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锈病孢子浸染过程 锈病孢子浸染过程

2024-06-0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4523 次
锈病孢子浸染过程 锈病孢子浸染过程

锈病孢子的浸染过程

作为农业方面的专家,我们需要了解锈病孢子的浸染过程,以便更好地控制和预防锈病的发生。锈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锈病孢子的浸染过程。

锈病孢子的浸染过程

锈病孢子在叶面上落地后,首先要通过吸附、吸水等方式吸附在叶面上,然后通过化学和生物过程进入叶内。在进入叶内的过程中,锈病孢子会分泌出一些酶类物质,使得叶子的细胞壁受损,孢子就可以顺利地进入叶内。一旦进入叶内,锈病孢子就会开始在叶内生长繁殖,最终导致锈病的发生。

锈病孢子的浸染过程

那么,我们如何预防和控制锈病的发生呢?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抗病品、化学药剂等方式来控制锈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土壤的酸碱度和养分等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还可以通过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来预防锈病的发生。

锈病孢子的浸染过程相关问题

问题一:锈病孢子会在叶子的哪些部位进入叶内?

锈病孢子在进入叶内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叶子的气孔、伤口等部位进入叶内。

问题二: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受哪些因素影响?

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受土壤的酸碱度、养分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三:如何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需要了解农作物的抗病性、耐病性等指标,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专业人士来进行选择。

问题四:使用抗病品、化学药剂等方式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吗?

使用抗病品、化学药剂等方式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在使用时注意剂量和方法,以及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产品。

问题五:如何避免锈病的传播?

避免锈病的传播,可以通过定期清理农田、消毒工具等方式来进行预防。还可以选择适当的间隔时间种植不同品种的农作物,以减少锈病的传播。

相关拓展:

锈病释义:

由4,000种以上真菌引致的几千种重要经济植物和杂草的病害。

问:小麦条锈病的病害循环是怎样的?

条锈病菌为活体营养生物,病菌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而是依靠夏孢子完成病害循环,但夏孢子又不能脱离寄主而长期存活,病菌在病害循环的各个阶段均离不开其寄主,必须依赖其寄主的存在才能完成病害循环(图7-6)。

图7-6条锈病病害循环

1.病菌的侵染过程

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生活力良好的夏孢子在2~3h内即可萌发,从气孔侵入,庆衡碰在气孔下空腔处菌丝膨大成气孔下泡囊。泡囊上产生数根侵染菌丝,蔓延于叶内细胞间隙,产生球形或卵形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夺取寄主的营养。在侵染菌丝形成吸器的过程中,仅使寄主细胞质膜在吸器侵入部位产生凹陷,并未刺破寄主的细胞质膜,吸器与细胞质膜始终保持一定距离。

侵入后,菌丝体在细胞间隙中分支蔓延,开始很慢,4~5d后便迅速形成一个圆形或长圆誉谈形的菌落,待营养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即产生夏孢子堆。在适温条件下,从夏孢子萌发侵入到下一代夏孢子产生需10~20d。条锈病菌的菌丝体可在寄主组织中不断扩展蔓延,当原侵入点(即菌落中心)产生孢子堆后,菌落外缘的菌丝继续向外蔓延,陆续形成新的孢子堆。在幼苗叶片上,孢子堆排列成同心圆状,而在成株期叶片中,由于受到维管束组织的阻碍,菌落只能在叶脉间向两端扩展,故孢子堆排列成虚线条状。条件适宜时,一个侵入点(即一个菌落)即可向上蔓延到叶尖,向下经叶片基部扩展到叶鞘,陆续产生20个以上的夏孢子堆。在幼苗叶片上,可见每日出现一圈新的孢子堆;在成株叶片上则每日可见病斑两端各出现一节新的孢子堆,长度各为2.5~3.5mm。可根据病斑的长度和节数,大致推测条锈病的始发期。

2.周年循环

条锈病的周年循环包括越夏、秋苗感染、越冬和春季流行等4个环节。

(1)越夏越夏是条锈病周年循环的关键。条锈菌喜凉不耐热,其越夏的温度界限为20~22℃。在有感病麦株存在的前提下,凡夏季最热月(7~8月间)旬平均温度在20℃以下的地区,条锈病菌就能顺利越夏;旬平均温度在20~22℃的地区,病菌越夏困难,超过23℃的地区,病菌不能侵染寄主,已被侵染的叶片也不能正常发病,病菌不能越夏。所以,在我国平原麦区,由于夏季高温、高湿,病菌不能越夏,但夏孢子拦伍可经气流远程传播到高寒麦区,并在高寒麦区逐代繁殖、传染,度过炎热夏季。我国条锈病菌的主要越夏地区包括甘肃的陇南、陇东,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等地。这些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并有处于不同生育期的自生麦苗、晚熟冬麦和春麦(成熟期最迟可至9月以后)可供病菌寄生,因而成为病菌理想的越夏场所。

(2)秋苗感染秋季,随着越夏区小麦收割,越夏菌源随气流远程传播至平原冬麦区,导致秋苗感染。越夏地区和邻近越夏地区的早播冬麦麦苗发病最早、最重,而距越夏地区越远、播期越迟的冬麦区,秋苗发病越迟、越轻。如陇东、陇南等越夏地区及邻近的陕西关中西部地区的早播麦田9月底10月初即可发现病叶,平原麦区黄河以北一般到10月或11月才始见病叶,而淮北、豫南等地一般要到11月以后才有零星发病。秋苗发病后,如当地秋雨较多或经常结露,病菌尚可繁殖2~3代,病菌群体增大,病情有所发展,可由零星发病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发病中心,甚至成为病情较重、较多的发病基地。

(3)越冬旬平均气温低至2℃时,侵入的菌丝体仍能缓慢扩展,当旬平均温度下降到2℃以下时,病菌进入越冬阶段。病菌主要以潜育菌丝在麦叶组织内越冬。大部分冬麦区,冬季条锈病菌停止扩展,但只要受侵叶片未被冻死,病菌即可度过严寒的冬季。条锈菌越冬的临界低温为最冷月均温-6℃至-7℃,但若长期有较厚积雪覆盖,即使低于-10℃病菌仍能安全越冬。以常年气候而言,我国条锈菌越冬的地理界限从山东德州起,经石家庄、山西介休至陕西黄陵为界。该线以北病菌越冬率很低,以南则每年均有很高的越冬率。

小麦条锈菌越冬期在麦叶上可能出现多种症状。有人将冬季麦叶症状变化归为正常孢子堆型、变色孢子堆型、疱状孢子堆型、花斑型和无斑型。其中无斑型病叶为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其余各型病叶大多在越冬期间被冻死。

在条锈菌越冬区北部如华北、关中等地,秋苗发病程度与其病菌越冬率有显著的相关性。病菌在单片病叶中不能越冬,只有在秋苗期形成的发病中心病叶中才能顺利越冬。华北平原南部及其以南各地,冬季温暖、湿润,小麦仍缓慢生长,条锈菌在冬季能正常侵染,不存在休止越冬问题。如江淮、江汉和四川盆地等麦区,条锈菌可在冬季持续侵染蔓延,形成大量的菌源,成为来年北方麦田的菌源基地,这些该地区被称为条锈病菌的“冬繁区”。

(4)春季流行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因各越冬区的生态条件和菌源的来源不同而表现不同的特点。在华北、西北等气温较低的麦区,小麦条锈菌越冬之后,早春旬均温上升到2~3℃和旬均最高气温上升到2~9℃,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开始形成孢子堆,若遇春雨和结露,所产孢子侵染新生叶片,病情不断向上部和周围叶片发展,进入春季流行期。春季病害流行程度取决于当地的雨水条件。华北地区常年春季干旱、少雨,造成越冬病叶大量死亡,少数残存病叶要重新形成发病中心才能蔓延扩展,此过程称“越春阶段”。一般自3月下旬越冬病叶中病菌开始产孢,整个春季可繁殖4代。小麦条锈病在田间的发生过程与菌源的来源有密切关系。在以当地越冬菌源为主的地区,春季流行要经过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到全田普发等3个阶段。但在冬季温暖、潮湿、越冬菌量大、病害冬季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可直接造成全田发病。

条锈菌不能越冬或越冬率极低的地区,以外来菌源为主。这些地区田间发病的特点是大面积突然同时发病,病情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当地当时气候条件所允许量的最大值,田间病叶分布均匀,发病部位多在旗叶和旗下一叶,找不到或很难找到基部病叶向上部和四周叶片蔓延的发病中心。

问:胡麻锈病的为害症状、侵染规律及预防和治理方法

胡麻锈病在生长期间常常出现,极易导致其品质及产量的下降。那么,农户们该如何防治胡麻锈病?本文将就此为大家做详细的总结,希望能够对农户们有所帮助。
为害症状:
多在开花期前后发生,主要为害叶片、悉老梁茎、花及及蒴果。发病初含宽期病部出现鲜***至橙***凸起的小圆点,及夏孢子堆。后期在夏孢子堆周围产生不规则形黑褐色冬孢子堆。
侵染规律:
以冬孢子堆在病残体上及以冬孢子粘附在种子上越冬。春天条件适宜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进行初侵染,以后病部产生的锈睁运孢子和夏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多雨年份发病重。播种过晚、麻田低洼潮湿、施用氮肥过多,均易发病。
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2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拌种。(2)农业防治:选用早熟丰产抗病品种,适当早播。选择高燥地种植亚麻,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不要偏施、过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合理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2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三唑酮丁乳油1500倍液,或12.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隔10d喷1次,连续2~3次。

问:桧柏-梨锈病的冬孢子角,在春季遇雨后,萌发产生(),由风传播,在梨树上萌发侵染。

C

问:桧柏-梨锈病的冬孢子角,在春季遇雨后,萌发产生(),由风传播,在梨树上萌发侵染。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