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梨锈病病原冬孢子 梨锈病锈孢子器形态

2024-06-0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546 次
梨锈病病原冬孢子 梨锈病锈孢子器形态

梨锈病是梨树上的一种常见病害,由梨锈病菌引起,会影响到梨树的生长和果实的产量。病原图冬孢子是梨锈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和控制非常重要。

一、病原图冬孢子的特点

病原图冬孢子是一种真菌孢子,大小约为3~5微米,呈圆形或椭圆形。它是梨锈病菌在梨树上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可以通过空气、水、工具等多种途径传播。病原图冬孢子在梨树上可以存活很长时间,即使没有梨树的存在,它也可以在土壤中存活,等待下一次传播。

二、病原图冬孢子的防治措施

为了控制梨锈病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1.病树及时移栽

对于已经感染了梨锈病的梨树,应该及时将其移栽,避免病原图冬孢子在梨树上的传播。

2.保持梨园清洁

定期对梨园进行清洁,清除落叶、枯枝等垃圾,减少病原图冬孢子存活的环境。

3.使用化学药剂

可以使用一些化学药剂,如甲基托布津、氧化锰等,对梨树进行喷洒,以防止病原图冬孢子的传播。

4.加强梨树的养护

加强梨树的养护,提高梨树的免疫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梨锈病的发生。

三、与梨锈病相关的问题

问题一:梨锈病对梨树的生长和果实产量有何影响?

答案:梨锈病会使梨树的叶片出现黄化、凋萎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梨树死亡。同时,梨锈病也会影响梨树的果实产量和品质。

问题二:梨锈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答案:梨锈病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水、工具等多种途径。其中,病原图冬孢子是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

问题三:如何预防梨锈病的发生?

答案:预防梨锈病的发生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及时移栽病树、保持梨园清洁、使用化学药剂、加强梨树的养护等。

问题四:梨锈病的化学防治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案:在梨锈病的化学防治中,需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避免对梨树和环境造成污染。同时,需要注意药剂的浓度和喷洒时间,以保证药效的最大化。

问题五:梨锈病的症状有哪些?

答案:梨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黄化、凋萎和果实变形等。严重时还会导致梨树死亡。

问题六:梨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关吗?

答案:梨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关,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梨锈病的发生和传播。

问题七:如何诊断梨锈病?

答案:诊断梨锈病可以通过观察梨树的叶片、果实等部位是否出现黄化、凋萎等症状来判断。

问题八:梨锈病的病原菌是什么?

答案:梨锈病的病原菌是梨锈病菌。

问答拓展:梨树梨锈病的病原是什么?

病原为担子菌门梨胶锈菌[GymnosporangiumasiaticumMiyabeexYanmada]。病菌需在两类不同的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具有专性寄生和转主寄生特点。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产生4种类型的孢子,性孢子及锈孢子阶段发生在梨、山楂、木瓜等寄主上,冬孢子及担孢子阶段发生在桧柏、龙柏及欧洲刺柏等柏类转主寄主上。性子器扁烧瓶形,埋生于梨叶正面病部组织的表皮下,孔口外露,大小为120~170微米10~120微米,内生有许多无色单胞纺锤形或椭圆形的性孢子,大小为8~12微米1~3.5微米。锈子器丛生于梨叶病斑的背面或嫩梢、幼果和果梗的肿大病斑上,细圆筒形,长5~6毫米,直径0.2~0.5毫米。组成锈子器壁的护膜细胞长圆形或梭形,大小42~87微米13~42微米。外壁有长刺状突起,锈子器内生有很多的锈孢子。锈孢子球形或近球形,大小为18~20微米19~24微米,膜厚2~3微米。橙***,表面有瘤状细点。冬孢子角红褐色或咖啡色,圆锥形;初短小,后渐伸长,长2~5毫米,顶部宽0.5~2毫米,基部宽1~3毫米。冬孢子通常需要25天才能发育成熟。冬孢子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双胞,黄褐色,大小为33~61微米14~28微米,在每细胞的分隔处各有2个姿搜发芽孔,柄细长,其外表被有胶质,遇水胶化。冬孢子萌发时长出担子,4胞,每个细胞长一个小梗,每小梗顶端产生一个担孢子。担孢子卵形,淡黄褐色,单胞,大小为10~早弊15微米1~9微米。

冬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30℃,最适温度为17~20℃。担孢子发芽适宜温度15~23℃。锈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7℃。

梨胶锈菌除危害梨树外,还能危害木瓜、山楂和贴梗海棠等,但不能侵害苹果。梨锈病菌的转主寄主除桧柏外,还有欧洲刺柏、南欧柏、高塔柏、圆柏、龙柏、柱柏、翠柏、金羽柏和球陆册族桧等,其中,以桧柏、欧洲刺柏和龙柏最易感病,球桧和翠柏次之,柱柏和金羽柏较抗病。

问答拓展:梨锈病有哪些特征?

GymnosporangiumharaeanumSyd.症状

梨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严重时也为害幼果。叶片被害时,先在叶表面发生橙***、有光泽的小斑点,斑点数目不等,多者可达20—40个。其后斑点逐渐发展成圆形病斑,直径约4—8mm。病斑中间橙***,边缘淡***,表面密生针尖大小的桔***小点粒,即病原菌的性孢子器。性孢子器成熟后溢出淡***粘液,内含性孢子。粘液干燥后小点粒变为黑色。以后,病斑处组织肥厚,正面稍凹陷,背面隆起并生出灰褐色细管状物,即锈孢子器。每个病斑上可产生锈孢子器10数条,末端破裂后即散出黄褐色的锈孢子。其后病斑逐渐变黑色。当叶片上病斑较多时,往往早期脱落。幼果被害,多在萼洼附近形成大小约1cm的橙***圆斑,后期变为褐色,病部稍凹陷,病斑上发生初为桔***,后变黑色的小粒点,病斑四周产生细管含尺状锈孢子器。病果生长停滞,往往呈畸形而早落。叶柄及果柄被害后,病部呈橙***,膨大隆起成纺锤形,上面也着生有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新梢的症状与叶柄相似,但后期病部凹陷,龟裂,易折断。转主寄主桧柏染病后,最初在针叶、叶腋或小枝上出现浅***斑点,其后稍隆起,逐渐突破表皮,露出红褐色或紫褐色、圆锥形或扁楔形块状物,直径1—2mm,单生或数个相连,即冬孢子角。春雨后冬孢子角吸水膨大,成为橙***舌形胶质体,干燥时干缩成表面有皱纹的胶块状。

病原菌(图1-27)

图1-27梨锈病

1.叶片症状2.冬孢子角3.冬孢子4.冬孢子萌发5.护膜细胞6.锈孢子

性孢子器葫芦形,埋生于表皮下,大小120—170×90—120μm性孢子纺锤形,无色,单胞,大小8—12×3—3.5μm。锈孢子器生于叶背面,长筒形,长约2.5—4毫米,直径0.3—0.5mm。护膜细胞六角形,有长刺状***突起,大小42—87×23—42μm。锈孢子近球形,橙***,表面有刺点,大小18—22×16—20μm。冬孢子纺锤形或椭圆形,双胞,橙***,具长柄,分隔处稍缢缩,每胞各具两个发芽孔,大小35—70×15—22μm。冬孢子在胶质冬孢子角上萌发生出先菌丝,4胞,每胞生一长柄,顶端着生小孢子。小孢子卵圆形,单胞,无色,大小10—15×8—9μm。

发生规律

梨锈病菌为转主寄生。在梨树上形成的锈孢子成熟后,借风力飞落到转主寄主桧柏属(Juniperus)植物上,在适宜温度下萌发,侵入桧柏的叶、枝而产生冬孢子角。越冬后至春季,冬孢子萌发产生小孢子,随风雨传播,直接侵入梨树叶片或果实。侵入后经过一定时间形成性孢子器。性孢子器产生性孢子,性孢子经昆虫等传带到异性性孢子器的受精丝,受精后形成双核菌丝。双核菌丝向叶背面发展形成锈子器,产生锈孢子。锈孢子不能再侵染梨树,随风传播到桧柏上,侵入后越冬。梨锈病菌无夏孢子阶段,不能发生再侵染,一年中只有一个短时期产生小孢子侵染梨树。小孢子遇干燥条件极易死亡,传播距离为2.5—5km,最远为50km。

梨锈病的发生受气候条件,尤其温湿度的影响很大谈斗高。锈菌冬孢子的萌发和小孢子的侵染,都需要有一定的雨销告水和湿度,因此每年梨锈病发生的轻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春降雨的早晚和雨量的大小。对温度也有一定要求,如冬孢子萌发温度为14—30℃,最适温度为17—20℃,锈孢子则为27℃。风在病害传播中也起重要作用。如早春无风或风向与梨园相背,在桧柏上越冬的冬孢子,产生小孢子后就不能借风力传播到梨树上,因而梨锈病的发生则轻。锈病菌一定要在有雨、有风、有适宜温度的配合,并有大量幼嫩寄主组织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较多的侵染。我国栽培的白梨、秋子梨系统的各品种均感病,西洋梨抗病力较强。除梨以外,此病还能为害山楂、木瓜等果树。

防治方法

1.切断侵染循环

在梨园四周2.5—5km以内,彻底砍伐桧柏,铲除转主寄主,切断锈病菌的侵染循环,是防治梨锈病的最有效措施。

2.药剂防治转主寄主

在风景区或城市绿化区,如不能立即砍除桧柏,则应于春雨前剪除桧柏上的病枝,并向桧柏喷布波美3度石硫合剂,或0.3%五氯酚钠与1度石硫合剂混合液,或1∶1∶160式波尔多液,也可喷布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500—4000倍液。

3.梨树喷药

梨树开花前喷布1∶2—3∶250—300式波尔多液1次,开花后喷布2次,每次间隔10—15天。或喷布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

问答拓展:梨树叶子长黄斑得了什么病啊?怎么办?(有图)

是梨锈病,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和幼果。叶片受害,叶正面形成橙***圆形病斑,并密生橙***针头大的小点,即性孢子器。潮湿时,溢出淡***粘液,即性孢子,后期小粒点变为黑色。

病斑对应的叶背面组织增厚,并长出一从灰***毛状物,即锈孢子器。毛状物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即锈孢子。果实、果梗、新梢、叶柄受害,初期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后期在同一病斑的表面产生毛状物。

梨树困信喷药防治:在梨树上喷药,应掌握在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25天内,即担孢子传播侵染的盛期进行。一般梨树展叶后,如有降雨,并发现桧柏树上产生冬孢子角时,喷1次20%粉锈宁乳油1500-2000倍液,隔10-15天再喷1次,可基本控制锈病的发生。

若控制不住,必须追加20%氟硅唑咪鲜胺800倍液,若防治不及时,汪凳轮可在发病后叶片正面出现病斑(性孢子器)时,喷20%粉锈宁乳油1000倍液加高科20%氟硅唑咪鲜胺800倍液,可控制危害,起到很好的粗含治疗效果。

从梨展叶开始至5月下旬止,可喷1:2∶200—240倍波尔多液,或70%大生M-倍液进行保护。如已经发病可喷20%粉锈宁600倍液,12.5%烯唑醇3000倍液,10%氟硅唑1200-1500倍液进行防治,注意开花期不能喷药,以免产生药害。

扩展资料:

梨树发病条件:气候状况:春季梨树萌芽展叶时,如有降雨,温度适宜,冬孢子萌发,就会有大量的担孢子飞散传播,发病必重。此时的风力和风向都可影响担孢子与梨树的接触,对发病轻重有很大关系。

如果3月上中旬的气温高,冬孢子成熟早,冬孢子成熟后,若雨水多,冬孢子萌发,而此时梨树尚未发芽,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没有侵染梨树幼嫩组织的机会,发病就轻。

若梨树发芽前天气干燥,气温又较低,冬孢子未萌发,而在梨树展叶后气温高,雨水多,冬孢子大量萌发,则梨锈病发生就重。所以,2-3月份的气温高低,3月下旬至4月下旬的雨水多少,是影响当年梨锈病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梨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