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利用白芨种子快速繁殖小苗的方法

2024-03-22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799 次
利用白芨种子快速繁殖小苗的方法

  这一篇经验汇总会给网友们阐述“利用白芨种子快速繁殖小苗的方法”的内容进行全面说明,期望对你们有所帮助,下面开始阅读吧!

  白芨种子采用碘伏溶液浸泡消毒,诱导智能气候箱丛生芽阶段,采用改良培养基,合理调节发育温度。35-50天栽培的幼苗植入基质不锈钢板中,然后放入20-26℃在室内炼苗中,白芨幼苗在田间生长3-4个月,可缩短幼苗成苗周期,提高白芨幼苗在田间的成活率。


好文探索:白芨果实种子形态特征及直播技术


  白芨果实种子形态特征及直播技术。

  白芨(Bletillastriata)隶属于兰科白芨属,又名白及、连及草、紫兰(根)等,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药用历史。《神农本草经》记载白芨“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

  白芨主要以其假鳞茎入药,在我国中药材市场上主要以切片状或整个块状假鳞茎的干货形式出售,主要含有甘露聚糖、淀粉、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止血收敛、消肿生肌之功效。主治肺结核咯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血、便血等症。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皲裂等症。

  近年研究发现,白芨假鳞茎中含大量水溶性多糖,其化学成分是葡甘聚糖,是白芨胶的主要功能性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芨多糖胶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对受损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修复填充破损组织,还具有减少**、保护皮肤、延缓衰老等功能,是安全性较高的医药原料、性能卓越的药用辅料和有相当发展前景的生物医学材料,经济价值不容忽视。

   白芨花姿美丽,花色娇艳,宜作切花、盆花或植于花坛、花境中。国外也栽培在半阴的岩石园中,还可在疏林下成片成丛种植,是一种很好的耐阴多年生观赏草花。

  白芨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材之一,是兼有药用价值、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兰科植物,在我国秦岭以南各省区均可露地栽培,逐渐成为地生兰类经济价值较高、应用前景较大的类群之一。

   白芨果实成熟后胚发育不全且无胚乳,自然条件下难以成苗。加之近年来中药材和工业应用需求逐年增加,滥采乱挖导致白芨野生资源急剧下降乃至濒临枯竭,亟须对白芨进行规模化人工繁殖与栽培,以期满足市场对白芨资源的需求,并降低白芨野生资源的致濒压力。

  白芨种子大田直播繁殖栽培可以快速获取大量的白芨种子实生苗,有效满足市场上的种苗需求。如能进一步加强白芨种苗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建立高起点、集约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推行区域化的生产方式,推动白芨种植的产业化发展,不仅可以为我国白芨的药物产品提供稳定、充足的原料**,也会提高白芨在我国花卉产业及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应用程度。

  白芨于5—6月开花,蒴果在8—10月逐渐成熟。成熟蒴果呈长圆状纺锤形,直立,黄棕色,常具6棱,平均长(3.85±0.30)cm,平均粗(0.73±0.12)cm,内含数目极多的白色粉末状种子。

  白芨的种子非常细小,在显微镜下多呈纺锤形,长(1.20±0.15)mm,宽(0.38±0.05)mm。白芨种子的结构十分简单,由一层透明的种皮和1个种胚组成,无胚乳。

  在自然状态下,种胚通常位于种子的中间部位,呈淡**,多呈椭球形,长(0.47±0.04)mm,宽(0.22±0.03)mm,外形没有形态或结构上的分化。少数种子还可看到残留的胚柄痕迹。

  极少数种子在种皮内可以观察到具有2个或多个种胚的异常现象。

  目前,白芨人工繁育的常规方法大多以分株繁殖为主,即将假鳞茎分割成小块种植,在春季或秋季均可进行。

   此方法需要大量母株,繁殖率较低,成本较高,且长期的无性繁殖易导致种性退化,无法适应白芨规模化繁殖的生产要求。白芨是地生兰类植物中种子最容易生根、萌发的物种之一。

  果实成熟后,白芨种子细小且量大,3~4cm大的果荚内有种子2万~3万粒。 采取种子直播技术,可一次性获取大量的白芨种苗,迅速满足市场需求。

  2.1果实采收、贮藏与自然开裂。

  每年9—10月,选取外观正常饱满、无病斑且尚未开裂、色泽淡黄绿色的白芨蒴果,用枝剪小心地剪取。剪取白芨蒴果最好于晴天或多云天气进行,如在雨天或雾天进行,则须用滤纸吸去蒴果表面多余的水分,并在室内晾干。

  将剪下的蒴果,置于内表面光滑的钢制带盖铁盒中,置于室温且相对干燥的环境中封闭储藏。蒴果一旦受潮霉变,种子就会受到病菌侵染而致使其生活力大幅降低,乃至丧失发芽能力。

  每隔3d,打开铁盒,检查白芨蒴果自然开裂情况。检查过程中,切忌环境有风,以免种子被吹散。

  待铁盒内85%的蒴果已经开裂,便可准备播种。

  白芨种子直播苗床一般建立在简易大棚中。

  简易大棚通常长40m、宽8m、高2m。建床前1~2个月,须将大棚内的地面进行平整、压实,备用。建床前1~2周,须铲除大棚内所有的杂草,再次平整。

  正式建床时,首先在简易大棚内铺一层厚约13丝的塑料薄膜,有利于保持、控制栽培基质中的水分,并隔绝土壤微生物或杂草对栽培基质的侵染。在塑料薄膜四周,用厚约12cm的水泥砖(长30cm,宽15cm)垫高,防止水分逸漏。

  按长7.5m、宽2m的规格铺设水泥砖(长30cm,宽15cm)建畦,每个大棚内可建畦20个左右。栽培基质选用保水保肥能力较好的腐殖土,可避免因土壤颗粒板结、不透气带来的不利影响。

  必须对腐殖土进行杀菌消毒,做法为拌入0.1%高锰酸钾溶液或多菌灵1000倍液,搅匀,放置12~24h。苗床建好后,倒入已杀菌消毒的腐殖土,耙平,浇水。

  腐殖土厚约10cm,略低于水泥砖。在每个苗床的上方,按1m的间距铺设雾喷灌溉系统,雾喷头距苗床约1.2m。

  每个大棚内,应在四周悬挂温度计,随时监控温度,并保持大棚内的气温维持在15℃以上。

  将已大部分开裂的蒴果,置于10目的不锈钢制铁筛中,过筛,去除果壳或未开裂的蒴果,留下白芨种子备用。

  直播前3~5d,须对腐殖土浇水,以手捏腐殖土成团并有水渗出为标准。用40目的铁筛将白芨种子进行直播。

  播种线路按照每畦的短边呈“Z”字形进行。

  播种完成后,须打开雾喷灌溉系统,每天雾喷7~8次,每次持续15min左右,以使各苗畦保持潮湿,并保持简易大棚内的气温高于15℃以上。

  如能采用1/2MS培养液进行喷灌,更有利于种子出苗后的生长发育。1周后,白芨种子即可陆续转绿、生长,2周后原球茎膨胀至1mm大小,并有初生根长出。

  3~4周后,就可看到白芨原球茎陆续长出叶片。在种子直播2个月后,繁育的白芨种苗平均高度1~2cm,部分种苗还可通过原球茎分生的方式进行增殖。

  此时,应及时间苗,平衡苗畦中种苗过密与过疏的差别。一般说来,按此种子直播技术,每畦的繁殖效率可达到3000株/m2、

  其间注意防治蜗牛、病菌(霉菌、放线菌等)等有害生物对白芨幼苗的危害、侵染,及时铲除病菌侵染的土壤及周边染病植株,防止病害扩展。

  当幼苗生长到5~8cm高时,便可移栽至炼苗棚中进行驯化、炼苗。

  前期注意弱光保湿,一般覆盖遮阳网保持弱光,并覆盖薄膜保湿。移栽15d后,白芨幼苗就能生长正常,移栽30d左右即可定植。

  待当年秋季,白芨幼苗地上部分凋萎后,挖出平均粗约1.50cm的白芨假鳞茎,次年春季便可移栽至大田中。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2023SF-402)。国家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专项资助项目(财社〔2023〕66号)。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专项资助项目(2023KTCL03-15)。


精选问答:


  1、白芨种子怎样繁殖?

  回答如下:白芨种子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繁殖:

  1. 收集成熟的白芨果实,将果实晾干,将果实中的种子取出。

  2. 将种子放入一盆湿润的泥土中,种子的深度应该为土壤的两倍。

  3. 将盆子放在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要过于湿润。

  4. 在适当的温度下(一般为20-25摄氏度),等待种子发芽,通常需要1-2周的时间。

  5. 当幼苗长到一定高度时,可以将它们移植到单独的盆子中,并继续在适当的环境下进行养护。

  6. 继续保持土壤湿润,适当施肥,直到植物长到一定高度,可以移植到更大的花盆或户外种植。

  2、白芨种子直接撒在地里能发芽吗?

  不能发芽。一般种子要埋在土壤以下离表面2~4厘米,因为种子萌发需要感受到适当辐射光,太深了,种子就会不能萌发,会休眠或腐烂(大多会腐烂)太浅了种子就会容易受到损伤,影响它日后的生长。而且要保持土壤有一定的湿度,等种子萌发长成小苗时才适当添加营养剂。

  白芨用种子播种较难,分块茎繁殖较易。9~11月初将白芨挖出,选大小中等,芽眼多,无病的块茎,每块带1~2个芽,沾草木灰后栽种。开沟沟距20~25厘米,深5~6厘米,按株距10~12厘米放块茎一个,芽向上,填上,压实,浇水,覆草,经常保持潮湿,3~4月出苗。亩用种苗100公斤。

  白芨为多年生草本,株高30~60厘米,块茎肉质,白色,具2~3叉呈菱角状,有须根,常数个并生。总状花序顶生,常有花3~8朵;花淡紫红色,花瓣不整齐。蒴果圆柱形,上有6条纵棱,两端稍尖。种子细小,多数。花期4~5月,果期7~8月。白芨有两种,还有一种花黄白色,叶条状披针形,为狭叶白芨。在紫红花中,又有大种、小种之分,其中以大种块茎产量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