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鳜鱼我国目前有几种

2023-12-31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805 次
鳜鱼我国目前有几种

  这一篇经验汇总会给大家剖析“鳜鱼我国目前有几种”的内容进行阐述,期望对你们有点帮助,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鳜鱼有九种:翘嘴鳜(红纹翘嘴鳜)、大眼鳜、斑鳜、白头鳜、波纹鳜、暗鳜、长体鳜、高体鳜、柳州鳜。

  鳜鱼体高侧扁,头后背部隆起。

  口大,吻尖,口裂略倾斜,下颌突出于上颌外。上、下颌、锄骨及口盖上均有小齿。

  鳞片细小,侧线弯曲。背鳍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为硬棘8条,后部为分枝鳍条13—l5条。

  腹鳍胸位。胸鳍、尾鳍圆形。

  体色棕黄,腹部灰白。自吻端通过眼部至背鳍前部有一黑色条纹,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斑块和斑点。

  翘咀鳜眼相对小,下颌后端可达眼的后缘,而大眼鳜眼大,下颌后端不达眼的后缘。

  鳜鱼也叫桂鱼、桂花鱼、季花鱼、石花鱼等,是凶猛性肉食淡水鱼类。

  它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既是酒席上的美味佳肴,也是市场上的紧俏商品,是名特优水产品中有养殖前途的品种。

  黄山特产\x0d\黄山古属徽州,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经商传统,而且当地自然环境优越。

  所以,无论是文化气息浓厚的手工艺品,还是天然健康的土特产品,都是来黄山旅游不能错过的。\x0d\文房四宝中的珍品徽墨和歙砚,历史久远闻名中外。民间艺术的瑰宝有砖、石、木、竹四雕,还有徽派盆景、版画、漆刻,以及新兴的徽州竹编、玉竹家具等,也都独具特色。

  \x0d\“天下名山,必有灵草”,黄山的茶叶很好,而且便宜,你可以买一点带回去。如果春游黄山,可以赶上新茶,不要错过。

  \x0d\所有这些特产可以在市区的特产专卖店、屯溪老街、汤口镇的沿溪街**。\x0d\购物贴士\x0d\如何买茶叶:买时一定要先品,品好了再买,价格谈得好的可以砍掉2/3、超市里里的盒装茶叶价格公道,质量有保证,对鉴别茶叶不是很在行的游客可以去超市里**。

  \x0d\如何买歙砚:砚一是看材质,二是看工艺刀法。黄山市老街上的店有的是前店后厂,有的店格调较高的进的是名家的货。

  名家的砚品最起码要150元以上一方。在砍价前以讨教的口气多与店主聊聊,让他们觉得你尊重他们的劳动和手艺,价格上面就松动些,好谈一些。

  \x0d\如何买徽墨:徽墨比较便宜,一般的墨品一块5元,好的20元左右。但要注意在旅游景点招揽生意的当地人,在没看过行情之前,要谨防他们乱开价。

  鳜鱼养殖技术鳜鱼,俗称桂花鱼、石花鱼、季花鱼、淡水石斑等。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鲈形目、脂科、鳜亚科,有三个属,即长体鳜属、少鳞鳜属、鳜属。

  其中鳜属种类最多,有七种,分别是鳜、大眼鳜、高体鳜、斑鳜、波纹鳜、柳州鳜、暗鳜。少鳞鳜有三种:中国少鳞鳜、朝鲜少鳞鳜、**少鳞鳜。第一章生物学简介一、鳜亚科鱼类的地理分布世界上鳜鱼有三属11种,是东南亚特有的淡水鱼类,主要分布在中国。

  分布于中国的鳜鱼共有三属九种。鳜亚科鱼类分布的北界是黑龙江中游瑗珲附近,南界是海南省的北侧的南渡江,东界是**本洲岛西侧南部的福知州附近,西界为四川盆地西侧金沙江下游的屏山附近。

  在鳜亚科鱼类中,以鳜和斑鳜分布最广。鳜类三属11种中,我国有三属九种,占818%。

  分布在我国的九种鳜鱼都集中分布在长江以南,淮河以北仅有两种,由此可见,长江以南的华南区是鳜亚科鱼类的分布中心,台湾无鳜类分布。二、鳜亚科鱼类简评在鳜亚科的鱼类的11个品种中,只有鳜和大眼鳜,不仅分布广,生长速度快,个体大,而且形体好、肉质好、经济价值高,适合人工养殖。

  在这两种鳜鱼中,尤以鳜的生长速度较快。因为鳜的幽门盲囊多,对食物消化快,生长也快。而大眼鳜盲囊少些,生长慢些。

  在天然水体中,鳜只需2-3年即可达到商品规格,而大眼鳜要3-4年。在人工条件下,他们的生长速度差异更大。

  1976-1977年湖北省天门市水产研究所进行了翘嘴鳜和大眼鳜的养殖试验。在同一种饲养环境下,一年之后翘嘴鳜比大眼鳜平均超重535-625克。饲养两年之后,翘嘴鳜比大眼鳜超重700克。

  1986年佛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水产研究所进行了珠江鳜和大眼鳜的养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鳜的生长速度比大眼鳜快4倍。从以上分析可知,鳜亚科的种类繁多,但最具经济价值的是鳜(翘嘴鳜)。

  三、鳜的形状特征鳜鱼体呈纺锤形,略侧扁,背部隆起腹缘浅弧形。体色为褐**和棕**,分布着许多不规则的斑块或斑点,通常自吻端穿过眼部至背鳍及下方有一条棕褐色或红褐色条纹。

  腹部灰白,第六至七背鳍基下方通常有一条暗棕色的纵带,背鳍、臀鳍和尾鳍上有棕色斑点连成带状。头端侧视呈锥形,吻尖。

  鼻孔位于眼前缘,前鼻孔后缘有一鼻瓣,后鼻孔细狭。眼侧上位,较大,大于眼间距。

  口上位,略倾斜,下颌显著突出,口裂大,具辅上颌骨,上颌骨后端超过眼中点垂直线,有的几乎达到眼后缘垂直下方。上下颌、犁骨、口盖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尖齿,其中上下颌的齿扩大成犬齿状。

  舌狭长,前端游离。前鳃盖骨后缘锯齿状,下缘有4-5个大棘,鳃盖骨后有两个大棘。

  背鳍较长,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的鳍条为硬刺状12根,后半部为软鳍条13-15根。四、鳜鱼的生态习性1生活习性。

  鳜鱼是淡水定居性鱼类,尤其喜欢生活在水草繁茂的湖泊、河川溪涧。

  它们不做长距离的洄游。冬季水位低于7度时,鳜鱼几乎停止摄食。

  鳜鱼喜欢水质清新,在肥水池塘很难生存。2食性鳜鱼为典型的肉食性猛鱼类。

  孵出后就要以其它鱼类的鱼苗为食,饥饿时自相残食。鱼苗阶段能吞食相当于自身体长70-80%其他养殖鱼类的鱼苗。

  在天然水体中的鳜,全长为10--16厘米时,食物中虾的出现率为833%,远远超过了其他鱼类的出现率。20厘米时以小型鱼类和虾类为食。

  全长达25厘米以上时则以大型鱼类为主。在养殖条件下,饵料丰富的情况下,常选择体形细长鳍条柔软个体小的鱼类为食。

  成鳜易吞食的最大饵料鱼的长度为本身长度的60%,而以26—36%者适口性较好。3生长速度在饲养条件下,饵料适口、充足,生长较快。

  网箱养殖的一冬龄的鳜,平均体长为32厘米左右,相当于天然水体中的三龄鱼的体长。二龄前的鳜鱼比高龄鱼生长快,一龄鱼又比二龄鱼快。

  在相同条件下,前者体长与体重比为133和239倍。后者仅为116和147倍。这是因为鳜鱼在冬季并不完全停食,仍继续生长,只不过摄食强度和生长速度有所减慢。

  4繁殖习性成熟年龄:我国东北地区一般需要3—4龄才能达到性成熟。有资料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雄鳜鱼一龄既有性成熟。

  繁殖季节:人工培育的鳜鱼亲鱼,五月上旬就可进行催产孵化。利用早繁鳜鱼在网箱养殖,当年可达到商品规格。

  繁殖行为:鳜鱼在生殖季节雌雄比例为1:12左右,雄性略高于雌性。雌鳜产卵延续时间较长,分2-3次才能产完。

  繁殖力:鳜怀卵量随个体大小、环境、年龄的不同而不同,少则几千粒,多则几十万粒。鳜鱼首次产卵量约为怀卵量的60%左右。

  受精卵的孵化:鳜鱼的卵粒较小,成圆球状,橙**或青**,卵膜较厚,透明,富有弹性,比重比水大,为半漂浮性卵。成熟的卵径为11—137毫米,遇水后卵膜膨胀到19—215毫米,出现卵简隙,卵黄直径13毫米左右,其中卵黄内有1个05毫米的油球或者3—5个油球。鳜与苗孵出时间与水温有关。水温21—24℃时,孵化期为73个小时左右。水温23—27℃时,需53小时。水温在25—30℃时,只需29小时。鳜鱼受精卵的适宜孵化温度是25—30℃。

  刚孵出的鳜幼苗全长只有38—45毫米,体前腹下有一个15毫米的卵黄囊,此时仔鱼只能作垂直上下间歇运动,停歇时卧在水底。鳜苗孵出后48—60小时可进行水平运动,并开始摄食,此时鳜苗只有5毫米左右。

  第二章鳜鱼苗的养殖技术一、鳜鱼苗种的生物学1仔鱼的营养特点及消化器官的发育依据仔鱼的营养来源,可分为三个发育阶段,即内源性营养阶段、混合性营养阶段、外援性营养阶段。内源性营养阶段:完全以鱼苗自身的卵黄油球等内源性的营养发育阶段,成为内源性营养阶段。

  从仔鱼出膜至开口摄食以前,刚出膜的鳜鱼苗称为仔鱼前期,鱼体嫩小,全长只有38—42毫米。卵黄囊大,鱼苗犹如躺在大山上发育。

  卵黄囊卵圆形,开始是直径04毫米,约占鱼体重的50%,前端有油球。混合性营养阶段:部分依靠内源性卵黄、油球等营养物质,部分依靠摄食外界食物为营养的阶段,称为混合性营养阶段,是鱼苗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过渡的阶段。

  从仔鱼开口摄食至幽门垂的出现,随着卵黄、油球等内源性营养物质的消耗和转化,仔鱼的摄食和消化器官迅速发育。在水文21—29℃的情况下,出膜后经过64—120小时开始摄食,即进入混合营养阶段。

  外援性营养阶段:内源性营养耗尽而完全依靠捕食活鱼苗的阶段,称为外援性营养阶段,进入稚鱼期。此时鱼苗已经出膜8—10天,鱼体全长125毫米左右。

  鳍条鳍棘已经分化,消化器官已经发育完善,胃膨大,成T形。胃壁厚胃腺发达,上有粗大的血管分支。

  2鳜鱼苗的食性鳜鱼从开口摄食起,就始终以活鱼为食。鱼苗阶段专吃活鱼苗,不主动摄食浮游动物等非鱼苗饵料,也不吃死去的鱼苗,甚至不吃病弱而活动力差的鱼苗。

  开口摄食的鱼苗,游泳活泼,感觉敏锐,在距离5—10厘米,水平视角310°内准确的捕食游动的饵料鱼苗。开口摄食初期的摄食成功率对鳜鱼苗的生存意义重大,在摄食初期只要摄食到一尾饵料鱼苗,其生存的可能性就大的多。

  如开始捕食2—3天后,仍未成功的捕食到一尾鱼苗,则会因能量的的大量消耗而死亡。生态学上将这个阶段鱼苗与生具来的高死亡率危险期称临界期。

  因此提供适口而充足的饵料鱼,在鱼苗养殖阶段非常重要。3鳜鱼苗种的日粮与饵料鱼的规格。

  鳜鱼鱼种的日粮鱼种规格(厘米)饵料鱼规格(厘米)日粮(尾)05---104---12---51---1707---128-----125---—215---866---1034---674---6鳜鱼鱼苗的饵料鱼的规格鳜鱼苗饵料鱼苗出膜后时龄口裂宽度饵料鱼名出膜时间体高(毫米)-063细鳞斜颌鲴60---07细鳞斜颌鲴52--088团头鲂60---084细鳞斜颌鲴8--096团头鲂0--112草鱼36---09细鳞斜颌鲴0--112团头鲂0---09草鱼30--119鲢16--128鳙68--112鲤0---102细鳞斜颌鲴0--112团头鲂0--14草鱼0--14鲢0--13鳙24--128鲤0--147随着鳜鱼苗的不断生长,口裂不断增大,所用的饵料鱼规格也不断的增大。

  4鳜鱼苗的生长鳜鱼苗因摄食活鱼苗,营养丰富,生长非常迅速。同时因鳜鱼苗必须摄食活鱼苗,在自然界不得不迅速生长,否则就捕不到适口的饵料。

  因此这是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鳜鱼的一种适应性。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20—25天,全长从摄食时的5—10毫米长至30—35毫米,体重从2毫克长至500—1500毫克,体重增加大几百倍之多。

  二、鳜鱼鱼种饵料鱼的需求来源与生产及时供应数量充足而适口的饵料鱼,是鳜鱼鱼苗生产的关键因素。在鳜鱼鱼苗生产之前,应对所需的饵料鱼的时间、数量及不同时期所需的饵料鱼规格做出合理的估计,以便做到饵料鱼的供应及时、规格适口和数量充足。

  1开口饵料所需的时间鱼苗孵出之后,随着内源性营养的不断消耗,混合性营养阶段的到来,就要开口摄食了。鳜鱼开口摄食的时间与水温关系密切,水温越高,鱼苗生长发育越快,因而开口捕食的时间越早,反之则较晚。

  不同水温条件下鱼苗开口时间表(小时)水温(℃)效应时间孵化时间内源性时间开口摄食时间20-2134-3075---2327-2453---2521-1937---2717-1534---3012-832--103在当时水温条件下的开口摄食时,可用容器盛少许的鳜鱼苗,投入少量的预先准备的饵料鱼,看鳜鱼苗是否开口摄食,以便及时投喂。2饵料鱼的种类和数量鳜鱼苗以其他活鱼苗作为开口饵料最好是孵出不久的、个体较小的鲴类苗,也可用四大家鱼的鱼苗。

  下面总结如何配套生产鳜鱼饵料鱼:⑴开口摄食阶段3-10日龄饵料鱼的配备:鳜鱼鱼苗孵出3天后,卵黄囊消失,体长达4-45毫米,为促进鳜鱼苗的采食,在孵化环道内以5-6万/m06的放养密度微流水培养。可以3日龄团头鲂苗为开口饵料,但团头鲂绝对怀卵量少,难以满足大批量生产。

  用刚脱膜的草鱼苗代替效果好。为了使草鱼苗刚孵出时正好与鳜鱼苗开口吃食相同,必须精确掌握草鱼催产孵出的时间数量。

  一般是在鳜鱼孵出一天后开始催产草鱼,要求生产的草鱼水花数量约为鳜鱼苗的50倍。由于同一批生产的鳜鱼苗一般要经过6—7小时,孵出时间相差12—14小时,所以草鱼的催产应根据草鱼亲鱼的体重、平均产卵量约为5万粒/公斤、出苗率来估算出草鱼催产组数。

  公式为:催产组数=(鳜鱼苗数50)/(草鱼平均体重出苗率)三天内分2—3批连续进行生产,以保证每尾鳜鱼苗都有充足的开口饵料。第一批的饵料鱼苗约为鳜鱼苗的3倍左右,第二批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为后期饵料鱼的供应做准备。

  如遇天气突变,饵料鱼孵出迟缓,可采用静水脱膜法,将鱼卵高密度集中在鱼桶内,利用高密度低溶氧状态下,胚胎内孵化腺分泌孵化酶加速脱膜,以及时供应鳜鱼苗。一般以刚孵出的草鱼苗供应3—5日龄的鳜鱼苗,日投喂量为鳜鱼苗的1—3倍,分3—4次投喂。以二日龄草鱼苗供5—7日龄鳜鱼苗,日投喂量为鳜鱼苗的3-5倍,分2-3次投喂。以开试点腰的草鱼苗供8—10日龄鳜鱼苗,日投喂量为鳜鱼苗的8—10倍,分2—3次投喂。

  ⑵苗种培育阶段---10日龄--10厘米的大规格的鱼种饵料鱼的培育:鳜鱼苗开口2—3天以后,催产草鲢鳙鱼2—3批,培育在孵化环道内,作为10日龄后的鳜鱼苗饵料鱼,要求生产的饵料鱼数量为鳜鱼苗数量的200-250倍,同样应先计算催产组数再进行生产,以保证供应不同的鳜鱼苗,有效地避免个体大小悬殊,提高成活率。10日龄的鳜鱼苗体长已经达到1厘米,将其转入面积稍大的水泥方池,放养密度1万尾/米06、

  体长达15厘米时,分疏一次,密度减半。投喂7日龄规格为10—12厘米的各种鱼苗,日投喂量为鳜鱼苗的10—15倍。

  培育10—15天以后。鳜鱼苗体长达到2厘米,选择4—5亩、水深1米左右的池塘,彻底清塘以后,先亩放规格为10—12毫米的饵料鱼100—150万尾,再将水泥池的鳜鱼苗转入池塘继续培育至10厘米,放养密度为8000—尾/亩。

  ⑶成鱼养殖阶段10厘米—500克的饵料鱼的配备:纯养鳜鱼,一般每亩鳜鱼池要求配备3-4亩饵料池,饵料鱼的培育采用一次高密度放养,逐步降低密度,**投饲的方法控制其规格与鳜鱼苗同步配套。饵料鱼以低价值的鲢鳙或鲮为主,体长为鳜鱼苗的45—55%,体重为鳜鱼苗的12—15%。

  成鱼养殖一般选择面积2—4亩,水深为2—3米的土池。先亩放规格2—4厘米的饵料鱼10—20万尾,再放规格为10厘米鳜鱼种500-800尾/亩。

  以后根据饵料鱼存池情况,每隔3—4天补充一次饵料鱼,每次投喂量为鳜鱼存池量估重的8%-10%,保持池塘饵料鱼与鳜鱼数量比在15-20:1,在不超过水体容载量的情况下,可尽量多投饵料鱼。三、鳜鱼苗种培育:近十年来,鳜鱼苗培育技术不断改进提高,培育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公认的比较理想的培育方式有:孵化环道育苗、网箱育苗、下水泥池育苗、小型土池鱼苗。

  生产上,往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相结合进行。具体方法因地而异。

  ⑴孵化环道育苗:环道是一个特殊的水体,它是模拟天然生态环境,使鱼卵不断翻滚。直接采用环道培育育苗,提供了鳜鱼苗所需的生活环境,更为重要的是鳜鱼苗开口摄食之际,投喂适口的饵料鱼(脱膜不久的其他活鱼苗),既能保持鳜鱼苗的生长发育提供能量,又能保持清新的水质。

  在鳜鱼苗的培育过程中,应注意环道不易排污的特点,防止环道内沉积更多的淤泥和腐殖质。培育5—7天以后应选择晴天,在上午10点左右适时转环。

  鳜鱼苗贪食,最好在转环前12小时停止喂食,以保证转环时鳜鱼苗空腹,以减少死亡率。⑵网箱育苗:网箱是鳜鱼苗培育的理想场所。

  既可以保障充足的饵料鱼,又有较清新的水进行不断地交换。不足之处在于不能投喂刚刚脱膜不久的饵料鱼,需要经常洗箱,定期更换网箱,育苗管理比较繁琐,操作难度较大。

  网箱一般采取**育苗法:一级箱:用40—28目/3厘米的乙纶网片缝成的敞口箱,长4-6米,宽1米,深1米。二级箱:用目大03厘米的经编乙纶网片缝成的敞口箱,长2米,宽1米,深1米。

  **箱:用目大05厘米经编乙纶网片缝成的敞口箱,长2米,宽1米,深1米。**网箱面积配套比例为1:10:20。

  ⑶水泥池育苗:水泥池一般是4米6米08米。也可销大或小。

  但底部必须有一个倾斜,底部排水处设集苗池,有进排水设施。排水设施有橡皮管和过滤网及支撑网及支撑铁丝组成,橡皮管口固定铁丝架中心,要求无论怎样放置,应保持一定水位。

  排水量由排水管的数量和出水口高低决定。⑷小型土池育种:鳜鱼苗长到30厘米左右时,可以投放到小型池塘培育,投放量为1万尾/亩左右。

  池塘中必须预先培育饵料鱼。一般在放鳜鱼前10—15天放饵料鱼苗,投放量为100—150万尾/亩。

  每天定时加入少量新水,谨防水质恶化。第三章鳜成鱼的养殖鳜的成鱼养殖方式分成池塘单养,池塘混养和网箱养殖三种。

  一、网箱养殖网箱养鳜密度每平方米10—30尾,经一年的养殖多数个体体重达到04千克。小于鳜长度的60%的各种活鱼小虾均可作为饵料。

  投饵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每天投喂,谓之经常性投饵。二是阶段性投饵,按日粮5%--10%以及预计饲养时间,计算阶段需饵量。

  一次投足。一般30—40天作为一个阶段较为适宜,每平方米可产鱼5—10千克。

  二、池塘单养单养鳜鱼池塘面积一般1—5亩,小塘养鳜效果较好,一般每亩放5—6厘米的鳜鱼苗800-1200尾。采用此种方式进行养殖,池塘进排水系统要良好,能定期更换池水,最好每天傍晚或清晨注入部分新水。

  溶氧量不得低于4毫克每升。鳜进塘前要先投足饵料鱼,其数量应是鳜总体重的2—3倍,以维持一定饵料密度。

  以后按鳜重量的5%--10%每隔2—3天投一次饵料鱼。年末60%左右的个体可达到商品鱼规格。

  三、池塘混养:混养鳜鱼时,必须控制其规格,以不危害主养鱼类为原则,一公顷放3—4厘米的鳜鱼苗600—750尾,或13—16厘米的鳜鱼苗150—300尾。不需要特别管理,一公顷池塘可净获鳜鱼75—100千克。

  第四章鳜鱼鱼苗的防治鳜鱼养殖过程中几种常见的防治方法:一、鳜鱼综合性出血性败血病近几年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养殖的鳜鱼发生并流行一种“白鳃”、“白肝”为特征的严重**,称为鳜鱼综合性出血性败血病。此病流行快,发病率高,属危害最大的病毒性**,在夏秋季流行最广,苗种期少发,中成鱼多发。

  发病率在50%以上,死亡率在90%以上。目前无特效药治疗。

  可以采用以下措施进行预防:1清塘消毒,对旧池池底淤泥彻底清理,阳光暴晒,选用有效药物进行消毒。2监测水质,通过使用生石灰,少量换水或开增氧机,保持微碱性和较高的溶氧,防止水质过肥,定期选用温和性的消毒药水对水体进行消毒和使用水体净化剂。避免大换水,对鱼产生应激,有条件的放些有益的菌群、光合细菌等,以改善养殖环境。

  3在多发病季节,通过饵料鱼投喂抗病毒药和抗菌剂,减少或消灭病原体。4投喂优质饵料,平时适量添加中草药,增强抗病能力。

  不能投喂生病的饵料鱼。用于喂食的饵料鱼可选用硫酸铜8克/公斤消毒20分钟,呋喃唑酮5克/公斤消毒30分钟,然后再投喂。

  5发病时不能用孔雀石绿、敌百虫、**等,否则加速鱼的死亡。6应选用品质较好的鱼苗,注意更新鱼种,避免近亲繁殖,使苗种老化,抗病力下降。

  7有条件的使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二、水霉病鱼苗鱼种和成鱼阶段均可发生。

  病鱼的体表和背棘硬刺的尖端有白色絮状物。发病后及时用20%--30%食盐水浸泡5—10分钟,或用1%食盐水加食醋数滴浸洗5分钟,均有较好疗效。

  三、烂鳃和鱼虱病鱼鱼体上有鱼虱寄生,鳃丝上有白色斑点,并有黏液和污物附着。用10毫克/升敌百虫溶液浸洗5—10分钟,鱼虱当即脱落,烂鳃病也会逐渐好转。

  四、锚头虱用10毫克/升的敌百虫溶液药浴15分钟,同时将池水更新,锚头虱可得到控制。五、粘孢子虫病发病时体表和鳃部肉眼可见白色斑点,用95%的敌百虫晶体,按着每立方米水体01克的药量,全池泼洒,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鳜鱼和桂鱼是同一种鱼吗,鳜鱼有几个品种,如何区分。

  俗称:鳜花鱼、季花鱼、桂花鱼、桂鱼、鯚鱼。

  英文名:Chineseperch。

  学名:Sinipercachuatsi。

  属鲈形目,鮨科,鳜亚科,鳜属。

  Sinipercachuatsi(Basilewsky)。

  体较高而侧扁,背部隆起。

  口大,下颌明显长于上颌。上下颌、犁骨、口盖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下缘有4个大棘。后鳃盖骨后缘有2个大棘。

  头部具鳞,鳞细小。侧线沿背弧向上弯曲。背鳍分二部分,彼此连接,前部为硬刺,后部为软鳍条。

  体黄绿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有不规则的暗棕色斑点及斑块。自吻端穿过眼眶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条狭长的黑色带纹。

  鳜一般栖息于静水或缓流的水体中,尤以水草茂盛的湖泊中数量最多。

  冬季不大活动,常在深水处越冬,一般不完全停止摄食。春季天气转暖时,则游到沿岸浅水区觅食。此时的雌雄鱼白天都有侧卧在湖底下陷处的卧穴习性,夜间在水草丛中活动、觅食。

  主要以其它鱼类为食,1-2月摄食较差,6-7月最为旺盛,生殖期采食强度稍下降。鳜鱼通常长至2冬龄,在东北须至3冬龄才达性成熟,亲鱼于5-7月集群于夜间在平缓的流水环境中产卵。

  6-7月为产卵盛期,怀卵量为3-20万粒。

  常见鳜鱼有2种,外形极为相似,区别在于:翘嘴鳜(Schuatsi,英文名:Mandarinfish,Aukua)的鳃耙为7,眼较小,头长为眼径的53-81倍,上颌骨伸达眼后缘之后的下方,侧线鳞为110-142,颊下部有鳞,幽门垂为198-440个。

  而大眼鳜(Skneri,英文名:Bigeyemandarinfish)的鳃耙为6,眼较大,头长为眼径的47-51倍,上颌骨仅伸达眼后缘之前的下方,侧线鳞为85-98,颊部不被鳞,幽门垂为74-98个。翘嘴鳜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常见为2-25公斤,最大个体重可达50公斤。大眼鳜生长缓慢,个体较小,最大个体能长至重2公斤。

  鳜鱼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平原的江河湖泊。天然产量相当高。

  肉洁白、细嫩而鲜美,无小刺,富含蛋白质。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55-193克,脂肪04-35克,热量78-109千卡,钙79-206毫克,磷107-143毫克,铁07-56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10毫克,尼克酸19毫克。

  鳜鱼自古就被列为名贵鱼类之一。1972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内的随葬品中,就有鳜鱼。鳜鱼的幽门垂多而成簇,俗称桂花鱼,其味清香扑鼻,鲜脆可口,可谓“席上有鳜鱼,熊掌也可舍”。

  值得注意的是,鳜鱼的12根背鳍刺、3根臀鳍刺和2根腹鳍刺均有毒腺分布,若被刺伤后肿痛甚烈,发热、畏寒,为淡水刺毒鱼类中刺痛最严重者之一。在捕捉和剖杀鳜鱼时,应特别小心。

  鳜鱼肉性味甘、平,无毒,具有补虚劳、益脾胃的功效。其尾可治小儿软疖,其胆可治骨鲠在喉。

  鳜鱼和桂鱼是同一种鱼,它属于完全淡水生活的鱼类,一般栖息在江河、湖泊、水库等水草茂盛的水体中。鳜鱼是肉食性鱼类,性情比较凶猛,主要以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为食。

  鳜鱼的产卵场地一般在有一定流速的湖泊进水处和有风浪拍击的岸滩,在雨后涨水的夜晚其产卵活动会比较频繁。

  1、鳜鱼和桂鱼是同一种鱼,鳜鱼又叫做季花鱼、花鲫鱼等,它属于完全在淡水中生活的鱼类,一般栖息在江河、湖泊、水库等水草茂盛的水体中,白天的时候一般潜伏于水底,在夜间的时候开始活动觅食。

  2、鳜鱼为肉食性鱼类,性情比较凶猛,主要以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为食,在仔幼鱼阶段就开始吃食其它鱼苗,在冬季的时候会停止摄食。

  3、长江流域的鳜鱼在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进行繁殖,在华南地区每年4-8月份的时候进行繁殖,而黑龙江流域在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下旬的时候进行繁殖,鳜鱼的产卵场地一般在有一定流速的湖泊进水处和有风浪拍击的岸滩,并且在雨后涨水的夜晚产卵活动比较频繁。

  4、雄鱼一般在1-2龄性成熟,雌鱼在2-3龄的时候性成熟,成熟的小型雄鱼体长为190毫米左右,体重大约为160克左右,小型的雌鱼体长为200毫米左右,体重大约为160克左右,鳜鱼的怀卵量和年龄、个体大小有关。

  二、鳜鱼有几个品种,如何区分。

  1、波纹鳜:波纹鳜又叫花鳜鱼等,体长为圆形,侧扁,头部比较大,眼睛大多数为蓝色,一般生活在水质比较好的江河中,和其它鳜鱼差不多,是一种高氧底栖淡水鱼,大多数栖息在底质为砾石或沙滩的水域中。

  2、白头鳜:白头鳜的头部略尖,口比较大,下颌稍向前突出,鼻孔离眼前缘远,在眼后缘的鳃盖上有3条黑色狭条纹,后鳃盖骨上角有一黑斑,个体比较小。

  3、斑鳜:斑鳜体颜色为棕**或者灰**,在头部有暗黑色的小圆斑,体侧也有比较多的环形斑,主要栖息在流水环境,个体比较小。

  4、翘嘴鳜:翘嘴鳜又叫桂鱼、桂花鱼等,因为生活的水域的不同,所以它生长速度也不同,总的来说江南地区生长的比北方要快。

  5、大眼鳜:大眼鳜又叫母猪壳等,它的眼睛比较大,生活习性与鳜相似,一般栖息在江河、湖泊的流水环境,性情比较凶猛,主要吃鱼、虾等食物。

  鳜鱼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鲈形目、鱼旨科、鳜鱼属,该属共有7种,其中以鳜鱼(翘嘴鳜)、大眼鳜和斑鳜为常见。。

  在鳜鱼养殖过程中,翘嘴鳜与大眼鳜极易混淆,往往把大眼鳜当作翘嘴鳜来养殖,结果降低了养殖者的经济效益。

  大眼鳜与翘嘴鳜的主要区别是:大眼鳜眼较大,上颌后端不达眼的后缘,斜形褐色条纹不达吻端,体两侧没有一条较宽的褐色斑条与体轴相垂直。而翘嘴鳜眼较小,上颌末端至眼的后缘,斜形褐色条纹自吻端穿过眼部至背鳍基部前下方,体两侧有一条较宽的褐色斑条与体轴相垂直。

  鳜鱼为底层鱼类,生活在静水和有一定流水的江河、湖泊和水库中,尤以水草丰盛的浅水湖泊为多。白天一般潜伏于水底,夜间四处活动觅食,有打穴作窝习性,不喜群居,生活适宜水温为15-32℃,在水温7℃以下时不大活动和摄食。

  在池塘养殖中,鳜鱼常卧于水底,隐藏于较浅的穴中。主养鳜鱼的池塘用地拉网捕捞时,应注意拉第一网后再隔一段时间,待池水平静、鳜鱼出窝后再拉第二网,提高拉网起捕率。

  鳜鱼是典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终生以小鱼、小虾为食。刚孵化出的鳜鱼苗即能捕食其他鱼苗,体长07厘米的鳜鱼能捕食体长035厘米的其他鱼类,体长31厘米的鳜鱼可捕食体长15厘米的鲫鱼。

  鳜鱼食量较大,通常饱食时食量可达自重的10-15%。在养殖鳜鱼过程中,投喂饵料鱼有一定的选择性,即鱼苗阶段以鳊鱼为主,鱼种阶段以鲫鱼、鲮鱼为主,成鱼阶段以易得和适口的小鱼为主,我地基本上用小鲫鱼、小泥鳅、鲮鱼等作为鳜鱼的饵料鱼。

  鳜鱼在江河中生长较慢,在长江流域,据测定1龄鱼平均体长175厘米,体重119克。2龄鱼236厘米,300克。3龄鱼328厘米,812克。4龄鱼425厘米,1526克。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速度大大加快,当年鳜鱼苗在池塘或网箱中养殖可达商品规格,相当于大水面天然生长2-3龄鳜鱼的体重。

  在相同的人工饲养条件下,以翘嘴鳜的生长速度最快,大眼鳜次之。。

  每年的5月中旬至8月为鳜鱼的生殖季节,6月为盛产期,适宜水温22-30℃。

  鳜鱼产出的卵为漂流性卵,能粘附在水草上。雄性一冬龄成熟,雌性二冬龄成熟,属多次产卵类型。


好文探索:这是一篇关于鳜鱼最全的文章(收藏)


  各位看官鳜鱼,俗称桂花鱼、石花鱼、季花鱼、淡水石斑等。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鲈形目、脂科、鳜亚科,有三个属,即长体鳜属、少鳞鳜属、鳜属。

  其中鳜属种类最多,有七种,分别是鳜、大眼鳜、高体鳜、斑鳜、波纹鳜、柳州鳜、暗鳜。少鳞鳜有三种:中国少鳞鳜、朝鲜少鳞鳜、**少鳞鳜。

  世界上鳜鱼有三属11种,是东南亚特有的淡水鱼类,主要分布在中国。

  分布于中国的鳜鱼共有三属九种。鳜亚科鱼类分布的北界是黑龙江中游瑗珲附近,南界是海南省的北侧的南渡江,东界是**本洲岛西侧南部的福知州附近,西界为四川盆地西侧金沙江下游的屏山附近。

  在鳜亚科鱼类中,以鳜和斑鳜分布最广。鳜类三属11种中,我国有三属九种,占81.8%。

  分布在我国的九种鳜鱼都集中分布在长江以南,淮河以北仅有两种,由此可见,长江以南的华南区是鳜亚科鱼类的分布中心,台湾无鳜类分布。

  在鳜亚科鱼类的11个品种中,只有鳜和大眼鳜,不仅分布广,生长速度快,个体大,而且形体好、肉质好、经济价值高,适合人工养殖。

  在这两种鳜鱼中,尤以鳜的生长速度较快。因为鳜的幽门盲囊多,对食物消化快,生长也快。而大眼鳜盲囊少些,生长慢些。

  在天然水体中,鳜只需2-3年即可达到商品规格,而大眼鳜要3-4年。在人工条件下,他们的生长速度差异更大。

  1976-1977年湖北省天门市水产研究所进行了翘嘴鳜和大眼鳜的养殖试验。在同一种饲养环境下,一年之后翘嘴鳜比大眼鳜平均超重535-625克。饲养两年之后,翘嘴鳜比大眼鳜超重700克。

  1986年佛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水产研究所进行了珠江鳜和大眼鳜的养殖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鳜的生长速度比大眼鳜快4倍。从以上分析可知,鳜亚科的种类繁多,但最具经济价值的是鳜(翘嘴鳜)。

  鳜鱼是淡水定居性鱼类,尤其喜欢生活在水草繁茂的湖泊、河川溪涧。它们不做长距离的洄游。

  冬季水位低于7度时,鳜鱼几乎停止摄食。鳜鱼喜欢水质清新,在肥水池塘很难生存。

  鳜鱼为典型的肉食性猛鱼类。孵出后就要以其它鱼类的鱼苗为食,饥饿时自相残食。

  鱼苗阶段能吞食相当于自身体长70-80%其他养殖鱼类的鱼苗。在天然水体中的鳜,全长为10-16厘米时,食物中虾的出现率为83.3%,远远超过了其他鱼类的出现率。

  20厘米时以小型鱼类和虾类为食。全长达25厘米以上时则以大型鱼类为主。

  在养殖条件下,饵料丰富的情况下,常选择体形细长鳍条柔软个体小的鱼类为食。成鳜易吞食的最大饵料鱼的长度为本身长度的60%,而以26-36%者适口性较好。

  在饲养条件下,饵料适口、充足,生长较快。网箱养殖的一冬龄的鳜,平均体长为32厘米左右,相当于天然水体中的三龄鱼的体长。

  二龄前的鳜鱼比高龄鱼生长快,一龄鱼又比二龄鱼快。在相同条件下,前者体长与体重比为1.33和2.39倍。后者仅为1.16和1.47倍。

  这是因为鳜鱼在冬季并不完全停食,仍继续生长,只不过摄食强度和生长速度有所减慢。

  成熟年龄:我国东北地区一般需要3-4龄才能达到性成熟。

  有资料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雄鳜鱼一龄既有性成熟。

  繁殖季节:人工培育的鳜鱼亲鱼,五月上旬就可进行催产孵化。

  利用早繁鳜鱼在网箱养殖,当年可达到商品规格。

  繁殖行为:鳜鱼在生殖季节雌雄比例为1:1.2左右,雄性略高于雌性。

  雌鳜产卵延续时间较长,分2-3次才能产完。

  繁殖力:鳜怀卵量随个体大小、环境、年龄的不同而不同,少则几千粒,多则几十万粒。

  鳜鱼首次产卵量约为怀卵量的60%左右。

  受精卵的孵化:鳜鱼的卵粒较小,成圆球状,橙**或青**,卵膜较厚,透明,富有弹性,比重比水大,为半漂浮性卵。成熟的卵径为1.1-1.37毫米,遇水后卵膜膨胀到1.9-2.15毫米,出现卵简隙,卵黄直径1.3毫米左右,其中卵黄内有1个0.5毫米的油球或者3-5个油球。

  鳜与苗孵出时间与水温有关。水温21-24℃时,孵化期为73个小时左右。水温23-27℃时,需53小时。水温在25-30℃时,只需29小时。鳜鱼受精卵的适宜孵化温度是25-30℃。刚孵出的鳜幼苗全长只有3.8-4.5毫米,体前腹下有一个1.5毫米的卵黄囊,此时仔鱼只能作垂直上下间歇运动,停歇时卧在水底。

  鳜苗孵出后48-60小时可进行水平运动,并开始摄食,此时鳜苗只有5毫米左右。

  1、仔鱼的营养特点及消化器官的发育。

  依据仔鱼的营养,可分为三个发育阶段,即内源性营养阶段、混合性营养阶段、外援性营养阶段。

  内源性营养阶段:完全以鱼苗自身的卵黄油球等内源性的营养发育阶段,成为内源性营养阶段。从仔鱼出膜至开口摄食以前,刚出膜的鳜鱼苗称为仔鱼前期,鱼体嫩小,全长只有3.8-4.2毫米。

  混合性营养阶段:部分依靠内源性卵黄、油球等营养物质,部分依靠摄食外界食物为营养的阶段,称为混合性营养阶段,是鱼苗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过渡的阶段。从仔鱼开口摄食至幽门垂的出现,随着卵黄、油球等内源性营养物质的消耗和转化,仔鱼的摄食和消化器官迅速发育。

  在水文21-29℃的情况下,出膜后经过64-120小时开始摄食,即进入混合营养阶段。

  外援性营养阶段:内源性营养耗尽而完全依靠捕食活鱼苗的阶段,称为外援性营养阶段,进入稚鱼期。

  此时鱼苗已经出膜8-10天,鱼体全长12.5毫米左右。鳍条鳍棘已经分化,消化器官已经发育完善,胃膨大,成T形。

  胃壁厚胃腺发达,上有粗大的血管分支。

  鳜鱼从开口摄食起,就始终以活鱼为食。

  鱼苗阶段专吃活鱼苗,不主动摄食浮游动物等非鱼苗饵料,也不吃死去的鱼苗,甚至不吃病弱而活动力差的鱼苗。

  开口摄食的鱼苗,游泳活泼,感觉敏锐,在距离5-10厘米,水平视角310°内准确的捕食游动的饵料鱼苗。

  开口摄食初期的摄食成功率对鳜鱼苗的生存意义重大,在摄食初期只要摄食到一尾饵料鱼苗,其生存的可能性就大的多。

  3、鳜鱼苗种的日粮与饵料鱼的规格。

  随着鳜鱼苗的不断生长,口裂不断增大,所用的饵料鱼规格也不断的增大。

  鳜鱼苗因摄食活鱼苗,营养丰富,生长非常迅速。同时因鳜鱼苗必须摄食活鱼苗,在自然界不得不迅速生长,否则就捕不到适口的饵料。

  因此这是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鳜鱼的一种适应性。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20-25天,全长从摄食时的5-10毫米长至30-35毫米,体重从2毫克长至500-1500毫克,体重增加大几百倍之多。

  二、鳜鱼鱼种饵料鱼的需求与生产。

  及时供应数量充足而适口的饵料鱼,是鳜鱼鱼苗生产的关键因素。

  鱼苗孵出之后,随着内源性营养的不断消耗,混合性营养阶段的到来,就要开口摄食了。

  鳜鱼开口摄食的时间与水温关系密切,水温越高,鱼苗生长发育越快,因而开口捕食的时间越早,反之则较晚。

  不同水温条件下鱼苗开口时间表(小时)。

  在当时水温条件下的开口摄食时,可用容器盛少许的鳜鱼苗,投入少量的预先准备的饵料鱼,看鳜鱼苗是否开口摄食,以便及时投喂。

  鳜鱼苗以其他活鱼苗作为开口饵料最好是孵出不久的、个体较小的鲴类苗,也可用四大家鱼的鱼苗。下面总结如何配套生产鳜鱼饵料鱼。

  (1)开口摄食阶段3-10日龄饵料鱼的配备。

  鳜鱼鱼苗孵出3天后,卵黄囊消失,体长达4-4.5毫米,为促进鳜鱼苗的采食,在孵化环道内以5-6万/m3的放养密度微流水培养。可以3日龄团头鲂苗为开口饵料,但团头鲂绝对怀卵量少,难以满足大批量生产。

  用刚脱膜的草鱼苗代替效果好。

  一般以刚孵出的草鱼苗供应3-5日龄的鳜鱼苗,日投喂量为鳜鱼苗的1-3倍,分3-4次投喂。以二日龄草鱼苗供5-7日龄鳜鱼苗,日投喂量为鳜鱼苗的3-5倍,分2-3次投喂。以开试点腰的草鱼苗供8-10日龄鳜鱼苗,日投喂量为鳜鱼苗的8-10倍,分2-3次投喂。

  (2)苗种培育阶段--10日龄-10厘米的大规格的鱼种饵料鱼的培育。

  鳜鱼苗开口2-3天以后,催产草鲢鳙鱼2-3批,培育在孵化环道内,作为10日龄后的鳜鱼苗饵料鱼,要求生产的饵料鱼数量为鳜鱼苗数量的200-250倍,同样应先计算催产组数再进行生产,以保证供应不同的鳜鱼苗,有效地避免个体大小悬殊,提高成活率。

  10日龄的鳜鱼苗体长已经达到1厘米,将其转入面积稍大的水泥方池,放养密度1万尾/米3、

  体长达1.5厘米时,分疏一次,密度减半。投喂7日龄规格为10-12厘米的各种鱼苗,日投喂量为鳜鱼苗的10-15倍。

  培育10-15天以后。鳜鱼苗体长达到2厘米,选择4-5亩、水深1米左右的池塘,彻底清塘以后,先亩放规格为10-12毫米的饵料鱼100-150万尾,再将水泥池的鳜鱼苗转入池塘继续培育至10厘米,放养密度为8000-尾/亩。

  (3)成鱼养殖阶段10厘米-500克的饵料鱼的配备。

  纯养鳜鱼,一般每亩鳜鱼池要求配备3-4亩饵料池,饵料鱼的培育采用一次高密度放养,逐步降低密度,**投饲的方法控制其规格与鳜鱼苗同步配套。饵料鱼以低价值的鲢鳙或鲮为主,体长为鳜鱼苗的45-55%,体重为鳜鱼苗的12-15%。

  成鱼养殖一般选择面积2-4亩,水深为2-3米的土池。先亩放规格2-4厘米的饵料鱼10-20万尾,再放规格为10厘米鳜鱼种500-800尾/亩。

  以后根据饵料鱼存池情况,每隔3-4天补充一次饵料鱼,每次投喂量为鳜鱼存池量估重的8%-10%,保持池塘饵料鱼与鳜鱼数量比在15-20:1,在不超过水体容载量的情况下,可尽量多投饵料鱼。

  近十年来,鳜鱼苗培育技术不断改进提高,培育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公认的比较理想的培育方式有:孵化环道育苗、网箱育苗、下水泥池育苗、小型土池鱼苗。

  生产上,往往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相结合进行。具体方法因地而异。

  环道是一个特殊的水体,它是模拟天然生态环境,使鱼卵不断翻滚。直接采用环道培育育苗,提供了鳜鱼苗所需的生活环境,更为重要的是鳜鱼苗开口摄食之际,投喂适口的饵料鱼(脱膜不久的其他活鱼苗),既能保持鳜鱼苗的生长发育提供能量,又能保持清新的水质。

  在鳜鱼苗的培育过程中,应注意环道不易排污的特点,防止环道内沉积更多的淤泥和腐殖质。培育5-7天以后应选择晴天,在上午10点左右适时转环。

  鳜鱼苗贪食,最好在转环前12小时停止喂食,以保证转环时鳜鱼苗空腹,以减少死亡率。

  网箱是鳜鱼苗培育的理想场所。

  既可以保障充足的饵料鱼,又有较清新的水进行不断地交换。不足之处在于不能投喂刚刚脱膜不久的饵料鱼,需要经常洗箱,定期更换网箱,育苗管理比较繁琐,操作难度较大。

  网箱一般采取**育苗法:。

  一级箱:用40-28目/3厘米的乙纶网片缝成的敞口箱,长4-6米,宽1米,深1米。

  二级箱:用目大0.3厘米的经编乙纶网片缝成的敞口箱,长2米,宽1米,深1米。

  **箱:用目大0.5厘米经编乙纶网片缝成的敞口箱,长2米,宽1米,深1米。**网箱面积配套比例为1:10:20。

  水泥池一般是4米*6米*0.8米。也可销大或小。

  但底部必须有一个倾斜,底部排水处设集苗池,有进排水设施。排水设施有橡皮管和过滤网及支撑网及支撑铁丝组成,橡皮管口固定铁丝架中心,要求无论怎样放置,应保持一定水位。

  排水量由排水管的数量和出水口高低决定。

  鳜鱼苗长到3.0厘米左右时,可以投放到小型池塘培育,投放量为1万尾/亩左右。

  池塘中必须预先培育饵料鱼。一般在放鳜鱼前10-15天放饵料鱼苗,投放量为100-150万尾/亩。

  每天定时加入少量新水,谨防水质恶化。

  鳜的成鱼养殖方式分成池塘单养、池塘混养和网箱养殖三种。

  网箱养鳜密度每平方米10-30尾,经一年的养殖多数个体体重达到0.4千克。小于鳜长度的60%的各种活鱼小虾均可作为饵料。

  投饵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每天投喂,谓之经常性投饵。二是阶段性投饵,按日粮5%-10%以及预计饲养时间,计算阶段需饵量。

  一次投足。一般30-40天作为一个阶段较为适宜,每平方米可产鱼5-10千克。

  单养鳜鱼池塘面积一般1-5亩,小塘养鳜效果较好,一般每亩放5-6厘米的鳜鱼苗800-1200尾。采用此种方式进行养殖,池塘进排水系统要良好,能定期更换池水,最好每天傍晚或清晨注入部分新水。

  溶氧量不得低于4毫克每升。鳜进塘前要先投足饵料鱼,其数量应是鳜总体重的2-3倍,以维持一定饵料密度。

  以后按鳜重量的5%-10%每隔2-3天投一次饵料鱼。年末60%左右的个体可达到商品鱼规格。

  混养鳜鱼时,必须控制其规格,以不危害主养鱼类为原则,一公顷放3-4厘米的鳜鱼苗600-750尾,或13-16厘米的鳜鱼苗150-300尾。不需要特别管理,一公顷池塘可净获鳜鱼75-100千克。

  更多关于鳜鱼的技术文章可点击以下文字查看。

  饲料鳜鱼驯化秘籍首次曝光(收藏)。

  技术新革命,鳜鱼苗驯化来吃饲料,每天学徒踏破门槛。

  高效健康的鳜鱼标苗模式——只要注意这6点。

  鳜鱼吃饲料,已经不是稀罕事儿(视频)。

  根据养殖鳜鱼的自身条件,不管是活饵、冰鲜、饲料都可以养好它。


精选问答:


  1、大运河有什么鱼?

  大运河中存在多种鱼类。大运河是全国性的重点保护水系,其水质条件适宜许多鱼类的繁殖和生长。同时,大运河流经的地区多为水网密布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这些地方的渔业资源相对丰富。 大运河中的鱼类分布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鲤鱼、鲢鱼、鳜鱼、鳙鱼等多种鱼类。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以及渔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大运河中的鱼类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管理,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渔业产业的发展。 大运河沿岸还有许多优美景点和历史文化遗址,游客们可以在赏景的同时品尝沿途路边小摊上的新鲜江鲜美食。

  2、秋天鳜鱼怎么找?

  1. 抛投钓法:用4-5米的超长竿和浮漂,配以窝子饵或鱼泥,将鳜鱼吸引到钓饵附近,经常调整漂的高度和距离,等待鳜鱼上钩。

  2. 筏钓法:用筏子停在确定的钓点,配以铁板、钓饵和鱼粉,鳜鱼喜欢深水区域,一般在水深5-10米左右,细心等待鳜鱼上钩。

  3. 异物钓法:用诱饵,比如虫、虾、小鱼等,在钓点附近吸引鳜鱼,引起其注意,再迅速换上窝子饵或鱼泥,增加上钩的概率。

  4. 落底钓法:用4-5米左右的浮标和巨型鱼钩,将鱼竿落到水底,配以散装鱼饵和鱼味增强剂,鳜鱼偏爱底层,此方法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