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纹枯病发病时间(菜用玉米纹枯病)
冯涛(安徽六安市寿县农技站,植保经验丰富)
纹枯病危害,建议使用氟环唑或肟菌戊唑醇或氟硅唑或苯甲丙环唑防治。
吕兰华(山东省阳谷县农业局,从事农技推广)
纹枯病危害,建议选用40%氟硅唑乳油4000—6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苯醚·咪鲜胺微乳剂2500—3500倍液等喷施防治。
卢芃源(西南林业大学,擅长植保技术,果树种植)
注意纹枯病,可用,42·8%氟菌肟菌酯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1500倍液75%肟菌戊唑醇4000/6000倍液45%咪鲜胺750/1000倍液22·5%啶氧菌酯,也可以用咪鲜胺丙森锌,咪鲜胺异菌脲,吡唑醚菌酯。结合二氢钾或者氨基酸叶面肥交替用药。
黄晓娟(福建三明市,擅长植保技术)
纹枯病,基部叶鞘先发病,初期病斑水渍状椭圆形灰绿色至浅褐色,扩大后相互连接成边缘颜色较深、云纹状病斑,防治方法:井岗霉素300-400倍,70%甲基托布津WP:800-1000倍,50%硫悬浮剂:500倍。
病害详解——玉米纹枯病一、危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鞘,叶片次之,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一、叶鞘。叶鞘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后期扩大呈椭圆形,似云纹状,常多个病斑融合成大斑纹。条件适宜时,病斑边缘暗绿色,中央灰绿色,扩展迅速。天气干燥时,病斑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可导致植株倒伏或整株枯死。二、叶片。叶片症状与叶鞘病斑相似,发病严重时,呈污绿色枯死。潮湿时以上病部均可见白色蛛丝状的菌丝,后期菌丝集结形成扁球形或不规则形的菌核,黏附在病斑上,易脱落。
二、发病规律
一、寄主抗病性。籼稻最抗病,粳稻次之,糯稻最感病;窄叶高秆品种较阔叶矮秆品种抗病;一般迟熟品种最抗病,早熟品种最感病。二、感病期。孕穗至抽穗期为发病流行盛期,这一时期内最容易染病。三、气候。气温28~32℃,连续几天降雨,田间湿度在100%,最有利于病害的流行。四、栽培因素。长期深水灌溉发病严重;水稻生长繁茂,组织柔软,田间郁闭,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蔓延。五、越冬。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稻田里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稻草和田边杂草上越冬。六、侵染。漂浮在水面上的菌核粘附在稻株基部的叶鞘上,萌发菌丝侵入叶鞘组织,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斑上形成的菌核随水漂浮,或靠菌丝蔓延进行再侵染。早稻菌核成为晚稻主要的病源。
三、防治方法
一、打捞菌核,减少菌源。要每季大面积打捞并带出田外深埋。二、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三、选用良种,根据保山市各稻区的生产特点,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宜选用分蘖能力适中、株型紧凑、叶型较窄的水稻品种;以降低田间荫蔽作用、增加通透性及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提高稻株抗病能力。四、合理密植,水稻纹枯病发生的程度与水稻群体的大小关系密切;群体越大,发病越重。适当稀植可降低田间群体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从而达到有效减轻病害发生及防止倒伏的目的。
防治药剂参考:
6%低聚糖素水剂(低毒)使用7.2-14.4克/公顷喷雾
300克/升苯醚·丙环唑乳油(低毒)使用17.5-20毫升/亩喷雾
70%戊唑·丙森锌可湿性粉剂(低毒)使用17-20克/亩喷雾
12%井冈·蜡芽菌水剂(低毒)使用200-250毫升/亩喷雾
20%井冈·枯芽菌可湿性粉剂(低毒)使用30-35克/亩喷雾
17%四氟·嘧菌酯悬浮剂(低毒)使用35-43毫升/亩喷雾
240克/升噻呋酰胺悬浮剂(低毒)使用17-22毫升/亩喷雾
30%噻呋·咪鲜胺悬浮剂(低毒)使用45-55毫升/亩喷雾
50%噻呋·己唑醇悬浮剂(低毒)使用8-12毫升/亩喷雾
24%己唑·嘧菌酯悬浮剂(低毒)使用15-20毫升/亩喷雾
32%丙环·嘧菌酯悬浮剂(低毒)使用35-45毫升/亩喷雾
45%肟菌·己唑醇水分散粒剂(低毒)使用101.25-121.5克/公顷喷雾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