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枯病危害什么作物(小麦纹枯病的危害症状)
20世纪70年代以前,小麦纹枯病在我国一些麦区零星发生,但发病轻,对小麦产量造成的损失也很小。自7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小麦品种的更替及丰产栽培措施如早播、密植、高肥等的推广,该病在各冬麦区普遍发生,并成为长江流域及黄淮平原麦区小麦上的重要病害,尤以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陕西、湖北等省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统计,2024年全国小麦纹枯病发生面积达到780万hm2(张跃进等,2024)。一般病田病株率为10%~20%,重病田块可达60%~80%甚至80%以上,特别严重田块的枯白穗率可高达20%以上。病株于抽穗前部分茎蘖死亡,未死亡的病蘖也会因输导组织被破坏、养分和水分运输受阻而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导致麦穗的穗粒数减少,籽粒灌浆不足,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10%~15%,严重时高达30%~40%(王裕中,2024)。
二、症状纹枯病可在小麦的各个生育期发生,造成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倒伏、枯孕穗和枯白穗等多种症状。种子发芽后,芽鞘可受侵染而变褐,继而烂芽枯死,造成小麦缺苗。在小麦3~4叶期,叶鞘上开始出现中间灰白、边缘褐色的病斑,严重时因抽不出新叶而造成死苗。返青拔节后,病斑最早出现在下部叶鞘上,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条件适宜时,病斑向上扩展,并向内扩展到小麦的茎秆,在茎秆上出现“尖眼斑”或云纹状病斑。田间湿度大时,叶鞘及茎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以及由菌丝纠缠形成的黄褐色的菌核。小麦茎秆上的云纹状病斑及菌核是纹枯病诊断识别的典型症状。由于茎部腐烂,小麦生长后期极易造成倒伏,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蘗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枯白穗在小麦灌浆乳熟期最为明显,发病严重时田间出现成片的枯死(胡广淦,1990)。三、防治技术针对小麦纹枯病,目前主要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种子处理为重点,早春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选种抗(耐)病品种;适期精量播种,防止冬前生长量大、侵染旱;加强肥水管理,沟系配套,排灌通畅;平衡施肥,不偏施氮肥,控制群体数量。搞好麦田除草工作。
2.化学防治
1>药剂拌种
60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每10kg小麦种子用药5~6.67mL,加水200mL拌种;或釆用30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每10kg种子用药20~30mL,加水200mL拌种,可兼治黑穗病。
2>药剂喷雾
①防治适期。小麦拔节初期,当病株率达10%时开始第一次防治,以后隔7~10d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再次防治。
②防治用药。井冈霉素、丙环唑、己唑醇、戊唑醇等单剂及其复配剂。纹枯病严重田块,在拔节期要采取“大剂量、大水量、提前泼浇或对水粗喷雾”的方法,确保药液淋到根、茎基等发病部位,切实提高防治效果。如每公顷用5%井冈霉素水剂3750mL对水750kg喷洒。
来源:《中国农作物病虫害》植医堂,国内领先开创的“人工智能+网络植物医院”在线平台,提供一站式的农作物健康在线诊疗服务。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