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荸荠用什么除草剂好 种植荸荠用什么除草剂好用
荸荠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它的种植需要注意除草工作。除草可以保证荸荠的生长健康,提高产量和品质。那么,种植荸荠用什么除草剂好呢?
1.有机除草剂
有机除草剂是一种环保、无害的除草剂。它采用天然植物提取物或微生物等生物制剂制成,对环境无污染,对荸荠无害。有机除草剂的作用原理是通过破坏杂草的细胞壁,使其失去生长能力,最终死亡。有机除草剂的优点是使用方便,效果显著,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
2.化学除草剂
化学除草剂是一种常见的除草剂。它采用化学合成的物质制成,能够快速有效地杀死杂草。化学除草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在使用化学除草剂时,需要注意选择适量的剂量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3.物理除草
物理除草是一种无害的除草方法。它采用机械或物理手段去除杂草,如人工拔草、铲除、覆盖等。物理除草的优点是无污染、无害,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物理除草需要人工操作,工作量较大,效率较低。
4.生物除草
生物除草是一种新型的除草方法。它采用生物制剂杀死杂草,如细菌、真菌、病毒等。生物除草的优点是环保、无害、效果显著,对荸荠无害。生物除草需要一定的科技支持和技术保障,成本较高。
总结
种植荸荠用什么除草剂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除草方法。有机除草剂、物理除草和生物除草是三种环保、无害的除草方法,可以优先考虑使用。化学除草剂虽然效果显著,但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需要谨慎使用。
问答拓展:单季稻田现在野茡荠草用什么药除草?
一般可以往野荸荠上打二甲四氯、灭草松、唑草酮喷雾和苄嘧磺隆除草剂,给植株喷药时最好将手套和口罩戴上,以防药剂进入嘴鼻。要想态差消灭野荸荠,也可以在田间用二甲四氯拌土和肥料,或在植株刚长出时连根拨掉。
1、野荸荠属于水田多年生恶性杂草,人们一旦在水田中发现野荸荠就会采取行动,那野荸荠用什么药打好呢,通常可以在幼苗期时给野荸荠打二甲四氯、灭草松。治疗野荸荠时也可以往植株上打唑草酮喷雾和苄嘧磺隆除草剂。
2、治疗害草类的药剂都是高效低毒的,因此每次喷药时最好将手套和口罩戴上,做好防护措施,给植株喷药最好在晴天喷,尽量不要在雨天喷。如果在雨天喷药雨水会将药剂冲走,这样喷了和没喷没有太大的区别,很浪费。
3、要想消灭野荸荠也可以在田间用二甲四氯拌土和肥料,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治帆旦皮害草,如果是在水稻生长期间长的野荸荠,可以在植株刚出时直接拨掉。野荸荠通常是通过球茎来繁殖的,它的球茎很大,繁殖速度很生长速度很快。
总结;对种我们庄稼人来说野荸荠是恶心杂草,但对于有的人来说野荸荠是一种可食用的植物,野荸荠会在每年秋季结果,它的果实可以食用。野荸荠的果皮呈紫黑色,果肉呈白色,它的果肉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口感很清脆。
野荸荠球茎较大,且上面长有好几个芽,加上即使喷洒除草剂也只能杀死地上部分,所以只要环境适宜,球茎迟猜上芽就会萌发生长,很难除尽。
那么田里有野荸荠怎么除呢?
选择药剂。
对于野荸荠现在用的比较多的是苄嘧磺隆*唑草酮或二甲四氯*唑草酮。这两种药剂主要针对田间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比如野荸荠、三棱草等等。
问答拓展:氯氟吡氧乙酸能除荸荠吗?
大概率氯氟吡氧乙酸对荸荠无效。因为氯氟吡氧乙酸可防除猪殃殃、卷茎蓼、马齿苋、龙葵、繁缕、巢菜、田旋花、鼬瓣花、酸模叶蓼、柳叶刺蓼、反枝苋、鸭跖草、尘肆大香薷、遏蓝菜、野豌豆、播娘蒿及小旋花等各种阔叶杂草,对禾本雹橡科和莎草科杂草无效。
荸荠(学名:Eleocharisdulcis(Burm.f.)Trin.)是莎草科、荸荠属植物。
氯氟吡氧乙酸是内吸传导型苗后除草剂,药后很快被派竖植物吸收,使敏感植物出现典型激素类除草剂的反应,植株畸形、扭曲,最终枯死。
问答拓展:请问种植荸荠用什么除草剂好?
种植荸荠,没办法用除草剂。因为简伏适合水塘的除草剂,也会除荸荠。
荸荠,是莎草科荸荠属植物。
匍匐根状茎瘦长。秆多数,丛生,笔直,细长,圆柱状,高40至100多厘米,直径2至3毫米,灰绿色,光滑,无拦和携毛,有横隔膜,干后秆的表面现有节,兼有许多纵条纹。叶缺如,仅在秆的基部有2至3个叶鞘;鞘淡棕色,光滑,无毛,膜质,抱茎,鞘口斜,顶端急尖,长7至15厘米。
小穗圆柱状,长2至4厘米,直径约3毫米,苍白微绿色,基部的一片鳞片中空无花,抱小穗基部一周,有时还有短鞘,其余鳞片全有花,松散地复瓦状排列,宽长圆形,顶端圆形,长5至6毫米,宽约4毫米,边缘为宽干膜质,顶端边为狭干膜质,中脉不大明显;下位刚毛7至8条,比小坚果长一倍半;有倒刺;柱头2。小坚果扁双凸状,长2毫米,宽1.2毫米,平滑,顶端不缢缩,***,表面细胞呈四至六角形;花柱基扁,狭长三角形,不为海绵质,基部具不明显的环,环的质地与小坚果相同,只色泽较淡。花果期5至10月。
生长环境
荸荠性喜温暖湿润,不耐霜冻,常生长在浅水田中,荸荠在生长前期需要高温及长日照,如萌芽适温为15至20℃,分蘖分株最适温为25至30℃,而在生长后期,缩短光照时数(宜少于13小时)能促进球茎形成,较低温度(20至25℃)也有利于球茎膨大。土壤则以土层浅薄,pH6至7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为宜。
分布范围
在我国分布于江苏、广东、海南。
生长习性
荸荠生长期在140至200天。球茎可在土中越冬,到次年春季以顶芽抽生不明显短缩茎,基部茎节向下产生细长须根,入土约20至30厘米,向上产生时状茎(管状茎),并不断分蘖,形成母株。其侧芽则向四周抽出3至棚余5条匍匐茎,伸长至10至15厘米后,其顶芽向地上抽生叶状茎,形成新的分蘖及次生分蘖可达30至40株,处暑至白薅(在我国杭州为9月下旬)停止分蘖,后期则于匍匐茎顶端形成新的球茎。同时在秋季低温短日照条件下,地上茎也停止生长,自分株中心抽出花茎,顶端形成具多花的穗状花序白露前后达盛花期。小坚果灰褐色,倒卵形,在寒露至霜降成熟,通常不易发芽。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