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叶斑病的特效药(花生叶斑病用什么药)
随着花生种植面积的扩大,农民种植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农民连年连作重茬种植,导致花生叶斑病,且在各大产区都有发现,严重影响花生的品质和产量。近年来,花生叶斑病发生有加重发生趋势。病害侵染叶片后,从下到上,老叶到新叶都会出现病斑,严重的可导致叶片提前掉落,影响花生光合作用和果实产量,一般可减产20%以上,严重的减产30%以上。一、你真的了解花生叶斑病吗
花生叶斑病,是花生网斑病、褐斑病(也称早斑病)和黑斑病(也称晚斑病)三种病害的总称,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病害发生后,叶片表面多被病斑覆盖,花生光合作用受到干扰,影响正常生长。发生严重时,会出现叶片提前掉落的早衰现象,而这种现象会给农民朋友“花生已经成熟”的假象,即使此时还不是花生正常成熟收获的季节。伴随着早衰现在的发生,不可避免地造成花生不同程度的减产,此时剥开花生你会发现,花生果粒很小,而且出仁率低,品质大大降低,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
二、花生叶斑病为何会发生?
与温度、湿度因素有关25℃~28℃是叶斑病发病的适宜温度,当温度<10℃或>37℃时病菌都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相对湿度>80%时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也就是说,当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湿度大,有利于叶斑病发生且病情比较严重;相反的,如果当年天气晴朗,干旱,光照条件好,叶斑病发病相对的会比较轻。
栽培措施做得不到位有关连年重茬的花生田,因为病菌多年积累,一旦条件合适,很快就会发病,而且病情重;而合理轮作的花生田,发病则较轻。有机肥施用量充足的花生田,植株长势良好,枝干健壮,抗病性较强,发病也相对较轻;肥力低下,有机肥施用不足的田地,花生长势缓慢,植株瘦弱,抗病性差,发病则比较重。
与品种抗病性优良与否有关跟其他作物一样,花生品种抗病性能优良与否与叶斑病的发生有明显关系。一般直立型品种抗病性强,蔓生型品种抗病性弱;除此之外,抗病性强弱还跟叶片有密切联系:叶形小、颜色深绿的品种>叶形大、颜色浅绿的品种;叶片厚的品种>叶片薄的品种。大家可以根据以上特征选择抗病性优质的品种进行栽培种植。
三、花生叶斑发生的时间
花生褐斑病早开始从7月中旬发病,且前期发病较轻,8月中旬以后病情迅速扩散,发病高峰在采收前;花生黑斑病发生晚于褐斑病7天左右,多在7月下旬开始发病,8月下旬加速扩散,且在采收前进入高峰期;花生网斑病略晚于黑斑病或与其同时发生,多在8月上中旬开始发病,9月发病速度加快,并达到发病高峰。四、花生叶斑病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选择种植优质、抗病种苗是预防的第一步!
不同品种对叶斑病的抗性差异明显,有的品种有一定抗病性,染病也相对较轻,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产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种植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优质高产、潜力大、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首先将花生叶斑病的发病率降到低,增加花生产量,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2)清理干净,打破病菌生长“摇篮”!
人为遗弃在田间地头、带有大量的病菌的病残体是花生叶斑病第一侵染来源。所以在花生收获季节,我们要尽可能将全部花生病残体、病残叶集中起来,收集干净,带出田外,可以作为饲料喂养牲畜或集中处理烧毁,深埋。同时也不能放松播种前的工作,及时处理堆放成垛的花生秧,可想而知会有多少病菌“躲在里面”,喂牲畜或烧毁都是不错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减少病菌数量,达到减轻花生叶斑病发生的目的。
(3)改变单一种植方式吧,试试轮作倒茬种植!
花生叶斑病的寄主比较单一,只侵染花生,从上文发文原因我们也可以看到,连年单茬种植病害发生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轮作方式,比如与甘薯、玉米或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这些方式对减轻危害程度都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4)注意了,田间管理中这些做法你需要改正!
我们都知道,氮磷肥施用过多、有机肥施用不足导致土壤瘠薄,花生植株发育、生长不良,很容易引起花生病症的发生,科学施肥。偏施氮肥,重施磷肥,在间接上都能加重叶斑病的发生。应该把握花生“前促,中控,后熟”的施肥原则。在原则复合肥的基础上,考虑配合有机肥,增施中微量元素肥。综合施肥,配方施肥的重要性。这样植株健壮,抗病性提高,叶斑病发生大大降低。其实要想防治花生叶斑病,除了上述的方法,还有更简洁高效的防治技术!
喷施90丰增产套餐分别在花生初花期、开花下针期、荚果膨果期打一遍90丰增产套餐,有效防治花生叶斑病的同时还能促进花生早开花、多开花、促进开花授粉、果针粗壮有力、多扎根多结果、防早衰、不落叶、不落果、籽粒饱、品质高,每亩增产300斤以上!实现花生增产高产!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