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白粉病发病原理 草莓白粉病发病原理介绍
2024-06-04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052 次
草莓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草莓病害,由真菌病原体引起。该病害会对草莓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了解其发病原理对于草莓种植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体
草莓白粉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名为白粉菌的真菌。白粉菌在草莓上的孢子可以通过风、水、工具等多种途径传播。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白粉菌孢子会在草莓的叶片、花瓣、茎等部位上萌发并形成菌丝。
发病原因
草莓白粉病的发病原因与环境条件有关。草莓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感染白粉菌。草莓生长在缺乏光照和通风的环境中也容易发生白粉病害。
发病过程
草莓白粉病的发病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初期感染阶段:白粉菌孢子在草莓上萌发并形成菌丝。
- 侵染阶段:菌丝在草莓上生长并形成白色粉状物。
- 繁殖阶段:白粉菌孢子在草莓上形成并散布到周围环境。
防治措施
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措施包括:
- 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保证草莓生长在充足的阳光和通风条件下。
- 定期清理草莓周围的杂草和落叶,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 使用防治药剂,如三唑酮、甲基硫菌灵等。
- 在草莓生长期间定期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害。
以上是对草莓白粉病发病原理的一些介绍,希望对草莓种植者有所帮助。
相关拓展:
问:为什么草莓会得白粉病
白粉病是真菌引起的。这个季节,草莓都是用大棚养着的,温暖潮湿,空气不流通是出现白粉病的主要原因。问:草莓白粉病发病条件怎么控制?
你点击蓝色字体☞草莓白粉病,里面有详细介绍。白粉病,治疗建议醚菌酯或者乙嘧酚或者乙嘧酚磺酸酯或者肟菌酯选择一个,交替使用。这些产品安全性高,效果好,成本高点,预防的时候可以减少用量。喷雾要打遍打透。(四氟醚唑,几丁聚糖,大黄素甲醚等等成分相当安全,但是治疗效果一般,建议早期预防使用或者治疗时候混合上述治疗型产品使用)
也可以用三唑类农药治疗如丙环唑或者氟硅唑或者腈菌唑或者氟菌唑或者戊唑醇或者己唑醇等等,这些产品成本低,但是注意用量多了或者使用次数多了累积会抑制生长或者烧花或者畸形果或者叶片发硬(开花结果后不建议使用)。
提示一下☞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治疗白粉病效果不好,预防可以。
如果是大棚要控制湿度,阴雨天使用烟雾剂控制病情发展。
一定要慎用十三吗啉,烯唑醇,氟环唑,三唑酮粉锈宁等等厉害的三唑类农药以及硫磺,多硫磺胶悬剂,石硫合剂等等成分,副作用相当大。☞得不偿失啊,切记!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交替使用农药成分,不要连续使用一样的农药成分。这是植保原则。
问:草莓白粉病的发病条件是什么?
发病与温、湿度关系:草莓白粉病为低温高湿病害,发病适宜温度15℃~25℃,分生孢子发生和侵染适宜温度为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如果在深秋至早春遇到连续阴、雨、雾、雪等少日照天气,温度低,相对湿度大时有利于孢子的不断产生,反复浸染,致使该病暴发成灾。发病与栽培管理的关系:大棚连作草莓发病早且重,病害始见期比新建棚地提早约1个月。前者始病期多在10月中旬,后者在11月中旬才出现发病中心。施肥与病害关系密切,偏施氮肥,草莓生长旺盛,叶面大而嫩绿易患白粉病。如适期、适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的则发病较轻。主要通过带菌的草莓苗等繁殖体进行中远距离传播。环境适宜时,病菌借助气流或雨水扩散蔓延,以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经潜育后表现病斑,7天左右在受害部位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重复侵染,加重危害
供你参考!
上一篇:麦纹枯病防治(防治纹枯病的特效药) 下一篇:虾青素原液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