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寒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寒潮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它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寒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种天气现象。
什么是寒潮寒潮是指冷空气从北方或西伯利亚地区向南方或东南亚地区移动,引起气温骤降、雨雪天气和强风等极端天气现象。
寒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寒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作物受冻寒潮带来的气温骤降会使农作物受到冻害,导致植株枯死、果实减产、甚至死亡。特别是在北方地区,气温骤降的情况更为严重。
2.土地冻结在寒潮天气下,土地往往会冻结,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阻。冻结的土地也会影响灌溉和施肥等农业生产活动。
3.畜禽受寒寒潮天气对畜禽养殖也有很大的影响。气温骤降会使得畜禽受冻,导致生长缓慢、生产能力下降等问题。
应对寒潮的措施为了减少寒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管理农业生产中,我们需要加强管理,及时修剪枯枝败叶,清理田地杂草。这样不仅有利于植物生长,还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保温措施在寒潮天气下,我们可以采取保温措施,比如在农作物上覆盖保护罩,或者在畜禽舍内使用保温材料。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寒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种植适应性强的品种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可以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来种植。这些品种较为耐寒,可以在寒潮天气下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
拓展百科知识1.冻害:指由于低温、冰雪、霜冻等极端天气现象造成的农作物减产或死亡等损失。
2.保温材料:指用于保温的材料,如泡沫塑料、膨胀珍珠岩等。
3.病虫害:指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受到的病菌和虫害的侵害,造成农作物减产或死亡。
参考来源:[1]王学兵,张燕鹏.寒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24,43(1):114-118.
[2]张建伟,王慧.寒潮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农村经济,2024,8:104-105.
相关问答拓展:
寒潮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和有利影响?
寒潮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1、寒潮带来霜冻时,温度会降到0℃以下,使细胞里的水分不断向外渗透,引起细胞脱水,造成植株部分枯萎或完全死亡。
2、寒潮会早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动物的免疫能力急剧下降造成疫病流行。
3、因温度下降,大雪封路,造成动物觅食变得困难;导致动物大批量的连续死亡。
4、冬季寒冷干燥,对农作物等生长不利。寒潮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1、降雪对越冬农作物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来年积雪融化成为宝贵的水资源缓解春旱。2、寒潮低温能够把一些病虫害冻死,农作物来年病虫害减轻,牲畜传染病减少。3、降水量较大,水源充足,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寒潮:是指冬半年来自极地或寒带的寒冷空气,像潮水一样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的侵袭活动。寒潮袭击时会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并伴有大风和雨雪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和人体健康等都有较为严重的影响。
寒潮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有哪些?寒潮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地理学家的研究分析表明,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随着纬度增高,地球接收太阳辐射能量逐渐减弱,因此地球形成热带、温带和寒带。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热带倾泻,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这非常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
气象学家认为,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障。我国受季风影响,冬天气候干旱,为枯水期。但每当寒潮南侵时,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了冬天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
寒潮对农业的影响有哪些,在农业上如何防御寒潮?寒潮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和有利影响分别如下:不利影响:
1,寒潮带来霜冻时,温度会降到0℃以下,植物的细胞与细胞间隙中的水就要结冰,水结成冰以后,体积增大,产生一种压力,使细胞里的水分不断向外渗透,引起细胞脱水,造成植株部分枯萎或完全死亡。
2,寒潮会早造成气温急剧下降,动物的免疫能力急剧下降造成疫病流行;
3,因温度下降,大雪封路,造成动物觅食变得困难;导致动物大批量的连续死亡。有利影响:1,降雪对越冬农作物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来年积雪融化成为宝贵的水资源缓解春旱。2,寒潮低温能够把一些病虫害冻死,农作物来年病虫害减轻,牲畜传染病减少。
这次寒潮对河南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大吗?这次寒潮对河南农业生产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河南省近两日出现了雨雪、大风及寒潮天气过程,全省最低气温降幅12~14℃;三门峡、洛阳、南阳、信阳等地局部降温达15℃左右,三门峡、洛阳、平顶山、焦作、济源五地市和安阳、新乡、郑州、许昌地区西部局地阵风10级左右,很多地区都出现了雨夹雪。
据介绍,根据市气象局重要天气报告,受低槽和强冷空气影响,6日夜里至7日,商丘市将出现偏北风5级左右,阵风6—7级。7日至8日商丘市将出现寒潮天气,气温较前期明显下降,最低气温降幅10℃—12℃,最高气温降至9℃—10℃,8日凌晨最低气温降至0℃左右,9日至13日凌晨最低气温维持在2℃左右。6日夜里商丘市有小雨,7日上午小雨逐渐停止转阴天。
这次寒潮降温天气来势较猛,降温幅度较大,对小麦正常生长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对设施农业、畜牧生产会产生不利影响。为确保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该局河南省政府把做好寒潮天气防范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农业安全生产顺利进行,确保农产品市场供应稳定。
气候变化对农业具有什么样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气候变化会引起农田生态系统的变化,对未来农业生产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应了解这种可能的变化,
以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
(1)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农作物的影响二氧化碳是作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促进植物光合作用,提高植物水分利用率。
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及产量的提高。二氧
化碳浓度倍增将导致作物生育期缩短。如棉花开花盛期和吐絮盛期提早6天和8天,大豆各生育期比对照平均提前2?3天,冬小麦抽穗、开花及乳熟期提早2?4天,水稻生育进程加快且全生育期缩短6?9天。
在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情况下,蛋白质含量将降低,作物品质下降。冬小麦的粗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分别下降12。80%和4%。玉米籽粒的氨基酸、粗蛋白质均呈下降趋势。粮食中蛋白质含量下降会导致人均需求的粮食量增加,需要生产更
多的粮食才能满足自身的营养。
(2)气温升高对农作物的影响温度升高,作物生长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也使作物的呼吸作用增强,而且温度过高还会
导致光合速率和作物产量下降。在中高纬度地区,温度的升高可以延长作物生长季,向更高纬度扩展作物种植面积,因此气候变暖有利于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
在低纬度地区,气候变暖将不利于
这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特别是对那些温度己经到达或临近作物最适生长温度的地区。从大豆生殖生长过程看,当气温超过32°C并伴有干旱环境对开花和受精过程都有副作用。
而对高纬度地
区,如哈尔滨市及以北地区是气温较低的高寒地区,气候变暖将明显改善大豆生育期内的热量条件,大豆产量将增加。
(3)土壤含水量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气候变暖对农业灌溉需水量的影响很大。
气候变暖的结果可使作物生长季内的潜在蒸
散量增加,导致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下降,从而增加农业灌溉的需求量,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特别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气候变暖,在我国虽然有部分地区可能有降水的增加,但由于水分蒸发量增
大,最终使土壤水分减少11%。
增温将使我国北方和华中的土壤水分减少,农业将减产。当黄淮海平原年降水量减少20%时,年灌溉量增加66%?84%,这对黄淮海平原的灌溉农业将产生很大
的影响。据预测,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西北大部分旱作区降水将要减少,对半干旱地区的雨养农业产生重大影响,未来高山雪线将因气候变暖而上升,冰川融水量减少,对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十分不利。
(4)气候变化对种植制度和种植区域的影响气候变暖,影响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我国地域广大,各地的气候、土壤及经济
条件差异显著,种植制度也多种多样,除东北、西北地区以一年一熟为主外,多数农区的种植制度以多熟种植为主。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研究表明,年平均气温增加1°c时,大于等于io°c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可延长15天左右,全国作物种植区将北移。据计算,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大部分目前两熟制地区被
不同组合的三熟制取代,三熟制的北界将北移500千米之多,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
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
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气候变暖后,我国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也将发生变化。华北目前推广的冬小麦品种(强
冬性),因冬季无法经历足够的寒冷期而不能满足春化作物对低温的要求,将不得不被其他类型的冬小麦品种(如半冬性)所取代。
比较耐高温的水稻品种将逐渐向北方稻区发展。东北地区玉米的
早熟品种逐渐被中晚熟品种取代。
(5)极端天气、极端气候事件与灾害天气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气候变化造成各地粮食产量波动较大,虽然使部分地区的粮食生
产得到发展和提高,但综合而言,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气候事件对粮食生产的冲击强度加大,食物问题将更加突出。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洪涝、干旱等
气象灾害占70%以上。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顷,经济损失平均达到2000亿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
而与气象条件有关的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原火灾等生态环境灾害的损失更大。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旱灾,其次是洪涝和风雹灾害。据1950—2024年的旱灾资料统计,我国年均受旱面积2000多万公顷,其中成灾930万公顷,全国每年因旱灾损失粮食1400多万吨,占同期全国粮食产量的4。
7%。另外,极端气候也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甚至
导致致命的损失。我国牧区在一般年份牲畜死亡率在5%左右,但极端气候条件下如寒潮、暴风雪、急剧降温等重大灾害年份的死
亡率可高达24%。
大气温室气体增加不仅会使地面温度变暖,还会使地表蒸发加剧,使干旱更容易发生,降水也将增长,容易发生
洪涝灾害。未来30?50年,我国总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性变化增强,长江流域降水趋于增多,华北地区趋于减少,并
伴随雨日的显著减少。
气候变暖的同时,低温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也有可能增加,如2024年初我国南方的特大低温雨雪灾害对南方
农业以及其他行业都造成了巨大损失。
(6)气候变化对农药、化肥用量的影响农业生产受病虫害的影响严重,而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分布及危害程度又与环境条件
特别是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气候变暖会使农业病虫害的分布区发生变化。低温往往限制某些病虫害的分布范围,气温升高后,这些病虫害的分布区可能扩大,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温室效应
还使一些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延长,使害虫的繁殖代数增加,一年中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可能加重。
如二氧化碳倍增后,黏虫在各地的年发生世代将普遍增加1代。在青、甘、川小麦冬锈病越冬、越夏和南下流行,同时杂草蔓延加重,这意味着施用的农药和除草剂将会增加。气候变化将改变施肥量。
气候变暖,速效氮的释放
量增大。在15°c?28°C条件下,温度每升高1°C,速效氮释放量将增加约4%。肥效对环境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温度每增高1°C,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氮释放量将增加约4%,释放期将缩短3。
6天。气温增加2°C,氮素每次施用量需增加8%左右;气温增高4°C,氮素每次施用量需增加16%。要想保持原有肥效,每次的施肥量将增加。施肥量的增加不仅使农民投入增加,其挥发、分解、流失的增加对土壤和环境十分不利。
(7)气候变化对农业投入的影响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农业经营管理上必须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从而导致生产费
用的增加。如土壤水分减少地区灌溉费用的增加,水土流失加重及淋失侵蚀严重地区改善水利设施、整治改良土壤、开展水土保持而增加的成本。
气候变化导致土壤有机质损失、肥力下降及病虫
害发生而用于增加肥力、病虫害防治和杂草控制的化肥、农药费用增加等。二氧化碳倍增时,为适应气候变化山东、河南两省种植业费用投入将分别增加12。36%和10。
44%。
(8)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综合各气象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因地区而异,一般来说高纬度地区
作物产量将会增加,而低纬度地区将会导致产量降低。气候变暖在加速农作物生长的同时,也使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增强,生育期缩短,从而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
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
主要农作物产量下降。生长于北讳6°?31°的水稻结实期在温度上升1°C?2°C时产量将下降10%?20%;纬度越高,影响越严重。温度每增加1°c,玉米平均产量将减少3%,小麦也将由于水分条件恶化而减产。
气候变暖导致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加快,将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田生产潜力降低。二氧化碳浓
度倍增有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能够缓解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减产。
(9)气候变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我国农业因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为农业总产值的20%?25%。
低温往往限制某些病虫害的分布范围,但气候变暖导致一些农业病虫容易越冬,使病虫害增
加,也使农业病虫害的分布区可能扩大,从而对农作物造成危害。同时,温度增高还使一些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延长,使害虫的繁殖代数增加,一年中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进一步加重。
气候变化对
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有显著的影响,特别是气温变化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关系密切。持续暖冬会导致病虫害大发生的可能性增加。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