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萌发菌 萌发菌和蜜环菌区别

2024-06-26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8846 次
萌发菌 萌发菌和蜜环菌区别

萌发菌是一类能够促进种子萌发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中最重要的是属于放线菌科的亚属诺卡(Nocardia)和属芽孢杆菌(Bacillus)的菌株。这些萌发菌能够产生一些生长素和激素,能够促进种子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萌发菌的分类和特性

萌发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放线菌科的亚属诺卡萌发菌,另一类是属芽孢杆菌的萌发菌。这些菌株通常生长在土壤中或者在种子表面,它们能够分解种子中的一些复杂有机物,产生一些有益的代谢产物,促进种子的发芽和生长。

萌发菌具有以下特性:

  • 能够分解种子中的有机物,产生生长素和激素
  • 能够降解土壤中的一些有机物,改善土壤环境
  • 能够增强作物的耐逆性,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萌发菌的应用

萌发菌是一种生物肥料,可以替代化学肥料,具有环保和经济效益。它可以促进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降低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减少土壤污染和环境污染。

萌发菌还可以应用于土壤修复和植物保护。它可以降解一些有害物质,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和抗虫能力,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萌发菌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萌发菌作为一种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萌发菌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成为一种重要的农业技术。

拓展百科知识

生长素:一种植物激素,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激素:一种在植物体内起调节生长和发育作用的物质。

化学肥料:指用化学方法合成或提取的肥料,一般包括氮肥、磷肥、钾肥等。

生物肥料:指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制造的肥料,包括有机肥、微生物肥、生物有机肥等。

参考资料:《农业微生物学》(第二版),王**,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农业生态学》(第二版),王**,中国农业出版社,2024。

相关问答拓展:

1、绿霉孢子萌发时间?

绿霉最迟5天萌发

 绿霉(木霉)病害是食用菌栽培中的大敌。主要萌发在没有发菌的菌块上和未经彻底消毒的材料上及尚未消除的死菇上,适于酸性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中孳生。其孢子在空中传播快,繁衍迅猛,处理不及时,损失惨重。

一、降低菇房温度和湿度,加大通风量,并用草木灰覆压霉菌处,防止霉菌孢子飞扬传播。  

二、先用3%的来苏尔溶液或3%的甲醛溶液室内喷熏,再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霉菌处。  

三、在霉菌处撒上高锰酸钾颗粒后,**于霉菌外围。  

四、取生石灰9份、多菌灵1份、水适量灌刷霉菌处。  

2、春兰什么时候发芽?

  春秋季都是生长旺盛期,也是发芽和新根生长期,如若营养不良,发芽期会推迟。  春兰种子极细,种子内仅有一个发育不完全的胚,发芽力很低,加之种皮不易吸收水分,用常规方法播种不能萌发,故需要用兰菌或人工培养基来**养分,才能萌发。播种最好选用尚未开裂的果实,表面用75%的酒精灭菌后,取出种子,用10%次氯酸钠浸泡5-10分钟,取出再用无菌水冲洗3次即可播于盛有培养基的培养瓶内,然后置暗培养室中,温度保持25C左右,萌动后再移至光下即能形成原球茎。从播种到移植,需时半年到一年。

3、为什么蘑菇菌包长出菌芽就干了?

这个应该是空气湿度不够造成的。或者菌袋含水量不足。原因很多,.例如培养料含水量不足.菌丝体老化.或者通风换气不好,空气湿度太大造成的.土粒间隙大,调水时**过重,造成料面和土层之间水分过多,氧气供应不足,菌丝因缺氧而萎缩。

另外,调水期间菇房通风不良,以及高温期间**,蘑菇菌丝自身代谢产生的热量和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散发而受到伤害,也会出现菌丝萎缩现象。

4、野生菌子怎么长出来的?

野生菌子(包括木耳、香菇、松茸等)生长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孢子萌发:野生菌子的生命始于孢子,孢子来自成熟的菌体或是腐朽植物和土壤中的繁殖物,萌发后逐渐形成菌丝体。

2.菌丝扩散:菌丝在土壤中随着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迅速扩散,形成庞大的菌丝网。

3.菌丝聚合:菌丝网吸收足够的养分后,就会在一定的条件下聚合成小菌块,这些小菌块就是野生菌的原始体。

4.菌体成熟:原始体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逐渐生长分化为成熟的菌体,这时就可以采摘食用了。

野生菌子需要适宜的生长环境、养分和温度等条件才能生长繁殖,因此在自然环境中采摘野生菌子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免误食有毒的菌种。

拓展好文:食用菌育种:浅谈关于食用菌菌种的制作技术

  一级菌种的分离选育

  一级菌种(母种)主要采用人工选择、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和原生质融合等手段获得。作为一般制种专业户,可以采用人工选择方式分离培育一级菌种,具体步骤与操作方法如下。

  1、采集种源。从野生人工栽培群体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优良菇体作为种源。种菇的标准是:八成熟,朵形圆正、肉质肥厚,无病虫害。采集1至2朵符合上述标准的种菇编上号码,作为分离一级菌种的材料。从栽培室采集的应标有原菌株代号。

  2、培养基配制。琼脂培养基又叫PDA培养基,常用配方为:马铃薯200--250克,琼脂15--20克,葡萄糖20--25克,清水1000毫升。也可以加硫酸镁1--1.5克,维生素B1微量,磷酸二氢钾2--3克。先将马铃薯洗净去皮,切成薄片,置于铝锅内加水煮沸30分钟,捞起后用4层纱布过滤,取汁。然后将琼脂加入汁内,边加热边搅拌,让琼脂充分溶化;再将葡萄糖等加入,稍煮几分钟后,同样用4层纱布过滤,取其汁液。将汁液趁热装入玻璃试管内。装至管长的1/5,管口用棉花塞紧,或将汁液装入玻璃三角瓶内,装量20毫升。然后置于高压锅内,在98--108千帕/厘米的压力下灭菌30分钟左右。灭菌后及时取出,趁热将试管斜排于桌上,冷却后即成为固体斜面培养基。

  3、一级菌种分离方法。有孢子弹射、组织分离和基内分离3种方法。①孢子弹射法。将种菇表面消毒,吸干水分后,将菇体悬挂于装有琼脂培养基的三角瓶内,让菇体内的袍子自然散落在培养基上萌发菌丝。也可以剪取一小决菇体,贴附在试管斜面培养基表面,让孢子散落在培养基上萌发菌丝,即能获得母种;③组织分离法。将消毒过的种菇,在接种箱内用手从菇柄处对半解开,或用刀片切开,使菇体形成对开。在菌盖和菌柄交界处或菌褶处,用接种刀切取一小块菇体,然后纵切成5毫米x10毫米的小薄片,用接种针挑取一块薄片,接入斜面培养基的中央,每支试管接种一小决薄片,待其萌发菌丝,即可得到母种;(3)基内分离法。选择已长菇的木段,削去树皮及表层木质部,用70%的酒精消毒后,锯成1厘米厚的薄片,放入0.1%的升汞水中消毒1--2分钟,再用灭菌水洗去残液。然后再将小薄片劈成0.5--1厘米宽的小条,接入斜面培养基中央,待长出菌丝后即得母种。也可以在已长菇的菌袋中,经消毒处理后,用接种针钩取袋内色泽纯、长势旺的菌丝体,接种在试管斜面培养基中央,待萌发菌丝后,同样获得菌种。

  4、适温培养。通过上述不同方式将菌种分离接种于试管后,要及时将试管移入已消毒的培养箱或培养室内培养,温度控制在25℃左右,使分离获得的孢子或菌丝在适温下发育。一般孢子弹射3--4天后孢子萌发成菌落,10天后菌丝长满管;组织分离接种后2--3天,菌丝即萌发,并在培养基上蔓延生长;菇木分离接种后,7天菌丝即恢复生长。

  5、选育提纯。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菌丝,不一定都是优质的,还需要选育提纯。在菌丝萌发后,要认真观察,挑选色泽纯、健壮、长势正常、无间断的菌丝,在接种箱内连同培养基钩取菌丝,接入另备的试管培养基上。在23--25℃的恒温条件下,培养7--10天,待菌丝长满管后,再进行观察,从中择优取用,即为“母代”一级菌种(母种)。

  6、转管扩接。母代一级菌种可以转管扩接成“子代”母种。采用同样的斜面培养基,每支可扩接30--50支子代母种。生产上供应的多为子代母种。它可以再次转管扩接。一般每支可扩接成20--25支子代母种,但转管次数不得超过5次。

  7、出菇试验。分离选育的母种,还必须进行出菇试验。方法是:把母种接种于瓶或袋装的木屑培养基上,根据各种菇耳种性对温度的要求,进行适温培养,直至出菇才证实可用于生产。

  原种(二级菌种)繁殖培养

  将母种接在瓶或袋的木屑培养基上,通过培养,即成原种。其技术要求如下。

  1、原种木屑培养基配方杂木屑77.5%,麦麸20%,蔗糖1%,石膏粉1.2%,硫酸镁0.3%。pH值(灭菌前)6.5--7,含水量调至60%。

  将上述原、辅料混合拌匀,装入750毫升的玻璃菌种瓶内,装料要求下松上紧。瓶口塞紧棉花,再用牛皮纸包住瓶颈与棉塞。然后置于高压灭菌锅内,在147千帕/平方厘米压力下灭菌2--2.5小时。也可进行常压灭菌,在100℃下保持10--11小时,达标后趁热取出,让其冷却。

  2、接入菌种待料温降至25℃以下时,在灭菌条件下,将试管种分割成若干决,通过酒精灯火焰迅速接入原种培养基上,每支母种可按4--6瓶原种。

  3、发菌培养接种后及时将玻璃菌种瓶移入25℃菌种培养室内进行培养。空间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上,避免强光照射。原种培养时间一般菇类需要40--50天,草菇、银耳只需15--20天即可。

  4、去杂选优原种培育过程中,要每天进行观察,如发现有杂菌污染的,应立即淘汰。

  栽培种(**菌种)扩大培育

  将原种再次扩接在同样的木屑培养基上,在适温条件下培养30--35天即为栽培种(又叫生产种),可用于生产栽培。栽培种可用750毫升菌种专用瓶,由于使用量大,所以通常多采用聚丙烯菌种袋。袋的规格有12厘米x24厘米、15厘米x28厘米、17厘米x33厘米等,可根据各种菇耳特性和当地习惯选择使用。培养基灭菌采用常压灭菌灶灭菌,要求灭菌温度达100℃,保持8--10小时,达标后趁热卸袋冷却。待料温降至25℃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接入选定品种的原种。每瓶原种可扩接成50--60瓶栽培种。菌种培育室要求干净,防强光,室温掌握在23--25℃,并经常检查,发现杂菌污染应及时淘汰,不断选优去劣。当菌丝长满袋,尖端菌丝反转上爬1--3厘米时,为适龄的栽培种。

  在菌种制作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会选用相关动植物表型设备辅助育种。比如食用菌菌丝表型仪,在母种阶段观察菌丝表型性状,通过分析得出便于后期菌种制作;再比如在栽培种阶段会使用食用菌智能育种实验箱,通过设置相应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观察菌种的生长过程,便于指导后期菇农种植。

  除了以上表型设备的使用以外,目前有部分菌种科研生产部门选用食用菌大数据数字化平台,以深度学习技术为核心,开发算法系统;以大数据存储计算,智控菌种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不仅实现智能化,还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让菌种制作生产流程统一化、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