***。蒴果发病后呈黑褐色枯死状。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农药杀菌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0%恶霉灵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兼治枯萎病。
2.疫病
主要危害叶片、茎秆和蒴果。发病高峰为7~8月,高温高湿病情扩展迅速,大暴雨后或夜间降温有利于发病。发病症状:叶片发病初期出现褐色水渍状不规则形斑,湿度大时呈黑褐色湿腐状,边缘有白色霉状物,干燥时病斑为黄褐色;茎秆发病初期出现墨绿色水渍状斑,后为深褐色不规则形斑,略凹陷,环绕全茎后病部缢缩,边缘不明显,湿度大时上下扩展,致全株枯死;蒴果病斑呈水渍状墨绿色,后变褐凹陷。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1∶1∶100的波尔多液,或2%氨基寡糖素1000倍液碧散,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6%嘧菌酯百菌清1200倍液。
3.青枯病
主要危害茎秆、叶和蒴果。发病高峰为7~8月,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特别是雨后骤晴发病较重。发病症状:茎秆染病初期出现暗绿色斑块,逐渐成黑褐色条斑,顶梢有2~3个梭形溃疡状裂缝。植株顶端萎蔫,后下部叶片萎蔫,呈失水状,发病轻时夜间尚可恢复,数日后枯死。也有半边植株先萎蔫而另半边暂时维持原状的。根茎维管束呈褐色,最后蔓延至髓部,造成空洞。湿度大时,茎部内外均有菌液溢出,菌液渐变为黑色的颗粒。叶片染病,叶脉呈悔锋氏墨绿色条斑,有时纵横交错,结成网状,叶背脉纹呈***凸起,病叶褶皱变褐枯死。蒴果染病外表有水渍状病斑,渐变为深褐色粗细不匀的基陪条斑。防治方法: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石灰水泼浇病穴。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30%甲霜恶霉灵1200倍液喷洒防治。
4.叶斑病
危害叶片、蒴果、茎秆,以叶片受害为主。多雨、潮湿条件有利于发病。发病症状:叶片受害,病斑圆形、近圆形或多角形;边缘黑褐色,中央灰褐色;病斑背面生一层灰黑色霉状物,病斑中央常破裂;严重时,一片叶片上可生几十个病斑。茎上的病斑

问:芝麻常见病害怎么防治?

我国芝麻病害的种类很多,常见的真菌***害有立枯病、疫病、炭疽病、白粉病、枯萎病、病毒病、扁茎病、叶枯病、褐斑病、真菌性角斑病、茎点枯病、茎枯病、白绢病等,细菌***害有青枯病和细菌性角斑病,还有病毒病。其中以茎点枯病、枯萎病、青枯病、立枯病、疫病、病毒病、叶斑病等危害较重而普遍,对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很大。

(1)茎点枯病

芝麻茎点枯病,俗称“黑秆疯”、“黑秆病”、“站秆”等,我国芝麻主产区普遍发生,在湖北、河南、江西等省危害较重。该病一般发病率为10%~20%,重者达80%以上,甚至成片枯死。芝麻茎点枯病的病原菌属半知菌类,球壳孢目,球壳孢科。病菌主要以小菌核在种子、土壤和病残株上越冬,第二年当土壤温度达到25℃以上时,小菌核产生菌丝进行初侵染,菌丝的生长适宜温度为30~32℃。植株发病后,在茎秆上长出很多小黑点,即分生孢子器,当孢子器吸水后,由孔口涌出大量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分生孢子的耐旱力较强,在25~30℃最适宜萌发。病株的茎秆内和种子表面形成由菌丝组成的黑点状小菌核,能抵抗不良环境,在土壤中可存活两年之久。此菌除侵染芝麻外,还危害茄科、豆科、麻类等作物。

茎点枯病在芝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发病期主要有两次。第一次于播种后开始至现蕾、初花时结束,病菌侵入种子、幼苗的子叶和幼茎,会造成种子变褐烂种、烂芽或根腐死苗。第二次是从盛花期开始,终花期后大量发生,到成熟期达到高峰。一些病株虽能收到部分种子,但籽粒饱满度和含油率下降,品质降低。病菌侵染一般先从根部或茎基部开始,而后向茎秆上部逐渐蔓延,也有的从叶柄基部侵入而后蔓延到茎部。侵染部位首先产生褐色斑点,然后发展成绕茎的黄褐色梭形斑块,呈水渍状,以后周围呈黑褐色,中部变为灰白色,上面密生很多分生孢子器和小菌核,呈小黑点状。最后病菌侵染根、茎的皮层及内部,最后发展到整个植株,造成全株枯死。

防治芝麻茎点枯病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①选种抗病品种,如“中芝”系列、“鄂芝”系列、“豫芝”系列、“赣芝”系列、“冀芝”系列品种等。②轮作换茬,与非寄主作物轮作3年以上。③种子处理,如种子带菌,可用55℃温水浸种10~15分钟;每500克种子用0.5%五氯硝基苯2.5克拌种;用0.1%~0.3%多菌灵或0.1%瑞毒霉浸种30分钟,晾干播种。④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排渍抗旱,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⑤喷药防治:40%多菌灵1000倍液于苗期、蕾期、盛花期喷雾,每次每667米2用量为75千克;或50%退菌特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于封顶前后喷洒2次(间隔7~10天)。

(2)枯萎病

芝麻枯萎病,俗称“半边黄”或“黄死病”,是我国北部和中部芝麻产区发生的一种较普遍而严重的病害,在河南、安徽、湖北、河北、山西等省发生较重。一般发病率5%~10%,严重时达30%以上。芝麻枯萎病的病原菌属半知菌类,丛梗孢目,瘤座菌科。病菌常称镰刀菌,因病菌产生大、小两型孢子,大型孢子为镰刀形,小型孢子为卵圆形。分生孢子最适宜的培养温度为30℃。病菌潜伏在种子、土壤和病株残杆中越冬,第二年从根尖、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侵染健全的根,进入导管,向上蔓延至植株各部。当5厘米土温在25~27℃、水分含量10%~20%时,有利于枯萎病的发生。此病也危害甘薯等作物。

芝麻整个生育期均可感病,但以花蒴期发生较多,盛花期为发病高峰期。此病在6月份开始发生,危害幼苗猝倒枯死,造成缺苗。若苗期多雨,则死苗更重。

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发病盛期,尤其在雨水多,土壤湿度大或土壤贫瘠的沙壤土上发病严重。后期发病,先是根部半边根系变褐色,逐渐向相同的半边茎秆延伸,呈红褐色干枯的条斑,潮湿时病斑上出现一层粉红色的粉末,病茎的导管或木质部呈褐色。病株一侧的叶片由下向上变黄变小,也呈半边黄的现象,以后逐渐枯死脱落。后期发病常使蒴果变小,引起炸蒴落粒,籽粒变褐且不饱满。

芝麻枯萎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①选用抗病品种及无菌种子。②轮作换茬,每隔3年以上种植一次。③药剂防治,用0.5%硫酸铜液、0.1%多菌灵浸种30分钟;大田植株每10天喷1次0.2%的硫酸铜液、40%多菌灵1000倍连续2~3次,可起到好的防治作用。

(3)青枯病

芝麻青枯病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但以江西发生最重。一般发病率5%以下,重病地可达40%左右。芝麻青枯病为细菌***害,病原菌为假单胞杆菌,属真细菌纲,假单胞细菌目,假单胞杆菌科。此病除危害芝麻外,还危害大豆、花生、烟草、马铃薯、茄子、菜豆等作物。

病菌主要通过病残株在土壤中越冬,经流水、地下害虫及农具传播。病菌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发病初期茎部出现暗绿色斑块,以后逐渐加深,变成黑褐色条斑。病株茎顶部常有2~3个梭形溃疡状裂缝,初发时白天萎蔫,晚上恢复,几天后失去恢复能力。茎部维管束变褐,并逐渐蔓延到髓部,造成空洞,病部常流出菌浓,干燥后转变为漆黑亮晶的颗粒。不久则全株枯萎,蒴果不能正常成熟,严重的地段成片枯死。在21~43℃范围内,温度越高,发病越重。

青枯病的防治方法:①与禾本科、棉花、甘薯等进行2~3年以上轮作。②加强田间管理,排除渍水,施足底肥,增强植株抗性。③及时拔除、销毁病株,并用石灰水消毒病穴。

(4)病毒病

病毒病在我国芝麻主产区均有发生,局部地区危害较重。据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研究发现,我国芝麻的病毒病主要是由花生条纹病毒(PStV)、芜菁花叶病毒(TuMV)等引起的。我国芝麻病毒病有三种类型,即黄花叶型、普通花叶型和混合型(皱缩花叶、黄化)。由花生条纹病毒引起的芝麻黄花叶病毒广泛流行于我国河南、湖北、安徽等芝麻产区,流行年份发病率可达50%以上,对芝麻产量有较大的影响。蚜虫是芝麻病毒病传播的载体,花生条纹病毒、芜菁花叶病毒等能通过桃蚜传播到芝麻上。一般在6~7月份高温干旱蚜虫大量发生的情况下,芝麻病毒病流行最盛,与蚜虫的发生高峰期相吻合。

芝麻苗期和中后期均可发病,在6月份开始发病,7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发病后叶片卷缩,形成花叶,病株顶端***,不能结蒴或很少结蒴,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

防治方法是种植抗病品种,防治蚜虫以避免传播病毒等。

(5)立枯病

芝麻立枯病在我国芝麻产区都有发生,主要在苗期发病。病原菌为半知菌类,无孢霉群,丝核菌属。寄主范围很广,最普遍的有甜菜、茄子、辣椒、马铃薯、番茄、棉花、菜豆等。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可存活多年。菌丝为白色,分枝多,不产生分生孢子,常形成菌核。发病时,在幼苗茎基部的一侧出现暗褐色病斑,逐渐扩大绕茎一周,病部凹陷腐烂,最后缢缩呈线状,严重时从地表处折断,萎蔫而死。病菌随地面流水、风雨和农事操作而传播。芝麻出苗后如遇低温,降雨多,湿度大,生长不良,则发病严重。防治方法,一是防止田间渍水;二是用五氯硝基苯处理土壤,可杀死土壤中越冬病菌;三是用0.5%硫酸铜浸种30分钟,或种子用0.2%福美双、0.1%多菌灵拌种,预防效果较好。

(6)疫病

芝麻疫病在我国南方发病较重,尤其在湖北、江西等省。病原菌属藻状菌纲、霜霉目、腐霉科、疫霉属。病菌终年存活于土壤中,种子也能带菌,仅对芝麻有致病性。在芝麻生长发育的任何时期,病菌可侵染地上任何部位。一般在7月份芝麻现蕾期开始发病,花期流行,在高湿的条件下发病严重。从茎基部侵入,为初侵染,形成孢子束和游动孢子,借风雨、流水进行再侵染。发病初期的侵染部位为深绿色水渍状,后变为黑褐色,茎基部干缩溃疡。在潮湿情况下,病部长出絮状菌丝。叶片感病,形成较大黄褐色病斑,略现轮纹。防治方法,一是轮作和防止田间渍水,二是用波尔多液(石灰、硫酸铜、水的比例为3∶3∶50)或0.1%硫酸铜液于6月底或7月初喷施1~2次。

问:芝麻有什么病害怎么防治?


茎点枯病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兼治枯萎病。

疫病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1∶1∶100的波尔多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青枯病

防治方法: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石灰水泼浇病穴。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洒防治。

叶斑病

发病初期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1∶150的波尔多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兼治叶枯病。

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