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纹枯病是水稻栽种普遍的病害,该如何防治?

2024-03-10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324 次
纹枯病是水稻栽种普遍的病害,该如何防治?

  本篇农资汇总会给网友们分享“纹枯病是水稻栽种普遍的病害,该如何防治?”的内容进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关注下本站哈!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纹枯病的主要病原。在常规条件下观察,菌丝开始时无色,成熟时出现淡褐色菌核。

  核盘菌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在各种恶劣环境中生存,是水稻纹枯病大面积蔓延的主要诱导病原菌。水稻种植密度过大、水肥管理不当、药物防治措施不合理都会导致纹枯病,影响防治效果。

  水稻纹枯病是由高温高湿引起的一种病害。当种植区田间温度高于25℃,相对湿度高于90%时,病害传播速度会加快。

  水稻种植田长期积水和高湿度为纹枯病大面积发生和蔓延提供了基础条件。如果在施肥管理过程中添加过多的氮肥,幼苗的分蘖会提前关闭,从而促进纹枯病的发生。

  在正常种植的情况下,不同品种的实际抗病性和发病率是不同的。高秆水稻品种发病率较低,而矮秆水稻发病率较高。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真菌**害,病原菌的菌核在种植土壤、秸秆患病部位和杂草中越冬,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春季栽培时,大多数越冬成功的菌核会浮在水面上,然后附着在水稻植株上。

  通过实际研究可以看出,籼稻植株的蜡质保护层较厚,硅化物较多,所以实际抗病性较好,其次是粳稻,糯米实际抗病性最差。农家肥是主要的基肥,应根据土地的肥力适当补充化肥。

  原理是控制氮肥,增加磷钾肥。

  追肥以分蘖肥为主,宜在秧苗返青插田后7~10天进行,宜早不宜迟。

  施肥量约占施肥水平的20%。水稻纹枯病在发病初期发展缓慢,后期发展迅速。

  为了控制**,及时施用农药是必要的。分蘖期,当病团率达到5%~10%时,即可开始药物防治。

  该病在大胎儿孕穗期和抽穗期发展迅速,因此有必要加强防治,控制病害的发展。常规药物可采用水喷雾,如井冈霉素粉剂、苯丙环唑乳油、己唑醇悬浮剂等,每次必须连续使用2次,第二次用药应在第一次用药后每7天用药一次,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施药时应多加一点水,这样可以向植物的中下部喷洒足够的药液,提高防治效果。

  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是水稻发生最为普遍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早稻重于晚稻,往往造成谷粒不饱满,空壳率增加,严重的可引起植株倒伏枯死。常见于水稻、小麦、谷子等禾本科植物。

  无性态Rhizoctoniasolani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双核线核菌)。

  从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开始产生扎需时间来看,RsolaniAG-1和AG-4较快,而双核丝核菌AG-Bb较慢。在PDA上23℃条件下AG-1形成菌核需时3天。

  菌核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较紧密。菌落色泽浅褐至深褐色。AG-4菌落浅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褐色,不规则形,较扁平,疏松,相互**。AG-Bb菌落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较一致,一般生于气生菌丝丛中。

  水稻纹枯病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_水稻纹枯病特效药。

  纹枯病主要靠菌核在稻田里越冬,越冬的菌核经过冬春到早稻插秧时,一般有60%~70%的菌核能发芽。

  落在田里的菌核数量和发病有一定的关系,上年或上季发病重的田块,落在田里的菌核都比水轻,在长时间内能随水漂浮,稻田灌水后,捞除浮在水面上的菌核,能减少初次浸染的菌源,有效地减轻水稻前期发病率。捞除的方法是在田面耙平以后,适当加深水层,然后用簸箕等工具把浮在水面上的浪渣和菌核捞起,挑离稻田,深埋或晒干烧毁。

  加强肥水管理,提高秧苗抗病能力。偏迟、偏重施用氮肥、长期灌深水都易造成秧苗茎叶柔软嫩绿,郁闭严重而降低抗病能力,加重纹枯病发生。

  在施肥策略上要掌握以下3条原则:一是重视基肥,多施农家肥和有机肥,一般基肥用量应占总施肥量的60%。二是氮、磷、钾三要素合理搭配,特别是氮肥施用量不能过量。

  三是追肥要早、要适量,要按“前重、中控、后补”的方法追施。氮肥不能追施过迟,以免引起禾苗贪青而导致纹枯病的大发生。

  在水分管理上,实行浅、露、搁、活的灌溉方法,解决土壤中的水、气矛盾。在水稻分蘖阶段要实行浅水勤灌,适当露田,以利排毒增气,促根壮蘖。分蘖末期适时适度搁田,控制无效分蘖,抑制茎叶徒长。进入孕穗期后,应实行活水灌溉。到灌浆结实期则要坚持干干湿湿,促进秧苗生长清秀,无病到老。

  采用甲基砷酸锌毒土预防,能抑制纹枯病菌丝的生长和萌发,而且药效稳定,残效期长,施用后能被稻根吸收,也能渗入叶片,具有保护和防治作用。要求在水稻插后15~20天以内施完,备用20%甲基砷酸锌250克拌细土25千克,均匀撒入水稻田内,预防效果显著。

  据对比调查,用甲基砷酸锌撒毒土的秧苗田病穴率为10%左右,未撒毒土的田块,病穴率在50%以上。但使用甲基砷酸锌时,一定要在孕穗期以前,禁止在孕穗期或生育后期使用,因为甲基砷酸锌有杀雄功能,在孕穗期使用,轻者出现空穗秕谷,重者不能抽穗。

  尤其是在高温缺氮和缺钾时,对水稻产量影响更大。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一般前期发展较慢,后期上升较快。

  在早稻分蘖盛期应加强田间调查,当遇到高温高湿天气,田间病穴率在30%左右时就应立即用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井冈霉素水剂每亩02千克对水50千克,并根据发病程度和天气情况,连喷2~3次。

  晚稻生育期短,纹枯病从始发到爆发相距时间一般在半月左右。宜用药2次,一般在拔节孕穗期用药1次,隔7天后再用药1次。

  鉴于纹枯病都是从病株下部向上延伸,喷药应着重喷在稻株的中下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水稻有纹枯病,应该如何进行防治。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常发性和重发**害之一,其发生危害程度已远远超过水稻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等,成为水稻第一大病害,给水稻高产稳产带来严重威胁。

  一、发生危害特点1、发病期推迟,病情垂直发展速度快。

  由于水稻轻型栽培面积的扩大和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的推广,使得水稻播栽期推迟、水稻基本苗下降,从而相应推迟了水稻纹枯病发病的盛期。但由于前期水稻群体小,水稻施肥量大幅度增加,水稻群体在短期内急剧上升,恶化田间小气候同时由于水稻体内氮素代谢旺盛,水稻纹枯病病情呈垂直发展速度,病情上升快,暴发期缩短。

  受气候异常因素影响,各稻型纹枯病发生危害普遍较为严重。杂交中籼稻由于施肥量相对较少,且**优势的存在,对纹枯病的耐害性较强,虽然部分田块病情严重,但田间很少出现纹枯病“透顶”现象。

  而粳稻品种多数感病性强,加上施肥量高,纹枯病垂直发展迅猛,危害程度较重,严重发生田块发生“透顶”现象普遍。从田间调查看,纹枯病严重危害的均为粳稻品种。

  二、水稻纹枯病连续重发原因分析。

  水稻栽培方式呈现多元化,主要有手栽秧、机插秧、直播稻等多种方式。其中直播稻由于省工、节本等特点,面积直线上升,部分地区直播稻种植面积比例高达80%以上,加重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1)直播稻多为人工撒播,行株距不确定,田间通风透光性能差,为纹枯病发生创造适合的小气候(2)直播稻株型松散,加上种植密度高,药液难于喷淋到水稻基部,药剂防治效果下降(3)直播稻种植密度高,水稻群体大,个体发育差,从而加重其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1)防治时间偏迟:水稻纹枯病一般在分蘖后期至抽穗期发病最盛,分蘖盛期至孕穗期为横向扩散,随后进入垂直扩展冰稻抽穗期前后病情发展达到高峰期。根据纹枯病的发生特点,生产上应在水稻分蘖期发现病株后(病穴率达15%以上1就及早用药,以防止水平扩散。

  适期早用药,一是早期水稻群体少,水稻尚未封行,药剂容易喷啉到纹枯病发病的水稻基部肪治效果显著提高。但传统农业栽培时,防治时间往往偏迟,待发现病害后才防治,效果甚微。

  重治虫、轻防病。部分农户对病害的发生危害性和病害的预防工作认识不足。

  认为同害虫一样发生后打药既可控制,往往是发病初期不用药预防,等病害发生严重后,则病害已难以控制。同时,一些农药经营者为了以低价赢得竞争市场,在防治药剂配方中不用或减少杀菌剂使用量。二是早期病情较轻,—用药后病情容易得到有效控制。

  (2)水肥管理不当:长期深灌,搁田过迟、不彻底,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蔽、徒长,均会促使水稻纹枯病发生和蔓延,加重危害程度。

  (3)防治药剂选用不当:井冈霉素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种,该药具有内吸传导性,兼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但其持效期较短,在近年来水稻纹枯病发生严重的情况下,井冈霉素的防效更是难以保证。

  (4)防治**量过少:大多数农户防治水稻病虫喷雾药液量在240~300kg/hm2左右,仅为正常防治要求药液量的30%左右。若在水稻封行以前用药,对纹枯病还多少有一些效果。如果在水稻中后期用药,则对纹枯病防效甚微。

  (1)合理施肥: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品种特性合理施肥,增强稻株抗病力。在施肥上要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农家肥与化肥、长效肥与速效肥的配合。

  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以防稻苗徒长和提早封行。

  (2)科学灌水:改变长期深灌的做法,实行浅水勤灌,分蘖后期要适时搁田,以降低株间湿度,控制无效分蘖,控制过早封行。

  虽然直播稻有省工、节本的优点,但其产量潜力低、生产风险大、生态不友好,且杂草稻威胁大,纹枯病等病虫防治难。

  应予以控制。应积极推广水稻机插秧栽培方式,机插秧增产潜力高、稳产、高产,且由于水稻行距大、水稻封行期推迟,水稻纹枯病发生显著减轻,同时由于行距大,病虫防治易操作。

  采取“前压、中控、后保重点”的药剂防治策略。

  分蘖到拔节期控制病害水平扩展。孕穗到抽穗期控制病害垂直扩展:抽穗灌浆期保护功能叶不受侵害。

  (1)科学选药:水稻纹枯病的防治药剂应选用井冈霉素与枯草芽孢杆菌,或蜡质芽孢杆菌,或己唑醇的复配制剂、苯醚甲环唑与丙环唑的复配剂、烯唑醇、己唑醇、戊唑醇、噻呋酰胺等长效、高效药剂,以提高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2)正确喷药:在水稻中后期田间比较郁蔽的情况下防治水稻纹枯病,应适当加大用药量,并加足水量喷粗雾,用水量要达到750-900kg/hm2,将药液淋到纹枯病发病部位的水稻植株基部,以提高防病效果。

  水稻纹枯病俗称“花杆”、“烂杆瘟”,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

  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扩大后形成椭圆形或云形病斑,常造成叶片枯死,千粒重下降,病情严重时造成植株枯孕穗,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达50%以上。对于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你是不是也有碰到过以下这些问题呢。

  描述:每年种植水稻都会发生纹枯病,还比较难防治,对产量影响比较大,问下大家,针对纹枯病该怎么预防呢如果发病后,又该怎么喷药防治。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的水稻病虫情报,预计水稻纹枯病在南方大部稻区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

  水稻在拔节前后田间郁蔽,易发生纹枯病,应加强用药防治。防治水稻纹枯病,一般掌握在水稻分蘖末期或纹枯病发生初期(病穴率5%)用药。

  可选用的药剂有很多,比如常用的有:丙环唑、戊唑醇、己唑醇等一些唑类的杀菌剂,或噻呋酰胺、苯醚甲环唑等单剂或复配药剂,根据当地发生的病情以及病害的抗药性来决定,具体用量用法,这里就不过多介绍,按照使用说明使用即可,如果一次防不住,中间隔一周左右,喷施2-3次,控制住为止。

  1、打捞菌核,减少菌源。

  要每季大面积打捞并带出田外深埋。

  2、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

  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3、选用良种,根据保山市各稻区的生产特点,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宜选用分蘖能力适中、株型紧凑、叶型较窄的水稻品种。以降低田间荫蔽作用、增加通透性及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提高稻株抗病能力。

  4、合理密植,水稻纹枯病发生的程度与水稻群体的大小关系密切。群体越大,发病越重。适当稀植可降低田间群体密度、提高植株间的通透性、降低田间湿度,从而达到有效减轻病害发生及防止倒伏的目的。

  戊唑醇、己唑醇在水稻田适期足量使用,对纹枯病均有良好防效,持效期长达20天以上。戊唑醇、己唑醇等**类药对水稻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戊唑醇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强,己唑醇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可以根据水稻长势合理确定药种和用量,不需要混用。

  这类药应用得好不仅能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还能起到控高防倒的作用,并能延长水稻叶片功能期。应用不当如过量用药等,可能过度抑制水稻生长使生育期推迟,抽穗前不当使用还可能使水稻抽穗困难,苗弱时使用对水稻生长影响更大。

  弱苗田块不宜使用这类药。

  噻呋酰胺对水稻安全性好,在水稻全生育期均能使用,在水稻苗弱时也能使用,并能促进水稻健壮生长。

  防治水稻纹枯病,将噻呋酰胺与唑类药混用,作用方式互补,通常能取得理想的防效。

  (1)清除菌核:实行秋翻深耕,把散落在地表的菌核深埋在土中。

  水田灌水耙地后捞去浮渣菌核,深埋或烧掉。病稻草不能还田并铲除田边杂草。

  (2)栽培防病:合理施肥,应施足底肥,早施追肥,避免后期偏施氮肥,防止稻株贪青徒长。在水浆管理上,要实行前浅、中晒、后湿的原则,中期烤田至关重要,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健壮,以水控病,提高抗病力。

  合理密植,尽量使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程度。

  (3)适时用药:这是当前防治纹枯病最主要的措施,应在发病初期及早进行防治。

  根据实际病情决定是否第二次用药,或结合其他病虫兼治。可用125%克纹霉水剂,每667米2用200~250毫升对水50~70千克喷施。或125%纹霉清,每667米2用300毫升对水50~70千克喷施。或5%井冈霉素水剂,每667米2用300毫升对水375千克喷于水稻中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