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种植技术_茯苓如何种植
本篇文章会给全国农资人剖析一下“茯苓种植技术_茯苓如何种植”的内容进行讲解,但愿对各位有些许帮助,下面开始阅读吧!
茯苓种植在温暖、阳光充足、通风干燥的环境,怕严寒。茯苓如何种植我整理了茯苓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吧。
别名:松薯、松苓、云苓、茯苓片、赤苓、茯灵、白茯苓、茯菟等。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COC05(Schw)Wolf]的干燥菌核供药后,按切取部位又分茯苓皮、赤茯苓及茯苓片等等。
有渗湿、健脾、宁心等功效。主治痰饮、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心悸眩晕等症。
主要生长栽培区域:主产于云南、广西、福建、安徽、湖北等省区。人工栽培我国已有400多年历史,现有较多省能大量栽培并投入生产,山东省烟台等地区已引种成功,并投人生产。
茯苓植株是由菌丝体、菌核、子实体三部分组成的真菌。菌丝体是茯苓的营养器官,幼嫩时呈白色绒毛状,老弱时为棕褐色,并在菌丝体上产生菌核和子实体。
菌核是贮藏器官,也是休眠器官,寄生在松树等树木的根部或埋在地下的松树枝茎等材料上,由菌丝集结而成。形态近圆而多变,大小不一,可由几十克至几十千克。
新鲜的菌核外皮略皱,黄褐色或淡褐色,皮薄而粗糙,有明显的瘤状皱缩。皮里(同一块菌核内部)部分呈白色,部分呈暗红色,也有的在同一块菌核内部均呈白色,而另一块均呈淡红色粉粒状。
切开断面不平,具颗粒状棱角,有裂隙。切面有粉性,薄片呈淡灰色水纹。
子实体是繁殖器官,无柄,平伏生在菌核表面,厚3~8ram,白色,成熟呈黄白色或淡褐色,管口深2~3mm,不规则形,孔壁薄,边缘渐变成齿状。孢子长方形至近圆形,极小,6~8btmX3~4肚m,壁表面平滑,透明无色。
茯苓喜温暖、阳光充足、通风干燥的环境,怕严寒。野生于松树根上,在砍伐下的腐木段上也能生长。
茯苓是兼性腐生真菌,其菌丝既依靠侵害活的树根,又能吸取死树的营养而生存。喜欢寄生于松树的根部,依靠其菌丝在树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分解、吸收松木的养分、水分作为营养来源。
为好气性真菌,只有在通气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才能很好生长。故喜生长在通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坡地,结苓(菌丝聚结成大型菌核)常在土面下20~30cm的树根处。
人工种植的茯苓,生长发育可分两个阶段:。
(1)菌丝生长阶段:菌丝从树根或人工段木中吸取营养,同时分泌酶,用来分解和转化树根或段木中的有机质,蔓延生长。
(2)菌核阶段:菌丝生长到后期,聚结成团,形成菌核,亦称结苓。
结苓的大小与菌种的优劣、营养条件(即宿主情况)、温度、湿度及其他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茯苓菌丝的生长温度为18~35℃,以25~30℃生长最快且健壮,35℃以上菌丝容易老化,10℃以下其生长十分缓慢,0。
C以下处于休眠状态。子实体则在24o~265℃时发育最迅速,并能产生大量孢子,当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时,孢子大量散发,可明显见到“孢子云”现象。
在20℃以下,子实体生长受限制,所产生的孢子也不能散发。
对水分的要求,以宿主(树根、段木)含水量在50%~60%时为最适宜,土壤含水量则以25%~30%为最好。
由上可见,茯苓喜温暖、稍干燥的环境条件。在年平均温度17℃左右,无霜期280天左右的山地,栽培茯苓较为有利,寒冷潮湿的气候则不利于茯苓生长发育。
另外,土壤酸碱度以pH5~6为适宜。
茯苓菌核是茯苓的储藏器官,子实体是繁殖器官,菌丝体是营养器官,它的主要养料来源是松木及木屑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
茯苓接种后,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菌丝便迅速向木料上蔓延,一般20~30天,乳白菌丝便可布满木料,100~120天便可开始结苓。栽培茯苓,在湿度为25%左右的土壤上生长较好。
如湿度低于15%,菌丝生长就受到抑制。水分过多就会被溺死。
茯苓结苓后,对水分要求更迫切,如此时遇干旱,菌核便会龟裂。除加强培土外,应进行喷洒水抗旱。
茯苓菌丝生长过程需有足够空气,才能结出较大菌核(茯苓)。茯苓在栽培过程中不需要阳光,但是阳光能通过土壤调节温度和湿度,问接影响茯苓的生长。
茯苓的营养由菌丝分泌酶将松木中纤维素等物质分解吸收。
(1)选地:茯苓为好气性真菌,最怕涝,喜通风向阳环境。
以新开垦的坡度为20。~30。
的山坡,排水良好、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含砂多、含泥少的砂土、黄砂土为好。土壤以酸性或弱酸性为宜(即pH一5~6),切忌碱性土壤。
砂砾土、黏土,盐碱地、积水潮湿地不宜栽培。培植过茯苓的地5年以内不能再种。
最好选用多年来未耕种的半砂半土或砂地。选好地后3~4月问,晴天进行整地,深翻30~40cm,除净杂草和石块,苓场周围要挖好排水沟,以利雨季及时排出水。
(2)备木料:秋末冬初,在松树休眠阶段,选弯曲不成材的松树伐倒,此时干得快且不易脱树皮。伐下的木料进行剥皮留筋,即把圆柱形的松木料,顺木将树皮相间纵剥。
剥一条宽皮,不剥的一条皮叫“筋”,俗称“剥皮留筋”,以利菌丝传引上料,作引种的传引路线,“筋”的宽度25~3cm。剥皮部位剥到木质部,最好将木质部少刮去一点,便于出油干燥。
将剥皮留筋木料按“井”字形堆起干燥,第二年春天呈六七成干时,在松木断口停止排松树脂,敲着有清脆声音时锯料。锯成长50~80cm的料段,细木料最长不超过90cm,锯好后按“井”字形堆垛。
放于向阳、通风、便于干燥处。木料必须干透,才可作为茯苓的寄主材料,供栽培用。
不干透,菌丝不能吸收其养分,影响生长。
(1)选种准备:作繁殖用的菌种,也叫引子。
有菌丝引、肉引和木引三种。
1)菌丝引:是以液体培养基人工分离培养的斜面菌种,接人栽培种瓶内培养,当菌丝长满全瓶时,即可栽培。
2)肉引:是用鲜茯苓,选鲜嫩、皮薄、里面粉白、浆水足的苓块切片,直接贴在松木段上。每个鲜茯苓重02~lkg左右为好,个小坚硬的及个大松泡的都不可做引子。
3)木引:指肉引接种的木料。即带有茯苓菌丝的木段,也可以繁殖大量的菌种,并可节约鲜茯苓用种量。
5月份,用松木剥皮留筋的干料,截成30~40cm的短段,每窖3~5根,平放窖底。用土封住一端,选鲜嫩、浆足的茯苓做引子,紧贴木料的另一端,每块木料上都有茯苓引子30~509。
贴后用土挤紧,使紧贴一起,木料上覆土7~lOcm,两端覆土13~16cm,贴后60~80天,当木料呈米**,表示已充分传菌,如木料呈黄白色,还不成熟,暗**已老。选断面呈米**的木料,截成13~16cm长的小段,即成木引。
6月间,宜早不宜迟,迟种生长期短,产量低。选晴天接种,土质稍湿润挖窖,窖底顺坡向挖,深25cm左右,长、宽根据木段大小、多少而定。
1)菌丝引接种:接种前将段木放入窖中,每窖1~2或3~5根,粗细搭配。先将窖中细段木的一端削尖,以便能插入栽培瓶中,尖端向上,瓶倒套在段木尖端,两旁或一侧紧靠粗段木。
这样菌丝由细段木蔓延至粗段木上,接种后及时覆土lOcm左右,窖面呈龟背形。
2)肉引法:根据松木料的粗细大小,每窖3~5根料,上一下二或上二下三,将木料平放窖中。
贴引子的一头要摆齐,靠紧,便于传引。贴引子时,先将引子用刀割一浅口,划破苓皮,再用手掰开,随掰随用。
将不贴引子的一头,埋住固定位置,脚踏在木料上,将引子带皮的一面向外向上,肉面贴在木料头上,贴后一手按住引子,一手扒土塞紧,上面盖一片大的树叶以防水浸引子腐烂。上面再覆土lOcm左右。
种好一窖再种下一窖,窖距30cm左右。
3)木引:用已种下六成熟,断面呈米**的松树段,截成10~15cm的小段,每窖下木引一小段,放在新木料底部中间一根的上方,中间一根木料要短些,使木引头和木料头接拢对齐。
接引后,用大的树叶将木引盖好,以防浸水烂引子,然后覆土10cm左右。
(1)浇水排涝:引子下窖后,下点小雨最好,传引快,但怕大雨水。
如连续5~6天无雨,可在窖上**润湿。排水沟要经常清理,避免下雨时地面径流冲刷,而影响“传引”结苓。
故雨后注意及时排水,保证地面无积水。
(2)培土除草:下种后2~3个月便开始结苓,翌年3~6月是茯苓迅速膨大期,结苓期地面出现裂缝,茯苓容易外露,要经常培土,填缝覆盖,以免影响正常结苓。
培土同时,顺便清除田间杂草。入冬前要全面盖土防寒,开春后扒去覆土。
种茯苓的场地,严禁人畜践踏,影响结苓。
白蚁:属膜翅目蚁科。
白蚁蛀食木料和茯苓时,使之不能长茯苓,造成严重减产。防治方法:5~6月间繁殖出巢时,在蚁路上撒农药,使触杀死亡,最好沿蚁路找蚁室,挖出烧毁,或者用敌百虫毒土,撒在窖上,进行毒杀**cyone/。也可以引进白蚁新天敌——蚀蚁菌,此菌只要蚁群中有一只感染上,能使巢内全部白蚁感染而死亡,而蚀蚁菌对人、畜均无感染力。
茯苓菌种选择特别重要。要菌种生长快,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的茯苓。
茯苓肉引选择更为重要,肉引的鲜茯苓,选皮薄、鲜嫩,里面以粉白为优,浆水足的茯苓块切片做肉引最好。
8~9月份,茯苓外皮呈黄褐色时即可采收。
采收时选晴天,将窖上土除去,把茯苓取出,保持茯苓个体完整。刷去泥砂,堆在不通风的屋子里,使其发汗,隔2~3天摊开风干表土水分,再堆放发汗,反复2~3次。
堆放过程中有的茯苓产生鸡皮状的斑点,变黄白色时,应随即剥去,以免引起腐烂。至外皮现皱纹时,用刀剥下皮即“茯苓皮”。
然后将茯苓切成均匀的薄片,晒干即可作药用。近表皮处呈淡棕红色,加工切成块状或片状,称“赤茯苓”。
剩余的边角称“茯苓碎”,然后分别晒干人药。有时茯苓菌核中有穿心树枝或树根,可带枝或根切片晒干后,即是传统中药中的“茯神”。
通常lO0kg鲜茯苓,可加工50~55kg茯苓片或块。
茯苓片以片薄、色白、细腻、有光泽、无碎末者为佳。
茯苓块以整齐、均匀,无碎末者为佳。
茯苓个,以体重坚实、外皮棕褐色,略带光泽,皮纹细,无裂隙,断面色白细腻,黏牙力强,不带砂者为佳。
体轻,质松,有裂隙,外皮带砂粒者次之。
4茯苓的种植技术及功效作用。
1选地整地:地茯苓比较粗生,适应性强,山地平地均可种植。
建议应选地以选择以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种植,比较容易高产。
2繁殖方法:用种子繁殖,播种期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条播法,按行距20cm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播下,覆土厚lcm左右,保持土壤湿润,待苗高I0cm左右移裁。
3种植按行:株距各25cm开穴,每穴栽1株,待苗高30cm左右,应搭架,将茎藤引上,以利生长,注意松土除草,施追肥1-2次。
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其为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
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药。味甘、淡。
1选地整地:地茯苓比较粗生,适应性强,山地平地均可种植。建议应选地以选择以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种植,比较容易高产。
2繁殖方法:用种子繁殖,播种期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条播法,按行距20cm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播下,覆土厚lcm左右,保持土壤湿润,待苗高I0cm左右移裁。
3种植按行:株距各25cm开穴,每穴栽1株,待苗高30cm左右,应搭架,将茎藤引上,以利生长,注意松土除草,施追肥1-2次。
地茯苓:中药名。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其为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
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药。
土茯苓的适应力强,对于种植地无过高的要求,山地和平地均可种植,但是如果想获得高产,建议选择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有助于产量。在头年冬季时将土壤深翻几次,使其充分风化,开春后结合翻耕施入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搭配适量的化肥。
整形耙平后,做畦或起垄,等待播种。
土茯苓采用种子进行繁殖,播种时间一般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左右,也就是清明节前后,这时温度适宜,雨水充沛,有利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采用条播法,在畦面上按行距20厘米开沟,将种子均匀的撒入沟内,覆土1厘米左右,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约两周即可出苗。
在出苗后做好除草工作,适中耕,促进幼苗根系生长,当幼苗生长到10厘米左右时即可进行移栽。
移栽起苗时对起苗浇一次透水,保持土壤湿润,以利起苗,移栽时在地块上按株行距25×25厘米开穴。每穴移栽一株壮苗,栽种后浇一次透水,在移栽成活后及时除草,如果发现缺苗现象要及时补栽。
病根据幼苗的生长状况适量的施肥,一般每亩浇施稀薄的人畜粪水1000根公斤,能促进其快速生长。
土茯苓为生常绿攀缘状灌木,所以在幼苗生长到30厘米时,要及时搭架引蔓,以利其生长,同时要注意松土除草,并追肥1-2次。当植株生长枝繁叶茂,导致植株间通透性不佳时,及时的修剪掉密枝叶、病虫枝叶,增加通透性,加强植株的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养分,提高产量。
好文探索:【三农技术讲台】 茯苓高产栽培技术
导语:欢迎来到『三农』专栏,身边的技术在『三农』。
茯苓是拟层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别称玉灵、茯灵、万灵桂、茯菟等,常寄生在松树根上,形如甘薯,球状,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内部粉色或白色,精制后称为白茯苓或者云苓,栽培价值极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茯苓高产栽培技术吧。
1、营养:茯苓菌丝的纯培养过程中常用土豆汁、松木屑、松木片作综合营养源,或使用葡萄糖、蔗糖、米糠等作碳源,氨基酸、蛋白胨等作氮源,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硝酸镁、硝酸铵、熟石膏等作矿物质,为保证茯苓菌丝对各种矿质元素的需要,配制培养基时使用天然水而不使用蒸馏水。
2、温度:菌丝体在10~35℃均可生长,最适温度为23~28℃。
高于35℃,菌丝体易老化,持续时间较长或温度过高,则引起死亡,20℃以下生长缓慢,0~4℃的低温可保藏菌种。
3、湿度:菌丝体及菌核生长发育要求土壤含水量20%左右,子实体的形成需要空气相对湿度70~85%的环境。
4、Ph值:茯苓生长的土壤PH3~7,栽培中土壤PH4~6为好。
1、栽培场地:茯苓栽培场地宜选海拔600~900米的山坡,坡高15~30度,要求背风向阳、土质偏沙、中性及微酸性、排水良好的地块。
清除草根、树根、石块等杂物,然后顺坡挖窖,窖深60~80厘米,长和宽据木段多少及长短而定,一般长90厘米,窖间距为20~30厘米,四周开好排水沟。
2、栽培备料:备料于头年秋冬,砍伐马尾松,砍后剃枝并依松木大小将树皮相间纵削3~10条,削面宽3厘米,深入木质部0.5厘米,使松木易于干燥并流出松脂。
削好的松木就地架起,使其充分干燥,当松木断口停止排脂、敲着有清脆响声时,再锯成65~80厘米长的木段,置通风透光处备用。约至6月份把木段排入窖内,每窖排三到段,粗细搭配,分层放置,准备接种。
1、菌丝引:菌丝引是经人工纯培养的茯苓菌丝,菌丝母种用组织分离法分得,但最好用茯苓孢子制种,方法是应用8~9千克的鲜菌核置盛水容器上,离水约2厘米,室温24~26℃,空气湿度85%以上,光线明亮,仅1天后菌核近水面就出现白色蜂窝状子实体。20天后子实体可大量弹射孢子,此时即可无菌操作。
2、肉引:肉引为新鲜茯苓的切片,选用新挖的个体、中等大小、每个250~1000克、浆汁足的茯苓为好。
3、水引:水引指肉引接种的木料,即带有菌丝的木段,5月上旬,选取质地泡松、直径9~10厘米的干松树,剥皮留筋后锯成50厘米长的木段。
接种用新挖的鲜苓,一般10千克木段的窖用鲜苓0.5~0.7千克。用头引法接种,即把苓种片贴在木段上端靠皮处,覆土3厘米,至8月上旬就可挖出。
选黄白色,筋皮下有明显菌丝,具茯苓香气者作木引种。
1、菌丝引:菌丝引接种选晴天,将窖内中、细木段的上端削尖,然后将栽培种瓶或袋倒插在尖端。
接种后及时覆土3厘米。也可把栽培种从瓶中或袋中倒出,集中接在木段上端锯口处,加盖1层木片及树叶,覆土。
2、肉引:肉引接种据木段粗细采取上二下三或上一下二分层放置。接种时用干净刀剖开冬种,将苓肉面紧贴木段,苓皮朝外,边接边剖。
接种量另据地区、气候等条件而定,一般50千克木段用250~l000千克种苓。
3、木引:木引接种将选作种用的木段挖出锯成2节,一般窖用水引1~2节。
接种时把木引和木段头对头接拢即可。接种季节随地区而异,气温高的地区4月上旬进行,气温低则可于5月上旬至6月接种。
接菌后3~5天菌丝萌发生长,蔓延开要10天。此期要特别防治白蚁为害。
接种后3~4个月可结苓,结苓时不要撬动木段,以防折断菌丝。结苓期茯苓生长快,地面常出现裂缝,应及时补上填缝并除去杂草。
当茯苓外呈黄褐色时即可采挖,如色黄白则未成熟,如发黑则已过熟。选晴天采挖,刷去泥沙,堆在室内分层排好,底层及面上各加一层稻草,使之发汗,每隔3天翻动1次。
等水气干了,苓皮起皱时可削去外皮,即为茯苓皮。里边切成厚薄均匀的块片,粉红色为赤茯苓,白色为茯苓片,中心有木心者即为茯神。
也可不切片,水分干后再晾晒干即为个茯苓。
精选问答:
1、茯苓嫁接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
在嫁接之前,先要对茯苓树进行整形,将多余的枝条、杂树、病树剪去,保留好主茎,避免茯苓植株不健康,影响嫁接效果。
嫁接茯苓可以选择半接和泡接。半接是将竹筒切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扇形,将接穗插入扇形中,再缝好,利用别的植物将扇形放进去,通过愈合来实现接穗和剪口的融合;泡接是将茯苓茎削成锥形,将茯苓接穗插入锥形中,放在水中,让茯苓接穗吸收水分,长出新芽。
茯苓嫁接后要适当浇水,保持植株周围的湿度,以利于新植物的生长。同时,为了避免嫁接茯苓冲突,要及时剪去不健康的新生植物和杂枝。
2、地茯苓怎样种植?
播种时间一般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左右,也就是清明节前后,这时温度适宜,雨水充沛,有利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
采用条播法,在畦面上按行距20厘米开沟,将种子均匀的撒入沟内,覆土1厘米左右,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约两周即可出苗。
在出苗后做好除草工作,适中耕,促进幼苗根系生长,当幼苗生长到10厘米左右时即可进行移栽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